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曼文近期作品的心理分析[图文]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hunter 点击 :

刘曼文近期作品的心理分析 | 美术教学

刘曼文作品

刘曼文的性格成分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组合。我想这可能跟她自己的经历,或者跟超乎她自身之外的父母的经历有关系。实际上,我在以这种方式开头来写关于她的作品的评论的时候,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宿命”式的人生意义。

刘曼文的父母都是南方人,因为命运的安排,他们却远在东北工作、生活。所以她的出生、成长不可避免地要同时面临着来自血缘遗传中的南方的婉约和作为生存环境中北方的粗砺的双重影响。这样的双重影响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表现的并不是同样的结果,但是,在刘曼文的身上,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因素却是同样的突出,各自鲜明而又独立地表现在她的性格当中。这种“鲜明”的对立的结果便是,她不但常常要面对源自自身内心的压力和拷问,同时还要承受这种压力和拷问的宿命式的“无意义”的结果。

遮挡的体验

“面膜”系列是刘曼文成名的系列绘画作品。这种画面因素的选择非常符合她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身份特征。在女性艺术研究者眼中,艺术家这种描绘形象的方式是女性的性别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我更加看重的是,刘曼文之所以用这样一种形象描绘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和她的家人,与她的性格中的那些对立冲突的因素有没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众所周知,面膜的使用功能仅仅是女性为了面部美容而使用的一种材料特点,它的物理属性应该对人的面部皮肤起到一种理疗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东西覆盖在人的面部之后,在视觉上所引起的奇怪的心理体验,被覆盖者在观看者的眼中往往被扭曲成“恐怖”“受到伤害”的形象,或者是“面具”式的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遮挡。在她早期的创作中这种方式仅仅是用来描绘她自己的形象,其中女性主义的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她用同样的方式来描绘自己的家人的时候,并且把自己的面部形象提炼、强化,并置在一起以后,其中“性别”的特殊性便变得不再重要了。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引申为对自己家族、血缘系谱的困惑和拷问。各个家庭成员的脸部被覆盖上白色的面膜之后,模糊了各自的形象特征,于是维系家庭的关系也变得漂浮起来,并且因为面膜对形象的“陌生化”所带来的距离感隐约让观众感受到了这背后的某种危机。

如果我们把这种解读后的感受与刘曼文试图传达出来的宿命式的人生意义结合起来,并能强烈感受到一种生命的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苍凉。

面膜还有一种遮挡住事物本来面貌的效果。因为这种“遮挡”,带来了某种“交流”的缺失,或者心理状态的“两面性”。另外,它还可以因为遮挡了某些细微的表情变化,从而使它要遮挡的一面反而更加凸现出来。画面中各个人物表现出来的乖戾、惊恐、无奈等心理变化与画面中间作者作为一个社会性的角色而出现的形象之间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对应和补充。所以,遮挡的结果正是应了一句成语“欲盖弥彰”。

“捆绑”的意念

关于“捆绑”的意念,在很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这种捆绑所带来的外物缠绕的心理体验,与我们在未脱离母体前,脐带缠绕在我们的身体周围,并给我们的潜意识中留存的心理印记是相似的。在我们的生命还没有独立存在之前,脐带是我们与母体之间保持生命维系的唯一通道。在我们赤身露体接触母体的子宫内壁的同时,脐带缠绕的感觉还能给我们一些与“服装”“房屋”等概念给我们的身体所带来的接触体验相类似。但是脐带的缠绕也能给未出生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所以,带状物的缠绕是我们的生命记忆中一直便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在保护我们,给我们的脆弱的躯体带来温暖的同时,也会有着某种危险的暗示。

这种意念在刘曼文的画面中通过她把自己的身体用纱带缠绕、捆绑起来的形象传递出来后,我们再将之与上一个章节中的分析结合起来,便会对她的潜在的表达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解读。

这种意念,我们首先把它归结为她内心的那种来自于宿命式的悲悯的压抑,它源自于生命的漂浮和游离。在漆黑一片的画面背景中,我们发现不到任何的依托和参照,只有生命孤独地“存在”的现状。这种生命的荒诞意味,与刘曼文所必须要面对的在她的个体之外的关于命运的宿命式的安排有着某种冥冥的暗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寂寥的时空背景中,作者紧紧依偎着的只能是纠缠在她的身体周围的那些意义不明的带状织物。她紧紧抓住它¨,似乎它们是她内心的盔甲,但是,显然,它们又是柔软和脆弱的。画面中,生命的悲剧意义似乎能由此而产生。

与此同时,这些满身遍体的带状织物恰恰又限制、压抑着鲜活的个体生命。它们原本是柔弱、温暖的质感,在作者的画面处理下,通过概括的形体处理与粗砺的质感的强调,在视觉效果中变得僵直和坚硬起来。至此,我们似乎能明了这个意象相对于作者来说,它仅仅只是为了维系某种“生命”的形式,而并不能容忍生命的自由生长与蔓延。

“网”上的构成

以上两个章节中的形象被组合在一个新的作品中,它们在构成了新的关系的同时,还加入一些新的画面因素。我们注意到,在画面左半部的三幅头像实际上来自于三张另外的全身的画面。在从这三张作品中移植了三个面部表情之后,作者强化了其中的乖戾、惊恐、无奈的情绪,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画面的右半部,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人物主题在相隔两年之后另外的时间段中的形象。这些关系构成了作者身为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的生存体验。在第一章节中,我们分析的危机变成了现实,任意的面部形象勾织在一个网状结构中,似乎是作者在暗示着某种宿命式的命运。

在画面的中部,作者还安排了一组与自己的身体体验相关的象征性的形象和符号。手的形象是借用一种美化润肤用的“蜡”的形象来表达的,脚的旁边标注了一些与皮肤的过敏性反应相关的名词:“按摩”“气泡”“过敏”等。这些都是暗示了一种与作者的身体体验相关的生存体验方式。

所以,在这个网状的结构中,刘曼文实际上是把三种与自己的女性身份体验相关的因素组织起来——身体体验、家庭体验以及社会体验。

如前所述,在刘曼文的性格中,既有南方女性的精致,也是有北方女性的豪放。这些所谓“精致”的一面,可以在她的这些与身体有关的物品中有所体现。但是,更深一层意义的寓意是,它们作为作者生命意义追问的载体,完成了由身体,进而家庭、社会的圆周,并在最后把这种生命的循环归结到宿命式的预设中。这是刘曼文的性格中具有悲剧性体验的一面。就像画面中提示的那样,“我的左手”是起点,“我的右手”是终点,所谓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命运的安排中,有时起点和终点会是那样惊人的相似。而在她的生存体验中,来自于自身之外的命运的一次偶尔的际遇,却决定了一个具体的生命的生活周围,而在被分割在画面两边的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验,只不过是这个圆周中的一段弧线而已。

“门”的意象

“门”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沟通”“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追寻未知世界的起点。

在刘曼文俄罗斯考察期间,以门的形象为主体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画论中所谓的“咏物言志”的写意性特征在她这组作品中的体现。作者通过透视感的加强和质感的夸张,加重了作为表现对象“墙”的厚重感的表现。这些都使观者在面对这些厚墙的时候,自然所产生了压抑和堵塞的感觉体验。而在这其中。打破这种压抑与堵塞的只有在画面被描绘得很小的,像过道一样幽深的门。这引起了我们对于通透与交流的视觉要求。但是,在这些门与墙的画面中,有些门却是关闭与堵塞的。在这里,画面的形象实际上是作者作为一位有着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体验的女性艺术家,把自己内心的生存体验外在物象化的结果。联系到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我们在一、二章节中分析过的作品来看,这里的“门”与“墙”的关系就是作者在命运的际遇中,“遮挡”与“捆绑”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实际上又渴望交流、沟通的心理写照。

我们的这种解读还可以在通过作者在下意识中,通过笔触的迟疑、徘徊,以及颜料在画布上流淌所形成的肌理效果,更加体验到作者内心的无奈。

在选择表现对象的时候,也许仅仅是一种偶然,但是,在这种偶然受到来自内心下意识的驱动的时候,实际上这其中就包含了某种必然。

结语

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福分,它可以使艺术家的创作避免肤浅和人云亦云,但是这种体验往往又是以个体生命的磨炼为代价的。细微、敏感的心理感受是艺术家的作品感动观者的心理基础,但是,敏感的内心世界又会使艺术家时常面临着超乎常人的来自于内心的困惑。刘曼文在用画面形象传递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用它来平衡自己内心的困惑,虽然她常常又把这些归结到一种宿命式的伤感,但是,我们毕竟能通过她的画面来与她的内心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对话与交流。这实际上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所应该在作品中具备的素质。

刘曼文近期作品的心理分析 | 美术教学

刘曼文作品

刘曼文近期作品的心理分析 | 美术教学

刘曼文作品

相关文章

  •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摈古竞今魏广君是一个多面手,写字、画画、治印,精于绘画之理和笔墨之法。不久前举办的“抟庐文心——魏广君艺术大展”反映了他长期以来对于传统艺术的探求与思考,内容涉及山水、竹石、花鸟、书法、印章等,受到好评。魏广君,1964年生,河南信阳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还担任多所...

    197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雄鸡牡丹迎吉祥
    雄鸡牡丹迎吉祥

    风雨同舟纳福迎祥,趋吉避凶,追求幸福,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科技有多么发达,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自从人类有了思维后,就伴着人类一路走来。同时,又赋予了那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的动植物以吉祥意蕴,它们承载着人们的希冀,与人类不离不弃地相依相伴着。《富贵大吉技法全解》(以下简称《富贵大吉》)的作者,就是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企求生活平安的想望,通过画笔,来教人们,如...

    54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罗中立访谈:因材施教的马先生[图文]
    罗中立访谈:因材施教的马先生[图文]

    教学中访谈:王鹭被访:罗中立文字整理:颜宗忠、唐书婷王鹭(以下简称王):今天很高兴能够采访著名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老师,罗老师,您好!罗中立(以下简称罗):你好。王:感谢罗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马一平老师的展览将在本月底举办,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马一平老师是什么时候吗?罗:我考附中的那一年遇上三年自然灾害,附中停办了四年以后第一次恢复考试,我刚好赶上了,马...

    3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莫言赴瑞典领奖将讲什么?从此前演讲中可见端倪[图文]
    莫言赴瑞典领奖将讲什么?从此前演讲中可见端倪[图文]

    资料图:莫言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刘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获得文学奖的莫言届时将亲临现场领奖。外界十分关注他会发表什么内容的演说,对此,莫言巧妙回应,要先找找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稿,看看他们第一句话怎么说的,自己就怎么说。其实从此前莫言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演讲中,可以一窥他的演讲风格和演讲内容。关键词一:风趣幽默从莫言在以往的公开演讲来看,风趣...

    30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森达达谈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图文]
    森达达谈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图文]

    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2013年2月10日,春节。(下午2:30分左右)我(森达达)去老栗(栗宪庭)家看望老栗,提及已知的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件行为艺术《挖掘》(1982)。我说历史需要恢复本真,老栗说历史在于不断挖掘。1982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家整理一组新冲印出的照片,徐一晖来找我说他发现了一大片沙漠,我吃了一惊,难道你去了内蒙或新疆了?他说不是,这沙漠就在连云港市境内的锦屏磷矿(1953-...

    153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在一个追求功利的时代、一个崇尚金钱的时代,刘道武先生的“风水家园山水画”,也许会被人所诟病、会被主流艺术所排斥和抵触。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假设、一种主观臆断。通过几日来对刘道武“风水家园山水画”的研读,我的内心日趋明朗:刘道武的风水画,没有脱离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本质,或者可以这样说,刘道武没有在名与利的束缚中,失去道义、责任和情怀,他独创的&...

    90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盛诗澜: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盛唐绘画[图文]
    盛诗澜: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盛唐绘画[图文]

    唐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盛诗澜盛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均发展至空前的高度,达到后世难以逾越之境界,绘画亦然。王伯敏在《中国绘画史》中说:“所谓‘盛唐’之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认为,盛唐“实为我国图画极盛时代”,且“号称极点”。离盛唐不...

    122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平民雕塑理应自信“走入”公共空间 [图文]
    平民雕塑理应自信“走入”公共空间 [图文]

    中国“胖女”雕塑“行走”、“运动”在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市政广场,感染了以拘谨与冷幽默著称的英国民众。曾雨林图当融合了中国普通平民朴实、幽默、乐观风格的雕塑作品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碰撞会产生什么?这些天来,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市政广场、都灵市皇宫广场、米兰水上世界等欧洲城市公共空间不约而同成为中国平民雕塑的展示场所。广州雕塑院院长...

    28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HIHEY中国未来——新兴艺术家计划”随着前一阶段国内大规模青年艺术家群展的纷纷落幕,“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品低端市场前景”、“艺术品消费产业化”等成为业内讨论的话题。那么,大型“汇展”、集中推广的模式,能否真正做到扶持青年艺术家?能否为沉闷、...

    19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嘛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哟,我的三哥哥",刘溢在采访中跟我们唱了一段陕北民歌,这一段正是"东方红"的原调。八十年代末因为政治原因出国的刘溢,一直感兴趣的是真实的民间生活。虽然在国外一直很顺利,却是一直无法克服内心的隔阂,这也是他选择回国的原因。尽管在国内没有艺术家所向往的那一份孤独,但刘溢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却思如泉涌般的陆续亮相。Hi艺术=Hi刘...

    5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单霁翔与故宫,从不缺少关注:今年9月末,单霁翔获文物保护专业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华人;近来,故宫制作的一组《雍正行乐图》动态图片在微信上获得百万点击量,不禁让人惊呼,古老故宫原来也是“萌萌哒”。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9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和单霁翔谈论故宫,说得更多的是对于故宫的守护。以“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

    28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技巧与观念[图文]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技巧与观念[图文]

    张晓刚作品赏析:《血缘大家庭系列》从第一代出国留学的油画家画油画到现在的百余年间,中国油画历经坎坷发展已成今天的多元格局。其间技巧与思想(观念)在创作中呈现出的代与代之间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争鸣不断地促使着中国油画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幼稚迈向成熟。“代沟”的存在是文化的历史阶段性标志,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代艺术家必然面对着与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的成长背景与社会需求,这是导致观念...

    13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无意插柳柳成荫[图文]
    无意插柳柳成荫[图文]

    1500年前,一对“天之娇女”双胞胎在齐鲁大地诞生,她就是《郑文公碑》上、下碑。《郑文公碑》现存两处石刻。一处立于山东省平度县城北大泽山的天柱峰,因刻制在前,称上碑。碑高3.5米,宽1.5米,碑文19行,每行50字,共881字。另一处立于山东省掖县东南8公里处的云封山,因刻制于后,称下碑(以下简称《郑文公碑》或《郑碑》)碑文刻在一块孤立的半圆形巨石上,碑高3.4米,宽4....

    14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称是教师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室岗位上辗转,虽生涯波折,颠沛流离,却始终诲人不倦。大约三岁的时候,我已经会背唐诗百首。那时有客人来,常拉我当场测试。幼年的强记与模仿,总是父母脸上的光彩。但和许多少年一样,我对这类读书并无多少兴趣,唐诗百首很快忘却,读书的习惯也未养成。直至我11岁那年,正值“文革”大批斗时期。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正被红卫兵查抄。...

    8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图文]
    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图文]

    研讨会现场新浪收藏讯为配合合肥亚明美术馆举办的‘游观’智慧——中国画学术专题展”,“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学术专题研讨会于2013年12月30日下午在合肥市政务中心二楼10号会议室举办。张晓凌: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

    199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