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小种子 点击 :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 | 美术资料

艾敬

撰文/有泉摄影/晨曦

艾敬的艺术足迹

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是中国内地民谣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等。

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定居纽约,逐渐淡出乐坛。开始一心从事绘画创作,将绘画从爱好提升为自己的事业。

从2007年开始,艾敬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来,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次个人艺术展。

自2009年10月的纽约个展之后,艾敬的艺术作品逐渐为人所熟知,也开始进入收藏家的视线。

“ILOVE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不久前亮相于国家博物馆[微博]南二、南三展厅。从歌手跨界为视觉艺术家的艾敬,交出了她在10年里创作的近200件当代艺术作品,展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她说,艺术创作就像是在谈恋爱,而唱歌则是谈情。

《海浪》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日本浮世绘艺术家Hokusai的著名版画作品《Tsunami》,但经典的艺术样式只是艾敬创作的某种灵感来源,在更深入的思考之后将其转化为自我观念的图腾。她说“海浪”更多的是对于心境的描绘,是一种既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意象境界。

《MyMomandMyHometown》装置

它是艾敬现阶段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游历西方各国之后对祖国、对家乡的一次情感的回归。这是艾敬母亲发动了家乡沈阳的近50名亲戚、朋友和邻居共同参与制作的,采用了家中废弃的旧毛衣、毛裤以及其他旧毛线,重新编制了一幅宽6米、长16米的挂毯。色彩斑斓的“love(爱)”字样前,是一位母亲埋头编织的形象,用以歌颂深沉而厚重的母爱。有关家乡的装置作品则以废弃锅炉为主体,让观众可以通过锅炉中装置的影像来体会北方的氛围,浓烈的情感给初冬带来了暖暖的温情。

艾敬总共用了一年的时间制作了64个直径为90厘米的黑白棋子,材质都是紫铜,手工锻制,外表烤漆,“紫铜有柔韧性,这和下棋时你推我往的意境相同,而下棋又是东方的文化,所以我不会选择玻璃钢。”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与艾敬个人情感的变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艾敬以“love”一次性完成书写的形式,覆盖在一幅闻名世界的新闻图片上。借助世界范围有影响力的影像资料和大众熟悉的符号或图像,进行二次创作,从而赋予作品新的视觉效果,也让作品充满张力。

“我不过是多了一种身份”

1999年,曾被誉为“当代民谣女诗人”的歌手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转行视觉艺术创作。“如果将艺术门类比做一扇门,每一扇门里面都摆满了鲜花。我不过是多了一种身份。”在她看来,无论是做歌手还是做艺术家,最宝贵的无非是两样东西——观念和时间。“有了好的观念,有足够的时间,那些身心的付出和资金成本都不是最重要的了。即便是用一次性筷子做的《生命之树》,都有深层含义。”

做歌者时,录制《是不是梦》专辑,艾敬甚至连给吉他录音的方式,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测试,即便歌迷根本听不出这些细小的差别;做艺术作品时,作品《棋子》为了让作品的深意和材料之间能够更融洽,艾敬选择了昂贵的紫铜,“紫铜有柔韧性,这和下棋时你推我往的意境相同,而下棋又是东方的文化,所以我不会选择玻璃钢。”

谈到自己的艺术作品,她有着和唱歌时一样的自信:“我对自己做着的每件事,无论是唱歌还是做当代艺术,都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说‘不疯魔不成活’,我坚信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无论这种意义是不是马上能被人们接受,但是艺术家一定要有这种信心、这种自负和勇敢。当然,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大量体力和脑力的付出之上的。”

创作灵感源自母亲的毛线衣

在展览现场,媒体们要艾敬与《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这件作品合影,“两个人都看镜头!”一些摄影记者喊道。艾敬笑了起来,因为和她一起合影的“母亲”是硅胶做成的雕塑,十分逼真。

就在不远处,“真妈妈”正在展厅的长凳前,替自东北远道而来观展的亲戚朋友们守着衣服和包,不时地和路过的记者、熟人聊聊天。母亲对这个女儿充满骄傲,说她从小就贴心、温柔,爱护家人和妹妹,性格如同名字一样“爱静”。

艾敬的作品一直都是以“爱”为主题。这一人类历史上永恒的、宏大的主题,但在艾敬内心深处,最终回归到儿时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就像母亲手织的毛线衣一样温暖有爱。

艾敬说,退休以后,母亲仍然不断地给三个女儿打毛衣。开始女儿们想让母亲休息,“后来我才发现母亲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对于色彩和构图的展示以及她内心情感的表达。”

艾敬曾经带妹妹艾丹去日本新潟滑雪,在那次滑雪中,她对妹妹极尽保护,以至于艾丹从头至尾没有摔过一个跟头。没想到,后来艾丹写信给艾敬,说在之后的滑雪中才知道,学会滑雪是需要摔很多跟头的。艾敬从此开始反思自己的“爱”和“保护”。

这样的反思,也让艾敬有了对于爱的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探讨:“当爱成为信仰,艺术是主宰‘爱’到达的地方。”展览策展人、国博副馆长陈履生说,艾敬的作品和许多当代艺术家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讽刺与极端,而是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的“爱”,这让艾敬在当代艺术圈里,似乎成为了一个“另类”。

2009年夏天,纽约特别热。“躺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草地上,我听到自己耳膜的声音,像是一片轻薄的、泛黄的树叶,发出丝丝脆弱单薄的声响。”艾敬的回忆栩栩如生,“我仿佛在体验着一个梦境,想要醒来又害怕醒来。”这给她带来启发,她决定“去纽约最高的地方和最低的地方采录声音;采录纽约最痛苦和最快乐的声音……”

在纽约世贸中心的工地,她录到一个声音———“纽约的水泥地是很厚的,我录到了正在钻地的声音。”在帝国大厦的最顶层,她还录到了游客欢笑和沉默的声音。这件声音作品似乎可以视为艾敬音乐人和艺术家身份“完美重合”的标志之一。

我的老师,张晓刚

艾敬与艺术结缘是在1994年的巴黎之旅:她首先游览了享誉世界的卢浮宫美术馆,从卢浮宫出来,艾敬来到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在那里,她惊诧于抽象艺术的张扬与大胆。艾敬从两个美术馆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她被这些视觉影像深深吸引。“我感觉到艺术给我带来一种难以描述的不安和涌动,我渴望与之交汇碰撞的时刻,就像要恋爱的感觉,对未知充满期待。”

之后的几年间,艾敬在做音乐之余,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艺术上。走到任何一个国家,她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渐渐地,周围艺术圈的朋友越来越多,直到1998年遇到张晓刚。

当时艾敬刚好在经历一个创作的低谷,生活上也有些不如意。艾敬的一些随兴涂鸦,让张晓刚觉得她蛮有天赋,但当艾敬提出“想要画画”时,张晓刚认为这只是艾敬的一句玩笑话。

他没有想到,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艾敬真的常去他工作室画画,“有一段时间几乎像上班一样”。艾敬则说,张晓刚待人很好,“待我更好,在他的画室里,我用他的材料画画。”张晓刚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艾敬的老师,张晓刚能够感受到,这个来自东北的娇小女孩是用心在画画,并且很有主见,也善于思考。“她的体内蕴含着一颗强大的心,强大到无人能撼动。”

有段时间,即使艾敬不说,张晓刚也能从画里看出她恋爱了,“画面带有一丝甜蜜与浪漫,很小女人的感觉。”

去纽约寻找艺术梦

2000年以后,艾敬曾数次在纽约和北京之间往返,最终定居纽约。从街头地下涂鸦到博物馆、美术馆等高雅殿堂,各种鲜活的艺术元素滋养着艾敬的艺术梦,自然带给艾敬宽阔的艺术视野和思想源泉。她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钟情于美国著名涂鸦艺术家基斯·哈林,她读懂了他的破坏性以及强迫性,“他不断地重复一个符号,他的天真顽皮、反叛以及对爱的渴望,我与他内在有很多相似之处。”

刚到纽约开始创作时,艾敬还会努力回忆自己在张晓刚画室里曾经学到的东西,后来则慢慢地、逐步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在张晓刚看来,艾敬一直在“以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与方式做当代艺术,虽然骨子里逃不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但是作品的语言风格趋于国际化,观念性很强”。

在纽约定居那段时间,除了常常去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以及“闭门作画”之外,艾敬有一段时间常常泡在各种画材店里学习如何使用颜料、材料。“我没受过所谓的专业训练,那我只好向各种专业的人学习。他们会告诉我每种颜料的特性,我画画过程中遇到有关材料的问题,也会向他们请教。”必要的时候,她在选择画材时甚至不惜成本,并坚信自己的作品有一天一定会有许多人欣赏,“我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时刻都在准备着去最好的殿堂做展览。”

Q&A

艺术门里开满鲜花

Q:关于爱,现在、当下你想到的第一件事。

A:无常。

Q:说到爱,不能不提爱情,能否透露一下你的感情生活现状呢?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A:我的感情生活都在我的音乐作品和视觉作品里透露了。这次架上作品里有一幅书写形式的画作“ILovetheMarriage”(《我爱婚姻》)。这应该就是我对爱情的价值观,我相信只有婚姻才能使爱情显得高贵。

Q:认同“跨界”这种形容吗?多年过去,你希望歌迷再次提到你时,头衔是“民谣歌手”还是“艺术家”?

A:音乐就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我从未看到界限,因此不谈“跨界”。

Q:现在您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纽约,您能谈一下现在的生活、纽约和家乡沈阳对您创作的影响吗?

A:纽约打开了我的想象力,沈阳是我的家乡,我的个性都来自那片土壤。登上了国博这个台阶,我看到了世界。内心极其顽皮和自负的我希望在未来到世界很多国家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

Q:你如何分配投入音乐创作和艺术创作的精力?你现在的创作中,音画之间会不会有些特殊的关联?

A:我多数时间都投入在视觉艺术的创作中,闲下来的时间写音乐。我把音乐的创作当成是修复自己的行为,音乐的功能是与心灵的沟通与修复。

Q:你平时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子?

A:我每天都期盼早晨,我赶着去咖啡店,喝咖啡吃早餐,把一天的工作大致在脑子里规划好,然后到工作室去,中午只吃三明治,简单省时。一般情况下不加班,希望晚上7点就可以吃晚饭,与家人或者朋友在一起。

Q:现在的你,跟唱《我的1997》那时的你,有变化吗?如果有,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

A:没有变的是我一直享受创作的快乐,变化的是我比之前的天地更广,因为我打开了艺术这扇大门,里面都是鲜花。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汉马上拉弓射箭人物陶瓷玩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就出土有陶鸡、陶狗,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考证,这些小陶鸡、陶狗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是儿童们生前喜爱的小动物。在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时期的各种动物和器物模型。到了汉代,早期青瓷中出现了瓷质的动物玩具,随后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陶瓷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以后,泥质、木质、布质、竹质等各种民俗玩具逐渐...

    8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走向坚实的大地[图文]
    走向坚实的大地[图文]

    兰力斌圣城我相信这是对他许多年来寂寞而艰苦的探索过程的一种精神上的回报。我们将认识他和他的艺术,并与他一道去感受那些曾经感动过他的心灵的人与自然。像今天人到中年的许多油画家一样,兰力斌在学习和研究油画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历程。在中国,对油画的了解在很长时间里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无法目睹欧洲油画原作的局限,使学习油画的年轻学生只能靠对印刷品上图片的揣摩,去体会油画的语言意味和技法...

    100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小品大艺[图文]
    小品大艺[图文]

    文征明万壑争流图扇页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赵幼强(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是书画折扇(扇面)创作的高手,也是中国书画折扇(扇面)发展兴盛的重要推手。文征明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在书画折扇的创作上堪称一绝。至今,我们从文征明各种扇面作品和出版图录资料等信息中获知,其书画折扇(扇面)数量之多,质量之精...

    10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晓剑2013年1月18日,在椒江的千禧书店买了一本《俞平伯年谱》,是2000年为纪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诞辰,由孙玉蓉编纂,天津人民出版社[微博]出版的,我手头的这本是2006年10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于是,利用春节前后的每晚睡前时光,在灯下捧读这本《俞平伯年谱》。读年谱,看到的是俞平伯先生丰满的一生。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

    113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谈张永华的山水画近作:会通求变[图文]
    谈张永华的山水画近作:会通求变[图文]

    碧山寻旧图2012年138×36cm纸本设色罗世平近年中国画坛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一些年轻的书家转而作画,而且表现不俗,张永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也许是深受其业师,著名书画家王镛先生的影响,永华在工书之余,兼习山水,一些年下来,积累的画作已近百件之多,既有立轴长卷,也有扇面斗方。画法有工整的细笔,也有恣肆的放笔,格制体式不离传统山水,不少作品还可看到上溯元、明诸家山水的风范,且...

    177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璜生:美术馆免费开放需提供好展览 否则误导公众
    王璜生:美术馆免费开放需提供好展览 否则误导公众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理论家)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张中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18日表示,从中国现实来看,公众对美术馆的认知和兴趣还是比较少的。通过免费开放的方式鼓励大家走进美术馆,是一种重要的措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美术馆需要具有知识生产的能力,提供好的展览和活动,否则有可能会误导公众。据介绍,王璜生日前推出新书《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该书是《王璜生:美术馆的台...

    25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图文]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图文]

    编者按:一个画家出身农民,倒没什么;但是一个农民,根植于农村,一生画农村,不得不令人佩服。看着一幅幅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仅如此,他还传承了几近失传的八破图,其难度之大,匪夷所思。他就是农民画家孙志江。近日,文化中国独家专访了这位传奇人物,以下为采访实录--文化中国:欢迎您接受文化中国网的专访,您的作品透着浓厚的田园气息。这和您的农民身份有很大关系吧...

    104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美术理论界研讨雷晓宁画马[图文]
    美术理论界研讨雷晓宁画马[图文]

    编者按“当今世间少神骏,唯有晓宁纸上马”,这是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教授在雷晓宁画马艺术研讨会现场的题字。近日在宁的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周积寅、马鸿增、黄鸿仪、丁涛、聂危谷、樊波、王雪峰等美术理论界对雷晓宁画马艺术进行了深入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对雷晓宁的画马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赞赏和殷切期望。现摘录他们文章中的部分章节(由于版面有限)以飨读者与之共享。韩徐画马...

    200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向京:只有专注才会成就你[图文]
    向京:只有专注才会成就你[图文]

    雕塑家向京红火了很多年,她似乎也成为了女性艺术家的代表,一个时常能被提到的名字。而我们所知道的向京也与“女性”这个词息息相关,因为她的作品本身塑造了很多大胆的女性艺术形象。因为这样,她成为“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之一。最近,向京又与丈夫瞿广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联袂举办了一个“双个展”,展览的名字叫“这个世界会...

    190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王晓峰无尽江山画图中局部201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华夏墨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上,王晓峰一幅高2.33米、长21.92米的巨大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引起了众多名家的赞许,轰动了整个展事,这幅历经数月的倾心之作,与其同展的20幅精美山水画,成为整个展览的重头戏,毫无夸张地说,这算得上王晓峰山水画的一个颠峰所在,杠鼎之作。全部展品悉数为宝龙集团收藏。意...

    2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赏画识人--品刘域星作品有感[图文]
    赏画识人--品刘域星作品有感[图文]

    刘域星作品很少与人写评论,并非是“惜墨如金”,而是对自我艺术素养乏有自信,恐离题跑偏,而贻笑于世人。日前,有幸得以细品刘域星先生大作,感触颇深。无寐之时,记录自我感受,实为观后感尔。虽不甚深入,才疏而至。自顾也不会偏题太远。凡绘者,余大致划为三类。其一为悦己为上,悦人次之;其二为悦己且悦人;其三只为悦人,忘乎悦己。悦己者,多不为世俗所动,笔墨挥洒间无不透发出个人素养...

    52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朱江书法作品书者的世界,总是德与道并存,笔与墨共醉。书风的疏密有致,笔墨的酣畅淋漓,总能给观者一饱眼福的视觉享受,朱江老师驰骋在笔墨纸砚之间,其给人一种纵横历史,畅读古书之感。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皆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而书道之意,更多是讲书者身心合一,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含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其是一壮举。而书法的创立是在文字这一特殊文化符号基础之上,加之历史产生的...

    7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王清建近照几日来,徜徉在王清建先生的“葡萄园”里,竟然有点流连忘返了。紫葡萄、绿葡萄、金葡萄,王清建的“葡萄园”里,珠圆玉润,硕果盈枝。这些葡萄可观、可赏,但不可以食。人在尺幅之间寻觅,恍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寻觅,显然已超越了一串葡萄意义,思想的行止,其实步入了另一个殿堂:那是意绪美与诗意美交织的世界。葡萄入画,在当下似乎成了一种时...

    13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曾为一连串当代艺术家如刘小东在国际上策划一系列展览,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面对当下中国艺术状况乃至整个中国,凯伦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显得更有耐心。即便“乱象”种种,她仍然坚持说:“这是真好的时代。”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人称&ld...

    12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白冰洋:艺术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图文]
    白冰洋:艺术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图文]

    青年艺术家白冰洋2013年第三届“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的名称)于10月31日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15所高等美术院校的15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此奖项,其中来自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王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白冰洋、郑虹分别获冠军和第二、三名。艺术中国对“中华新星”奖第二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白冰洋进行了采访。白冰洋《暖秋》16...

    17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