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冥想的艺术——赵无极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小朱朱 点击 :

每个时代的开始,人们拿着属于自己的灯,对空间的感觉如同掌控一种基本的生理需求。像是从前我们的文明从来不曾制造过飞机,却带来了一种对天空、幅员、空间等方面的新认知,而我们竟然要求对此空间的完整拥有权。

——马蒂斯

20世纪以来,先后到海外(包括西洋和东洋)留学的中国艺术学子可谓多矣,而其中学成后仍留在海外从艺的为数也不算少。但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能在异国他乡找到一方立足之地并不容易,多少有才华的艺术家被无视、被遗忘或被尘封于历史之中,而在为数不多的脱颖而出的艺术家中,赵无极可谓一个佼佼者:他应该是最早在西方获得成功、也最早被西方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赵无极于1948年赴法。出国前他已经为他在艺术上的蜕变和转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国立杭州艺专就读和任教期间,已经接触到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塞尚这些现代派大师的艺术,并从中找到了与自己相投的东西。赵无极对形式的敏感使他在天性上更接近这些大师。在他40年代的作品中,这一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倾向致为明显。赵无极出国后适逢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他随即卷入这场国际性的艺术风潮便显得十分自然,因为在观念上他已没有任何障碍。不像那些热衷于学院古典主义的人,无法接受甚至极力排拒眼前的这一汹涌澎湃的艺术浪潮。赵无极赴法后能够很快适应并主动融入西方主流文化,不仅因为他在国内已经形成接纳新艺术的观念和趣味,而且还因为这“新艺术”本身就是西方艺术家将视野移向东方艺术的产物,因此,对于一个东方艺术家,很容易产生共鸣。他对保罗·克利的兴趣就是最好的例证。保罗·克利的符号语言所以能给予他某种启示,使他更加意识到与他内心寻求的意象的某种契合,正是因为克利的艺术曾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克利的符号语言打开了他通往对自身文化的理解的一扇窗。而且,较之于克利,他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为对于一个中国画家而言,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已经溶解在他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因此,赵无极在艺术上的第一次转型(50年代前半期),即从40年代的“具象时期”转向50年代的符号化、平面化的“非具象时期”,就显得顺畅而自然。传统文化中的甲骨文和青铜文饰,这些在西方“文盲”来看一时还难以辨别的神秘符号,却被赵无极顺手牵羊地“拿来”作为他走向抽象的“凭借”。正如一位西方评论家所说:“一些欧洲泼洒派画家自称受到禅宗和远东书法的启示……西方人模仿一种存在的结果,但是既不谙其精神也没有细致的学习过程。原已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东方人,则在抽象艺术中找到他们所熟悉气氛的延伸。赵无极是这些人之一,欧洲无疑为他带来某种自由,但他不忘祖上深刻的教义”

赵无极从40年代的具象时期向50年代的非具象时期的转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转型期和第二转型期。在第一转型期,赵无极完成了从“具象描绘”到“符号化表现”的转化,完成了从“克利式的形象符号”到神秘的“传统文化符号”(甲骨文、青铜器文饰)的转化。但这两个转化均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也即都是以平面化为基础,放弃了对空间深度的表达。而在第二转型期,赵无极又把他从传统资源中发掘的这些抽象符号还原到一种诗意的时空之中。《向屈原致敬(1955年5月5日)》就是从平面化走向空间的最早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件作品中,他对空间想象的因素开始出现。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在尝试把这些抽象符号融入空间的过程中,也同时将这些神秘符号加以解构,演变成一些细碎的笔痕,将它们化解到他独创的诗意境界之中。从平面上自由自在的“线”的散步,逐步过渡到神秘时空的聚散、隐现之中,完成了他的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到60年代初,赵无极的艺术风格基本形成。60-70年代,可以说是赵无极的成熟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纯属于他个人的一种图式结构和风格类型——我把它归结为一种“山脊式”的图式结构,具有一种龙卷风般内在的向心力。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他的风格特征:“当他从那些神秘符号转向对神秘空间的再现时,我们愈加感到一种东方精神的凝聚。他的作品的基本结构是在松散中聚集。他用细碎尖利的笔触将想象中的物质加以凝聚并使之碰撞,像摄影师一样以高倍的清晰度将它们“聚焦”,从而形成一个处于对抗、冲突中的视觉中心,而将其余的部分推到远处,将其疏散、淡化、虚化。这样的图式成为他六、七十年代的基本特征”。

从画面效果看,赵无极的画没有一处是描绘性的或陈述性的,没有任何具象的踪迹。但他的画却总能让人感到与传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到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延伸。这显然是在西方艺术家的笔下不可能出现的一种艺术格局。赵无极在《画家独白》中曾这样说:“我以为所有画家的创作对于其自身来说都是写实的,他们的创作对于别人来说才是抽象的”⑷。这话道出了画家创作的个中三昧。就是说,他心中要表达的意象对他自己而言始终是具体的、明确的。在西方人看来,他的艺术所具有的东方意蕴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在抽象表现主义潮流中有别于任何一位西方艺术家。

80年代以后,赵无极进入他的蜕变期。他开始突破原有的画面格局,从“聚”走向“散”,出现一种“中空型”结构或将中心偏移,画面构成更加丰富多变。这一时期,他常常采用从画外向内“包抄”的方法,自由调度时空,或聚或散,或虚或实,真正进入一种凌虚御空的自由境界。到80年代后期,他又将颜料稀释,在画中融入了更多的水墨趣味,具有了更多的水墨气息。

赵无极从70年代初就开始作水墨画。那时的水墨,可以说,是以他的油画为背景的水墨,水墨中那些敏感的破笔、碎笔,显然是从他的油画中发展而来。只是在水墨画中显得更加轻快、洒脱和随意。如果我们可以把赵无极的油画比作交响乐,那么,他的那些单纯的水墨画则可谓浓墨与淡墨、偶然也加入一点焦墨的三重奏。有着多年在油画中探索和积累,他画起水墨来显得举重若轻。实际上他是把自己对艺术的全部理解都融入到他那些不经意的、自由散淡的笔痕墨迹之中。待到他的蜕变期,他的那些以油画为“背景”的水墨画,又反过来影响到他的油画,这是很有趣的事。

巴黎的评论家说赵无极的艺术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冥想的精神”。认为赵无极是“将法国的情致和远东的空间感相结合”;认为他的作品“明确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如何成为全球性现代观点的”⑸。而赵无极本人也认为:“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这种向深远本原的归复,应该归功于巴黎”⑹。无论是巴黎的评论家所说的“冥想的精神”,还是他本人所说的“向深远本原的归复”,均可以理解为是在宏观境界上对“道”的观照。而“道”是什么?就艺术表现而言,“道”就是“无形”之“大象”;就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一种抽象境界;就是中国先哲所建立的一种宇宙观。从最深层的意义上看,赵无极的艺术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无形”之“大象”,正是这种“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抽象境界,正是中国先哲所建立的这样一种对宇宙的观照方式。它不再是对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的具象式的观照,而是一种对大气盘旋的宇宙大象的宏观理解和冥想。但要通过绘画对这种“宏观理解和冥想”作出表达,只有借助于抽象的方法。赵无极的成功,就在于他借助了西方的抽象方法,将中国的这种“冥想精神”和“道”的观念表达了出来。当我们看到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时,当我们看到那些从高空拍摄的气象图片时,我们更加确信,赵无极通过“冥想”所抵达的宏观境界是多么的真实。而这种超越通常视野的真实是只有通过冥想和哲思才能够获得的。

相关文章

  • 文物贩子土专家惨将诚信尽打杀[图文]
    文物贩子土专家惨将诚信尽打杀[图文]

    文物贩子土专家惨将诚信尽打杀近日有报道称,洛阳南石山村有70多家仿制唐三彩的手工作坊或工厂,作为“文物”链条的生产端,南石山村因能以假乱真闻名全国。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陶俑,被专家鉴定为真品北魏陶俑,历史博物馆、故宫都拨款进行了“抢购性收购”,后经调查,这些“北魏陶俑”均是出自南石山村的赝品。文物贩子...

    6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季顺: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图文]
    季顺: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图文]

    季顺(右)随代表团赴德国表演现场与时任我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中)交流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一个奇形怪状的葫芦,一把普通的烙铁,只需要这两样东西,季顺就能完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在季顺看来,火绘葫芦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只是掩盖瑕疵,葫芦跟纸张一样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完全可以独立承载艺术的载体。从诗歌创作得灵感季顺从小学4年级就开始画画,他笑称自己的婚姻也是因画结缘。据季顺回忆,从小因为能画所以一路...

    6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城市涂鸦:街头艺术还是墙面垃圾[图文]
    城市涂鸦:街头艺术还是墙面垃圾[图文]

    图片资料“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的顽皮之举,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不过,您别误会,现代意义上所说的“涂鸦”并非上述的“乱涂乱画”,而是舶来品。城市涂鸦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这是纽约最穷的街区,当时这个区域的年轻人喜欢在墙上涂画各自帮派的...

    6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袁运甫:中国艺术要有中国气派[图文]
    袁运甫:中国艺术要有中国气派[图文]

    袁运甫100年前的中国,如折翼巨龙,挣扎求存。100年后的今天,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的复兴之势。百年前的知识分子,为图民族自强,抛头颅洒热血;百年后的知识分子,更要肩负起建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出生于1933年的袁运甫,亲身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命运。将临耄耋之年的他,多年来一直主张“大美术”观念,倡导艺术工作者要以具有“中国精神&rdq...

    10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图文]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图文]

    徐冰的“木林森计划:台湾”,图为在屏东县三地门乡的教课活动。2008年回到母校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重新又回到中国。在徐冰眼中,中国是现今最具实验性、是有可能找到新的文化方式的地方。为此他开始更深入地探讨传统中国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凤凰项目的出炉便是一大印证。当然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当今中国当代艺术与经济、资本也发生了更多的关系。为此,此时的艺术家面临的挑战或诱惑更多...

    32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克里姆特:表现命运中的女人[图文]
    克里姆特:表现命运中的女人[图文]

    2012年4月,我乘船离开威尼斯,雨雾中忽见一条褐色的横幅跨在桥上——“Klimt”的名字在水波上飘动。其时,我刚从科雷尔博物馆里看过克里姆特的展览,差点误以为缩小比例的《贝多芬带饰》是一幅真品莅临水城。5月,行至维也纳,循着阳光下闪动金光的月桂叶子,我走进分离派会馆,爬上特意为观众搭建的楼梯,到达这件长30米、高两米多的壁画作品前。之后无论在奥地...

    9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马兴文(SimonMa),华裔设计师,2012年7月SimonMa个展“龙马情”在上海世博馆意大利中心开幕,这场跨界的艺术展览,让马兴文以“艺术家”的身份走入公众的视野。2013年,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之邀,“中国马兴文特邀展馆”即将登陆水城一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教堂,届时,马兴文将秉承一贯的跨界之...

    5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莫言谈获奖后生活:写作也是发声 盼重回书桌[图文]
    莫言谈获奖后生活:写作也是发声 盼重回书桌[图文]

    资料图:莫言。中新社发廖攀摄中新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张中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2日在中澳文学论坛上谈到了自己获奖后的生活。面对外界的质疑,他认为“写作也是一种发声”,自己盼望重新返回书桌,安静写作。在今日的论坛上,莫言等中方作家与库切等澳大利亚作家展开对话。当天下午的日程安排为“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由莫言与库切两位诺奖得主发...

    43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金汤》 120cm×193cm×86cm 综合材料 2012继2008年“神魄”个展之后,时隔六年,李真再次于北京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自1999年第一次举办个展至今,李真以平均每年一个展览的节奏已经走过了14年,对于一位雕塑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段密集而高强度的艺术之旅:创作、运输、考虑场地空间关系,一个个展览的接替到来,让李真觉得这14年过得很快,每次个展既是新作的...

    16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薛晔:古风吹尽新气来[图文]
    薛晔:古风吹尽新气来[图文]

    和气图136×68cm2007年竺庆有1936年出生于浙江奉化的一个叫后竺村的农家,在砍柴牧牛和读书写字兼而有之的童年生活中,他从小就感受到“儿时牛背笛,归去弄斜阳。三里壕边路,藤花喷异香”的美好意境。初中毕业后,竺庆有到宁波读高中,这段时间里,他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高中毕业时,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受业于陆抑非先生。美院毕业后的竺庆有就留在杭州,...

    8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文]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厅上的玻璃顶,行云流水的书法都能被阳光投影在地上,很有中国味最近,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又在网上掀起一阵热潮,网友纷纷被其独特的创意吸引,关注起了这种始于汉代的发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前有康熙亲笔“朕知道了”胶带,后有“坠马髻颈枕”,原本被动等待参观和了解的历史文物得到了新的生命力。自从有了...

    9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从《芥子园画谱》到《故宫画谱》[图文]
    从《芥子园画谱》到《故宫画谱》[图文]

    学习绘画,无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师古人,办法是临摹;一是师造化,亦即向大自然学习,直接从描写对象提炼画法,方法是写生。这是绘画普遍规律,中西绘画概莫能外,所以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家康斯太勃也说:“在艺术和文学上有两条道路可以使艺术家出头。一条道路是研究其他艺术家的完美作品,模仿他们,选择和重新组合他们创造的美。另一条道路是在美的原始源泉中——在自然中寻求完美。&rdq...

    127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悲鸿和他的法国老师:杰出的艺术历程[图文]
    徐悲鸿和他的法国老师:杰出的艺术历程[图文]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玻璃庭堂徐悲鸿选择了自己的立场:法国学院派艺术,是十九世纪“大艺术”的一种继承。在选择法国学院艺术的同时,徐悲鸿本身也促成了它与中国传统的对话。从达仰-布弗莱身上,徐悲鸿能找到一种自然主义的精髓:内在的坚信,以及对现实主义表现所具有“灵性力量”的敬仰,就好像对真实的忠诚刻画能够演绎出种种事物与存在的内在核心。徐悲鸿在1922年...

    200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清新淡雅文人画——读刘域星花鸟画有感[图文]
    清新淡雅文人画——读刘域星花鸟画有感[图文]

    刘域星作品观刘域星之作,一股清新淡雅之气扑面而来。其一幅幅高雅的花鸟画,散发着文人画的芬芳。写意花鸟画是中国文人画的结晶,是中国文化中寄情自然、关爱自然、表现自然,并以花鸟喻人格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表现。但由于写意花鸟画对画家的学养素质要求极高,画家艺术成熟期较晚,前人范式也不易突破。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画文人画的不多,而专心从事者更少。但生性倔强、勇于探索,数十载勤...

    180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

    10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