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小果子 点击 :

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 | 艺术科普

研讨会现场

新浪收藏讯为配合合肥亚明美术馆举办的‘游观’智慧——中国画学术专题展”,“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学术专题研讨会于2013年12月30日下午在合肥市政务中心二楼10号会议室举办。

张晓凌: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会现在开始。首先介绍一下来宾,有很多的听众不太了解。首先介绍一下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秘书长,党组副书记(刘建)副书记。我挨个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每学家孙津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学研究所所长郑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

中国美院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明:

下面介绍请刘继潮老师介绍一下安徽的嘉宾。

刘继潮:安徽的郭因先生,他是我们安徽省德高望重的美学家,那边坐的是张松主席;王涛,安徽画苑院长,美协副主席;王民政厅厅长王佛生;安徽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李建风先生;安徽美学王永敬先生;安徽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香槟)先生;合肥市文联副主席刘晓明先生。还有那边的安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徐开静)女士;安徽美术出版社书画世界主编(陈庭根)先生。

张晓凌:再补充介绍一下常州大学的教授。另外还有我们的书画的我的助理编导李静女士。她对我们美术界做了很大的贡献。这一次我们的项目定在常州,来自峰会的专家学者相聚在合肥,还有我们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的热情接待,我们感到很幸运,我们作为一个安徽人感觉回到老家了,说话也很随便,不是比较客气。高天民算半个安徽人,实际上来的专家里面我本人也是安徽人。潘耀昌算半个安徽人,上学教授潘耀昌教授。

这次特别高兴,我三十多年以前,还没有读研的时候,我曾经到郭因老师家谈了很长时间,对我考研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特别感谢。另外和刘继潮老师的关系也很特别,我读阜阳艺术学院的时候,刘继潮老师是我们的系主任,还曾经带我们下去写生,每天早晨起来把我们赶起来让我们去跑步,跑完步以后下去写生,这一段是我们最温暖的回忆。

后来毕业以后我在中学教书,过程中不断的和刘老师探讨很多问题,从那时候就已经在研究,也就是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刘继潮老师持续性对传统的命题进行了一个研究,我想当代,就我所见不管是学院还是美术院,还没有一个人能研究这个命题研究了二十多年,所以今天有这本书出来绝对不是个偶然。所以刘老师从阜阳师范调到合肥以后,他在这里尽了很大的教育,这个成果出来以后他们拿给我看,我当时真的有很大的震动,几乎是细节的解决了古典绘画的空间理论和实践。所以这本书出来以后影响很大,中央美术学院连续请刘老师做讲座,可见像这本书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力,对年轻的学者影响非常大。这个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因为我作为主持人我只是说一点,古典空间问题根据我的印象,在我们求学过程中间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讲过,这是一个被遗落的一个问题。朱先生以超人的学术敏感提出了这些问题,而刘老师又以超脱的敏感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在读的时候很有感受,就是刘老师把很小的一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个空间问题,以现代人的创造性,现代人的话语,把中国古典绘画这样一个命题又重新建构成一个现代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典文化一个创造性的阐释,所以这个体系是属于刘继潮老师的。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建构,这点就比较厉害。大家看到就觉得层层推进,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厉害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大观小,建立了大概这样几个印象,第一个就是本体直观,这是最基础的,就这些关节点还有一些逻辑关系在里面,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所以刘老师是一个全新建构,不是简单的阐释以大观小,把它上升到了一个文化的象生。他提出来这个非常合适,我觉得给这个大的潮流给了它一个规律,给了它一个支点,我们现在提到文化复兴很容易走空,很属于空泛化,我觉得我们要从某一点上也突破,从建国60年的传统规划的研究里面,或者说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里面,这是极其重要的。从80年开始,远远超过我们对古典的要求,这是我们要刻板的认识。但是突然发现,依靠外来文化是不可能带来民族文化复兴的,这一点已经被证实了。大家从文化里找到文化资源,找文化动力,其实我觉得从任何两点出发,都可能见到当代的一个点,刘老师在这方面是一个先行者,我相信随着时间的退移,要不断地在中国的美术界,甚至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可以翻译成很多语言,我相信它有这个价值。

从现在来讲,东方对西方来讲就是一个文化资源,实际上对西方后现代当代艺术研究的东方性的发掘,是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所以刘老师这个发现和建构,恰恰引证了西方现在对东方文化的解决。所以说这表面上是个时间问题,是个空间问题,更深层含义是一个话语权的建构,是中国文化的建构,所以我们绝不能低估了这本书的意义。下面我想这样,因为曹意强老师下面还有其他的活动,我们就请曹老师先说。

曹意强:非常感谢参加这个活动,就像刚才晓凌说的,其实我们中国绘画的空间体系,它体现了一种自然观,这个观念我们学美术史都知道,因为现在现在很多学者对这方面都有很多认识。我们说中国的艺术,特别中国画对世界能做出什么贡献,我曾经问过一个外国人,他把中国的一部分翻译成英文,也就是意大利艺术的专家,他也出了一本书叫中国文化理论,其实在林语堂也好,这个启蒙人也好,他们在这个书里面谈了两个观点,一个观点就是说中国的绘画是一种比较稳定性的结构,另一个观点就是古典绘画的空间。我的老师他觉得中国绘画理论里面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厉害,也就是在中国绘画关系到空间处理的时候有一些术语,这些术语他说是具有一种唤起性,也就是说它能够把理论与我们对观看,不光是自然,还有绘画本身联系起来。在西方绘画理论当中观看绘画是一件事情,但是绘画又是一件事情,所以这个理论包括它的一些我们常见的术语,它能够直接指向绘画本身。那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我想我们在研究中国绘画空间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对立的参照性,可能对我们有帮助。

第二,其实中国绘画理念在绘画当中有很大的意义,我个人强调艺术的自性问题,忘记了观察自然,或者艺术的建构性的智慧,这方面如果把中国绘画理论空间放在世界上,就会发现中国绘画空间的理论对于今天,特别是西方世界的建构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西方关于空间方面,关于自然方面的一本名著,它里面虽然谈到风景绘画,但其实还是在说西方人的自然和空间观,里面主要分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写实的风景,还有一部分就是象征的浪漫的风景。其实在西方观看自然的方式到了七八十年代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想象当中的中国人对自然的观看方式对他们的影响,这一点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应该是研究之父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这是他写的最好的论文之一,他谈到的就是中国的园林,中国的冯锦对于欧洲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标题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也就是说西方之所以后来经过了多元的方式,其中他们读到了不同的空间理论以及对于自然的方式,这里面对于浪漫主义方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根源。所以我觉得我们在从内部去看中国绘画的空间,包括它的实践,我刚才讲了中国绘画它做出一个巨大的贡献,它是把我们跟绘画直接联系到一起,同时关联到自然,这一点在欧洲的绘画理论,至少在20世纪之前是分离的。我把它概括成两种,一种是事实性,还有一种是浪漫主义。

小平同志讲到过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我们要做的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我们传统的理论梳理好,要寻找另外一个参照,因为我们寻找参照不是去照抄,而是通过它这面镜子来看见我们自身文化之中,我们会疲劳,或者会视而不见,或者会忽视的那些新鲜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说,我在以前跟我的好友经常说一句话,我说其实我们中国的艺术传统真的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但是可惜的是我们近代的理念没有很好的分配我们伟大的传统。刘老师他能够很细致的抓住中国主要思想的观念,来把中国绘画的理论空间进行系统化的梳理,这一点我觉得做得非常非常好,中国的绘画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研究,但是从世界角度的来说我们还是刚刚起步,这一点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此真的非常的感谢,我想就简单说这几点,谢谢大家!

张晓凌:谢谢曹意强,他因为是在国外留学多年,对西方的作品非常熟知,同时他本人又是在浙江,可以通过两种比较,尤其谈到浪漫主义后,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的影响,从这点来说,可能到刘老师这一块还在持续的做,我们把它彻底的系统化,所以特别感谢。下面我们要请一个,请中国美协的领导刘健老师发言。

刘健:刘继潮先生也是我多年心谊的先生,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今天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非常荣幸,能够有这么一个学术界,包括小凌能够组织这样一个如此强大的理论阵容的座谈会,足以证明我们应该对于刘继潮先生特的理论作品和特的理论建树表示衷心的谢意,另外我们对今天这个研讨会,也对刘继潮先生本人表示祝贺。

刚才小凌先生在主持的时候已经说了,他的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在三联书店出版,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知道三联书店在目前中国所有的纸本的读物当中,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那就是它的学术层面的内涵让许许多多对学术比较有兴趣的读者,对三联书店的书爱不释手。所以我认为三联书店的书无论是回忆录,无论是学术的阐释,还是理论的阐释等等方面的著述上架之后,它的板块你去书店注意一下,他跟一般的新华书店的其他的书目不是并置的。所以我想有关中国古典绘画空间诠释,集刘继潮先生几十年对中国绘画他的体味和践行,特别是他常年在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实践当中,他本人就取得很多成绩。他在我们安徽的美术界当中都有他的非常深远的影响力。所以之后他的对理论的切入,他很大的程度上也是根据自己的心得,根据自己理论的学养,根据自己对中国绘画传统的深入的兴趣和爱好,能够把许多心得加上,对中国古典、经典的许许多多理论的学习研究之后,他系统的成了这本书,但是在之前我就知道他有很多著述,而且据我所知在中央美术学院90年代的时候,(卢深)先生做水墨构成课程的常识的时候,刘继潮先生实际上对这个学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梳理,而且对其他的美术学院对这个课题都比较关注。而且也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多教授们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另外我们大家要关注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今天我们坐在这个理论的会议当中,特别是我们的主持人张晓凌先生,是我们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研究当中也是权威了,他过去在艺术研究院,后来到国家画院,承担着国家的众多,包括文化部,现在的文化战略等等这方面许多理论的架构出世,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与此同时,在阜阳师院还有我们的潘耀昌老师,这都是当年跟刘继潮老师朝夕相处,而且为了艺术未来的追求,实际上多有一些现代看来,在当时那个生活条件下比较苦涩,但是其中有乐,而且非常纯真的,执着的一些学术的话题,也由此在那个风月当中,在那个时空当中展开了,所以也有了他跟小凌先生作为引言所谈到的,就是他当时的体验,当时的感想。我想这个现象也值得关注,就是在阜阳淮北这样一个平原上,然后阜阳师院,我们知道由于受到地域的制约,他在安徽师大这个系统里面,当然他里面培养了很多人,但是从地域来讲没有多大的优势,但是今天我们在座的就三位,而这两位都与刘继潮先生有关系,我也想这个现象也说明我们这个中国古代,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厚积薄发,然后文化学者本身的文化立场和身份,实际上未见得是在优越的条件下,未见得是在非常光明堂皇的环境当中,但是他的思想的来源,他的理论建构的基点,他的理论框架的许多重要的支撑,我觉得是得到了很多的支持。

我过去在中国美院,我也是从合肥考入了中央美院,也得益于中央每美院优厚的教学资源对我们的浸润,我们身边有油画系,有其它的绘画专业,但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常常在关于学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怎么来跟西方绘画它的视觉的图象当中做一些分析,做一些界定,做一些区别,甚至做一些不同的解读的时候,也有过。但是我们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在我们上理论课大课的时候,包括我们在具体接触实践课程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构图。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透视,就是三点和焦点,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中国画的图纸当中,让我们比较直观的印象,它的平面画,它的章法下面的景致。也就是刚才小凌讲到的以大观小,近大远小,立项的一种建构。另外一个在我们今天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打个比方写生的时候,就注意它的风景画的写生,原因就是因为焦点透视了之后,而我们中国是可以把它立起来,可以把画风之外的东西甚至在旁边把它罗列起来。

再打个比方。我们当面对一个立体的固体的时候,一个火柴盒它是一个方体,西方人在看这个空间的时候,它这个立体的东西所见的还要表现出来,见不到的就通过透视把它辐射出来。而我们中国画怎么解决它,就是把它压扁了,但是这些东西在表述的时候,的确有许许多多文化的缺憾,理论的缺失等等方面,但是刘继潮先生我觉得他不是简单的构图的章法,而是直接的把我们带到传统绘画的观和西方绘画的看,如何来区别,如何来解读,甚至如何来学习绘画,中国绘画传统绘画经典的时候,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路径。所以它的篇章,从它的开篇,包括它中间许多关键条目的设立,甚至它里面所出现的这些图片,我觉得也是历代的古代画苑当中,我觉得它也是一种新的建树。我觉得刘继潮先生用一种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所以我们现在当下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也不一样,我们所面临的,所看到的,不光是故宫,北京的故宫,台北的故宫,甚至许许多多中国绘画的经典的图示,他们离开我们亚洲大陆,去很多地方的西方博物馆,去看西方的艺术,包括西方的文化,包括建筑。你在他那个图片当中,他那个自然结构当中,在领略这些西方绘画经典的时候,然后同时回过来更好的珍惜和学术研究我们传统绘画经验,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的路径,值守我们中国文化观,包括本体它的核心,价值体系,甚至系统的认识,学习,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好的。

而刘继潮先生在这本书当中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些。他让我们特别是从事美术创作的画家们,他让我们在思维深度上和空间的认识上,他是多维的,他实际上多维当中就是由于有这样一个本体的自尊,本体的值守,本体的研究,之外同时在做比较的过程当中,对西方的绘画他有所得取之后,反过来相得益彰的更好德众深入的学习和深入的展开更大的空间。另外拓展思维的深度之外,让我们的艺术家们实际上对整个中国绘画的传统,就是它的文化的价值和绘画的本体价值,如何确定他们对世界文化,或者中国古典文化的尊重,我觉得这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但是我们读完了以后,我觉得这本书地我们可以章节,专门做经常性了学习,经常性的阅读,经常从中做一些勾连。在此我也要对合肥市市委宣传部领导表示敬意。但是在这个当中我本人也跟张松,实际上新安画派做这个展览,做这个学术梳理,还做了一些非常好的,有学术性展览,以此,我们提供的来自北京的,也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就是现代的中国绘画当中有多少的自我的揣摩和它的磨滞之后,所以小另之院长时间上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联系方面,包括工作完成团队,这个时间也记帐。非常认真之过做了个展览研讨。包括中国国家花园,所有所承担文化展览。新中国美术界的这样一个展览,我觉得都是在无形当中让我们看到中国美术发展民族文化的所站。但是我觉得这种力量月现在的传承、发展、创新,等等方面的持续,它的可能性,也让我们看到它的自学的担当和文化血养的深厚后,包括我们安徽的,我们的德高望重的师长郭因先生。你看今天非常齐,我们的院长,我们的画院院长王涛先生。我们国家画院除了理论,还有齐白石的画家也很厉害。我觉得负责我们合肥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我个人建议你们可以在专访和个别访谈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还能切住这个主题,从宏观,那我们学术彰显能够在合肥这么好一个背景之地,能得到再次的彰显。好,谢谢大家。

张晓凌:谢谢刘健秘书长。我第一参加这个会议感到非常幸福,我觉得这个发言可能是一方面作为一个学者,一方面作为一个艺术家,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安徽人,所以各个逻辑交织在一块,非常深厚的一个发言。下面对陆小和馆长对我们的展览做次汇报。

陆小路:刚才听以下几位观众我都听入米了,没有心理准备了。我们合肥市文联,我把这个展览的情况实际上是代表他们,给做作的理论家、学者汇报一下,首先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院对此活动的支持,感谢张院长对我这次活动付出了真诚的努力,组织了这次强大的幻想。你们的支持使我们增添了对这次活动价值的信心。

其次要感谢刘继潮教授,十年铸成了这么一个活动,我们这次活动有个实际的意义,实际上是给安徽的一个鼓励。2011年出版的这本书一经发售就得到了大家的高度好评。中央美院,省发现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小我。偶然想安徽有这样一个成果非常了不起。我们觉得非常有责任,为中国美术,利用这样一个成果想做一点,为自己做一点什么事。我们美术馆一直一个理念。在整体的文化间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举办了中国古典绘画空间了论与实践研讨会,这是我们在这里制造一次,推广安徽美术理论泵过。因为时间的,邀请投资技术方。细致在中国文化自呼噪中国画。刘继潮教授理论成果培育安徽,这是对安徽理论界的一纪律。这次展览是宣泄和把握现行的的所以这在我们这里是一个常识,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大家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经验,希望我们在美术馆的学术界上有一个更好的起点,谢谢各位。

张晓凌:谢谢陆馆长,虽然讲的不多,但是他为了这个活动,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下面我们就请刘继潮老师把他的理论体系用十分钟的时间再做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让下面大家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刘继潮: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我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我的本意主要是想听听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我这本书的一些批评的意见,建议和大家交流。我原来按照我们设计发言的先后,我的发言是放在最后的,现在临时把我提到前面了,我想是这样,就关于我那本书,我就不想多谈,因为书上已经都写出来了,那已经是历史。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就是那本书出版以后,本人又有史学家的当代的意义等论文发表,我在挖掘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的过程中,中西文化的整体结构域框架逐渐浮现,借这次研讨会的机会,首次将中西绘画体系比较示意表呈现给各位,敬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在此由于时间有限,我想把时间更多的留给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所以我简单的就这个示意表做几点说明:

第一点:虽然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深入进展,挖掘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的觉悟,这是在西方古典绘画中客观的、历史的、寻找的另一条画学路径,自成体系的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写意主体,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体系,既不是西方艺术史的案例,也不是西方艺术史的边缘,更不应遭到西方艺术史的理论的框架随意的扭曲。

第二点,示意表提供了独特的面向。示意表的特点表现在从体系根本处理清了中西绘画的学者差异。简单的来说,中国古典绘画史直观是人走过去,体验实践绵延中自然本体的动态空间。中国式的空间想象不依赖视觉,而重视本体直观对人质的经验,而西方古典绘画一看是人看过去的既得视觉反应。画家依赖视觉的印象。中国古典绘画直观既是本体的演示方法,列出本体直观,物象之源等。写意体系的内在体系,是中国古典绘画写意体系的智慧,符合直观是关键,只有突破视与觉选与散点透视,动态透视,才可能理解。别人认为无论绘画理论和实践,空间位置和笔墨气韵是一体之两面,空间位置和笔墨气韵共同构制独特内容。也就是说空间和笔墨将成为中国古典绘画领域研究中重要的不可分裂的内容。

第三点,抓住中西古典绘画空间差异,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追溯中国古典哲学的源点和起点,将古典概念相互打通,梳理出古典化学点系列概念群。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意在还原中国古典绘画写意体系,本体宇宙类的真实,与西方古典绘画写实类的路径平等对话。中国古典绘画的理论体系既有永恒的理想境界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为中国古典绘画研究将打开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第四点,在解析中西绘画差异中,说明不是规范,不是让当代画家回到古代,对中国古典绘画传统清楚的说明,以帮助当代画家个体知其当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有更多的清醒,情形地认知民俗传统绘画的独特位置,清晰的对不同的创作路径择个体的选择。深就传统绘画,道与气方面的理论,坚守中国艺术独特的文化精神,或拉开距离,或中西融合,或做创作性的转换等,能进入自由的创作境界,正是本体和绘画的千差万别,造就了现代画的意识多元。

在此我提出一个个人的信息,有这样一句话,古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荀子的这句话明确清晰,切中中国绘画视觉反应的要点,就是近大远小的视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明确批评视觉反应路径的是与不是的智慧。可以认为,早在上古时期,中华圣贤与日常生活实践,已清醒地选择了自然观照的物镜,与之后王维的没有所见所见不出又有不同。然而荀子的这段话几乎被我们疏漏了,遗忘了。提供这条信息意在说明中国古典绘画大有可为。

第六点,中国古典绘画可以延伸出一系列子课题,如果从两个面向展开,充实与丰富,拓展与完善示意表,各层级内容的研究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确实研究过程,此项文化系统工程重大课题的最终完成,有赖于具有文化战略眼光领导者的重视与组织,有赖于具有古典绘画空间研究兴趣同道们的投入与坚持。

感谢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画家们,感谢合肥宣传部的支持,感谢各路媒体的关注,特别要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学术支持。安徽合肥有一个良性的美术理论,生态环境。在此我要感谢安徽美术界的前辈郭因先生,在他的带领下安徽美术理论研究一直在稳步的推进,我还要感谢安徽美协鲍加先生,他本来要参加这个会,他由于昨天腿摔断了,很遗憾。另外鲍加先生在1993年成立了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会,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郑正先生,我的很多理论都是他给我的指导,但是他在今年3月份已经去世了。所以我的这点成绩与这些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感谢我的所有朋友、同学,以及画友们,这次召开是中国画学理论体系的良好开始,我期待这方面的研究有持续的、深入的探讨,毕竟已近古昔之年,理论有限,由于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的限制,对古典绘画空间的诠释难以周全,难免产误,请各位继续给予批评,期待能与更多对古典绘画空间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和同道做多项交流与对话,期待共同建立一个新的融合各方视野的学术研究的新境界,再次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感谢。感谢凌部长,感谢郭因老师,谢谢大家。

张晓凌:刘老师的学术创造很好,先后写了很多文章,包括给中国国家画院,国家美术安徽省发表很多文章,所以弄得我们很惭愧,老人家还在建立新的学术观点,我们感觉到有点压力。实际上刚才刘老师说感谢安徽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像林主任是专家,这样我们的生态会好很多。这也需要,所以我希望在更多的文化方面,但是同时我还要说一点,我有请我们的安徽的先人,刘老师有巨大的学术成果,今天我们来自安徽的先人,安徽是出思想家的地方,像朱熹。从这来讲确实这样,朱熹一定是安徽人。近代的人就更多了,黄宾虹等等,桐城学派以后,桐城学派就是把中国的文化做光,所以中国桐城学派是很厉害的。所以因为有这样一个文脉,所以在这儿也特别感谢我们安徽的先哲们。我想这里有文化传承的地方,从这点来讲也特别有感触。刚才刘老师介绍了他的书,我们进入下面的研讨,首先我们请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高天民老师,您先发言。

高天民:接到参会通知,我感觉到非常欣慰。这个话题老早就应该展开去探讨了,因为我是几年前到合肥来开会的时候刘老师给了我一本书,就是这本游观,当时这本书刚出来,我觉得这本书还挺有意思,后来我就前年的暑假正好在南京陪我父亲看病,我就用一个暑假把这本书看完了。当时刚拿的时候觉得很不错,但是等看完以后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刘老师提出游观这个思想,我觉得把我很多年,很困惑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想法,让我有了清晰地认识,或者说把我的一些想法更加的深化了,所以我后来也还是因为太忙了,断断续续大约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专门写了一篇万把字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游观一种中国人文主义的空间观念》,副标题本来是写刘老师这本书的读后感的,后来就写了关于中国传统美术的空间思考,因为这个文章我觉得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也算是我对刘老师这本书的一个读后感,另一方面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些思想的梳理。所以我在这里我想就简单的把我这篇文章的一些想法给大家汇报一下。

刘老师这本书是起源于沈括与李成之争,在这里它沈括对李成他的所谓的仰视这样一种做法,一种说法提出了毫不客气的批评,他主要认为李成观念不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但是我们要仔细想一想,实际上李成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因为他讲的是画高数的东西,高数的东西对建筑的太高的地方,可能你一看就是仰视的感觉,李成说的这个说法是以人看到的为经验,肯定是一种仰视的效果。但是沈括就在这里对他提出了批评。这个到底怎么理解,而且那么多年以后,一直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似乎成为说完就完了,没觉得是个什么事,但是刘老师又把这个事提炼出来,我觉得这个都是有道理的。

对于李成的感受我想沈括他肯定也有,因为在这里它就是针对着李成画这个山上的建筑这样一种说法提出的批评,他肯定也有这种经验,但是为什么沈括要对他有意提出批评,我觉得就是他要强调的是一种观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一种观念,所以他在这也提出了就是叫以大观小,并且后面他还解释说如人观假山尔,他说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矣,我觉得这些话都是比较有意味的。我觉得这都是有意思的。中国的观更在于叫做逐级看、层层看、全面看,因此需要边走边看,边看边走,在看中走,走中看,走与看由此合为一体,这就是一种总体的观察与观看,所以对于这种独特的看实际上应该是叫观,刘先生把他称之为游观,这种概括是非常到位的。因为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与天象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中国的天象观中就有九州和五福的概念,特别是五福,一福是五百米,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的空间观念它仍然是平面的,并具有层级的含义在里面。也就是说由中圆中心,它是叫做往己向外,所以这个往己也就是中国处于最高位,这样由此往外推的。所以平面的中心观念决定了中国人的眼光,也决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和智慧,平面的空间不是前后的关系,而是一种扩散的或延展的关系,因此中国人从不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具体的空间之中。所以这就赋予了空间的一种人性化的空间和纬度,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艺术家那里诗情画意与宇宙空间被自然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说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都体现了是一种变动不居,时空合一的大空间观,这种特点就是以远就近,由近至远,也就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而这个以大观小它的另一层含义实际上就是小中见大,我们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著作中,在诗歌中都能看到这种由小见大的这样一种表现方法。所以我觉得这种空间观念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往己向外,逐级向下的层层空间。正是在这种空间观念下,中国画建立了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自为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达模式,这也为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提供了基础。所以我的文章第二部分是谈中国画游观与写意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刘先生提出来的游观的概念,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整个中国传统空间观念的独特性,而且使我们进一步对于中国画解读和认识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中国传统画家不是按照事物看见的样子来在再现其形状和情境,而是按照事物应该的样子来表现对象,这就是中国传统画进入了一个主观表达的境界,也就使得写意成为了可能。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历史上看,写意水墨的出现就是与画家答意意识有很大的联系。写意不能理解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方式,更不是一种风格,而是理解为一种世界观,我觉得就是游观。因为游观的概念赋予了画家一种整体和自由的精神,其特点在这里就是它的动态性、变异性、整体性和自由性,这种游动的观看赋予艺术家以表现的自由,可以说写意的精髓在于意的产生和意象的生成,而单一的看不可能形成意和意象,所以只有全面的观才能使意和意象成为可能。由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先生提出游观的概念实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前面主持人对他的评价我觉得非常到位,他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空间理论进行了一个梳理,而更在于以当代问题为基础的全新的理论建构,而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的一种诠释。而这种建构就包括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意识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我认为它是具有全球性的,所以私下里我跟刘先生说,如果以后有机会,希望再搞一次国际研讨会,我觉得这个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他这概念的提出,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问题都勾勒出来了,并且对当下彰显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从学理上理清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体系,甚至我觉得对于建立中国当代美术话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

张晓凌:谢谢高天民老师,他很用功的,很系统的读了这本书,这本文章我没看见,是刘老师告诉我,说高天民给我写了差不多一万字的评论,我很感动。高天民老师用了那么大的功力去写这篇文章,而且他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可能看到的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古典绘画空间的问题不能刘老师一个人解决,也需要各位的思考。我觉得谈了半天,实际上谈的就是我们古典绘画空间的重要突破,是带有技术性的问题,把他推到意学的观点。实际上这个东西在中国的先秦哲学里面就已经很明确了,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说来说去是中国人出于我与世界,我与自己,我与绘画的关系。所以特别感谢高老师。下面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副所长郑工研究院。

郑工:谢谢主持,到安徽这次来特别有感受,我觉得安徽人很厚道,这次刚才听了小凌谈的事,现在觉得安徽的整个人文是非常丰厚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讨论一本书,引起的一种理论思考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像刘继潮先生的这本游观的著作我看了一下确实很有启发,很感慨。虽然他谈的是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问题,但是他对20世纪的中国传统的绘画,在现在转型当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根本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为我知道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的转化,最大的变化是20世纪,实际上是从民末就开始了。这期间引起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就是中国人的一种视觉经验的转化,而这种视觉经验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包含空间观念。怎么看?比如说西方整个的绘画造型理论体系进来,有两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透视。这对传统的绘画很好。我们这几百年来的,我们的一种思考,一种对照,一种阐释,比如说三点透视的说法。对于理论上来说,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世纪必须做这种工作,我们向西方学习,是在很被动的调整、检讨自己的过程当中,我们缺乏自信。是跟着人家走,很显然三点透视是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再一个现象,在刘先生的著作里面都已经详细的展开分析了,我这就不多说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我们都意识到了,但是我们有没有能力自己进行解释,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一种理论美术的一种阐释。我们怎么去表现我们面对的山水,在这个问题上面,我就觉得一个人特别是艺术家他可能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作为一个理论来说,可能有一些问题需要重新梳理和澄清,这里面我觉得存在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我觉得刘先生也不是说中国画不好,但我是觉得在理论上思考的意义,对传统绘画理论的一种再思考的意义,它的价值是在于我们重新怎么去认识自己的一个原本的东西,或者是原来的文化。当然对于文化传统的一种反省的时候,可能也有一个时间点问题。我觉得刘先生他把时间点集中在了现代,尤其是他有几个文本,比如说以大观小,那么这些理论在二十世纪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他就这个问题切入和展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度。从这个问题展开以后,这个问题展开的也非常有意思,那么在这两种理论中,它们到底是对比还是有联系,那么刘继潮先生认为它是一种比较对立的,我是觉得如果我们回到北宋,重新去讨论中国的山水观,或者是中国的时空观,其实还有一个时间问题,我觉得空间理论可能不能忽略时间的因素,特别是游观的游字,那么我觉得这个游不仅仅是一个游走的观念,我其实还包含有一个,比如说游走的视点,比如说视点固定以后点是固定的,但是我们想想新的一个理论,一个是仰,一个是挥,一个是望,这三个动作,我觉得挥,它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三个概念之间如果再展开的话,我想对时空把握的理解可能还有更深的空间,这是我的启发。

另外一点我就想到宋代的比如说北宋的大山水,南宋,这样的空间,还有就是宋代人玩的是假山,他提出来的问题,以大观小,其实假山你看像皖北的太湖石,我就觉得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当中,他有的时候他受到绘画的影响,还是说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到了我,这里面也可以看出一种时空观的变化,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探讨回到了唐宋,因为唐宋是中国古代的高峰期,里面有很多传统的问题我们应该去纠正,我们对西方书画当中所产生的一些误区。

看了刘先生的书以后,确实有很多很多启发,特别是他提出的一个游观的概念,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一个是游观的概念,另外里面还有两个核心概念,他还专门做了一个表格,在这几个核心概念里面有一个表格,其实我们讲对传统理论体系的一个建构,给出关健词很重要,核心概念非常重要,当核心概念建立出一个关联的时候,这些概念背里展开的细节也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里面支撑着刘先生的概念,他里面有两点,他其实还是西方的哲学。第二个就是心理学,这两个我们都要去分析,心理学有的时候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它不像哲学观那么抽象,它很多是在一个概念的推导,就是推论下形成的,所以这两个系统当中在建立中国古代的一种时空观念,在这个观念下面如何展开,我看完以后,我知道刘先生想进入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但这个时空观光有几个核心概念,我觉得它提出来的那几个也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刚才说的就是无象之源和本体之观,无象之源我觉得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有一些问题,我们对视觉的看法可能更接近于本体性的东西,这种本体是什么,是一种内在的本来的东西,是我们认识的东西,不是我们观看的东西。这个东西会形成基本上就是人的基本认识,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山、原水、原尺寸,这里面有很多概念。那这种东西我是觉得在无象之源的范围内都可以展开,它实际上我觉得它也是在一个主体的关键层面上展开的。这其实不是一个自然的呈现问题,当然关于这个问题探讨应该是很有对立的。

第二个概念是本体之观,回到主体的立场上就是一个观,这里的观很多很多,那么这种观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展现,那么本体在主体之间,我感觉到它总是有一个动静的关系。其实中国的整个空间关系离不开这种动静观,就是它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的,能够转换的问题。那么它如何转换,如何互动,可能是这个绘画空间的一个理论体系展开当中的,我觉得是能够进行透彻的研究。借这个机会我就想就刘先生在他的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当中,就我个人他说一下他的想法。

张晓凌:谢谢郑工先生,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希望大家下面尽量控制在8分钟左右,因为我们上半场还没有结束,还有下半场,所以每个人一定要限制在8分钟左右。下面请清华大学的美学院的陈池瑜讲话。

陈池瑜:用一本书策划一个展览,一个研讨会很少见。他们用刘继潮先生的游观的一本书做了一个探讨,我觉得很好,反映了我们安徽人的智慧。我们现在都在说刘老师的这本书,上面还有一个画展,大家是不是也应该关注,这次展览我觉得很成功,现在北京的展览也很多,我们上午开幕在亚明院看的也很好。这样组织一个展览,北京那边我记得我们学校清华大学因为有一个老师他的作品画油画,他把设计方面的一些内容和山水画结合起来,这个很有创意。另外还有我们同事(陈辉)先生,他也是安徽人,他也画水墨画的非常好,画安徽的一些古民居,空间色彩都非常好。还有(张一丹),他画的山水画都很不错。(张一丹)他上面也没有题款,所以我要不说大家也不知道谁画的。那么我们安徽的一些大家,像张松先生,这都是绘画大师,还有林存安先生,他的作品的空间是做了很好的探索。水平都很高,他们有的是在笔墨方面,有的是在空间意境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我觉得安徽就是国画水平在全国来说也是居于前列的。这和我们美协画院的支持和领导是离不开的。所以林存安先生的作品我是仔细看的,所以我们画画的人做了政府的领导是一个好事情,他会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对林部长,还有郭馆长,以及国家画院的领导也是表示感谢。所以国家画院今后我们要办一个精品展览,对中国画,对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将来可以留下来,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会议是有效果的,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安徽的很多名人,陈独秀等一些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美学50年代,北大的四大美学家(朱爱华)等,还有一个(马彩),四大家有三大家都是黄山人,对我们做了很多的贡献。还有(邓颖承)的儿子(邓加宣)就是画家,那么现在还有一位大师就是郭因先生,今天我来到这里非常高兴,我是1979年在黄山师范大学做研究生,当时就知道郭因老师。所以把中国的绘画美学做了系统的发展这个是有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我见到郭先生是特别的高兴,所以我也建议跟林部长,做一个策划,以郭因先生的名字来做一个美学思想理论讨论会,非常有价值。他现在身体还好,还能出来讲话,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建议。

关于绘画的空间问题当然很重要,绘画中现代艺术理论,现代派都是围绕空间和时间进行的,毕加索他把地四空间,马蒂斯还有高根,其他的包括(魏来菊),他也是在空间上做文章,还有一些人在时间里做文章,所以空间问题和时间里做文章。那么现在刘继潮老师提出空间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保证一个空间上面来讨论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还有我要说一下空间问题,西方人在讨论的时候叫定点透视,他一看我们清代的绘画有一点就相当于定点透视近大远小,他就说是抄西方人的,这不能这样说,所以这个我们是在(钟炳)很早以前就说过以小看大,然后就说我们要站的远一点看。事实上我们公元五世纪初已经发现了都是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到了1485年,也有人发现绘画透视,线透视,风景透视,就是把三种空间找出来。后来西方人他只是在方法上面更细了,就是把三种空间状态。还有古代有人画马,正面画了马,侧面也画了马,他这个方式也是体现了这些。画一个鸟一个侧面的,他在古埃及画的侧面的鸟,他说我们抄他的,这都是不对的一些说法。

那么关于空间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就少说两句,中国画它是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一个起源,是中国艺术集中的表现,构成中国画有很多因素,有独特的审美优势,笔墨形式,空间造型。还有西方和东方的体现形式,还有中国画构成的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家的定点透视,我们说(钟炳)以前就发现了,它是一种精神的游观方式,他都是讲游,所以它是一个游动的这么一种想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我们游山玩水,它这个是在山水,并不是像西方站那不动的来画,要观看山水,要欣赏山水,所以它整个思维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是一种游动的,这么一种丰富的观望。他这一种想象性通过情感,他这样一种哲学方式就是说我们也了巨大想象力,所以西方人他们要解决问题就是看准了,就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表达更多的东西,因为定点透视站那里不动来画是不行的,所以中国人就产生了很多方法,俯视、仰望,还有纵深的方法。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更加灵魂,充满了智慧,所以比西方的方法要复杂的多,所以不是近大远小,是近小远大。包括景物也好,人物也好,前面的人要小,后面的人要大。所以我们所谓近小远大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所以中国画,包括画建筑物也是这样,前面画的小,后面的越来越清晰,所以这个是为我们自身的它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更复杂的东西,所以这样的认知把它总结出来了,所以刘先生只是总结了一部分,这里面还有很多特殊的部分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最接完了要凝化。我就说这么多。

张晓凌:下面请北京师范大学的孙津教授来发言。

孙津:我简单说一下,看了刘继潮老师的书,我同意你的所有的说法。我下面讲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讨论这个问题,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很多的误区,比如说你拿游也好,观也好,也许你拿另外一个概念来,照样能搞出这个东西,我相信是这样的。除非你去搞考古,搞什么原来那个人讲那个话就是那个意思,大概中国圣贤的话是考不出这个结果的。未必这个事情就是这样,但是这个事情是功德无量的。

另外还有第二个看法,天杀的现代化,就是现代化逼的好多事情都忘了,其实刚才很多话语是很奇奇怪怪的,比如说透视,透视就是焦点透视,其他的透视不叫透视,人家发明了一个透视学,你必须拿这个透视来说。比如我们随便说中医的理论,中医的科学化,它怎么能够科学化,科学化就跟中医就不相关了。简单来说三根筷子放在一起,筷子就是解剖,所以我们理解,科学不是真理,不是道理,科学也是看东西的一个方法,现在就用讹到了,好像科学就是对的,科学它就是方便而已。所以我们做这个事情我就想说,这种功德无量的事情要看放在哪个角度来做,搞一个什么东西。

第三如果我们平等的对话,我倒觉得我们古典,尤其是你讲的古典,大可不必讲现代的词,什么动态的,还说什么本体,其实本体不是个东西,我要跟你在同一个层面来说,中国的本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中国人从来不谈这个,由此你就可以推断好多好多非常学理的事情。比如说西方人,按我本人理解,中间中世纪我先不管它,我理解古代的和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是完全两个概念,就是这个艺术对人是干什么的,我们也一样,我们以前干什么东西跟洋人也不一样,不是我们笨,是不愿意搞这个事情,现在是现代化一定要搞。

然后我就猜,我最后讲一点我就猜,我没有办法肯定,但是我肯定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走,一个是欧洲,如果沿着来走下去,接下来肯定有更多更深的事情来做,我就说这些。

张晓凌:书记的话言简意赅,下面我主持的还剩最后一个人,就是我们中国国家画院的朱其,你上半场最后一个人,你也控制一下。

朱其:前两星期我云南一个朋友叫我推荐一本书,我就把刘先生的一本书就送给他了,这两天又重新去买了一本。我觉得自从(钟白华)先生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在40年代时他们在美学比较角度,实际上他们也用西方的一些美学解释,分析中国绘画的一些基本概念,但是我觉得其实这个事情没有具体下去,我最近又梳理了一下十七年的美学史,几乎没有进展。对刘继潮先生,实际上在这个事情上是有推进,我觉得这个推进一个是他等于是在(钟白华)这个事情上,一个是他有形式分析,第二因为他本人是个画家,(钟白华)先生当年他只有形式分析。第二就是他不能从技术语言的角度去进行切入,我觉得这两点刘继潮先生把这个事情给具体化了,不是停留在一般的美学概念上,我觉得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

第二点当时(钟白华)先生他对西方的理论了解差不多就到那时候为止,但是刘继潮先生对中外对汉学的研究,基本上都吸收进来了,但不是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中外对话的方面,我觉得刘继潮先生推进了这个事情。实际上从文革以后到现在十几年,关于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基本上都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或者是一种语言的自我形成,用画论的概念讨论画论本身,还是用文言文讨论文言文,这实际上讨论不出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我觉得刘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自己搭建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既有前人的观点,就是他自己的观点,也有跟海外的汉学研究的对话,我觉得这种框架可能还有一些不足,或者粗糙,但是我觉得一个基本雏形已经出来了。

关于中国画的空间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其实我觉得中国画的空间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把它跟西方油画来比较的话,西方油画主要是概念的,用物理的物象表现,而现在我们是主要再现单点透视,束缚的绘画的表现。我觉得中国画的空间主要有三个方面是超越了西方的再现理论,一个就是三远,我觉得三远实际上把空间给世界观,那么三远的重点是叫远观一类的,西方绘画重点是在前景,中国的绘画是在远处,实际上当你远观的时候,你就把山水当成远道的东西,这个是中国画的第一个重点,就是空间的世界观画。第二个重点就是散点,散点实际上就是把空间时间化。一个是它把不同的立场的位置放在同一个画面,看起来你可以从山下到山上都可以同时在同一个空间平面上出现,整个西方的空间画我觉得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你人在一个风景里面,你的眼光的范围实际上超越照相机的范围,但是你如果用照相机拍下来的时候,其实很多你余光所能看见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尤其它不能把时间表现进去。中国画就是把空间时间化,而且超越了照相机视网膜的范围,这一点其实是西方的绘画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画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关于意境的问题,我觉得意境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主观的问题,有没有主体的视觉来看待景观,我觉得用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这个应该叫空间的超我,它是以自我作为一个出发点,其实它不完全是自我,其实它还越出了自我的范围。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应该叫空间的超我。其实空间的朝我化实际上是中国画后来体的核心观念,就是关于意境的概念,那么意境的概念,实际上它跟禅宗有关系,其实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的唐宋诗歌就把关于境这个概念引入了诗歌,然后后来又像王维,把诗歌的意境概念引入绘画,所以绘画的空间意境化,实际上是空间的诗学化,这一点是中国画特别重要的。因为整个西方的绘画观念不能超越客体主体的二元。实际上在空间的意境这个概念上,它有它的禅宗的北京,整个唐宋诗歌,整个绘画有了一个巨大的超越,这个超越实际上西方人到了二十世纪以后才开始。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刘先生的书不是太多,就关于空间跟唐宋时期,就是诗歌和绘画受禅宗的影响,就是禅宗的境的概念上升为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上升为绘画,绘画的山水画的意境。

那么我觉得(钟白华)后来提到的以大观小,我觉得主要是总结前两个方面,就是关于山远的远观和散点的游观,但是我觉得(钟白华)他没有深入对超我的主观化的意境,包括禅宗这个方面的研究,(钟白华)也没有再深入。所以我个人觉得其实关于(钟白华)的空间理论,其实第三部分还应该再进一步进行理论探索。关于中国画的意境、诗学都产生了关系,这是我大概的一些意见。

张晓凌:谢谢主席。我们上半场发言就到这儿结束了。中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休息了,下面由我们的市委常委林存安市长主持下一轮研讨会。

林存安:应该说上半场的研讨会很好,我们有十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刘继潮的书发表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下半场我们还是按照会议安排,还有两块内容,一部分内容我们还是继续发言,第二部分由我们的张院长发言,我们还有一个小时,根据会议安排,我们还有十位专家要发言,我想我们将在这一个小时之内,把这两块内容完成掉,十位专家的发言,每个人根据这个时间可能要掌握在五分钟,最后给我们张院长几分钟做个总结。我主持我就不增加串词了,就由大家来发言,首先请我们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林木院长,大家欢迎。

林木:实际上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来,我觉得是目前整个国家民族自信心增加以后,向民族传统回归,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个思潮里面的阐述,但是现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自信是开始应该自信了,但是自信的本钱不知道,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经过一百年的民族虚无主义以后,我们对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我们一般只会说西方的,我们不会说中国的,像中国所有的这些五千年文明的这些积累没人知道,而且大家都很忙,也没有时间去研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继潮老师能够对中国画的空间一是进行研究,这非常难得。而且他选中的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绘画就是一个空间,但是这又没有人去管,我们古人有很多的实践,有很多的理论。(钟白华)先生实际上有四篇文章。我们今天对中国空间来讲,重要到什么程度。后来我把我的观点写出去以后,他们一锤定音,问题不再讨论了,多年来的悬案就解决了。当你用西方人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观点这是一个悬案,所以我们关于空间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要。而第二个空间是物理空间,你比如说立方主义,它实际上三维立体的空间观点,但这个到后来就演化成蛇影。第三种你比如说像(曹先生),他是以心理科学分析,引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看起来好像很主观,实际上它还是很客观,因为弗洛伊德是一种临床的研究,它要解决病人出问题的原因,这是可以进行医学的实践分析的,所以它还是不能逃脱西方的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还有一种是灵性的思维空间。

实际上我觉得对中国的灵性空间不仅是视觉上的问题,比如说高原、平原,我们可以望,但是还有三种空间,那只是一种感悟,也是北宋的感悟式的因素融入其中。另外时空一体的那种观念,所以这种观念中我们可以重新来界定我们今天的绘画方向,把这些基础的问题解决以后,我们山水画可以呈现出一种非常独到的特有的特色。文化也一样,它涉及到一个关照方式,实际上我们今天面临很多问题,一个是空间意识,一个是关照方式,这些都没有讨论。还有笔墨,甚至连笔墨这么重要的问题也没有很深入的讨论,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还只有本人一本笔墨论,既然重视到这种程度,笔墨和生命为什么就不能讨论,所以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介于时间我说不准就过了,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林存安:感谢林木院长,林木院长是理论大家,请大家把握一下时间,我们这十位专家安徽的专家往后放一放,先请远道而来的专家先发言,下面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潘耀昌教授发言。

潘耀昌:我觉得刘老师的这本书里面充满了批判精神,我在这里面看到了很多反驳的东西,就是有反论,很多书里面一般的都谈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最精彩的地方也就是对大量的反论的引用和信息的批驳,我觉得这个批判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他的批评的方法,我们讲到批判的武器上,我讲到他值得我们学习,我也在想到过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喜欢用我们今天人的思维方式去揣摩古代人,我们用引进西方的现代语言学的这种逻辑去解剖古典,所以我始终没看很多人引说他们古代人的逻辑思考,所以就很难说得通,刘继潮老师实际上他颠覆了我们以往的那种习惯,就是以西方作为参照,来批判我们中国的传统,以现代的这种状况去批判,或者思考我们古代的东西。

我觉得刘老师最精彩的,他反复论述的就是去透视化这样一个观点,就是透视这个观点引进以后,已经确立了我们被引进了一条西方人文艺复兴开始引导的一种错误的道路,就是我曾经在我们上海闵行区有一位摄影专家嘲笑我们搞画,他说我们现在摄影已经成熟了,你们不要画了,你们画的我们都做到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就是我们过于的把西方的那种透视的方法取代了我们的观看,其实我们要注意到我们是两个眼睛观看的,观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虽然像西方的照相机那样是一个晶状体,而且是能够调焦的,但是眼睛所看到的还要经过生理的传导,再转化成一种心理的反应,这是一个过程。西方人把它简单化了,我们所谓的科学就是变成了一只眼睛用透镜,或者用取景框这种方式去取景,那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到1839年西方的摄影机发明以后,我们有了黑白照片,但是在这个之前我们看到当时还没有用化学药品显象的时候,很多画家已经用了这种仪器去校对自己画的风景,所以西方人实际上在画照片,当然他可以放入各种题材,可以改变里面的东西,但是观看方式就是一个照片。那么这种照片,我们所谓的自然主义,所谓现实主义,其实它并不是带着一种真实,因为它是一只眼睛看的,而且这种器械是根据一只眼睛发展的原理,后来发明了彩照。所以后来有了三维的,一直发展到影视,到数码,西方人一直在走这条路。所以我曾经看到一个美国的画家,我们叫他谈谈他的抽象画是什么画,他就是用三维电脑做的,通过photoshop变形,所以我们刚才说的搞摄影他可以取代绘画,这是一个观点。

另外我觉得刘老师他的这本书与其说他是通过阐述(钟白华)和沈括来对他们的一种解读,我觉得不如说是他本人的一种解读,因为沈括、(钟白华)讲的非常简单,那么很多东西是需要有研究,而这个研究自然会加入作者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他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对古人的一些观念进行了一种阐述,就是用我们今天宏观的来思考我们整个绘画的历史,来做出的一个解读。

我觉得刘老师的这个研究,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点,就是我们可以考虑的方面,一个我想古典绘画这个时间段,

相关文章

  • 走在现代与传统、碑学与帖学之间[图文]
    走在现代与传统、碑学与帖学之间[图文]

    白砥现代书法“唐”字101×101cm1995年董水荣(书法评论家)书坛上活跃着不同类别的书法家,很多人一眼就让人洞穿了自己隐秘的书法身份,往往以一句“现代派”或“传统派”,亦或是“碑派”和“帖派”就可为他论定了,可见他的书写中有着某种过深且单一的观念烙印,而少...

    12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毅:斯是陋室,唯吾墨香[图文]
    王毅:斯是陋室,唯吾墨香[图文]

    王毅上海徽墨收藏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收藏有古墨2000余锭。张东供图王毅是上海有名的藏墨家,收藏几乎挤压了他所有的生活空间。他坐拥古墨2000余锭,其中不乏大名头的文人订版墨、御墨和集锦墨,件件精妙绝伦,而他一家却至今居住在一幢简陋的老公房内,楼道阴暗逼仄,卧室则像一个仓储间,除开几件旧家具、一张折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四处布满杂物。王毅拉开了柜子底下的抽屉,小心翼翼地取出了...

    5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玉先的墨舞[图文]
    陈玉先的墨舞[图文]

    《高原红》李松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舞乐与美术的结缘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翩翩起舞的画面和古代岩画上的舞蹈场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反弹琵琶的舞姿,已永远定格在舞蹈史和美术史上,令观者怦然心动,也激发后世大型舞乐和绘画的创造。在汉、唐陶俑等雕塑作品中,也有不少生动、传神的作品。迨至文人画主宰画坛的元明清时期,舞蹈题材长期被冷落,走向沉寂,鲜有佳作遗存。直到20世纪中期,舞...

    96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他,一个艺术奇葩,烙铁做笔,可以在木板上画出各种名山秀水、动物、花卉、生物;他,一个绘画奇才,通过烙铁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烙出具有丰富层次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他,用烙画的形式所创作的《春牧》、《湍》、《张伯苓》、《钟馗》等作品被天津市国礼委员会选定为外交礼物;他,为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著名作家冯骥才、著名香港影视演员洪金宝绘制的肖像画,受到高度的赞誉,尤其他最近为香港著名...

    68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

    56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刘玉来:国画创作情感融入说[图文]
    刘玉来:国画创作情感融入说[图文]

    如果,不,我们还是使用“假如”这个字眼好。因为这与“假设”更直接些。假如一个人没学过怎样使用毛笔,自然他就更不会国画实际操作的技法了。但如果他买来国画的有关技法书籍来大看一番或十番百番的,请问,这时他再将他满脑子的玄的观念使用在国画创作中,能行吗?结果这就不用我来说了。此时不行的原因是因为他根本没法实际去操作!因为使用毛笔不单是在理论上明白,实际操作...

    155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以色列电影第一夫人”阿尔玛戈小说《艾维娅的夏天》出中文版《艾维娅的夏天》中文版书封《艾维娅的夏天》1951年,10岁的女孩艾维娅与她的单亲妈妈亨雅在以色列的一个小村庄里相依为命。亨雅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她被过去的记忆困扰,情绪不稳定,政府也无法帮助她和女儿改善处境。艾维娅一心想找到她的父亲,总觉得刚搬到村中的那个男人就是他父亲,而亨雅知道艾维娅的父亲为什么没有...

    169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日前,有网友爆出河南洛阳偃师龙华欢乐园正在兴建的一座雕像,该雕像总体形象酷似“弥勒佛”,但却梳着大背头、穿着内衣。雕像图片被网友曝光后,迅速引起许多网友的争议和批评,该雕像也被网友戏称为“大背头”。然而,事件的发展出人意料,不久之后,有报道称,龙华欢乐园网站发表声明称“此肖像为我们企业...

    97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书画家,您还磨墨吗?
    书画家,您还磨墨吗?

    磨墨本期主持:续鸿明本期嘉宾:李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刘传铭(美术史论家、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宋万新(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在现成的墨汁出现以前,写字作画都是需要研墨的。今天的书画家们对墨的使用普遍不如老一辈人讲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想在“茶座&rdqu...

    188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从魏晋书法世家的出现看书法转变历程[图文]
    从魏晋书法世家的出现看书法转变历程[图文]

    一、魏晋书法世家的出现据史书记载,汉代善书法者从帝王皇后到王公大臣,从士大夫阶层到民间知识分子都不乏其人,其总数超过汉以前历代善书者总和,在书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书家群体。到了东汉中后期,在这个书家群体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书法在家族间的师承传授渐成风气,家族师承观念开始形成。张芝、张昶兄弟以草书名世,有“草圣”、“亚圣”之称;蔡琰...

    91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澄波与决澜:陈澄波与1930年代上海新派洋画[图文]
    澄波与决澜:陈澄波与1930年代上海新派洋画[图文]

    陈澄波《清流》(1929年)1947年3月,陈澄波因“二二八事件”不幸罹难后,1949年年中,同为“决澜社”成员的李仲生(1912-1984),随军赴台,成为战后推动“现代绘画”的重要推手,“东方画会”正是由他在台北安东街画室教导的一批学生组成;“现代”取代了“新...

    200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萧海春:当代水墨画传承需具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图文]
    萧海春:当代水墨画传承需具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图文]

    图为萧海春今年初创作的大型水墨画《锦绣石壁》,该画长2.37米、高9.65米。由上海美术馆主办的“烟云自在——萧海春水墨艺术展”1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105幅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的画作引起了2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关注和赞誉。展览将持续至9月11日。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下午特意在开幕式前自带相机来现场一睹画作真容。走进上海美...

    79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学校增设了“第二课堂”,开设如绘画、书法、编织、演讲等技艺课,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何把学科知识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科课程游戏化,使“第二课堂”更好地为学科知识服务,加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的鉴赏和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的正向迁移作用。关键词:意境 山水画...

    179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广州艺博院馆藏高剑父《南瓜》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实习生陈宇强对于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我们往往只知道他将西洋画、日本画融进中国画里,折衷中西,是个“画坛革命派”,对时代审美的丰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与宋院体画的深刻关系以及晚年提倡“新文人画”的这段历史却知之不详。甚至,有些论者还将他晚年移居澳门之后相对回归传统的那批作品看作“...

    2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那是70年代的事了,具体日子是在74年。那时我与我的一位中学老师申学敬先生关系很是莫逆,有一次他对我说:“我在辅仁大学有个老师叫启功,字元白,我们关系很好。你喜好文学绘画,嘿,他在这两方面都是专家,哪天咱们上他那儿去一躺,我把你介绍给他。”我一听特别高兴,说:“太好了,启先生住哪儿啊?”申先生说:“过去在师大内,现在就在小乘巷里,和他的内...

    112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