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涛涛 点击 :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 艺术杂谈

▲范迪安说,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摄

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看”。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的“作品”不少,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许多展览由他领衔策划,付出大量学术心力,应算其一,而且是高规格的展览、免费的展览。

很巧。接受采访前,他刚跟靳尚谊、吴长江、潘公凯等美术界人士小聚,所谈正是我们的采访主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美术界的影响,中国美术的国际形象,艺术品拍卖的虚火等等。

“我们文化发展的意义取向更加明确”

记者:六中全会把文化发展提到战略高度,这对美术界有什么具体影响?

范迪安:六中全会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惠民,让我最有感受。前者讲的是艺术生产、创作生产,后者讲的是让人民共享文化艺术成果,两者实际上相辅相成。

人们容易把艺术创作生产和社会接受割裂开来看,但我觉得必须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社会接受的信息,应该作用于艺术创作;反过来,艺术创作成功与否,应该看它的社会接受度如何。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六中全会更进一步明确了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要让文化艺术成果为人民所享,这就把两者的关系阐述得更加明确,我们文化发展的意义取向就更加明确了。

近年美术创作生产前所未有地活跃。宽松的外部环境,宽阔的创作自由度,社会变革的丰富现实,为艺术家提供了最好的创作动力。所谓“活跃”,一方面体现在量上,一方面体现在创作的宽阔度上,你可以做主题性创作,去画历史画,你也可以去表现现实中的身边的小事,大弦小调都可以。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现在遇到了文化审美需求的高潮期”

记者:你刚才提到,社会对艺术创作接受的信息应作用于创作,那么,社会接受都传递了哪些信息?

范迪安:文化消费有很多种,有一种是与培养和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有关系的消费需求。我觉得现在老百姓是有这个需求的。

人们在物质指标之上——不是之后——显现出一个审美的指标来。从宏观角度而言,人们生活在城市里,希望这个城市有家园的感觉,有好的城市规划、有好的建筑,还有好的街区设计,好的公共艺术品,总之,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文化性环境。从微观角度看,人们生活在自己家里,需要欣赏点艺术品。上世纪80年代,家庭时尚之一是得到一本好挂历,它是印刷品;现在人们可能需要一两张原创作品,即使买不起大家的作品,但也希望是小画家的原作。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都热切地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这样一来,就为我们的艺术创作生产提供了阔大的需求空间,公众从来没有对美术有这么高的兴趣和关切。

记者:“文化审美”正成为挂在人们嘴边的词,这种需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范迪安:文化审美,不论中西,它在不同时期都是存在的,但是它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量度的需求。我们现在遇到了文化审美需求的高潮期,审美文化需求处在峰值。

不用进行数据分析,大家都可以感觉到。因为我们就在其中,我们正经历这个时代,从物质的匮乏到物质的富足,从文化生态的单一到今天文化生态的丰富,从艺术审美对象品种的单调到今天无比多的可选择性,我们本身就经历了这个过程。

“站在中国的土壤上感怀中国的现实”

记者:既然文化消费和审美需求处在高峰阶段,那么艺术创作处在什么阶段?

范迪安:前几年我们有两种担心,一种是一直提倡主旋律,好像对多样化重视不够、不太能接受新的艺术观念;另一种是中国美术过度地跟着西方走,跟着西方后现代主义走。因此大家担心,能否创作出代表这个时代中国气象、中国风貌的作品。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

一方面,百花齐放的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很多大的艺术家和年轻的艺术家能很好地直面生活,反映生活。在对作品的衡量上,大家眼光也更加鲜明了,不会以新唯新,而是更重视它是不是基于中国土壤上的创造。现在看一件艺术作品,更多地看其是不是站在中国的土壤上感怀中国的现实,又具备宽阔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艺术的修养。

另一方面,社会接受也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趣味越来越丰富,不满足于单一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希望从艺术品创作中看到一种创造力,看到艺术家的想象性和想象力,通过审美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激发起一种创造的热情。我们通常讲,好的美术作品在给人以美的愉悦的同时,也滋润、蒙养、熏陶了心灵。

“启发和培养创新意识,美术作品来得更快更直观”

记者:什么是美的愉悦?

范迪安:美的愉悦至少包含三个因素:第一是对世界新的认识,通过艺术家的发现和表现,可以看到新的世界;第二是艺术总是用典型的语言来塑造形象,作品中包含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比如我们看到一幅风景画,不仅是看到景观,其实也看到了艺术家的表现风格,看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这里面有一种创造性的启发。当你看到艺术家这样表达时,你会考虑在我的工作中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创新。一个觉醒的民族,是特别需要创新的。启发和培养创新意识,美术作品来得更快更直观;第三,美术具有一种精神感染的价值。一幅好画,说到底,它不只是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一些人物,其实它还整体呈现一种气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具备精神感染力。

记者:我们曾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一幅叫《万语千言》的作品,描绘的是周恩来总理回延安和群众握手的场面,我看得不想走。馆里不让拍照,我绕到柱子后边趁他们不注意拍了一张。画中刻画的两位陕北老农的手,感染力太强了……那个魅力,让你忍不住要偷拍。

范迪安:对,它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中领袖与人民的血肉情深。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做到,但优秀的作品确实能做到。

“798很活跃,但有时候觉得798过于原生态”

记者:你刚才谈到年轻艺术家能够直面生活,但也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过于原生态,您怎么看?

范迪安:有些年轻艺术家是在搞探索,但有的也在乱弹琴。把西方的东西当做楷模,把艺术创作中该具备的公民道德、社会准则,完全丢掉,没有很好地把握。尤其是在艺术美学、文化美学方面缺乏自觉,所以导致一部分假丑恶的美术、假丑恶的作品在社会上流行,也在市场上通行。

现在,这种状况得到一定的调节。但我们要继续提倡和呼吁艺术创作基于中国的土壤,按照艺术的规律去进行探索。让艺术作品表达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思想的学术追求、有社会责任的创作目标。

有时候我觉得798很活跃,但有时候又觉得798过于原生态。把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转化成公共产品之前,要有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审查和各种苛刻的要求,它是一种文化自觉在起作用。这就像主流媒体和网络世界的区别,网络世界是自由谈、只言片语,主流媒体是在自由谈基础上负责任地选择和把握。

“当下的问题,是创作应具备学术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

记者:现在媒体有一个不好的倾向: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目的是要推动大发展大繁荣,但六中全会《决定》一出,有些媒体报道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已经很繁荣。如果真是这样,那中央出台文件岂不是失去针对性了吗?

范迪安:是否可这样说,一方面,现在是文化发展非常好的时期。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看到,如何使文化的发展繁荣更与今天不断崛起的中国相匹配,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基础很好,广度也很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创作具备学术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这很值得探讨,在这方面我们要很清醒。

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改革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景观和人的精神景象改变的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对西方国家所走过的现代道路的简单重复,更多的是中国现实所绽放出的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时代主题。这个时候,美术创作如何表达这样一种时代主题?值得探讨。所以当我们说美术创作极其繁荣活跃的时候,我们也急切地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有更多的精品力作,以代表这个时代的形象。

记者:时代发展中也有道德滑坡和诚信危机,因此人们希望艺术多一些关怀,这在美术作品里有体现吗?

范迪安:当然有所体现。现在,美术的关注点多了,比如关注社会发展中需要共同关怀的群体,像农民工群体。在画一幅风景的时候,也关注到环境保护问题。艺术家不仅仅是画一幅风景,他是带着关切去画。“关切”的主题作品大大增长,说明大家在不断追求艺术的思想深度。在对历史题材的反映上,也更多地站在今天的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解释。这些都很好。

再一个是艺术风格语言更加多样。过去是“国油版雕”等传统形式,今天则是综合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中国画中融入油画的造型语言,在油画的造型语言里融入中国画的写意笔调,艺术家们都在不断地尝试。

“学英语,最终目的不是展示你会讲英语,是用英语来谈论中国话题”

记者:中外艺术语言能否融合?如何融合?

范迪安:中国美术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受西方影响较深,这种影响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性。因为,中国绘画自成体系,而且一直相对封闭,到20世纪初叶才开始吸收西方的“油版雕”等新语言样式。从受到西方的冲击到融会、消化,有一个过程,需要把外来的技法变成自己的语言。就像我们学英语,最终目的不是展示你会讲英语,而是要用英语来谈论一个中国话题,而且大家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才是艺术取用的目的。你光会讲英语还不够,要用英语来表达、演说、思维。不同的语言思维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艺术语言本身也带有描绘主题和构筑主题的作用。

记者:但是有一种理论说,不管你学多少种语言,你思维时永远都是用母语。

范迪安:我不认为是这样。我同意两点:你的母语水平越高,你掌握外语的能力就越强。另一点是,你掌握外语的目的,也包含能够使用新的思维语言。

正是通过这一百多年“化”的过程,才能让现在的中国美术界能够从容地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包括新媒体、动漫、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等。要这么多形式是因为艺术要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用多种形态来表现,其中绘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更多的综合的媒介和手法来表达。我刚刚去看了中年艺术家展望的个人展览,这个展览就是一件作品。他拍下石块爆炸的瞬间,用不锈钢复制了石块爆炸后的碎片,悬挂在展厅,形成影像和立体空间结合的效果,在视觉体验上很新颖,也传达了对“宇宙大爆炸”这个命题的思考。

“有些收藏者连作品都没见过,对画家也不了解,就举牌拍下来了。一转身,又投入到下一场拍卖,他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艺术”

记者:请评价一下当前的艺术品拍卖吧。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越来越火,火得成为了一个经济指标。艺术品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市场,不光是艺术品拍卖,还有画廊、画店等等,这首先是一件好事。很长时间以来,中国艺术品没有市场,以至于艺术生产少了一个渠道到达公众手上,只能欣赏,不能消费。艺术品市场也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也为艺术发展繁荣提供了后劲。现在每年高等美术院校可提供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这么多画家去哪里呢?其中许多当然要直接面向市场,作职业画家。

记者:现在媒体对艺术品市场的批评很多,如何看这个问题?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的虚火和泡沫显而易见。重要的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品收藏,在国内还有待于培育。如果把艺术品的经营、拍卖、转手当做投资手段,就很容易变成玩概念。据我所知,有些收藏者连作品都没见过,对画家也不了解,就举牌拍下来了。一转身,又投入到下一场拍卖,他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艺术。西方的收藏不是这样的,他们首先是有一批人真正喜欢艺术品,真正为了文化兴趣去购藏的人。我们现在真正购藏的少,投资的比较多。

“有的艺术品交易就像击鼓传花,花落谁家将是惨败的一家”

记者: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范迪安: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和氛围,让艺术品价格有序增长。现在有的艺术品的价格像坐上直升机,不能支持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再加上假画造伪,多种原因让艺术品市场要么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让人失去信心。有的艺术品交易就像击鼓传花,花落谁家将是惨败的一家。要特别警惕艺术品交易变成投资游戏。

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和监管。艺术品市场固然特殊,但它也不能违背市场发展规律。大家要达成共识,一起来反思。现在的市场有点火上加油,可能会旺盛一段,但不持久。要防止崩盘。起伏衰落一点可以接受,但如果崩盘了,再去修复就非常难。每个有良知的人,应该为市场的良性发展思考。

“艺术品拍卖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这会让艺术家悬在空中”

记者:为什么说艺术品价格不能增长过快?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特别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这会让艺术家悬在空中,形成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一年卖不了几张画,也许突然有一天,市场兴趣点转移了,会一落千丈。最好的方式,就是价格稳定增长,让大家认可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预测谁的作品奇货可居。价格过快增长,还容易让大家聚焦在少数艺术家身上,聚焦在少数几种风格上,潜移默化影响画家的观念,导致艺术市场上的品种越来越少。

中央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目的是要让老百姓在艺术消费上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有更丰富的选择对象,有更便捷的选择方式,这无疑是有益处的。但如果艺术品拍卖市场变成少数人的游戏场,那就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记者:但是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还不够高,比如齐白石的大量作品和毕加索的作品相差上千万欧元,事实上,我们的作品不比西方差。

范迪安:中国艺术市场和国际的成熟市场相比,还差一大步。国际艺术品市场,有很大的因素是由文化传播在推动。毕加索不只在欧美国家,在另外很多国家都有影响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观念还比较淡薄,影响力远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世界对20世纪以来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化了解不足,我们介绍得也不够,至少是推动力不够,所以在市场上也反映出来。

“国际上对中国古典的美术很尊重,但对当代美术的认知很不够”

记者:中国美术的国际形象到底怎样?

范迪安:总体来说,国际上对中国古典的美术很尊重,它已经进入西方主流的认知空间里去了,但他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认知很不够。在西方的艺术博物馆里,现当代的中国艺术品极少,有的只是按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收藏的东西。我们在国外一些知名美术馆办展览的机会还不多,国际公众对中国美术的实际状况的认知还远不够广泛,可以说存在很大的文化逆差。另一方面,我们采取的措施还远不够得力,我们投入的力量也还远远不足,这与我们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所以中央提出要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我觉得问题抓得非常到位,接下来关键是采取什么措施。

如果仅靠在国内炒作几把,把大师们的画提到几千万或者上亿,就认为有了文化影响力,这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文化和民族艺术大师。就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综合力量来推介日本的重要艺术家,让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几座“山”走向世界。

“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

记者:文化输出应该做了很多年了,艺术推广不在其中?

范迪安:这方面工作,我们才刚刚开始做。在世界范围内,了解中国20世纪大师的人数还是很有限。文化传播没到位,你就想获得市场,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讲在商言商,把艺术品当做商品来看待的话,那你在国际上的吆喝还没到位,商品怎么可能卖个好价钱?所以,我们的市场面临多重任务,对内要建立机制、达成共识,对外要加大推广、造成影响,这样才能够内外都开花,持久绽放。

走出去,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有的展览只是走进国外的边缘空间,开幕式很热闹,但第二天没几个人去看了,那是收不到好效果的。这就像外国画家来中国搞展览,人民日报没有报道,新华每日电讯和央视也没有报道,主流人群谁也不会知道你在办展览。我们在世界上办的美术展览总量不少,政府的、民间的,但有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很多展览在开幕式过后门可罗雀。

“要加强文化的判断。我们在国际上所展示的文化内容,还不足以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记者: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看来不仅仅是加大资金投入的问题。

范迪安:不只是加强资金的投入,还要加强文化的判断。有自己观察的视角,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在国际上所展示的文化内容,还不足以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从国家建设到老百姓的生活,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非常丰富、非常活跃,但在“走出去”的项目中,还远没有充分反映。

记者:如何加强文化的判断?

范迪安:要有理性的批判意识,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说西方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这个方面它不断地调节,不断地反省的结果。当然,它也不断地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甚至有新的危机,但它总是力图能够通过理性的自我反省,来调节社会文化心理。

“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艺术博物馆”

记者:你说过“一座城市要有一座美术馆”,那么,美术馆对于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

范迪安: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先生说过,美术馆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美术馆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美术馆通常叫艺术类博物馆。美术馆浓缩了一个国家在艺术创作上的精华,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的视觉呈现。1793年,卢浮宫的王室收藏变成公众共享,那边废除国王制,这边向民众打开大门,它很有象征意义。我们到一个国家去,想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艺术博物馆。

美术馆能够及时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关键是能够形成丰富的馆藏,能够变成固定的陈列来反映一个地区美术的发展状况,让人们在审美文化上有一个去处。

这些年,全国的美术馆事业发展很活跃。比如浙江、江苏都建了新馆,许多省市如山东、福建也将建馆,除了公立美术馆外,还涌现出许多民营美术馆,我们可以很高兴地说,现在迎来了美术馆的时代。

记者:国内美术馆的发展是不是也存在不平衡问题?

范迪安: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美术馆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往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展览馆。一是总量比较少,有些省会城市还没有美术馆,新疆、西藏、青海都没有。二是设施薄弱,主要是藏品积累不够。

“让老百姓体会到我是国家的主人,我能享用国家的文化设施”

记者:近些年,中国美术馆做了哪些努力来迎接“美术馆时代”?

范迪安:一是打造展览精品,中国美术馆每年都有大型展览。比如前些年的“敦煌艺术大展”、“新中国美术六十年”,“国际新媒体大展”,2011年的“捐赠作品大展”、“建党九十周年大展”等等,通过不同类型的展览满足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二是免费开放和立体式的公共服务。以前17岁以下、60岁以上、农民工、特殊群体免票,从2011年开始,全面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不仅减免了一二十块钱,而且能让老百姓体会到我是国家的主人,我能享用国家的文化设施。

记者:免费后,展览和服务水平会不会下降?

范迪安:这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不仅要免费,还要让观众看到好东西,要享受好的服务。比如说,我们培养了百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在一些重要展览中为观众导览。同时还常年举办公益的学术讲座,尤其是请艺术家在展厅里和观众直接交流等等。

“美术馆还处在观众培育期,公众还没养成去美术馆的习惯”

记者:免费以后,观众是不是增多了?

范迪安:2011年美术馆的参观人次超过100万,比上年增加了30多万。而且免费后,家庭观众增多。以往,比较多的还是专业观众和美术爱好者。以前人们爱把美术馆当成一个景点,去过一次就不去了。免费开放后家庭观众和年轻观众多了,观众结构发生了变化。但美术馆还处在观众培育期,公众还没养成去美术馆的习惯,这与西方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要提高综合服务,要导览,要让艺术家跟公众见面,这也是美术馆和其他展览场地的区别。

记者:您前边提到,美术馆关键是要形成丰富馆藏,在这方面有什么动作?

范迪安: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就是增加收藏。中国美术馆现在的藏品超过10万件,馆藏在国内美术馆是最多的。许多老艺术家将自己的代表作捐赠给国家,这些年就接受了华君武、吴冠中、吴作人、周令钊等50多位艺术家的捐赠,接受各类作品达到7000多件,价值不可估量。这为今后长期提供公共服务积累了资源。

“北京不在乎拥有一座卢浮宫,关键是要不断丰富文化设施的结构”

记者:听说中国美术馆的新馆正在筹建中?

范迪安:对,新馆正在设计方案的国际竞标中,地址选在鸟巢附近,十三万平方米,规模上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它旁边还有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学中心,共同形成奥林匹克功能区的国家文化设施区。回望20世纪,最重要的综合博物馆群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包括了航天馆、美术馆等。展望21世纪,北京要面向世界展示新的文化建筑群。

记者:提起巴黎,很多人会想到卢浮宫,提到伦敦会想到大英博物馆,但提起北京,似乎缺少类似的公共艺术设施,您认为呢?

范迪安:其实我们应该能看到:北京的公共艺术设施在不断地丰富着结构。北京不在乎拥有一座像卢浮宫那样的文化设施,关键是要不断丰富文化设施的结构,我们既有故宫,也有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还有中国美术馆,等等。

“美术馆已是美术界的四大系统之一”

记者:我记得您说过,美术馆已成为美术界的四大系统之一?

范迪安:对,美术馆是美术界的四大系统之一。

这四个系统包括:一是美术教育系统,以美术院校为代表,主要是出人才,过去的十多年有很大变化,现在变成综合学科,增加了设计艺术。二是美协系统,联络组织艺术家进行创作,出作品。三是画院系统,很具备中国特色,有一批专职画家,来进行创作和研究。第四就是美术馆系统,以往比较弱,这些年得到长足发展。大家注意到,这是一个好的平台,对内可以推出好的作品,对外可以进行国际交流。比如,中国美术馆搞过印象派画展、俄罗斯艺术300年、美国艺术300年等,同时在世界各国推出中国艺术,仅2011年就在国外举办了8个展览。如果各个系统也就是国家的文化事业单位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就能够形成一个从人才培养、创作生产到展示推广的业态链,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当然,也可以加上美术出版系统。

相关文章

  • 民国郑小西的微雕浅刻艺术[图文]
    民国郑小西的微雕浅刻艺术[图文]

    郑小西的微雕浅刻艺术中国的竹刻艺术有多种流派,比如嘉定派、金陵派等,各流派风格不同,各有其妙。扬州的竹刻同样有自己的特点。竹刻中,有一种是在竹筠上刮刻作画,如山水、人物和花鸟等;还有一种是在竹筠上刻字,字体小而微,讲求字体的书法韵味,扬州的竹刻艺人最擅长的是刻字。郑小西,就是扬州优秀竹刻艺人中的佼佼者。郑小西(1899—1950),字绍琴,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人。其父郑逸琴,名桐,...

    27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爱和欲望的影像空间[图文]
    爱和欲望的影像空间[图文]

    梦幻(REVERIES)关于爱情、色情、友谊,我们都有自己的理解观念,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域因人而异,于是也希望影像的阅读和心目中的理解一致。但是也许我们会认同一些基础点,比如爱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情感上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爱欲的力量也许是无人可以抵御的。但是爱情究竟有没有一种外在的形态,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人类的欲望也许是无穷尽的,但是只能通过想象的空间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通...

    129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没有人会怀疑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它们是一座城市必须提供的重要文化服务之一。但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依然不把公共雕塑当回事。其实那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削减预算,公共艺术的前路显得愈发渺茫。殷卡·绍尼巴尔(YinkaShonibare)作品,《瓶中的纳尔逊战舰》相信任何一位伦敦的访客都不会错过特拉法加广场。广场位于城市的正中心,一边是...

    96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闫祖智[图文]
    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闫祖智[图文]

    闫祖智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人。现为傅山书画院院士、山西省东学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朔州市兰亭书画院院士、山阴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山西省企业摄影家协会理事、朔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水是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中国画最重山水,与意境说分不开。闫祖智山水画面中传达了他自身的特殊情感以及生命意识,而这种深刻表现作者灵魂的山水画图式又是他复...

    116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盥漱避虫蚁日前,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的“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由于是28年来首次全方位的展示,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参观者也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参观人群里,既有广大普通观众,也有一些关注或专门从事丰子恺“护生画”鉴藏的爱好者。笔者作为本次展览的设计者,在研究丰子恺《护生画集》的相关作品学术意义的同时,对其艺...

    89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村上为什么没获诺奖[图文]
    村上为什么没获诺奖[图文]

    无论谁怎么看,我这辈子都不可能跟诺贝尔文学奖沾边,跟和平奖沾边倒有可能——敝人最爱和平,讨厌无事生非,但不无“魔幻现实主义”意味的是,好几年来总是被诺奖闹得不得安宁。原因并不复杂,我是村上春树作品的中文版主打译者和“半拉子”研究者。不过今年有些复杂了:“村上PK莫言或莫言PK村上”。因此早早就有中日媒...

    136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坛领袖”是如何诞生的[图文]
    “书坛领袖”是如何诞生的[图文]

    某机构出版的《中国书坛四大领袖》封面“中国画×大家”、“当代×位山水大师”、“书坛×大领袖”……不知何时起,以大师、领袖命名的书籍、画册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时不时就会“冒”出一本。记者偶与几位艺术学院的教授聊天得知,大师泛滥的情况近些年早...

    32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启示[图文]
    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启示[图文]

    图为大英博物馆正门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国家通过博物馆向民众传达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众则通过对博物馆的慷慨捐赠、对博物馆馆藏的评论和对改善博物馆管理的诉求,传递他们对博物馆所蕴含的国家精神和文化的肯定与认同。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不为人关注到成为英国的国家文化载体、大众的文化空间,在这一历程中如何发挥国家在文化载体、民族文化建构上的主导作用,以...

    150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抄写者》。作品创作于1982年,在画布上使用清漆呈现出分光效果。本报记者范昕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名声并不怎么好。一提当代艺术,直言“看不懂”的人算是客气的,更有人认为它们“乱来”得“招人厌”。这年头,当代艺术简直泛滥成灾,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

    8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蔡武:文化体制改革不会停顿 还要继续深化
    蔡武:文化体制改革不会停顿 还要继续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不会停顿——访文化部部长蔡武记者张贺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基本完成,各地各相关单位对接下来是否继续推进改革,以及改革的走向等问题非常关注,相关政策措施也有待明确。为此,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文化部部长蔡武,请他对有关问题作出解答。——编者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代...

    115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九级浪》在外滩前的黄浦江上驶过,上海,2014年一艘载着99只奄奄一息的仿真动物的大船静静停靠在黄浦江畔,这是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最新个展《蔡国强:九级浪》中的同名装置作品。蔡国强解释道,“九级浪”是最危险,最高的浪潮,以此命名这个诺亚方舟般的作品和整个展览,表达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然而,8月8日展览开幕当天,蔡国强在黄浦江上为开幕所做的白天焰火作品,也引起了舆论的&ld...

    10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范治斌先生人物画艺术浅谈[图文]
    范治斌先生人物画艺术浅谈[图文]

    石寒水墨人物画自南宋梁楷滥觞以来,虽然代有才俊,但比起山水、花鸟画来讲显然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陈老莲、任伯年以降,由于笔墨语言、题材内容的陈腐与僵化,致使水墨人物画整体水平一直处于低谷。直到徐悲鸿、蒋兆和借引西欧写实画法予以改良,才使水墨人物画在二十世纪绽放光芒。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演进,水墨人物画已然进入辉煌鼎盛的时期。然而,面对“多元化”、“全球化&rdqu...

    115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1992年,田沁鑫在韩国首尔。□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谢奕娟当刘晓庆领衔的话剧《风华绝代》激发的余响还未消,话剧《青蛇》又刷新了人们对女导演田沁鑫的印象,而广州观众从6月27日~30日也有机会在友谊剧院欣赏到田沁鑫执导的《青蛇》。对于田沁鑫而言,不论是颠覆改编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早年让她拿奖拿到手软的《生死场》,这位满腹经纶的女导演总能带给人们一波接一波的惊喜和感动。生活中的田沁...

    18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创新的魅力[图文]
    创新的魅力[图文]

    钟鸣闲来垂钓碧溪上68×68cm钟鸣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展现出当代人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囿于已经陈旧的表现形式,大胆地探微取幽、博古通今、涉猎中西,创造出富有当代社会情感而又具备鲜明特征的艺术形式来。钟鸣是一位具有清晰的艺术理念和创造意识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在美院求学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必...

    181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美术馆藏品的意义与发现[图文]
    美术馆藏品的意义与发现[图文]

    李苦禅山岳钟英纸本水墨设色146×362cm1961年癸巳新年之际,中国美术馆推出了“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这不仅是各个美术馆藏品的一次集中亮相,而且也是各个美术馆对自身藏品的一次回顾与梳理。将馆藏珍品于新年之际献于民众,它表明了美术馆界更加开放的态度和更加学术的方向。从这个展览中可以读出中国20世纪艺术史的主要发...

    9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