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苏坚:不一样的涂鸦艺术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小精灵 点击 :

巴西世界杯已经正式开踢。在诸多集体运动中,常常被视为“文化”、“艺术”描述的,足球算是其一,被宽泛地称为“足球文化”,有“足球艺术”之称,而恰好巴西是“艺术足球”的代表、故乡,所以这一届算是半世纪过后再归故里。一扯上文化、艺术,值得说的地方就多了:国家或民间、历史或现实、传统或现代、民族或个人、土著或外来……制度、道德、情感、性格,等等。所以,每一届世界杯,都是举办国经历的一次全方位“露真容运动”。有的国家举办期间但知“掩饰公关”,掩盖不同声音,美化自我,但在到访的客人眼里,未必如是。运动员既然是来踢球的就必会带上自己的双脚,客人到访这个国家自然会带上“自己的眼睛”。

这个“艺术”,当然跟我们说的狭义艺术不同,毕竟体育是另一个领域、专业;但若从人所从事的价值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部分——的角度看,应该也有很多共同属性。比如从元素看,有线条、结构、层次等问题,甚至像现在很多国家的队服设计,本身就将造型、色彩等元素考虑进去;从审美原则看,有节奏、虚实、动静等问题;再进一步,从人的精神状态、性质看,“创造性”、“创新性”往往成为一个重要判断标准。这一切,既是一支好队伍的教练、队员需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也是观众欣赏是否更全面、深入、专业的问题。巴西正是这些方面较好综合起来的代表。身为球迷,恰好又以艺术为业,我确实一直喜欢巴西足球——“艺术足球”的代表。抛去输赢的利益、荣誉等考量,赛球实际就是“玩”,自由发挥、依性尽兴就是任何“玩”的本质及值得欣赏之处,一如狂欢节的激情、桑巴舞的率性、内马尔的炫技、土著们的随意。

检阅巴西世界杯的新闻、舆论,果真也有诸多跟艺术有关的信息。比如,本届世界杯受到巴西国民的广泛反对,在抗议浪潮中,“涂鸦艺术”非常出位,社会作用见效甚巨,成为代言民众、批判现实、监督权力的重要载体。据国内外媒体报道,巴西世界杯开赛,“巴西街头涂鸦狂热与愤怒并存,出现在里约市和圣保罗市高楼或墙壁上的丰富街头艺术,在展现世界杯惊人魅力的同时,也表达出民众的不满”,涂鸦艺术家保罗·伊藤那幅借本届世界杯在网上被转发近6万次的著名涂鸦,画里那位餐盘前以“足球”为食料的饥饿儿童绝望哭泣的脸,很容易让人想起解海龙那张《我要读书》上有着“渴望大眼睛”的脸。

字面上的“涂鸦艺术”,应该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街头文化”中以“绘制方式”体现之一种,与之对应的还有“音舞方式”——譬如街舞、RAP歌曲等。因其创作主体为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中的失业、辍学、少数族裔青年,其“出生”天然带着反主流霸权、反权利压抑、反体制权威的“基因”,成为抗议、反对、监督的常用“文化手段”。虽然广义上“涂鸦艺术”此后的发展有美化、庸俗化的趋势,但狭义艺术历史里,它毕竟贡献了哈斯·哈林、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等代表艺术家,丰富了艺术历史的面貌。从世界杯举办地巴西所在美洲大陆的狭义艺术传承看,我认为,如果将“涂鸦艺术”暂且可视为一种更方便、小型的“壁画”,这之中,民族认同运动中著名的“壁画三杰”,就是巴西涂鸦青年们的师承,何塞·克莱蒙特·奥罗斯科、迭戈·里维拉和大卫·阿尔法罗·希克罗斯三位大师所认为的社会责任对一位艺术家的重要性、要让建筑物成为艺术家向大众发表意见的舞台的观点,也会是涂鸦艺术家们普遍认同的。

从横向角度考察,如果仅仅着眼于表面形态,跟欧美“涂鸦艺术”产生、兴盛期对应,文革时期的“文革涂鸦”,可算是这种文化的一种,特别是其“精神表象”是有那么一点反抗、求解放的意思,有那么一些暴力美学和政治嘲讽的意味,难怪它会造成错觉,被当时部分欧美青年认祖归宗,比如,法国巴黎的涂鸦艺术也是在1968年“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中蓬勃发展,据称当时的“中国革命”、“古巴革命”就是其一影响因素。遗憾的是,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这样的证实是不完全站得住脚的,这就如政府发动跟青年自发有根本性的主体区别一样。所以,从文化潮流的源头修理,只能说“涂鸦艺术”在我国出现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之后,这跟广东沿海人最早学唱港台歌曲是差不多一种现象。而且,同样遗憾的是,因为某种“强迫症”,我们可能还较先、甚至是只能模仿、学习甚或抄袭别人的“庸俗涂鸦”——比如商业涂鸦、广告涂鸦、宣传涂鸦等,丧失了“涂鸦艺术”的本质功能而只留下“漂亮平面”。

为什么会如此,是一个很值得反思、深究的问题。

从以上的粗线条描述可得识见,“涂鸦艺术”的精神基因是自由表达、超凡想象、个性彰显、朝气张扬乃至更深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示、批评、批判,是反主流体制、权威,而承载这些精神诉求乃至控诉的街道及其墙体、物体,往往就是宽泛意义上的“公共场所”——包括特定区域私有建筑物等的外表组成的“共视公所”。也就是说,“涂鸦艺术”其实提出的是公共空间及其间艺术何以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及其性质判断,就不只涉及表达主体和公众,还涉及公共空间管理者——政府、行政部门和特定公共区域的管理组织。这几者之间到底是否存在一个、存在一个什么样性质的经过公平博弈形成的管理基础——合理机制、合法制度为底色的——平台,是“涂鸦艺术”或者大而至于所有“公共艺术”生存的核心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就很容易看清我们的公共空间里的“涂鸦艺术”的生存境况和真实面目。2007年,我写过一篇关注国内涂鸦的文章,题目直接就写为《行政涂鸦艺术》,该文关注的是“重庆黄桷坪涂鸦艺术一条街”,该涂鸦街“运作”、“立项”的起因是:为了迎接重庆晋身“新特区”,黄桷坪涂鸦艺术街被列为2007年重庆市创意产业一号工程,主要以涂鸦的方式改造重庆市杨家坪区黄桷坪铁路医院至501艺术库间1.25公里道路两旁的陈旧建筑,该街涂鸦工作耗时150天,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共涂鸦建筑物37栋,这一“涂鸦工程”出自800多工人、学生、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市长亲临参加舞台搭在四川美院内的开幕式并亲手涂鸦,伴有穿涂鸦服的武警乐队、川美师生集体、居民全家老少等“涂鸦方阵表演”,官民同贺“向重庆直辖十周年献礼”。对此,我在文中反复设问:城市的城墙,其实就是城市的“肌肤”,它们中哪些属于公共、哪些属于私有?谁拥有使用它们的权利?谁拥有管理它们的权利?那些可以使用哪些不可以使用?是使用权利优先还是管理权利优先?谁是其利益分配的获利人?是否应该通过立法等途径进行分类?……等等。再问:涂鸦艺术的创作者应该是谁?管理者是谁?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吗?那些没有原创性的类似于“著名商标、图案”的东西能叫涂鸦艺术吗?我们理解、支持真正的涂鸦艺术创作吗?当一幅城市的“民主之墙”上昨天夜里突然展现出一张“呐喊”着的涂鸦面孔,审视它的人们接纳、宽容以致共鸣吗?……

现在,7个年过去了,重庆的政治生活早已改朝换代了,但我不知道那条响当当并立志要走向世界的“涂鸦艺术一条街”现在还好吗?……无论如何,我提出的诸多设问却仍然没有在时间递进中被解答:尤其是“行政”因素。

其实,全世界的大城市,应该说都不会无条件地支持绝对的“涂鸦自由”,特别是恶意丑化市容、蓄意破坏公物的涂鸦,涂鸦需要按照各自的地域特色和管理经验定规立矩。公共管理政策的订立涉及多层次化、自主性、多样化等原则。比如“艺术之都”巴黎,既有国家高度的立法管理,也尊重个地方、政区的管理自主,更尊重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在巴黎,法律禁止的特定区域、建筑物,艺术家不能进行涂鸦创作;但有的区域,区政部门、相关管理组织又以宽松的态度支持涂鸦创作,比如东区;不获得建筑物产权人授权,艺术家不能进行涂鸦创作,但若产权人授权,任何人(包括行政管理者)无权清楚涂鸦创作;所有临时性建筑物(比如工地围体)都支持自由涂鸦,但若是私人所有,产权人有权覆盖、清除;一般情况下,除非内容涉及暴力、黄色、种族歧视等内容,合法涂鸦不会受到内容审查、干涉;为了产生良性“艺术互动”,政府更会开辟专门“舞台”,鼓励甚或邀请著名艺术家进行涂鸦创作。因为这样灵活、多样、多层次的管理机制,巴黎出现了很多处长期保留以致要专门维护的“涂鸦地标”,成为巴黎的“美丽一景”,而鼓励自由创作的东城,据称出了很多有才气的乐手、小说家、涂鸦艺术家等。这样的管理、互动状况存在于世界很多发达城市,还有专门的涂鸦组织,比如推动涂鸦艺术发展的美国“活着的墙”团体、香港“战墙”团体等。灵活的管理机制,对应着富于生命力的城市肌体:城市有富人区,也有贫民区;有精英、中产阶层,也有下层民众;有老人,也有表达欲望强盛的青年,特别是边缘、缺乏舞台者……任何一种权利偏颇都不会是“个性城市”、“健康城市”。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涂鸦管理法规,零星规定散见于“城市市容和卫生”的管理法规中,而且基本以对“一切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的禁止为取向,“涂鸦艺术”可能基本归入这个取向所笼统定义的“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堆放”等行为,其行为定性是一刀切的“不美”、“不雅”,管理以简单的处罚、清除代替。我认为,这是一种粗陋的以堵代疏的、非民主开辟城市多元表达渠道的做法,这只会催生更多公共艺术领域的“公地悲剧”。

更重要的是,“涂鸦艺术”及其生长空间的生态状况,可以提高到“创新”高度来认识。从世界范围看,“涂鸦艺术”被视为一种民众、特别是青年自发性、内生性的艺术表达、言论自由行动,即使它身处非主流、亚状态,但却被称作陋街僻巷处的“文艺复兴”,是文化创造力释放的源泉之一。民族、文化复兴的动力出自民间自发,这种动力不应该、恰恰不认同简单的行政驯化,而反过来需要权力认真倾听。

世界杯开幕前夕,我国领导层在一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值此“甲午之年”特别提到: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关于“创新”、“创造力”的话语,将目光聚焦巴西,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据称,世界杯赛场上有很多“中国制造”,比赛用球、队服、吉祥物等等,但高科技产品等高端领域却绝少“中国创造”的身影。最遗憾的是,中国男足缺席!中国足球技术上学过巴西、德国、法国甚至身边的韩日,但长期落后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队员、团队缺乏“创造力”。技术可以学,但创造力却是内生性的,跟个人从小到大教育、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正如受邀到巴西跟前巴西主帅、球星邓加参加活动的孙继海现场所言:中国男足要想再进军世界杯,必须要按照规律来改变,否则就算里约著名的耶稣基督像倒下也进不了世界杯。是的,即使对比“涂鸦艺术”在两个国家的不同生态,也能知道“按照规律”何以促进“创新”。

从文化的角度,艺术和足球,都可视为观察国家、社会开放和现代程度的窗口,其民众素质也与此关联紧密。现在巴西街头艺术家的涂鸦,一般不会收到来自政府的警告,相反,被保留跟世界杯共同亮相,艺术家的行动和民众的抗议,还促成了一些改变——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答应了抵抗者们的部分请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西政府还是一个宽容的政府”。这一点,从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因民众抗议压力“低调”出席开幕式、不在开幕式发表讲话、直播不给画面的妥协可见一斑。

给这样的“政治态度”以依托的,巴西绝不仅此“涂鸦方式”。比如,巴西于1950年代初就承袭威尼斯双年展的组织模式创立“圣保罗双年展”,成为国际上推介现、当代艺术的主要展会之一,为双年展设计展馆的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数年后再设计的新都巴西利亚建筑群,同样成为为数仅有的以现代建筑为表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就像巴西利亚那组闻名建筑的“H”字母造型的人文含义和“开合半碗”造型的民主/集中、开放/收合象征,巴西能在经历不算太长的军人威权统治时期之后快速民主化转型,成为拉美民主国家的经典案例,证明艺术、足球跟某种政治的关联不是偶然的。

在巴西,除了总统、政府,世界杯开幕式因为“艺术表现”也广受观众无穷吐槽,如果接着巴西队不能完美地在本土捧杯,全民都是教练的巴西也不会平湖无声。尽管如此,足球抑或艺术,都只不过是民众“玩”的权利之一种,尽可自由表达、尽情发挥,一个自信的社会不应该惧怕批评、监督:巴西,您仍然会出品贝利、罗纳尔多、内马尔们,巴西,您仍然那么可爱、热情、充满活力!

相关文章

  •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据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家乡山东高密的旧居成为旅游景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久无人迹的旧居火了,院中生长的萝卜、树苗,甚至是墙角生长的小草却遭了秧,被前来“沾喜气”的游客拔光了,甚至有游客边扯树叶边许愿:“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莫言得诺奖,旧居很受伤,是谁动了莫言家的萝卜?又是谁,把一...

    17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壁挂艺术溯源[图文]
    壁挂艺术溯源[图文]

    欧洲传统的编织艺术Tapisserie(法语),翻成中文被译为壁挂,意指以挂毯的形式来展示的织物艺术品。壁挂通常是指有图案纹样和人物形象的绘画性挂毯。据推测,其称谓Tapisserie(法语)和Tapestry(英文)的词源是来自波斯语。另有称壁挂为高布林(专有名词Gobelin)、阿拉茨(产地名Arazzi)、墙毯和画毯(德语Wandteppich和Bildteppich)。其中高布林几乎是绘...

    10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身在书生壮士间[图文]
    身在书生壮士间[图文]

    钱玉清戴古诗江村晚眺草书不知曾几何时,书法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也许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对写字兴趣浓厚,不管是硬笔字、毛笔字、美术字、标语字都能有出色的表现。老师的褒奖、亲友的表扬使我把写字作为学业之外的另一种使命,同时也慢慢领悟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以至于走上社会后也从没放弃,痴心不改。书法也渐渐成为我生命意义的另一张名片,为挑战人生体验的多元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找到了支点。任何伟大的...

    180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伦敦北京奥运开幕式比较 如油画比山水画[图文]
    伦敦北京奥运开幕式比较 如油画比山水画[图文]

    对于伦敦奥运开幕式,人们总不可避免将其与北京相比,博伊尔自然也要不断和张艺谋相提并论。张艺谋一直都是视觉大师,所以北京奥运会展现的是恢弘大气,震撼人心,博伊尔显然更加细腻,电视画面里更多的是特写的镜头、人物的脸庞,试图感动人心。每一届的奥运会开幕式,自然都要相比。伦敦对北京,可以说是一场东西方大比拼。奥运开幕式伦敦对北京的东西方大比拼各有特色伦敦重个体情绪表达南华早报KINWA:四年前我观...

    170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美术馆是否变成出租空间“停车场”?[图文]
    中国美术馆是否变成出租空间“停车场”?[图文]

    佛头像(关山月美术馆展览图)近日,有美术批评家称,中国的美术馆缺乏健全的策展人制度,变成了租场地的空间,“没有自己美术史描述和陈列!没能见到经典作品!没有强大的藏品体系和资金、政策、社会支持!没有美术馆专业道德和规范标准!没有公众自觉参与和文化认同感!总之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一时间,这番犀利的言辞引发了公众的热议。那么,中国的美术馆真的变成出租空间的“艺术...

    52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揭秘畅销书书名:名家一般自己定 短句更打动人[图文]
    揭秘畅销书书名:名家一般自己定 短句更打动人[图文]

    因为《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在中国已卖了快两年还没卖完首印册数的电影原著小说《闪开,让我拥抱幸福》终于咸鱼翻身了。不过,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书名和电影名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本书的书名到底由谁说了算?书名与书的销量有多大关系?“现在是一个碎片信息时代,要用最短小的句子打动人。书名就是这样。”从果麦文化营销编辑何旋的说法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名家一般自...

    194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写生随行随感[图文]
    写生随行随感[图文]

    上师大美院冯祥云的写生作品上师大美院程璐的太行山写生作品张振兴:早在1990年代就跟随萧海春老师写生,通过写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能够发现古人的画法与表达,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自然的山林之气,与书本互参,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就有更多的深度,画出的山林之气就会更显得到位。画山水画,没有山林之气可以说是失败或不到位的。还有,住在山村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含义所在,太行山的苍茫、野趣,包括杂...

    53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乔领书法亦得真三昧[图文]
    乔领书法亦得真三昧[图文]

    书法观沧海提起乔领,他的画作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在关于他的介绍中,也是国画居多。但鲜为人知的是,乔领的书法作品也曾几经锤炼,受到过众多名师指点,其中就有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大家亲授,而今,其书法功力也可算是修成正果。乔领祖籍山东,异香精舍佛子,龙吟书屋主人。曾以乔仲英、羊乳生、石桥为名求学并发表书、画、诗、文诸作品。石桥居士乃原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先生赐号,寄寓如石之坚韧,如桥普度众生。...

    60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坛翘楚亦斵轮[图文]
    书坛翘楚亦斵轮[图文]

    我和占先是20多年的老朋友了。“占先”者,“登则占高峰,攻则做先行”之谓也。名如其人,业精于勤。受李占先事业成就和书法艺术的感染,曾口古绝句以赞之:“龙虎抖神韵,金农有传人。书苑连商海,翘楚亦斵轮。”这是我当年为他写的一首小诗,特取最后一句作这篇文章的标题。73岁的李占先,从一位优秀军人到成功的企业家,晚年又成为中国书坛翘...

    144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为山艺术问政:城市雕塑该立法,不要再雷人[图文]
    吴为山艺术问政:城市雕塑该立法,不要再雷人[图文]

    吴为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已于2014年3月2日下午召开,这也意味着今年的“两会”进程全面正式启动。今年的会议中,艺术界的委员们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主任的的吴为山在此次会议中就提出“城市雕塑该立法了”的呼声。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孙...

    15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方力钧:作品里隐藏了某些时代的秘密
    方力钧:作品里隐藏了某些时代的秘密

    图片资料28年前,21岁的方力钧首次参加的大型艺术展览是《第六届全国美展》,当栗宪庭看到他的作品,曾发出这样的评价“其实你已经懂艺术了!”这莫大鼓舞所赋予的自信带着强烈的方向感,驱策着一个以艺术安身立命的年轻人一路走来,向人们敞开了无所不包的生命体验。将进知天命2012年5月31日至7月2日,49岁的方力钧将在香港时代广场举办个人艺术展《众数的生命》,涉及近年创作的油...

    101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累:我们是传统和现代的挑夫[图文]
    徐累:我们是传统和现代的挑夫[图文]

    谈到当下兴起的新水墨,徐累是必然要提到的艺术家。他在五年以前关于“传统的复活”的观点可以说预言了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势。虽然徐累认为水墨一直是当代艺术中的二等公民,但正是因为他和同辈水墨艺术家的坚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新水墨纳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之中来。把握新水墨的平衡感Hi:通过你的观察,新水墨这一块儿有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比如说对传统,对笔墨的看法上...

    144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周先生与廖昌永(右一)等爱徒手拉着手同唱《长城谣》。记者刘洪洋摄见习记者赵宇她,在上世纪30年代就以“中国之莺”之称享誉海内外,她,几十年间培养了张建一、高曼华、廖昌永、方琼、李秀英等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昨晚,95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家乡人民的掌声雷动中登上琴台音乐厅的舞台,与爱徒们共唱了中国名曲《长城谣》,尽显大...

    44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画家张晓刚的创作危机[图文]
    画家张晓刚的创作危机[图文]

    艺术家张晓刚家住北京的张晓刚(微博)现年54岁,他那面无表情的人物肖像画拍卖价已经超过了1000万美元。最近两次心脏病发作之后,医生要求他休息──这是他30年画家生涯中的第一次。很少有画家能比张晓刚更好地代表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他创作了给人深刻印象的身着中山装、头戴旧军帽的全家福画像而一举成名。然而,他意欲紧跟中国美术界发展的愿望也让他付出了代价。张晓刚现在还是生活在北京郊外一个传统村庄里一...

    4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顾丞峰:新水墨新在何处[图文]
    顾丞峰:新水墨新在何处[图文]

    图片资料近年来,“新水墨”的称谓常见于各种展览中。从2005年开始,“上海新水墨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七年,该展览对“新水墨”概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关于新水墨的内涵,有人曾这样论述过:“选用‘新水墨画’这一名称,是由于水墨画在本质上仍延续着一个脉络相承的中国文化和精神,并与西画中油画、...

    149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