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亨利·摩尔:将雕塑语言推至最单纯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阿亨 点击 :

尽管我对雕塑的兴趣由来已久,但真正触动心灵的是由几次不错的展览所引起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的《亨利·摩尔雕塑大展》,几乎与此同时,北海公园露天展出摩尔的12件大型室外雕塑作品。这次展览,使我加深了对雕塑的关注。

我曾经掐着手指头细数西方雕塑史上的大师,如果要列出四个人,都能把亨利·摩尔放进去。其他三人是:米开朗基罗、罗丹、布朗库西。米开朗基罗代表了古典雕塑艺术的高峰,罗丹将雕塑的写实性推向了新的高峰,布朗库西摆脱了雕塑的写实性而趋向写意性,摩尔则将雕塑语言推至最单纯的形态。艺术创造从来不是无水之源。摩尔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除了刚才列举的前辈,他还受到毕加索、布拉克、阿尔普、贾科梅蒂、莫迪里亚尼的影响,还有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石雕,还有非洲木雕。当然,超现实主义也在其中。摩尔正处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当口。他的作品虽然不是忠实客观对象,但都有足够的参照,他一方面从艺术思潮获得思想观念的营养,一方面又从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和形态。他由此寻到了取之不竭的源泉。摩尔曾写道:“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则”。对自然的观察,使他获取了最深切和扎实的依傍,这一点有点像中国画家从造化中获取创作灵感一样。“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这句话则让人感觉艺术与生活间的界限不复存在。1951年摩尔创作的“斜倚的人形”,是以女性形象为主题,高度精简、抽象,宛若从自然中截取一段。

面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观者会读解出各自不同的意义。我从摩尔的雕塑里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和艺术的力量。冰冷坚硬的大理石或青铜材质,一经艺术家的鬼斧神工,便获取了体温,陡然而有了充盈的生命。而给予摩尔艺术以生命的,是他对艺术语境的敏锐把握和对艺术形式的大胆创造。亨利·摩尔顺天应时,广纳博取,他是创造雕塑神话的一代大师。摩尔的作品不是匠人的翻版模拟,而是因创造而有鲜活生命。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像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也不肯雕塑无生命的人物。以人为主题,却不照搬人,固然是艺术思潮的反应,但也须在前人基础上开出自我天地。米开朗基罗和罗丹在客观的力量感上已做到极致,布朗库西在内在张力和形式美感上也近乎不可超越,摩尔必须另辟蹊径。他巧妙地在艺术空间的连贯性方面大做文章,运用孔洞、套叠、穿插等手法,自由异化,寻求新的空间形态。他把雕塑看作是整个环境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独立,也要充分借助周边风景,形成一个巨大的场,完美诠释雕塑超越自身、融于风景的新的关系。

摩尔的雕塑修辞考究、意义明确。他将写实形体做出空间凹陷与透空的巧妙处理,乍看起来粗放,而细节处理却是细腻的。这细腻里,饱含了人性的温暖和生命的奥秘。甚至我认为,因为某种不确定性,它展现出特有的形式张力和哲学意味。摩尔谙熟技法材料和精神理念之间的关联,并操持自如。他竭力发挥原料最大限度的美感,且从任何角度看,摩尔的雕塑都显得生动有趣。对虚空的利用,使形体内部具有了独立的意义。正如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也如中国园林里比比皆是的太湖石,空灵透彻。在正形与负形、现实与超现实、具体与抽象、前卫与古典之间,摩尔精心把握着其中的平衡。他的很多人体,自由组合,体块如同岩石,丰饶、充盈、圆润,可谓天工造物,妙手偶得。摩尔的雕塑环抱着一种力量,像中国的太极,蓄势待发,也让人联想到中国汉代雕塑,它们是那样相似,其精神与天地同在。摩尔有意识地留给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摩尔在《雕刻家发言》一文中写道:“我十分清楚,在雕刻中联想和心理因素是起巨大作用的……”他把想象留给了更大的空间——环境。摩尔说:“雕塑是一种露天的艺术,自然光线,是雕塑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最好背景和补充就是自然。我宁愿把作品放在户外任何一个地方,也不愿意把它放在我认为最美丽的建筑中”。也就是说,摩尔考虑的问题超越了雕塑本身,而开始着眼于雕塑和环境、形态和观看的问题了。

摩尔的思想触角延伸到传统雕塑之外的更大范畴。雕塑延展至装置,甚至大地艺术。这一延展,自然是摩尔艺术思想与现代工业社会合奏的结果。他善于把自然物演绎为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气息相连着的现代形态,成熟老练,不断推动新艺术出炉。摩尔创造了与环境充分对话的语言,一种在更大范畴使用的语言。这语言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材质、形态到空间、环境。摩尔也影响了设计界,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平面设计。正如前面所言,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有时只需要一个契机,哪怕一个并不起眼的点,也会被有心人衍化为一个面、一个潮流,艺术思潮又常常是一波推及另一波,相互激发。

装置艺术内含的环境意识,使观众能够置身其中,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其开放的艺术手段,正在快速地拓展着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我常常想,衡量艺术家的成就是有着多方面的指标的,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他给予艺术世界的启发之多寡。好的艺术家,应该是宝藏,是源泉,是发动机,他的思想和作品能够派生出新的艺术。这一点,摩尔做到了。他的雕塑理念启发了后来人,推动着他们进行思维转化、观念革命和形态创造。装置艺术应运而生,上世纪60年代,在杜尚把小便池放在展览会上的那一刻,人们既吃惊又很快接受了这一新的事物。今天,我们看到装置艺术时,不再是怀着吃惊或质疑的心理了,观者愿意驻足品咂,寻求其中的意义。装置艺术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体,比如录影、声音、表演、电脑以及网络。现在装置艺术与传统雕塑渐行渐远,而与人们的生活则越来越近了。

大概是前年,清华大学围绕校庆活动举办了国际雕塑邀请展,校园里到处摆放了各种形式的雕塑作品,好像也有装置作品,校园的文化氛围一下子倍增,处处皆景,满目靓丽。阳春三月我带孩子去清华园,顺便在雕塑前拍照,甚是好看。前些天,恰逢《艺树》主编蔡蔡说要作一期关于雕塑和装置的专题,我随即想到了亨利·摩尔和与他相关的一些话题。

相关文章

  •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文]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文]

    达利设计的红唇沙发李光斗如果把可口可乐的瓶子看作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它堪称当代艺术中最成功的艺术品。最初的可口可乐是倒在杯子里出售的,后来改用瓶装,但由于瓶子的形状不受顾客欢迎,大大影响了销路。当时美国妇女流行穿一种在膝盖附近稍微变细的裙子,一个叫凯普曼·路德的人从中获得灵感,按照这种裙形设计出一款瓶子,并把这款设计展示给了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人。可口可乐公司当即决定采用,结果大为...

    16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黄永玉的“江湖”情怀[图文]
    黄永玉的“江湖”情怀[图文]

    黄永玉黄永玉老人是个“奇人”,这个“奇人”实在是不太好定位,掰着指头数,他的头衔就有好几个,诸如,艺术家、画家、版画家、漫画家、雕塑家、诗人、散文家,而耄耋之年的他,又突然写起了小说,且是构架宏伟的自传体长篇——《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小说写了好几年,已有几十万字了,但杀青却遥遥无期,因为到现在才写到他小学毕业的时候,对此...

    126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马兴文(SimonMa),华裔设计师,2012年7月SimonMa个展“龙马情”在上海世博馆意大利中心开幕,这场跨界的艺术展览,让马兴文以“艺术家”的身份走入公众的视野。2013年,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之邀,“中国马兴文特邀展馆”即将登陆水城一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教堂,届时,马兴文将秉承一贯的跨界之...

    5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原创美术浅说[图文]
    原创美术浅说[图文]

    春牧图王倩文近十几年来,从北方到南方,从国内到国外,看了一些民族文化遗址,读了些古人和今人的书籍,特别是老庄及道家的学说,西方马斯洛、S.汉瑞提、赫伯特。里德等哲人们关于艺术创造的理念,后来,又目睹了河姆渡先民们的艺术创造和吴哥王窟非汉民族的雕刻智慧。这一些文化的理念与现实,使我的艺术思路顿开茅塞,我的思考开始从艺术的创新追溯到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原始状态。开始了对人的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灵感与悟性...

    18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收藏家田太华策划万米书画长卷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图文]
    收藏家田太华策划万米书画长卷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图文]

    著名策划收藏家、书画集成大师田太华先生纵观中国艺术史,凡优秀的艺术作品必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这一双重特征的,比如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宴集序》,不仅在章法、结构、笔法上都堪称完美,而且对后世书法学习和探索都树立了丰碑。《兰亭宴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思想的完美体现,更是作者气度、风神、襟怀、情愫的具体体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

    27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宋思衡:用钢琴“翻译”村上春树[图文]
    宋思衡:用钢琴“翻译”村上春树[图文]

    ■3月在沪举行“寻找挪威的森林”多媒体音乐会■并开始全国巡演国内多媒体音乐会创始人、钢琴家宋思衡。徐晓林早报资料对于宋思衡来说,他的“百分百女孩”是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挪威的森林》里忧郁的直子该是身披“月光”云淡风轻的模样,“空气蛹和小小人”应该踩着斯克里亚宾第四钢...

    15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乔晓光:人生剪纸三十年[图文]
    乔晓光:人生剪纸三十年[图文]

    2003年,乔晓光在贵州苗族拍摄民间剪纸申遗时的工作照。王倩乔晓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2011年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r...

    17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老庄认识老庄的作品是三年前的事了。一次去好友杨伯序先生处拜访,品茗间谈起了国画写意,他向我推荐了老庄的荷花写意。当他爱不释手的拿出老庄的作品时,我眼前为之一亮,即刻被诗一般的写意荷花而濡染了:只有一片荷叶,虚掩着粉嫩的荷,一只母鸭领着一只小鸭在湖水中尽情的嬉戏,湖波微微荡漾里,圣洁的荷花,在叶间若隐若现......让一颗在城市里喧嚣的心,寻到了静谧的圣境。美且不妖,洁而涤化灵魂。说心里话,我品...

    176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二刚:小品与大画
    刘二刚:小品与大画

    刘二刚荣宝斋近年出过好几集《中国画名家小品集》,厚厚的都是当代人画的。在其他坤物上也有许多貌似的小品画,其实够得上称小品的并不多。小品画不是大画缩小的小画,也就是说,能画大画的不一定能画小品,就像能跑“马拉松”的不一定能跑百米赛。寸铁匕首不是长枪大炮能代替的。写大字与写小楷也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手段不同,功能也不同。小品多为性灵之作。小品画重意、重趣,我们所说...

    4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民间剪纸:剪出民俗[图文]
    民间剪纸:剪出民俗[图文]

    李守白的海派剪纸作品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生的李守白目前仍从事剪纸艺术,他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民间文化在大都市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原生态的剪纸直接带到大城市来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经过提炼。”陆斯嘉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

    5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艺术创作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图文]
    艺术创作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图文]

    李磊2010年作品《初夏的回忆24》艺术创作于我而言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有人说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宣泄。对于我来说,我就是通过艺术创作来“宣泄”愤懑、“解放”心灵,进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我需要面对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文化身份超界。如何平...

    84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造佛记:克孜尔佛像现实版[图文]
    造佛记:克孜尔佛像现实版[图文]

    老郭与他造的佛像见过各种收藏爱好者,但是像老郭这样执着而有想法的收藏者却很少见。也许别的藏家只是单纯收藏,而老郭却为自己的“灵思妙想”努力着,根据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元素自己造像,每尊造价十余万元。痴迷佛像三顾佛洞老郭名叫郭臻奥,今年48岁。2012年11月,为了欣赏壁画,老郭自驾车前往“中国第二敦煌”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当时就被震...

    70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略论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图文]
    略论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图文]

    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局部)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本属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前者是由方块汉字演化的艺术形态,后者是西方彩色绘画的蜕变。在艺术创新上,两者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在创作方法上,却又有本质的差异。首先,中国草书也属于抽象艺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是毛笔书写的线条(包括点),西方抽象画的构成元素中也有线和点,而更显眼的通常是各种色块和几何图形。西方抽象画是相对于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客...

    26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6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雷抒雁: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图文]
    雷抒雁: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图文]

    ■著名诗人雷抒雁昨日去世享年71岁■代表作《小草在歌唱》曾激励一代人诗人在情人节离开了这个世界。北京时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诗人雷抒雁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1岁。1979年,他用诗句《小草在歌唱》悼念烈士张志新,这首诗歌传诵大江南北,至今也是新时期以来经典诗歌之一。代表诗篇被传颂30余年1942年8月18日,雷抒雁出生于陕西泾阳县,1967年9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由于适逢&l...

    4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