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国际化城市化发展趋势是,城市功能由经济主导型或经济唯一型向综合平衡的更加社会化的功能转变;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更注重城市社会功能的开发,更注意解决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防止社会分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是深圳国际化的世界品牌城市形象再建构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以及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金元浦
121世纪是城市大竞争的世纪
深圳特区报:当下的中国大举进行着城市化,作为该领域的资深研究者,您如何评价当下的城市化?
金元浦: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大潮流。新世纪是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不远的未来,世界总人口将有三分之二居住于城市。因此,对当下人类的城市生活的了解和体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展望与规划,是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及其城市的未来紧密相关。
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在这个大竞争时代,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历史、土地、人口、资源、经济总量等这些传统指标,而是基于城市竞争力基础上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认知与评价。城市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指向城市的硬实力,还包括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在内的城市软实力。
记者: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避免什么?
金元浦:忽视环保和生态的发展,无视市民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的发展,不管未来的资源枯竭型发展,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故步自封的城市,千城一面毫无个性的城市,都是我们必须竭力避免的。
记者:进入21世纪,您如何看待国际化城市?
金元浦: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城市大竞争的世纪,是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世界城市之间大竞争的世纪,是世界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社会中心并日益成为文化中心的大竞争的世纪。
国际化城市或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制高点,建设国际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主题。城市,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在全球的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原有的格局,以冷战为主的方式转变为新的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为主的竞争方式。同时,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方向又由单一的经济方式走向更加关注文化品格和社会和谐的建立。
记者:如今的国际化城市趋势有哪些新变化?
金元浦: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国际上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趋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升。以人为本,生态平衡,宜居宜业,文明创新,成了国际化城市更高的目标。
记者:除了光鲜的经济吸引力,国际化城市怎样才能迷人、宜居?
金元浦:传统的现代性理念和国际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城市代表着财富的集聚,富人的天堂,代表着企业的驻地,商贸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如何在全球竞争中以自身主导的产业赢取成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城市管理者们更关注CBD、产业集聚区、机场、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但未来的变化趋势是,城市功能由经济主导型或经济唯一型向综合平衡的更加社会化的功能转变;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更注重城市社会功能的开发,更注意解决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防止社会分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深圳近年来,在未来建设国际化城市中,要更加注重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各国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关爱环境。生态平衡的宜居环境在城市发展中日益具有重要地位。追求低碳目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重要目标。深圳这些年来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在大运会期间集中塑造了深圳作为环保城市的品牌形象。
2深圳走向国际化城市成功试航
记者:您在今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就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建设谈了很多真知灼见。您如何评价深圳的建设国际化城市这一目标?
金元浦:建设一批国际化城市,是在和平崛起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紧迫选择,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2011年的大运会,世界就在这里登场,全球注目,深圳在这里转身,华丽亮相,所以大运会才会以国家战略的高度,以生态文明的前沿姿态,向世界展示深圳这个中国的年轻城市。
这是一次深圳走向国际化城市的成功试航,是新世纪深圳城市文明的一次初试身手,也是深圳城市品牌的一次华丽“走台”;是深圳走向创意之都、设计之都、文明之都的精彩实践,也是深圳实现历史性跨越,走向国际化城市的隆重奠基礼。
在我看来,更开放更高端是深圳走向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更人文更宜居是其内在的精髓。
记者:您曾提到深圳要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大都市,请您具体讲讲这一概念的内涵。
金元浦: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深圳这样先天就带有国际化城市的基因。从特区诞生时起,中央确立深圳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这是深圳国际化建设的发端。
文化是深圳国际化的世界品牌城市形象再建构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以及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实力。城市的品牌是城市风格的展示,是城市个性的表达,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整体功能的抽象象征。
深圳的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移民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品质是其极为鲜明的特色,培育,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强化城市的文化集聚功能,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倡文化共享,在积极借鉴的同时积极创造,强化城市的文化创造功能。
深圳要进一步扩大在国际组织、国际事务、国际活动中的影响,强化城市的文化放大功能。重视市民文明素养的训练,注重市民教育,积极引导公众自觉爱护家园、参与环保、珍惜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当代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不再仅仅依靠过去时代的自然和历史遗产,而是在当代城市理念指导下,依靠文化产品的全面规划、设计、建构、经营。品牌城市带来巨大的向心力,对品牌形象的向往启动了每个人内在的文化需求。它吸引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带来时尚消费、创意潮流,引领地区乃至世界的文化风尚。这样,形象力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当代城市经营,就是要通过城市自我形象魅力的展示,使公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心理认同,并产生巨大的马太效应。受到这种传播的扩展效应,公众在面临与该城市有关的活动时,就会产生有利于该城市的情感性选择倾向,无形之中提高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无疑,当今的深圳已经在致力打造亚洲乃至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品牌形象。但如何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深圳文化的核裂变,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更普遍的美誉度,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更高的认同感,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要全力推动城市全方位的国际化
记者:要向国际化城市进军,深圳和纽约、东京之类的国际化城市相比,差距在哪里?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金元浦: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深圳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深圳与国际著名的世界城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突出的是在城市品牌上存在着先天的和后天的不足。城市品牌定位是建立在对城市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识别的基础上的。比如伦敦政府,就曾为此组建了品牌建设专家组,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伦敦与其他竞争城市的不同,找出伦敦的亮点进行品牌定位。然后,在巴黎、纽约、汉堡、东京四个国际都市对商界及政府领袖进行了广泛的意见调查,以测试品牌定位是否符合伦敦形象。最后经过多次反复论证和意见综合,伦敦品牌识别系统的价值金字塔模型建立起来。处于金字塔的底座的伦敦著名品牌,即支柱性品牌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旅游、商业、体育、文化以及教育业。品牌专家从这些行业中,提炼出伦敦与众不同的迷人之处,作为品牌的格调。在“开放、迷人、自信和动力无限”的品牌格调的基础上,伦敦的“文化多元化、无限创造性、充满机会以及无穷积极的推动力”的品牌价值也突显了出来。
城市品牌化的核心是建立城市识别系统,而深圳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还远未达到国际化城市的水平。现代西方品牌管理理论认为,品牌识别是一项产品或服务形成品牌的精髓,或者说是建立品牌管理体系的核心,因为,它决定着品牌最初的定位、个性、视觉符号,一直到最后的传播和监管。所以,深圳品牌建立的第一步就需要建立品牌识别系统。伦敦城市品牌识别系统的建立,分为城市品牌定位、树立品牌核心价值、创建城市识别符号三个阶段。
城市品牌定位建立在对城市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识别的基础上,为此伦敦政府组建了品牌建设专家组,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伦敦与其他竞争城市的不同,找出伦敦的亮点进行品牌定位。然后,在巴黎、纽约、汉堡、东京四个国际都市对商界及政府领袖进行了广泛的意见调查,以测试品牌定位是否符合伦敦形象。
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城市经验还有很多。值得深圳不断学习探索。
记者:要建设国际化城市,深圳下一步要如何做?
金元浦:要建设国际化城市,深圳要全力推动城市全方位的国际化。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是一个高瞻远瞩又十分务实的文件,目标清晰,分期合理,路径明确,措施得力,必将在深圳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深圳要大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建立起以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两轮驱动”、“两点支撑”的新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推动利用外资从外延的简单扩张向内涵式的深化拓展,进一步深化深港、深澳合作,充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这一机遇,鼓励资金技术优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资源开放、产品营销、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扩大经济腹地。
其次,深圳在城市环境营造上,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要素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在城市建设、历史传统、现代技术、资源消费、生态保护诸方面形成和谐关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再者,深化深港合作是提升深圳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借鉴和引进香港的资金、管理与技术。同样,香港的发展也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空间狭小,营商成本居高不下等难题。深港两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优势各异,互补性强,加强资源整合,合理分工,差异化发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进一步深化深港金融合作,“深港创新圈”建设,海空物流中心建设,河套等边境地区开放,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治安合作,建立两地政府、民间交流合作机制,建构多层次合作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