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苏坚:二话罗中立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austin 点击 :

话说近日因为网传著名画家罗中立儿子罗丹婚礼玛莎拉蒂、兰博基尼、法拉利、保时捷、尼桑GTR……等顶级跑车车队照片(事后当事人有通过成都媒体澄清),引起了人们对跟热门“官二代”、“富二代”对应的“艺二代”一词关注和讨论,而且舆论、意见“惯常”地呈现出负面的倾向。

其实,这档时间,香港的李嘉诚也高调“分财产”,我可绝少见到这种大陆特色的“负面”舆论情绪,就像美国的那位“富千金”帕丽斯-希尔顿,人们倒是很愿意当成“娱乐”享受的。为什么?因为,李家分的是“私产”,香港是“一国两制”中的另一制,那里是公认的现代“法制社会”,人们对李家的“富二代”没什么额外的“想象空间”。可是,罗丹的父亲可是“公立”四川美院现任院长呢——标准的一位“学官”!

所以,“官二代”的问题,有时是“二代”问题,但也很可能是“官”问题。大家要理解这样的舆论逻辑,更何况,逻辑之外,也有诸点事实证明。比如我举罗丹二例:1、他是在罗中立在位川美院长的“当政”期间留校的,当院长的“父亲”把自己儿子直接留校,这是什么“行政”?包括他从川美附中直接“保送”上川美,那是什么“高考制度”?2、川美有一个“罗中立奖学金”,但罗丹却获过该奖——父亲“亲自”给儿子颁奖,难道一个公共奖要搞成“酱文化”吗?

“二代”可能很优秀,或者不优秀,都没问题的;但毫不避嫌的的“官”,也许才是问题。下面我就再顺着“二话罗中立”。

罗中立传奇不老?

最近,一条“不老传奇继续,罗中立连任川美院长”的媒体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记不清最近多少次在媒体上重复读到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万能开头”了。无论大家能否在狄更斯那个名段里理解到我——相信不止我——之前关于“改革声声”的喧哗反而延续“最坏”“失望”的情绪,却都应该能用这名段延伸到这个新时代里的深刻蕴涵,解读“罗中立的不老传奇”。当然,谁都活在“这个新时代”里,怎么解读这名段的意蕴,罗中立是主体,其他人也是主体。

我认为,无疑,这是罗中立最好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初,他凭一张超级写实主义画作,就一举奠定在蜀地的“父级”位置,为以后的权力地盘打下牢靠基础。放眼世界,一张写实作品能谱写艺术、权力的如此“传奇”,本身就是一种罕见“神奇”。我无意否认在时代机遇面前罗中立出道之初个人能力、勤奋等因素,但不可否认恰好更有“最坏的时代”这个因素——中国特色的很多“传奇”、“超神”往往都是“最坏的时代”所赐。一位中央级美院副院长回顾自己从文革等特殊年代走过来反而成为“成功艺术家”的经历,曾不知荣耻地说过“愚昧作为一种养料”的话,这话的意思正就道出了“最坏的时代”在一些成功艺术家、艺术官员心目中的“特殊价值”。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文革”等“最坏的年代”造成的断裂,如果时代都像很多风调雨顺的国家的文化、艺术、传统那样平稳更递,“艺术春天”、“文艺春风”不是什么望不可及的奢物,写实古典技术司空见惯,哪里还需要什么暴吃“愚昧养料”来书写“传奇”、“神奇”提振神经呢?《双城记》里的人物卡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时代的邪恶。”此话也是道出了两个时代关联的意思。

就这样,1997年,罗中立顺理成章坐上四川美院院长官位。很荣幸,这又是一个罗中立最好的时代:邓公南巡后开启市场年代,艺术市场化不说,此后教育也市场化,迎来了高等教育大扩招、大跃进的时代!向财政要钱给钱,向学生收钱给钱,这是多好的时代——但这样的“最大校园”、“最多学生”、“最高大楼”之类的景象太多了,你有我有,你能我能,很难说哪样是“川美天下无敌”,我不知道何来逻辑由此又导出“罗中立传奇”。但自此之后,有一个“罗中立不老传奇”却千真万确:直到现在这次续任,按官任政策4年一届计算,他“神奇”连任4届共计16年,且仍将有机会再续。环视当世中外,此何止“传奇”,当下现存,恐只北朝鲜、叙利亚、古巴等极少数现象可及!

这不是罗中立一个人在“传奇”,仍有无数制造罗中立“传奇”的“传奇”,罗中立传奇不老,总有什么老……

所以,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种“最坏”,也许,面对坐镇着千公顷万公顷校园延续着N届连任“神奇制度”的罗中立,向青天发出那个“大学大师何在”的永世之问有点为他之难;这种“最坏”,也许,敲问省里厅处的权力系统何以会让这样的“神奇制度”得以延续,也有些云里雾里无影无踪……只是,同在川美,不久前,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面对同是官任政策不符的高名潞,有一位名叫牟群的教师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公开提出质疑,他的合理质疑得到很多师生的支持回应——这一定程度上就是间接质疑“罗中立行政”。那么,现在呢?面对“罗中立传奇”呢?是相信制度,相信更多同样可能优秀、并可能提供多元化的继任者和后来者,还是只相信“传奇”呢?都说,民主是从底下开始的,也许,底下川美已无“群”。难怪啊,多好啊,川美人很能玩“天真卡通”——这是最好的艺术,这是最坏的艺术!

媒体并没有写到罗中立如何回答“一而再再而再连任的奥妙何在”、“是一种什么样的欲望促成此为”这些问题。不过,第一,按习惯,他及他的同道们也必有回答这类问题的程式,比如“领导强留盛情难却”之类让问的人都觉得他不干你都吃亏的巧答;第二,同样按行情,罗中立真按政策退下院长岗位,对应着的“续任”岗位,并非没有可能,比如他完全有“综合能力”像杨晓阳那样往更高的“国家级”位置上走;第三,正如罗中立连不连任院长、任多长时间院长这样的问题,媒体要像探究“私事”那样小心先向罗中立本人证实,“选院长”这样的“公事”,目前在大学里仍然主要还是“上面人”与被选者之间“互动”进行的,大学的“师生主体”还没有什么实质话语权。对此,我这个宁愿相信制度也不相信“好人”的人,第一种“动我以情”的招数没有任何说服力,第二种“延续制度”不在我此文关心的范围之内,第三种“选举主权”一般人无能为力。媒体报道里,倒是列出了一些意在证明“罗中立优秀”的政绩,我相信这些都符合现实套路以及相关支持之的“罗啦(啦队)”的喜好,但是,同样是因为制度,我也完全可以举出现实官场诸多权力的“腐招败例”做相反论证,何况,罗中立的连番续任本身更证明了官场制度弹性和权力超强之值得警惕!我本人有限的大学教育生涯的观察里,看着权力如何把自己儿女、三亲六戚的利益安排得妥妥当当等经验,也已足够让我对权力的“无理延续”抱有更高的警惕。另外,优秀者能“让贤”为什么不能成为另一种“优秀”?如果将“制度”与“人心”联系起来看,当然就是“制度在于人为”、“制度之下是人心”,但就如没有“让贤”的人心,乃至因更大的私心破坏制度,应该选择寄望“人心”还是寄望“制度”?罗中立这么多年的“独蹲”,几乎让外界难再知道川美是否还有更多的优秀领导者、是否还在通过“有效制度”哺育更多的未来优秀领导者,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局限吗?

正如我情绪所显示的,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据称狄更斯也是悲观主义者。但,我仍然有我自己关于“最好的时代”的理解。内观本国,且不说近日的“改革声声”,近期的“教育规划”、“高教改革”的高层示意及至“高校独立”、“去行政化”的底层呼声,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标示着“时代的好”;环顾国际,遍及全球的“之春浪潮”有目共睹,“最好的时代”的脚步再不走过我们身边,耳贴地皮我们也能听到前进的步声频频传来,比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主导的新宪法草案,其中深受非议的一点,就是他为使自己自2000年接手家族的总统权力(在已任14年的基础上)可能延续到2028年打好埋伏,我们从由引发的抗议声中,加深理解“制度正义”何以会成为基本的权利要求。所有这些“好”,即使我们不能马上享有其真实“果实”,但起码给我们传送了关于“什么是最好”的概念和“追求最好”的信念,于是,那些“坏”和“最坏”将可能在活生生的时代的时间维度里显现出他们的难堪的真容。

谁是“傻子班”艺术生?

“新续任院长”罗中立先生近日向媒体透露构想,准备在四川美院开办“艺术尖子班”。我不知道这样的举措是否将是罗先生“传奇的”长达16年院长任期中新续任期里的“最猛一把火”,但说实话,这样的构想,放在教育界看,实在陈旧、逆流得很;而放在艺术教育界看,虽似是“开创”、“创举”,成败皆可当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教育政绩”,但改革开放初期艺术界刚开世面时热炒的“绘画神童”及续后见证的“神光黯然”结局,多少已让现在见惯世面的艺界无甚期待心理。可是,这毕竟将是一项涉及“投入”和“产出”的教育举措,而且其还提示着存在于艺术教育界的类似于“精英教育”的思维和暗流,关注、审视其利害,给公众以启示,是有一定价值的。

教育界在高教领域最著名的“尖子班”教育实验,是早期中国科大的“少年班”,那曾经该寄托过多少官员、公众“振兴科学”热望及寄附过多少家长、考生“铸成龙凤”羡慕。此后,继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多所名校开设试点。后来,“几十年培养不出一个学科带头人”的无奈成果乃至“疯了”、“出家”的传闻和事实,不得不在浪费数年公共教育资源后,迫使教育界下定决心停止这类“超常教育实验”。更何况,从教育属性的性质上讲,此确实涉及“公共”和“私人”之别,例如,如果罗中立院长怎么按自己的“家长权力”意愿,在家里严施家法,像那些“虎妈狼爸”那样,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艺术尖子”、“艺术天才”,旁人难置可否,但“院长权力”意愿却绝不可不考虑“公共属性”的。此点,就目前整个教育界而言,有普遍说服力的事实是:就在罗院长也参加的2012年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联名建议在教育界停止“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与此有内在联系的各地“尖子班”教育早被明令禁办,虽然有由于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思维”诱因催生的诸多明顺暗违现象,但“教育平权原则”已被公众尊认。

于此逻辑回观罗院长的“传奇构想”,正有诸点“公共”疑问。第一,谁是“艺术尖子”?当年科大的“少年班”招的是“科学尖子”,大家知道,“科学”还是相对容易“数据化”和“有据可考”的,比如那些学生不需要“社会履历”,越“少年”越好、一般是“跳级生”、得过奥数等各类竞赛奖项等等。或者,像美国学校招收的因材施教的“天才班”那样,设计一种开放的筛选测试、考试方法和机制(程序包括初选、教师评估、课堂观察和面试等等),把IQ145以上、大概占学生人数的4%的人召集起来,特别申请财政预算款项(更鼓励私人捐款和基金会资金)投入办学。当然,美国还有与此“公平对应”的“特殊生班”,所以,布什入主白宫以后,开始推行“一个也不拉下”教育政策,大量砍除“尖子班”预算,用于低智儿童的特殊教育。那么,“艺术尖子”将怎么考据出来呢?招生前到底是测“智商”还是“情商”?或者专门发明出一种“艺商”?

第二,就算招进“艺术尖子”开办了“尖子班”,怎么组织教学,同样疑问很大。这样的学生要不要另聘“尖子教师”、抽调“名师”进行教学?要不要专门开设特别课程?要不要专编特别教材?要不要专研评估指标?领导要不要经常视察、指导?要不要专门的教室和学生宿舍?……如果这么多样地“专”和“特”起来,而学费一样交,这不就明摆着四川美院里另有一群“傻子班”艺术生么?教育史上,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的普鲁士文化司司长洪堡,实施起了教育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他认为大学的工作是精神活动,需要独立、自由支持创新,教育行政、管理者应走到提供公平(经济)保障这个点为止。罗院长作为教育管理者,是否已经考虑过开办“艺术尖子班”与提供全院公平、平等的公共产品和环境这个关系?

其实,针对“第一”点的“谁是人才”问题,从“教学实验”角度,以前有的美院是有过尝试的,我就知道80年代中央美院、广州美院油画系曾开办过“实验班”,从招生标准或教学标准上做过调整,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实验”本来就很平常,就是后来成为普通教学要素的类似于“三大构成”的东西,只是那时候眼光有限,加上大家对“师生出格”的行为在观念容忍度上也有限,所以被定义为“实验”、“前卫”乃至“天才”,这样的经验近似于以现在的眼光看待当初的“85’新潮”。但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那样的“实验班”也没培养出“一批人才”,“天才”更是奢望。现在反过来的“变态实验”是什么呢——呵呵,全国美院开办“基础部”!真是一朝官员引领一潮流啊!

我倒真是希望美院到处都是“实验班”、“实验艺术专业”的,因为从创造的特性讲,艺术本质上来自于“实验”。艺术是“实验”,艺术教育更也是“实验”,“实验”不是“艺术尖子”的特权,而是人人普适的!

再进一步,我又得讲清,“实验”是一回事,“实验结果”却是另一回事,于此,从终极角度讲,“美院培养不出艺术家”是一条真理,这跟“文学院培养不出文学家”是一个理儿。接着上面讲,“科学(生、家)”跟“艺术(生、家)”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可以坐在实验室里培养、出成绩,但后者一定进入社会、经实践履历,特别是艺术的功能进路走到当代后,艺术更是、甚至只能是在大社会土壤中发芽、产出的,优秀的艺术家之所以优秀是社会磨练、养育经他这个独特反馈体的结果,而不是他跟其他学生一起经历的共同美院教育经历的结果——更别论那更多不经历美院教育的优秀艺术家了。于是,科学家的成绩、成就可以极速“数据积累”、“少年”成名,但艺术家成绩、成就的积累一定是穷毕生精力的,绝难“年少速成”。所以,开办“艺术尖子班”,我不会奢望它额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少年艺术家”,但我一定知道这样的班浪费了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也就是,这反过来证明:在任何点上,“普及”的艺术教育才是思维的正流。

正因此,罗院长任职这么多年,我认为唯一值得肯定的一项功绩是川美的艺术批评教学,此教学包括引入师资和教学活跃,培养了很多青年批评人才;最重要是,艺术批评、理论这些专业涉及的我上面说到的艺术人才需要的诸如一长串艺术史、文明史、思想史、电影史、哲学、美学、社会学、法律等等的必修课选修课提供的知识和素养,以及因此要求具备的阅读、理解、思考能力,对在校各专业学生必起到影响和示范作用,为其以后的“社会成才”打下“人文基础”。从大学的整体看,现在的学生也来自不同阶层、族群,层次丰富,大学也以“公民教育”而非以培养“大家”、“名家”为目标,面对“百分之几”的精英式教育早不再有广阔市场。依此延伸,川美急需的不是“尖子班”教育,而是加强现当代大学教育已证实成效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以此与国外那些一流大学竞争吸引“尖子生”留下而不是让其出国留学而“流失”。

针对“第二”点,如果罗院长继续坚持其开办“意愿”,我倒有一个绝妙建议:开办“招商艺术班”。事实上,界中实有川美是单一一个大大的“卡通化、图像化艺术班”的印象,这跟川美自己有部分教师及学生熟经此道并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因此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榜样诱导的作用有很大关系,这甚或也已潜移默化中变化为一种教学主导,于是引出系列同化结果。务虚地表述是:川美是卡通、图像艺术商业买断的该类艺术“实验班”。那么,我的设想是,与其被动“商业化”,不如按着罗院长“办班”的强烈意愿迎势出击,就如他高调聘请方力均等“图像明星”进校招收研究生一样,邀请画廊等艺术商业机构和画商等商业人士投资开班,此举有诸多利好:1、现在的画廊、画商也在寻找“青年艺术家”、“青年学生艺术家”代理和购买,概念都玩到“90后”了,而青年学生也个个渴望早日成名、身价万万,此可皆大欢喜;2、此班引入商业资本,不占用国家公共财政,甚至学生还有机会免学费,解决了教育公正、公平的疑虑;3、“教育政绩”一样没落下,安妥了教育官员的“意愿”。再续,我当然希望罗院长专门为此成立一个“教授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招收、考试制定、风格挑选、合同签订等决策,以免像北大、清华的什么“国学班”、“元培班”、“MBA班”之类“实验”、“商验”班,让大众产生其向“特招班”、“关系班”、“富代班”等蜕变的疑虑。唯如此,这个颇有“成功学”性质的办学方向才可以预见地将取得伟大成功。这样,如果“风格挑选”项决策不拘泥于买卖“卡通、图像”的画廊、画商,则四川美院既有望逃避“卡通了,又能怎么样”的质疑,亦有望不又遭受“尖子班了,又能怎么样”的奚落……

相关文章

  • 丁方:大师杰作引我们重返正途[图文]
    丁方:大师杰作引我们重返正途[图文]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圣地国家博物馆(微博)与意大利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作品展,是近年来少有的高水平展览,体现了我国学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众所周知,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群星灿烂、大师辈出,该展陈列的大师作品,题材多为肖像,无论在整体构思方面还是其技巧方面,都体现了强烈的文艺复兴美学特征。肖像是当代社会中最为滥觞的视觉形象,如果说我们对人体尚不熟稔的话,那么对于脸...

    93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刘小东谈利森画廊个展[图文]
    刘小东谈利森画廊个展[图文]

    刘小东中国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画家刘小东即将于9月27日在伦敦著名的利森画廊(LissonGallery)举办他的首次伦敦个展。在7月17日到8月28日的六周时间里,刘小东延续了他现场创作的方法,在利森画廊附近的社区里选择了绘画场景和人物对象完成了丰富的创作。导演索菲亚·菲尼斯(SophieFiennes)则用摄像机记录刘小东的创作过程,这部影片也将在展览中放映。记者与刘小东进行...

    152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曾为一连串当代艺术家如刘小东在国际上策划一系列展览,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面对当下中国艺术状况乃至整个中国,凯伦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显得更有耐心。即便“乱象”种种,她仍然坚持说:“这是真好的时代。”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人称&ld...

    12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新水墨渐成热词 重要美术机构多次推大展[图文]
    中国新水墨渐成热词 重要美术机构多次推大展[图文]

    “新水墨”对传统的颠覆满足了西方人的艺术遐想■詹皓也就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中国新水墨”突然受人待见起来,艺术收藏圈里说的人越来越多,风头隐隐有赶超中国当代艺术之势。中国新水墨到底新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从来不被西方人理解的中国水墨如今突然变得畅行起来,“中国新水墨”到底会在市场上掀起多大的浪呢?新水墨价位的不断提升也把这些...

    21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图文]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图文]

    2月19日,嘉宾和媒体记者观赏毕加索作品。记者江宏景/摄四川成都将于2月28日至5月1日举办“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将展出56件、总价值高达6.7亿欧元的毕加索作品以及张大千的部分作品。尽管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早已享誉世界,但两位中国绘画大师张大千与齐白石各自的作品拍卖总额却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毕加索。尽管如此,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海外知名度似乎滞后于其节...

    138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 推动从文化大国向强国转变[图文]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 推动从文化大国向强国转变[图文]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红船观澜)——论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郑志文(一)1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但这一瞬中蕴含的精彩却足以铭刻下中国文化新的坐标。10年里,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网,出版了世界最多的书报杂志,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位居世界前列;10年里,我们完成了空前复杂的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5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岁月的承载·追随在延续——献给永远的史春坡[图文]
    岁月的承载·追随在延续——献给永远的史春坡[图文]

    汉水自行舟戊寅年68x68谨存2007年8月10日我们共同记忆的日子。你走的时候正是炎热酷暑,但我的心里却很冷很冷。我最依靠的人就这样走了,我坍塌了,心彻底的崩溃。你独自离开了这个世界,不会与我一起看夕阳,也不会与我共枯萎。我无力地发出这样的叹息,无助的泪水沿着我的脸颊慢慢的留下来。江岸春色戊寅年68x68滔滔的岁月冲击着我苍凉的生命堤岸,在你去世的6年中,回首往事,我对你的怀念更加深切。你...

    106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冷石谈艺录:一花一世界[图文]
    王冷石谈艺录:一花一世界[图文]

    王冷石作品开栏的话:王冷石先生是一位职业艺术家,他书画、理论、诗词兼修。著名艺术评论家辛民和冷石先生有过多次对话,深感其于艺事造诣颇深。辛民先生对多年来二人对话进行整理,并结集,命名为《一花一世界——王冷石谈艺录》。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书画院通过与冷石先生沟通,将其谈艺录在本版连载,让广大读者先睹为快。辛民:王老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采访您,从您所营造的浑朴的花鸟世...

    9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图文]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图文]

    杜尚《泉》7月28日,恰逢“现代主义的守护神”杜尚第127个诞辰,曾经以打破传统经典为旗帜的杜尚却在当今被奉为“经典”;杜尚的作品在不断的抨击中渐显锋芒,而如今的年轻艺术家们在相对宽容的氛围中却大多缺少含金量。7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2014北京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上,青年艺术家们正面临资源过于重复、缺乏持续影响力的质疑,在...

    50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谁是艺术家?[图文]
    谁是艺术家?[图文]

    我跟隋先生比较有缘分。2001年,那时候我刚来美院读书,我的舍友正好是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我记得那一年美院刚搬到望京新校区,当时美院所有的室外空间都布满了雕塑,宿舍楼前边就放着隋先生的“恐龙”。当时我就和身边的朋友说:“这件作品有意思!”他问:“为什么有意思?”我说:这是一个现成品的放大(隋先生的“恐龙&rdqu...

    129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大陆艺术家陈蔚《拾荒者笔记2014》编者按:在美术馆展览台日渐竣工的当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却似乎越来越少。而对于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如何维系展览质量,令人关注。由何香凝美术馆发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项目,借此契机,羊城晚报采访了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探讨“展览太多还是好的艺术家太少”?羊城晚报:今天的全...

    17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一个非美术馆的展评[图文]
    一个非美术馆的展评[图文]

    未知博物馆遭遇2011展览“一个(非)美术馆”开幕的时候,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历史还不足一年。数月前,第一次来到由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劳克斯设计的展览空间时,还在不禁担心这样一座空间对于展览呈现提出的挑战。这座由时代地产集团投资的美术馆地处广州黄边村这样一个城中村中,一条还未完全规整的大路横在门前,时而扬起的尘土是美术馆外最忠实的观众。在19楼...

    71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略论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图文]
    略论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图文]

    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局部)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本属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前者是由方块汉字演化的艺术形态,后者是西方彩色绘画的蜕变。在艺术创新上,两者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在创作方法上,却又有本质的差异。首先,中国草书也属于抽象艺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是毛笔书写的线条(包括点),西方抽象画的构成元素中也有线和点,而更显眼的通常是各种色块和几何图形。西方抽象画是相对于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客...

    26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方力钧作品2月14日,朱其把自己置换为一位“局外人”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近两年来,上海理论研究者陆兴华也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应有的定义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诸多诠释与批判。除此以外,还有朱青生、高名潞、吕澎、杨小彦等人也在通过策展实践探寻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而现在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广州三年展首个项...

    9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陶喆:放下,需要思索,也需要时间[图文]
    陶喆:放下,需要思索,也需要时间[图文]

    陶喆凭上一张大碟《六九乐章》拿下台湾金曲奖的“金曲歌王”后,有“R&B教父”之称的陶喆反而沉寂了不少,并未乘胜追击。很多人都猜测,陶喆是否应验了那句“得金曲,衰三年”的魔咒?其实,暂时离开公众视线的陶喆一直没有闲下来,他写了好几个剧本、筹拍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签下乐坛新人关诗敏、筹备新碟、与新班底合作新歌…...

    122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