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樱樱 点击 :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 | 美术知识

徐冰的“木林森计划:台湾”,图为在屏东县三地门乡的教课活动。

2008年回到母校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重新又回到中国。在徐冰眼中,中国是现今最具实验性、是有可能找到新的文化方式的地方。为此他开始更深入地探讨传统中国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凤凰项目的出炉便是一大印证。当然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当今中国当代艺术与经济、资本也发生了更多的关系。为此,此时的艺术家面临的挑战或诱惑更多。对此,徐冰的态度很明确,“我们该怎么借助资本、转换资本的能量来表达你要做的事情,和资本形成一种合理的生长关系。艺术家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艺术家其实是一些胡思乱想的人,思维奇异的人。艺术家所提示的东西超越了我们现有文化和知识范畴。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是我一贯的态度。我做艺术从来不从形式、风格、流派这些角度去进入艺术。”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 | 美术知识

徐冰2011年作品《1stClass》(虎皮地毯)。

展览

“背后的故事”其实是在调节光

新京报:“背后的故事”这一系列持续10年。它的魅力到底在哪,让你觉得一直有新的东西?

徐冰:我一般喜欢把一个东西挖得比较深。第一次做完全是因为德国特殊的历史。为什么找到这种手法,并不是我要找一种奇特的语言。任何语言都是为了说什么内容。当时我是想再现德国这家美术馆在二战时丢失的绘画,被苏联红军拿走的那些画现在圣彼得堡美术馆地下室藏着。我用“光的绘画”又重现了这些绘画,这个出现有点像艺术品的幽灵一样。而通过背后的故事的创作手段让人意识到每件艺术的背后,都有一段往事。

后来发现这个手段可以发展出新的艺术语言,每一次做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推进和效果。尤其是大英博物馆(注2011年)那次做得效果特别奇特。那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这个方向是可以创造出特殊的绘画语言,这是我们过去没有的。这就值得不断地去探索。

新京报:这种特殊的绘画也被称为“光的绘画”。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 | 美术知识

徐冰的凤凰制作材料全取自北京建筑场馆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包括了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

徐冰:我们有油画、国画,但光的绘画可以产生出以往所有绘画没有的效果。这就值得去探索。光是最细腻的、变化最丰富的,可以表达出过去手段中所不能表达的感受和效果。

其实“背后的故事”系列不是一幅绘画。我们看到的是光在空间中的状况。而在创作中,我们的工作是在调节光。摆弄植物、日常材料的同时,其实是在摆弄光。

新京报:我看到“背后的故事”系列也提示我们去思考东方文化中的拷贝和西方文化的挪用。

徐冰:我的一些作品涉及拷贝的概念。我对文字有兴趣。文字又与符号发生关系。由于汉字的特殊性,使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很强的拷贝文化的概念。在古代,中国画家可以明目张胆地临谁的画。画题就是临谁的画意。这是因为这个文化中的特殊的拷贝观,这一拷贝观直接来自于中国崇尚传统。临摹者觉得我的东西直追传统,就是最棒的。这便将拷贝这个东西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和很受尊重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中,拷贝是积极的。类似《背后的故事》也是一种对拷贝关系的拷贝。我将其与原件复制件同时并置展出,便是让作品里头这种含义的张力变得更大。

价值

艺术家要说过去没有人说过的话

新京报:你曾说过,看艺术家主要是看到底给人类提示了多少有价值的思维和想法,而不是你在艺术界多热闹。此次背后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光的绘画”。这除了给艺术圈提供了一种新的造型描绘的方法外,是否也提示了有价值的思维和想法?

徐冰:这其实涉及了艺术家的工作价值问题。我总觉得好的艺术家,其本职工作就是用出色的艺术表达方法,表达此时他对所生活时代的特殊感受和思想。这种思想的特殊性在于只有他所生活的时代才能体会到。换句话说,艺术家要说过去没有人说过的话。同样,哲学家、思想家、作家都要说这样的话。可唯独艺术家不同的是,他要用艺术的语汇、视觉的语汇来说。

文明的进展需要理性、逻辑的分析,但光有这个不行。艺术家其实是一些胡思乱想的人,思维奇异的人。艺术家所提示的东西超越了我们现有文化和知识范畴。他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实验、探索、奇思妙想最后完成了一种特殊的表达。而理论家、批评家则把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整理成文化和概念,这时候人类的文化就得到丰富和发展。艺术家工作的价值就在这上面。

新京报:当代艺术领域盛行样式化明显的创作,你是怎么看风格、流派的?

徐冰: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是我一贯的态度。我做艺术从来不从形式、风格、流派这些角度去进入艺术。

传统

我们并没有使用传统文明的经验

新京报:作为当代艺术家,你是如何看待传统的?

徐冰:在我的认识中,传统和当代不是一个样式问题。类似当代水墨的讨论在我看来都是伪命题,本身就掉到了悖论中。我理解的当代也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举例来说吧,我们文化中有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思想。你可以说它是传统的。但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敬畏自然和与自然配合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但在一百年前不重要。

那时推动人类进步的是工业革命,你不可能整天嚷嚷着要与自然配合、要天人合一,当时人类文明发展正处在要科学探索和征服自然的关系中。那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不是当代的思想。但在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成为最当代的思想。因为他能补充调节以往文明中盲点的部分。这个思想的当代与否,取决于特定的环境中是否有价值,是否在推动文明中有用。

艺术当代不当代、传统不传统,我觉得整天讨论这个没有意义。精力都浪费在这里。最后弄得艺术家不知道怎么画画。

新京报: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副教授有段评价说,说你是通过激活历史,展现着传统的含义。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家面对传统时,激活这一词是否很关键?

徐冰:毫无疑问,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文化中一些优质的东西并没有显示其作用和价值。然而近现代以来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越来越反映出问题,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呼吸与生存。最后让人类的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这个问题你不解决是不行的。

怎么使用我们的传统文明,其实我们并没有这个经验。我们的经验都用在如何学习西方文明中。对于自己的传统,复制也好、继承也好,我们可能更多地是继承一个外壳、样式。面对古人和传统时我们也习惯于样式化地来继承。我们更多地是不断修复文化的外壳,而这个文化中内在的部分、流动的部分或者说它更核心的部分被忽视了。

资本

要借助、转换它来表达你要做的事情

新京报:四年前采访你时曾提到那几年(注:2003年-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表面发展得迅猛、奇特,这都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得迅猛和奇特。是因为西方想通过当代艺术了解中国,了解艺术作品当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是关注艺术本身。如今中国当代艺术仍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利好才吸引世界目光吗?

徐冰: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延续性。不过现在中国当代艺术被关注的理由变得更多、更复杂,包括当代艺术与经济、资本发生了更多的关系。

类似你去香港巴塞尔,可以看到有富人、房地产商都对当代艺术特别感兴趣,学术界、艺术批评界、博物馆馆长、策展人,还有文艺青年也对此很有兴趣。这完全是两类人,但都有兴趣。另外时尚界、设计界、流行文化领域的,也是大规模与当代艺术结合。当代艺术和这个时代的关系,似乎已经不是旧的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了。

之前我便强调人们看不懂当代艺术,感觉被隔住了。其实现在也没解决这个问题。但即使看不懂,社会群体、不同阶层都与它发生关系。这已经不是看得懂与否的问题。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也不仅仅是从中获取信息,而是有更多的内容、更多的需求关系了。

新京报:你提到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当代艺术与经济、资本发生了更多的关系,那你对资本的态度是怎样的?

徐冰:今天任何领域都得与资本发生关系,现在没有哪个领域可以与资本不发生关系而独立存在。

但关键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借助资本、转换资本的能量来表达你要做的事情,和资本形成一种合理的生长关系。艺术家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新京报:凤凰项目中,资本方并没有兑现之前资助美院学生的承诺,而这原本是打动你做这一项目的理由之一。感觉跟资本合作总会有妥协,你现在适应和资本打交道了吗?

徐冰:哎,我的能力不在(资本)这个系统中。但我在艺术上有我的一个态度和认识。毕竟做艺术的时间长了,再加上有东西方的经验。艺术这个东西比较诚实。其他领域你就很难控制和把握。

新京报:你曾说,中国是现今最具实验性、是有可能找到新的文化方式的地方,在这儿工作的艺术家就应该是最具有实验性、最有可能提示出新方法的艺术家。你觉得到目前为止,这个群体增多了吗?

徐冰:不能这么具体地说。

新京报:那具体到你,现今的中国有没有给你提示新的方法?

徐冰:比如说凤凰吧。它现在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展出,效果很好,成了今年纽约的大事。凤凰拿到纽约为何这么有冲击力和有效?因为它带着中国今天的气息。每一块材料都是劳动之手触碰过的,里面涵盖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以说,不在中国,今天就没有这件作品。它的力度在于里面带着人民性的问题。这种人民性的态度与西方当代艺术中的“反博物馆”是不同的。比如博伊斯的参与性、艺术的社会化与我们真的不一样。

凤凰带着很基本的底层的诉求,带着一般人的诉求和理想。你可以说凤凰是中国的、今天的、农民工的。但与欧洲宗教的内在部分也有联系。宗教都是在调动普通人现实中达不到的愿望和追求。为此,凤凰在教堂展出这两种东西发酵后有更多的含义。

相关文章

  •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张学东微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艺术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殷商时期,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可见到微刻文字。到了秦汉唐宋时期,微刻艺术又伴随印章和青铜器铸造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在元明清时期,石材被文人雅士广泛用做印章,篆刻艺术迅猛发展,伴随着边款艺术的成熟,微刻逐渐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从技法角度看,微刻是一种用微小精细的刀具,以书法、绘画的手法在金、铜、石、骨、核、木、玉等材料上刻出...

    27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新水墨:何处求新
    新水墨:何处求新

    空城记(水墨)徐累盛葳如果说新时期的“新水墨”有一种共同点,那么就是排除了前述传统文人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蒋徐体系”的写实中国画。在对其边界缺乏共识,对时间节点不预设的前提下,“新水墨”只能是一个临时性的方案。新水墨之新,不应是题材之新、手法之新、图像之新,而应是观念之新、哲学之新。对于任何一个艺术评论家而言,谈论&l...

    194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物和文化不是地产的婢女[图文]
    文物和文化不是地产的婢女[图文]

    玄奘埋骨千年古刹遭拆迁媒体报道,虽然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由于埋葬着大唐高僧玄奘灵骨而在世界宗教界占有重要地位,但西安兴教寺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刹正面临被大规模拆迁的噩运。当地政府解释称,这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联合申遗名单上只有兴教寺里的玄奘塔,并不包括寺庙内其他建筑。按照申遗方案,兴教寺2/3的建筑将要被拆除。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为完整的建筑群,丢掉这种完整性,历史文物的价...

    11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谢稚柳与陈佩秋的书画艺术[图文]
    谢稚柳与陈佩秋的书画艺术[图文]

    陈佩秋-竹林棲禽谢稚柳和陈佩秋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艺术伉俪,有“当代赵管”之誉。谢稚柳先生与赵孟頫相比,地位上,都是当时艺坛领袖;艺术理念上,都可以说是“复古派”的一代宗师。而在复古的同时,他们又都将文人的气质与修养融入其中,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绘画。谢稚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书画家、书画鉴定家之一。自小就迷恋绘画,并倾毕生精力於此...

    14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钟孺乾:开创“绘画迹象论”之先河[图文]
    钟孺乾:开创“绘画迹象论”之先河[图文]

    壹号收藏网记者和钟孺乾合影初识钟孺乾老师,是在他的《迹象境•钟孺乾小品画展》上,他是湖北极少数在80年代同时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双料艺术家,他也是中国视觉艺术“迹象论”观念的开创者,“重彩写意”画风的代表画家,他认为“画就是力图在反复地自由挥写过程中生发出浑然的迹象。”这也成为日后钟氏理论的体系之...

    172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杭春晓:新水墨画有它内在的生效逻辑[图文]
    杭春晓:新水墨画有它内在的生效逻辑[图文]

    去年在中国美术馆策划了“2012新工笔文献展”的杭春晓,是年轻一辈里为数不多的在“新水墨”理论研究领域表现突出的一位。对于目前热议的“新水墨”,杭春晓不赞同对它进行简单化定义,他更愿意用“新水墨画”来对应这个词语,在他看来实验水墨、观念水墨以及新水墨画都有它们各自的生效逻辑。Hi艺术=Hi杭春晓=杭...

    100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蒋采苹盛开的百合花中国画被划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或称之为三大类,至今已成共识。三大科中,花鸟画独自成科最晚。花鸟画在魏晋南北朝初露端倪,到南唐时有了自己独有的身份,而真正的繁荣,从现有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当属宋代。1000多年来,虽然战乱频起,自然灾害无数,不知有多少花鸟画的精品力作灰飞烟灭,但祖辈们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花鸟画传统佳作。花鸟画的题材花鸟画的题材并非仅有百花和各种鸟...

    22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我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图文]
    我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图文]

    艺术家ElisabettaBenassi在意大利馆的作品马琳图国家馆的设置,是威尼斯双年展区别于其他众多双年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以来,各个国家指派艺术家入驻代表国家的场馆这一传统就一直沿袭了下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创办的头50年,参与国家不足20个,而在1950年之后,参与国家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自2011年的休整翻新之后,军械库扩大了它的容纳空间,因而能够为国家馆提供更...

    39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以法写心,质实空灵——简论张德林的书法世界[图文]
    以法写心,质实空灵——简论张德林的书法世界[图文]

    张德林书法“书法”之道,一是写心畅意,二是明理法趣。技术过关,文心弥漫,重在修行。来自滁州“醉翁亭”畔的张德林先生清涤尘滓,参禅悟道,看淡尘俗羁绊,沉练笔墨春秋几十载,终得佳境,他的心性伴随着线条的“喜感”从纸上彰显开来。“书道”之功,甚为抽象,玄妙莫解而又真实存在。张德林业已打破诸般书体的成法与规...

    2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图为皇家自由医院的《风湿病专家》(后更名为《Heald医生肖像》)当一个人看到一幅油画作品时,也许头脑里会闪现出很多问号:画面中描绘的风景是哪里?画面中的人是谁?这幅作品是谁画的?如果在美术馆里,也许他会立刻求助于作品旁边的标签,艺术机构也会对艺术品进行考察研究。然而,并不是每一幅油画都得到了足够的了解。在英国,除了美术馆以外,各类公共机构——包括市政厅、医院、军营...

    3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我所认识的远宜居士——劲松[图文]
    我所认识的远宜居士——劲松[图文]

    多才最是照秋客、性傲形无笃少登。花鸟拈手得、山水性能来。工笔如流水,写意赛鬼才,这便是“远宜居士——王劲松”。长寄情与山水,痴迷于丹青,出手洒脱,意境自谐,大有观月如钩,自锁清秋之韵味,自喻:无法、无派,师法自然,以胸中之壑写鬼斧神工。其作品却让人驻足忘返,叹为观止。我与劲松认于北京,观画如老友,认人似故交亦师亦友,观其画慕其才也!其人活得简单、...

    13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孙宗慰油画《持烟斗的自画像》。1942~194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的油画代表作中国美术馆的“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展示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孤独探索的行路者——“在那样的时间点里,孙宗慰走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或者比较案例性的道路。”徐门弟子和敦煌之行展览中的近百幅作品,创作年代都在20世纪40年...

    9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画家万不可被自己捧杀(组图)
    书画家万不可被自己捧杀(组图)

    笔者“行走江湖”多年,曾接触过诸多书画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态各异,性格有殊,个性使然者居多。但大都能认清自我,权衡得失,理性且客观者众矣。但也有一部分书画家因受活动区域、人脉圈子限制,和外界乏有交流互动,仅仅局限于相对封闭的一片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和发展人为地隔绝开来。于是乎,便出现了一大批自认为在当地响当当的书画家“大佬”,一出自己熟悉的小...

    16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图文]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图文]

    张德林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2008课题班的40余位成员中,张德林是十分显眼的一位。尽管他个子不高,也不好张扬,但在多数场合,总是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这种关注度的赢得,自然不是靠作秀或矫情(此种情形在如今艺术界比比皆是),他靠的是一手不俗的从魏晋、唐宋大师那里继承来的书法和开朗、乐观、真率的性格,加之他那十分男性的浑厚、靓丽的嗓音和长发飘逸的造型,几乎随处都能制造一种活泼的气氛。如今的...

    185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让生活充满温度”[图文]
    “让生活充满温度”[图文]

    刘明亮,1972年生,山东新泰人;200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美术学(油画)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和青年油画家刘明亮相识近二十年了,从最初的同学到现在的挚友,多年来的交情让我深深地感动。这些年来,明亮总是乐呵呵的求学、创作、再求学、再创作。虽然...

    11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