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翁笑雨:谈艺术创新观念构架与角色[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博乐 点击 :

翁笑雨:谈艺术创新观念构架与角色 | 艺术科普麦克·海泽(MichaelHeizer)在展览期间摧毁了伯尔尼美术馆门前的通道,1969年。图片版权:BalthasarBurkhard摄影,Bern(ArchivHaraldSzeemann),摘自汉斯-乔吉姆·姆勒(Hans-JoachimMuller),《哈罗德·泽曼:做展览的人》(HaraldSzeemann–ExhibitionMaker),(HatjeCantz出版社,2006),第12-13页。

翁笑雨

1969年,哈罗德·泽曼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策划了著名的《当态度变为形式》展。这个展览在当时并没引起多大关注,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个展览在很对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这不仅是是哈罗德·泽曼光辉事业的启程,也是新兴展览策划方式的开端,同时宣称了所谓“策展人时代”的到来。正是从那时起,“当代艺术通过展览这个媒介以为人所知。”(让-马克·伯尹索特(Jean-MarcPoinsot))

诚然,泽曼高度个人化的策展概念有时是偏执和自负的,有人批判他的展览没有理论支持、过度浪漫主义,或是将艺术创作神秘化等等。然而,对泽曼来说,策展最激动人心之处恰恰在其固有的失败。“策划一个没有任何失败或瑕疵的展览就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大卫·李维·萨特(DavidLeviStrauss))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新的冒险,正是失败指引我们去追求新的方向,就像策展人不断变化的角色一般。

1969年4月号的《艺术新闻》(ArtNews)杂志刊登了这样一则关于展览《活在你的头脑中:当态度变为形式》(以下简称《态度》展)的简报:

“目前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展出的展览《当态度变为形式》(展期至4月27日)对最近所谓‘反形式’(Anti-Form)或‘过程艺术’(ProcessArt)的创作趋势进行了一次审阅。展览包括来自美国和欧洲50位艺术家的8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卡尔·安德鲁(CarlAndre),约瑟夫·波伊斯(JosephBeuys),比尔·博林格(BillBollinger),伊娃·海斯(EvaHesse),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Kienbolz),索尔·勒维特(SolLeWitt),罗伯特·莫理斯(RobertMorris),布鲁斯·瑙曼(BruceNauman),阿兰·萨拉特(AllenSaret),理查德·塞拉(RichardSerra),凯斯·索尼尔(KeithSonnier),理查德·图特(RichardTuttle)以及富兰克·林肯·维内尔。参展作品由美术馆馆长哈罗德·泽曼(HaraldSzeeman)挑选,由菲利普·莫理斯香烟(PhilipMorrisCigarettes)赞助”1。

翻阅1969年至1970年间著名的美国艺术期刊,这篇短小的文字是当年唯一一则有关此次展览的新闻。与美国艺术界冷淡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洲热火朝天的展览现场,69位艺术家(其中有28位美国艺术家)在美术馆里外创造了一个“建设工地”。泽曼回忆道:“罗伯特·佰瑞(RobertBarry)在屋顶大做文章;里查德·朗(RichardLong)在山中漫步;马理奥·梅茨(MarioMerz)建造了他的第一个圆顶小冰屋;麦克·海泽(MichaelHeizer)将人行道利用了起来;沃特·德·马利亚(WalterdeMaria)创作了他的电话作品;理查德·塞拉展出了铅质雕塑、皮带装置和洒铅作品;魏内尔(Weiner)从墙上挖了一平方米下来;波伊斯则做了一件油脂雕塑”。通过亲自将在展厅中创造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将美术馆变成了一个实验室,一种新的展览模式遍诞生了:一种建构的混乱”。虽然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的美术馆是如何的沸腾和生动,通过泽曼的描述我们能大致了解这次展览是如何将策展的形式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展示前所未有的新理念。

尽管上文所提到的简报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比如参展艺术家的人数等,我们依旧能够借助其有限的信息判断出关于展览的四点重要情况:一、展览注重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体验,其主题和“反形式”(Anti-Form)有关。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界正对这个概念进行激烈的讨论。二、本次展览展出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艺术作品,因此可被称作是一个大规模的国际展览。三、参展艺术家名单在今日读起来是一本总结了过去40年对国际艺术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艺术家的花名册。最后,在如此短小的报道中,记者也不忘指出展览的企业赞助商:菲利普·莫理斯香烟。这些讯息使我们对展览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展览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形式”这个词语在“反形式”和“当态度变成形式”中是否指代不同意义?它们是否互相矛盾?又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美术馆发生的展览会变成一个“建筑工地”?艺术家在那里干什么?谁又是哈罗德·泽曼?他在整个展览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的答案便是分析这个展览历上具有纪念碑式意义展览的线索。

图片版权:BalthasarBurkhard摄影,Bern(ArchivHaraldSzeemann),摘自汉斯-乔吉姆·姆勒(Hans-JoachimMuller),《哈罗德·泽曼:做展览的人》(HaraldSzeemann–ExhibitionMaker),(HatjeCantz出版社,2006),第16页。

相关文章

  • 何家英:笔墨的自由挥洒[图文]
    何家英:笔墨的自由挥洒[图文]

    何家英简介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由喜爱画画,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擅长工笔人物。现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谈创作建党90周年的纪念展中展出了何家英新作《杨开慧》。何家英说,他...

    11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著名画家吴佑国--在艺术之路上奔跑![图文]
    著名画家吴佑国--在艺术之路上奔跑![图文]

    吴佑国,男,汉族,1947年生,陕西华阴人。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外聘教师,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研修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受聘于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任教。曾从事包装、装潢设计工作,并进行绘画研习,创作了大量的国画、版画、金石作品,后致力于工笔花鸟画创作。吴佑国国画作品吴佑国自幼喜欢习字作画,然而家境十分贫寒。他的青少年时期艰苦努力的心理,为了生活,他过早地工作,当泥瓦工、油漆工、...

    182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图文]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图文]

    张德林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2008课题班的40余位成员中,张德林是十分显眼的一位。尽管他个子不高,也不好张扬,但在多数场合,总是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这种关注度的赢得,自然不是靠作秀或矫情(此种情形在如今艺术界比比皆是),他靠的是一手不俗的从魏晋、唐宋大师那里继承来的书法和开朗、乐观、真率的性格,加之他那十分男性的浑厚、靓丽的嗓音和长发飘逸的造型,几乎随处都能制造一种活泼的气氛。如今的...

    18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贵君:中国写实绘画的特殊性[图文]
    李贵君:中国写实绘画的特殊性[图文]

    写实绘画不是靠图式或符号诠释理念,写实绘画要做的,是让画面真正具有光彩和生命。这是要在一个有着无数高人做过的事情上仍然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一席之地。这要求艺术家既要有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又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质。要达到这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象那个挖井的故事,有些人到处刨坑,写实画家是要把一个坑刨得特别深,才能出现我们期待的清泉。Hi艺术=Hi李贵君=李庞大的群体催生高水平写实画家Hi:你最感兴...

    199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批评要讲学术良心[图文]
    艺术批评要讲学术良心[图文]

    尹吉男尹吉男艺术史学者,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被誉为“敏感而又冷静的当代艺术评论家”。其学术研究一方面立足于现当代,一方面努力通过各种新鲜视角打通当代与古代的关联。开放的艺术世界曾看过尹吉男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这样说:“我喜欢开放世界,不喜欢封闭世界,在生活中同样如此。”他举了外出旅行的例子,他说自己不喜欢导游,觉得解...

    137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他,一个艺术奇葩,烙铁做笔,可以在木板上画出各种名山秀水、动物、花卉、生物;他,一个绘画奇才,通过烙铁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烙出具有丰富层次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他,用烙画的形式所创作的《春牧》、《湍》、《张伯苓》、《钟馗》等作品被天津市国礼委员会选定为外交礼物;他,为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著名作家冯骥才、著名香港影视演员洪金宝绘制的肖像画,受到高度的赞誉,尤其他最近为香港著名...

    68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原创美术浅说[图文]
    原创美术浅说[图文]

    春牧图王倩文近十几年来,从北方到南方,从国内到国外,看了一些民族文化遗址,读了些古人和今人的书籍,特别是老庄及道家的学说,西方马斯洛、S.汉瑞提、赫伯特。里德等哲人们关于艺术创造的理念,后来,又目睹了河姆渡先民们的艺术创造和吴哥王窟非汉民族的雕刻智慧。这一些文化的理念与现实,使我的艺术思路顿开茅塞,我的思考开始从艺术的创新追溯到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原始状态。开始了对人的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灵感与悟性...

    188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孙宗慰油画《持烟斗的自画像》。1942~194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的油画代表作中国美术馆的“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展示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孤独探索的行路者——“在那样的时间点里,孙宗慰走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或者比较案例性的道路。”徐门弟子和敦煌之行展览中的近百幅作品,创作年代都在20世纪40年...

    94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吴洋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主题是石头,是什么让她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在吴洋看来,画石头也是在画心,在她的创作中有很强的的视觉冲击力,这也和她的女性特质有着某种联系。“心裹霓裳•石沁花”吴洋个展将于2013年9月7日15:00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这是吴洋近10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青年批评家康...

    44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浅谈麦罗武先生的艺术[图文]
    浅谈麦罗武先生的艺术[图文]

    麦罗武玉立72×72cm《千荷竞奏》是香港著名画家王无邪先生对麦罗武先生多采多姿的荷花作品的一个概括描述。如今,在香港画坛,只要提及麦罗武的名字,大家立即会联想到他那构图新颖、风姿卓绝而充满灵气的荷花作品。早在多年前,我就认识了麦罗武先生,当时知道他是一位成功的香港企业家,他凭着聪明才智、坚毅勤奋和诚信,白手兴家,打造出自己的事业王国,其奋斗史实属又一个典型的香港传奇;同时我亦知...

    8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政协委员张改琴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
    政协委员张改琴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

    “2002年我出国考察时,看到日本人、韩国人穿着民族服装,一眼就能认出来,而我们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十几年前的往事,依然觉得“很难受”。“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规范性很强的服饰体系,反映着当时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张改琴说,这种传统和做法一直延续到孙中山先...

    40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熊广琴:画画不仅是技术更是学问[图文]
    熊广琴:画画不仅是技术更是学问[图文]

    女画家熊广琴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职画家,熊广琴的艺术作品清新淡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画面沉静中弥散出江浙才女多思敏感而又偏执一端的特性;笔墨里更多凝炼和圆厚,简约高华中透着几分现代意韵。熊广琴的写意花鸟作品蕴藏着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在对自然物象的描述中,追求更具人格的象征意味和精神性的东西。北京商报:您与郎绍君、薛永年等理论家有过一些交往,在您看来,艺术理论的提升对创作有怎样...

    3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周春明:回到源头是永恒[图文]
    周春明:回到源头是永恒[图文]

    周春明有了人,有了文字,有了文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八卦”与“结绳”,是我们最原始的祖先人算筹记数的形象化东西,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仓颉造字”传说,说出了汉字起源的一些道理。文字的发明,“书之用”与“书能合天道”的结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书法与镌刻相结合,...

    47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迷失在威尼斯,迷失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迷失在威尼斯,迷失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封面用图:观众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中,欣赏英国艺术家杰里米·戴勒(JeremyDeller)的作品。威尼斯双年展开展之际,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蜂拥而至,以至于“普通话几乎成为(威尼斯)主要语言了”。曾是威尼斯中国馆赞助者的戴志康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回顾了2005年前往威尼斯的情景:“我在威尼斯看各种各样的当代艺...

    137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神秘的再现:艺术史上的两生花[图文]
    神秘的再现:艺术史上的两生花[图文]

    利皮VS波提切利:画中画的致敬“艺术史是给成人读的鬼故事。”——阿比·瓦尔堡从古希腊到十六世纪绘画,再到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史就像是一次次似成相识的时间旅行。在二十一世纪,电子科技带来的无限度复制已变成庸俗的现实,反复与重现的意义何在?反复,如德勒兹所言,是对原型的解放,是原型挣脱出框定它的时间,获得属于它的新生命&mdas...

    19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