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与道的关系:艺以载道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小宇 点击 :

我曾问我的一位热爱国画的朋友汪先生是否喜欢韩老师的画?朋友说,喜欢。但觉得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最好用国画,或者说,他更喜欢用国画的形式表现这些内容。

我对他说,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特别是涉及佛、道、灵、宗教、天人合一等题材的画,国画的表达方式有限,有些内容很难用国画表达,如果用油画表现,美轮美奂,能更准确地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许,这才是韩金英“身心灵意象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所在,她用了西方油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其内在的精神,使人们能通过视觉艺术而更直观地了解、理解佛道文化、易文化所揭示的生命灵性、修炼内景、天人合一、物我同根,一气演化、万象归源等等重大哲学命题,把抽象的哲学具象化,把深奥的哲理艺术化,通过视觉艺术而进入超觉联想,引起沉思,产生艺术与心灵的共鸣、共振而带人走进一种境界,对中华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修炼文化、神秘文化、宗教文化的理解乃至精神体验。

这些神秘文化、宗教文化,或修炼文化的核心内容,韩金英以她融合了抽象与写实的灵感与思辨的画面、色彩,给我们以揭示。提示其内容,展示其含义,揭示其奥秘。特别是她的“易象八卦系列”,揭示易经“象思维”的本质;内丹景象系列揭示或展现精神修炼的方法与过程;性力玄牝系列揭示人的性本能、性能量与灵修的根本关系;时尚菩萨系列体现了大乘道的入世精神,她笔下的菩萨,既有古老的龟兹壁画造形,又有当代的时尚精神,像追求自我的美少女一样,以肌肤的部分显露展现个性的美。既有传统的璎珞饰物,又有当代的生活装饰。比如,有位菩萨的饰物是一块钟表,真有活在当下的禅意,佛经上总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时是永远的,也是当下的、时尚的;“轻灵系列”系列通过对可爱的小女孩以及小女孩的梦幻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归,对纯真的呼唤。

韩老师表现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敏锐洞察,她的画面现代气息与时代感很强,通过艺术来揭示文化内涵的尝试与实践,我认为是成功的尝试与实践。就像李小龙的“截拳道”一样,他创立的是“哲学化的武术”,用武术体现他对中国武术文化、禅、道的理解,他读过数千本哲学书,他是个武术家,但更多的时候他在读书、沉思,他沉迷于尼采、萨特的“超人哲学”与“存在主义”之中,同时,穿行于老庄之道与禅宗心法之内,游刃有余,最终,他成功了。他的武功、武学、武术电影使全世界迷上了中国功夫,迷上了中华文化,掀起了全球范围的对中国功夫的关注与兴趣,乃至学习与研究,由武而道——通过武术而了解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成功的创造。

我希望韩老师的画,在有一天也能给世人,特别是西方人带来像李小龙的武功、截拳道、武术电影一样的震憾,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就像李小龙所创立的截拳道是“哲学化的拳术”、有思想的功夫,韩老师的画,也是哲学化的艺术,有思想的意象。这个哲学与思想的根就是中华文化。

我考查过中西方许多美术大师的作品,并与韩老师的画作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横向,是与当代艺术比较;纵向,是与传统艺术比。就说宗教画的内容,古代也有宗教壁画、修炼内景的揭示画,也有以山水、人物体现佛道精神的画。韩老师的画与之相比,有了艺术形式与内在意蕴的超越。比如各种道书中的修炼内景画,受传统线描艺术的某种局限,很难像韩老师以写实又融化了抽象灵韵的造形,通过丰富的色彩来表现精气神变化的丰富与自由。我看过宋元以来许多内景画,发现了线描艺术的局限性。

再看看当代画了许多佛道人物画的大师范曾,他画过坐禅的达摩、出关的老子、炼丹的葛洪、戏蟾的刘海(丹道真人刘海蟾),他只画了外在的东西,内在的传统哲学中的、修炼意义上的精气神他没有表现,或者他无法表现,或者他没有思考过,所以,他画的达摩面壁图,只是达摩在石壁前静坐,画得很美,线条流畅,神情庄严。可达摩内在的禅定境界是什么样的?他入定后的灵性生命体现于何处?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他画的葛洪炼丹图,年老的葛洪手里拿着一个红丸——所谓丹在微笑。真正的炼丹的内涵是什么?葛洪丹成对他生命的影响是什么?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我们可以说,范曾画的只是人物,他并没有想过用画表达韩老师所表达的内景。

可我想象过在范曾画面上有“分神化形”,有“金光明点”,有“元气玄象”,会是什么样呢?我感觉并不美,也很难更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国画是线描艺术,很难表达抽象的、超觉的内容。假如用国画表现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达利、康定斯基对人的潜意识欲望,对破碎的山河、扭曲人性的揭示、展现,把眼睛画在女人的屁股上,把阳具夹在面包中,会是什么样子呢?绝对是不伦不类,简直是糟蹋国画。达利画过一幅名为《面包》的画,他在两片面包间画了男性勃起的阳具。他画的主题,用中国儒家的话,“食色,性也”,但他以两片面包抽象或含蓄地画了女阴。他的整个画面,画的是人的潜意识深层的性欲的冲动。西方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达利、康定斯基,都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性欲本能说、梦幻理论都有深刻的理解,他们也用画笔表现过、表达过自我的、他人的、乃至人类无意识中的梦幻、生命冲动、原始意象、意识与无意识的流动。如果不了解这些画的内涵,则会觉得现代主义、超现代主义把各种物象奇怪地组合在一起,感到不可思议,而且,有的画不可理解。比如,康定斯基曾画了许多杂乱的线丝,一团团,无法理清楚。他画的是什么?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的西方人会理解的,而达利在一幅名为《内战的前兆》中,画了土地与天空间支离的肢体,支肢上如同鬼面的瘦弱、可怜、痛苦、恐惧的头颅,他表达的是人类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人类面对战争时内心的孤独与焦虑,他的这幅画画于1936年,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刚刚开始。他画出了人的精神、心理、潜意识层面的思想、愿望。如果用国画表达,也许并不会很有力很感人。可以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哲学家,具有锐敏的洞察力与深邃的思辨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常的概括力、准确的表现力。他既能用画作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也能用艺术总结人类社会的得失成败的经验,传递画家本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对历史进程的关注,比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尼卡》就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抗,对和平的期望,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对人类的关怀。

西方现代主义与超现代主义用油画表达的许多内容,还仅限于弗洛伊德所揭示的潜意识的部分,可比潜意识更深的人的灵性,如何表现?韩老师的画所表现的正是潜意识的主人——灵性的世界。用油画表达东方思想、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些理念,对生命、宇宙的认识,至少,现代的中西美术家们,不论是油画家还是国画家,还都没有开始。至少,韩老师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辛勤耕耘了二十多年,她参禅学道,研易究命,探讨灵性觉醒的回归,寻找自我本性的显现。二十余年后,她选择了比文字更直接更有冲击力的视觉艺术形式——油画。在此前,她出版过《生命禅》、《易经中的生命密码》、《住宅健康场》等多部畅销书。她正试着通过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表现形式来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许,比蔡志忠通过漫画来解析国学的工作更艰难,因为,她要直面灵性,她要体现抽象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她要通过画笔来展现她对佛、道、易、禅的心灵灵悟。

尽管,这条道路很漫长,至少,她已经上路了,至少她已经在探索中前行。乃至自己开路架桥,因为,许多地方,根本没有前人的足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也许,将后会有更多的艺术家走这条艺术灵性、灵性艺术之路。

我曾看过日本伟大画家东山魁夷的许多画,读过他的散文,他和铃木大拙一样,对禅情有独钟,看他的画,不论是欣赏秋天的白杨林,还是冬天的富士山,看清澈的湖水,望洁白的云朵,看着看着,能带你进入禅定的意境之中去,能体会出自然、宁静、和谐和的美,这也正是东山魁夷先生的内心境界。他把自己对禅的体验融化到画面中了。看他的画,你会自然而然地被带到禅意禅定中去。我看韩老师所画的内丹景象画,也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因为我对内丹道学有深入的研究,更主要的是她的画面能领人入境,能带着你进入修道的境界当中去,也能通过画面感受到她心灵与艺术的同步变化。

2008年6月18日,我看了她的新作,感觉她的画面色彩更美了,笔法更自由了,我能感受到那种自由,那种打破拘束的快乐。我同她的交流中,她说自己也感到比过去进步了,笔触、色彩更自由了。在画画中享受心灵的自由、艺术的乐趣,这该是多么惬意的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与“道”的关系一直以“艺以载道”为本,艺所蕴含的内容是道。这句话用在形容韩老师的画上,很恰当。张玉仙评韩老师的画说:“天道影视画”,画中体现“天道”。也许,这才是韩老师画的真髓所在。

此文写完一周后,朋友汪先生正好来京,我们就中国画、油画探讨了一个下午,他拿着韩老师的画册反复赞叹,他说,尽管韩老师以前没有学过油画,画油画是从2006年开始的,但她在人物造型、人体比例、明暗透视、色彩变化上非常专业,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这些画出自一个非专业油画家之手。我想,她对艺术有超常的天赋,用李商隐的诗句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关文章

  • “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图文]
    “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图文]

    大岛渚首部影片《爱与希望的街》海报。惊闻讣报,日本电影界和文化界多位人士均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他们对大岛渚这位文化斗士的敬意。曾经执导过《追捕》、《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等名作的佐藤纯弥导演接受笔者昨天晚间电话采访时平静地说:“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虽然我们的艺术风格不同,但从年轻时代起我们就一直保持沟通和交流,可以说他的人生是与我并肩而行的。面对电影,我们...

    15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长江:书画艺术之境[图文]
    吴长江:书画艺术之境[图文]

    吴长江创作现场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其画作获得更为广泛意义的审美境界。有评论认为,吴长江宽厚丰实的学养...

    43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彭锋:感觉的真实[图文]
    彭锋:感觉的真实[图文]

    雷子人作品在经过现代艺术的洗礼之后,简单的美不再是艺术的主题。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在阻止人类的残暴行为上,美的外观毫无作为。艺术不再沉湎于美的外观的塑造,而是深入对人生真相的揭示。因为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美好生活的承诺才不至于是虚无缥缈的梦幻。为了揭示真相,艺术跟所有的虚假为敌,包括美。尽管当代艺术比现代艺术更加多元,甚至出现了美的回归的现象,但探求真实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165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剧照。资料图片比赛,这一从前很正经的事情,如今,在荧屏中正日益走向强烈的娱乐化,似乎不娱乐就没有看点,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娱乐需要比赛提气,比赛更需要娱乐促销,在此伏彼起的各类选秀节目里,二者已经显得密不可分。但是,还有一批没有娱乐、不是选秀的舞台艺术比赛又该如何生存,它们还能继续下去吗?这也成为7月12日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一个话题。...

    12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Unmask:以多元的姿态介入艺术[图文]
    Unmask:以多元的姿态介入艺术[图文]

    图片资料“当代艺术创作有部分是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艺术创作。一个书法家为了提升自己笔墨的纯属度或许会成千上万遍用一种笔法写同一个字,通过量来获得感悟成就他的造诣。当代艺术也需要量,但这种量集中在对当下问题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不断思考乃至于有干预的冲动。这期间出现反复和推翻是很正常的,只有觉察到新的矛盾才能引导我们去创作一件新的作品,这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mda...

    6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孙瀛洲:从古董商到文博大家[图文]
    孙瀛洲:从古董商到文博大家[图文]

    图为孙瀛洲像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故宫博物院接受私人捐赠文物始自1939年。迄今已有700多人次捐赠,捐献文物达3万余件,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门类,蔚为大观。在众多捐赠者中,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所捐献的文物,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堪称首屈一指。为纪念孙瀛洲诞辰120周年,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9月12日至2014年5月12日举办了“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借此展...

    49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撰文/白郁虹“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没错,这是音乐人小柯创作的经典爱情歌曲《因为爱情》,但现在,它不只是一首歌,还是一部剧,一部被重新定义的“小柯形式剧”。6月21日,小柯形式剧《因为爱情》新一轮上演。与此同时,小柯加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正在广西卫视的每周...

    21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评论家的幸与不幸[图文]
    艺术评论家的幸与不幸[图文]

    图片资料幸福的艺术家大多是相同的,不幸的艺术家各有各的不幸。而艺术评论家,则试图扮演主宰着艺术家的幸与不幸的角色。吕澎老师认为艺术史应该由他来书写,艺术圈的主题曲应该是《溪山清远》;栗宪庭老先生认为艺术史应该经过长时间的过滤,由后人总结出来,而不是由个别当代人来编写;王林教授觉得艺术应该推动“社会前行、人权进步、思想开放”;朱其先生觉得当代艺术就“恶心&r...

    18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丁启阵:书法艺术的三大伤害[图文]
    丁启阵:书法艺术的三大伤害[图文]

    临习过一些古代书法字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失望,痛苦,乃至愤怒。因为,无比美好的书法艺术,总是会受到种种伤害。据我观察,至少有如下三大伤害现象:其一是,来自粗人的技术伤害。汉字书法,是线条和结构的艺术。卫夫人论笔画之美,有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等讲究;王羲之论整字结体之美,有如虫食木叶、如水中科斗、如壮士佩...

    178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与何桂彦对话:“新水墨”也需要回归传统吗?[图文]
    与何桂彦对话:“新水墨”也需要回归传统吗?[图文]

    批评家李小山先生记者:八十年代李小山老师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说”,在今天是否可以重提这个观点?何桂彦:李小山的文章发在1985年第7期的《江苏画刊》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当时还是南京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文章写得很犀利,观点十分尖锐,对传统水墨,尤其是明清至民国以来的水墨创作进行了批判。之所以文章在美术界产生了影响,主要是契合了80年代中期在西方现代化,现...

    149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徐初泽与悬雕瓷画间的父子深情[图文]
    徐初泽与悬雕瓷画间的父子深情[图文]

    徐初泽悬雕瓷画作品《圣徒-西藏系列》“呼之欲出”这个词似乎是为悬雕瓷画而存在的。站在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徐初泽的工作室内,众多悬雕瓷画作品悬挂在墙上,一幅幅风景、人物像是正在挣脱开画框、瓷板的束缚,争先罗列在面前一样,如此宁静却又生机盎然,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我这些作品都像我的孩子一样。”徐初泽说,对于他而言,一幅制作需要一个月,干燥需要两个月的悬雕瓷画是他的心血所注。悬雕瓷画完成后,送进窑内...

    13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苏立文: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是谁在画[图文]
    苏立文: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是谁在画[图文]

    97岁迈克尔·苏立文在上海书展尽管今年夏天上海非常热,我也很高兴再次回到上海。我是在73年以前首次来到中国,也就是1940年,那时候我非常年轻,才20出头。后来在1973年的时候,我再次回到上海,那时的上海正处于“文革”时期,所有有关文化方面的活动都停止了,上海是一个死寂的城市。所以今天回到上海,看到有这么多的文化活动,这么兴盛的一个大城市,我觉得非常荣幸也...

    120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铁志: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图文]
    张铁志: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图文]

    “年轻人拍纪录片、办杂志,新的音乐越来越多,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交流。‘文艺复兴基金会’希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推动这种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更多的独立的创作和思考。”——张铁志台湾文化人、《号外》杂志主编张铁志是“文艺复兴基金会”的召集人之一,在上周六“文艺复兴基金会&r...

    50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唐伯虎点秋香”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由于这个“美”的故事,世人知道了唐寅爱画仕女画,但是唐寅画作“美”之所在却很少受当代人关注。当代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跳槽、忙于购房购车、忙于建家立业、忙于旅游、忙于沉迷网络世界、忙于各种疯狂的新玩法;文化人则更忙,忙于拉建各种关系、忙于加入各种协会、忙于吃喝应酬、忙于走穴...

    144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刘曼文作品一位成功的画家必具两个基本品质:认真地面对客观世界,在观察、分析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汲取创作的灵感;善于审视和寻找自我,不断从自我的体悟中发掘自己的才智与潜能,找到自身在艺术中的位置。对艺术家来说,表现客观世界和表现自我,应该是合二而一、互为表里的。从表面上看,画家画的是客观对象,实际上是在画自己,是在呈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刘曼文作品我一直关注女画家刘曼文的油画创作。这位受过学院...

    127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