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技术滥觞与人文精神缺失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小西瓜 点击 :

“技”与“艺”是一种辩证关系,画家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技巧进行艺术创作,但是“技”却不是其终极追求,画家们需超越技术技巧层面而达至艺术自由王国。中国画亦是如此,无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其最终目的不在于炫耀笔墨有多么美妙,画面制作多么精美,绘事造型有多么准确,而是通过这些技术技巧塑造艺术形象,以表达画家们的真性情及其人文终极关怀。然而自近代以来,“技”与“艺”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当下很多画家都津津乐道于笔墨功夫和造型技巧,却很少在中国画形而上的精神诉求和人文关怀上下功夫。

中国画画家身份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国画的现代性转型与变革迫在眉睫。画家职业化以及美展选拔人才机制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它有其进步的一面,画家们因此取得了独立的身份和受人尊敬的地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精研艺术技巧和制作画面的能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国画技术性的泛滥和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的局面。

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后,把持书画艺术发展方向的知识精英们,大多将从事艺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和抒发内心情怀的途径,同时也把自己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才情在艺术创作中加以体现。文人画家们的艺术作品大多是为了文人间的雅集、交游之用,画画很大程度上是文人墨客们修身养性和提升审美趣味的一种方式,大都以“据德依仁,游心兹艺”为乐,耻于用艺术做买卖。诚如高居翰所言,如果一个人的画用了亮丽的色彩以及装饰性的图案来吸引观众目光,可能这幅画就是出售用的,这必然遭到文人的唾弃。

这一情况在近代以来发生了逆转,职业画家们的艺术作品作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以获取生存必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功利性强的作品不能使人感动,画面中往往传达不出高贵真诚的人文思想。体制内画家靠国家发的薪水生存,似有独立创作之趋势,实际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前,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的画家配合政治需要创作作品,离真正的人文精神相距甚远。上世纪90年代以后,艺术资本成为艺术生态的一部分,画家的艺术创作开始由政治主导变成了经济主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一线艺术家还是不入流的江湖画者,都在向钱看,似乎市场成了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尺度,他们更愿意去模仿或学习各种画风或绘画技巧,却无暇去探讨艺术形而上的精神问题。近几年各级美展兴起,画家们为了能在大型展览中取得好名次,绞尽脑汁制作出精美的画面来迎合评委的口味,而没有真正地把“技”与“艺”结合,即离人文精神越来越远。

中国画画家主体知识结构的变化

“中国自宋代以后,文化史的主要担负者是儒士,即士大夫。他们的文化活动包括编写史传、注释并传布经书,创作诗词及各类文学(包括现在认为最通俗的文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戏曲),作曲奏乐,尤其独占风头的书法艺术,除此之外,在宋代以后,大部分的绘画运动也是由他们推展。”高居翰又指出,在绘画方面,文人画家必备的技能不是一般的“习画”训练,而必须糅合几项功夫:如锻炼自己对风格的感受力;通过揣摩古画来熟习古代的风格;借书法提升笔墨功夫;而且无时不浸淫在大自然及文化的传统气氛中,使自己的感悟力和品位日益精进。这说明在古代文人画家主要由全才式的知识精英组成,并且他们是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然而,现在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现行教育体系等因素导致了画家主体知识结构的相对单一,很多画家基本专攻一个艺术种类,甚至只画一样东西,画国画的不懂书法、搞书法的对画画一窍不通,而那些精通诗书画印又有很好学养的全才画家则更难觅。从国画家的年龄梯队来看,画家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比如陈半丁、石鲁等老一辈画家,他们的画画得非常好,并且其文学功底也非常好;后来的工农兵画家学业有一定程度的荒废;恢复高考后,美术院校按照苏式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西方透视、色彩和素描等绘画技巧引入中国画训练,这种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绘画技术技巧训练,而不注重画外的文史及其他艺术文化的滋养,这给国画艺术的发展造成了重大伤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国画家技术技巧掌握得很好,但是知识结构却更单一,他们往往能很好地表现艺术题材,可作品中的人文诉求却很欠缺。国画艺术文脉上的断裂与画家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决定了现代人很难再去尝试恢复古代文人画的伟大传统,也很难再像古代文人一样以“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注入绘画中,甚至将自己的哲学沉思和生命体验带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国画一旦失去了这些精神诉求,也只是成了一门手工活儿而已。

国画现代化转型“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社会时空环境的转换,国画家身份的转化,以及他们主体知识结构的相对单一化,这都促成了国画艺术向着强化技术技巧与弱化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国画艺术似乎只有其“形”而无其“神”了。面对日趋颓废的国画艺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小山提出了“中国画穷途末路”观点、刘国松要“革毛笔的命”以及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等言论,这都不是危言耸听,他们认识到了转型期的国画艺术中“技”与“艺”脱节的问题,中国画该如何与我们的时代相结合?中国画该如何表达现代人的审美诉求?我们该如何振兴传统的国画艺术?这些问题又一次摆在了我们眼前。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也无法复兴古代传统。因为过去那种文化精英孕育的艺术形态只属于那个时代,而工业文明应该是大众文化占主导的文化形态,在文化艺术消费“快餐化”、去“深度化”的环境下,别说复古,就连真正地读懂古人的艺术作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我们要建立起符合这个时代的水墨艺术新形态,现在也有很多画家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以香港画家王秋童为代表的城市山水画,有意打破传统山水画的格局,以水墨的形式表达城市题材,挖掘现代都市的精神内涵,在表现技巧上融合了一些西方版画和油画的处理技法。可是我们细细观看每张作品时,不难发现主要还是用了传统水墨画中的皴、擦、晕、染等手法,不足的是由于这一水墨形态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没有自己的理论评价体系,到底还能走多远我们无从知晓。近几年来,国内实验水墨在崛起,魏立刚、邵岩和李华生等实验水墨画家,他们打破传统国画中笔、墨与水的关系,甚至放弃了国画的基本工具毛笔在进行创作。在创作风格上,他们有意识地把日本墨迹派、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以及原始岩画的艺术风格特征与中国水墨相结合,这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觉诉求,但是实验水墨仍处于探索期。国画的现代性转型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可是依然是前路漫漫。

相关文章

  • 朱万章谈美育:意在山水诗画间[图文]
    朱万章谈美育:意在山水诗画间[图文]

    朱万章在接受访谈。主持人:各位,欢迎收看由金羊网独家策划的《名师说家教》系列节目,今天是我们节目的第33期,我们今天来谈一谈孩子的审美教育,也就是“美育”。今天光临到我们节目的嘉宾是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博士。朱老师,欢迎您光临我们的节目,跟我们的观众打声招呼吧。朱万章:大家好。审美能力与生俱来主持人:朱老师主要从事的是明清以来的书画鉴藏与研究,可谓每天都是与历...

    105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隋建国:为什么要做身体雕塑[图文]
    隋建国:为什么要做身体雕塑[图文]

    隋建国99艺术网:您2006年之后的作品,我看到您有一个概括:复仇与存在。“复仇”指向自己以前的作品,“存在”是对新的问题的关注,如果说“复仇”的话,怎样来解释这个针对性?隋建国:也不是说“复仇”,就是说我每一次选择一种方法的时候,总会丢掉一些东西,然后我会慢慢寻找机会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但找回来...

    156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写意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图文]
    写意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图文]

    熊广琴《静观》近些年,我一直关注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追问写意花鸟画的终极价值。其实,对如何让自己的花鸟画“现代化”,每一位画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做着不同的努力,我原以为在“中西”之间有一条自己的路,但却在观摩了西方各个流派的大量原作以后又自行否定了。还是沿着中国画本体道路走,因此我选择了潘天寿和郭味蕖两位中国意笔花鸟画...

    164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孙振华: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概观[图文]
    孙振华: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概观[图文]

    引言: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可以统一定义的具象雕塑。拿福柯的话说,类似具象雕塑的说法可以看做是一种“回顾性的假设”。意思是,当人们有了具象雕塑这个概念之后,会用自己所理解的具象雕塑的观念和看法,采用形式类比的方法,将过往历史上有着某种相似性的雕塑,归并到这个概念中。这是一种倒着看历史的方法,是站在此时的立场对过去事物的一种追认和赋予。学术界对具象艺术的一般理解,是指艺术形象与...

    12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吴爱华:瓷艺家潘长杰的古典与现代之美[图文]
    吴爱华:瓷艺家潘长杰的古典与现代之美[图文]

    珍珠彩瓷瓶《浅夏绿荫》——潘长杰“仕女”是我国古代美丽聪慧的女子统称,她们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是历代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也是当代陶瓷艺术家热衷创作的主题。而瓷都景德镇青年瓷艺家潘长杰创作的仕女却有别于他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潘长杰笔下的仕女有一种工艺之美他的珍珠彩工笔仕女作品,为中国釉上彩装饰开辟了一个全...

    168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上世纪30年代的张伯驹◎杨沛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微博]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我二十出头时,有幸拜张伯驹先生为师。上世纪70年代,张伯驹先生从吉林回北京后,有一次在昆曲...

    198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6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抗战时期的郑午昌及海上画坛[图文]
    抗战时期的郑午昌及海上画坛[图文]

    1943年中秋,郑午昌与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共20位甲午同庚合影。郑午昌,名昶,以字行,号弱龛。自1922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史地编辑,继高野侯于1924年任美术部主任,至1952年患脑溢血在沪逝世,涉足上海美术界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作为传统文人画赖以生存的士大夫社会和经济基础,早已不复存在。海上国画家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绘画如何适应现代性,如何对具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绘画加以定位,是摒弃传统&l...

    9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璜生:谈“独立”,太奢侈了[图文]
    王璜生:谈“独立”,太奢侈了[图文]

    从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院美术馆出来,不到五分钟的路程,有一家可以喝到粤式早茶的餐厅,那是王璜生的饭堂之一。王璜生是艺术界的风云人物,出生在广东汕头,留一脸络腮胡子,讲不标准的普通话,2009年7月从广东美术馆卸任后,受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邀请,前往北京,开始执掌这所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今年是他在北京的第三年。如今,他已将这家美术馆打造成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美术馆,潘公凯用六个字评价他:果然不负众...

    113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在悉尼看弗洛伊德画展[图文]
    在悉尼看弗洛伊德画展[图文]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是我非常喜欢的当代英国艺术家。五年前好友景波留法归国,带回两本他的画册,我便一见钟情,他的风格冲击力之强,令我看过一眼便再也不能忘却。我想与我同感的同行一定不少。写实主义在中国大陆画坛依然占尽优势,同时十多年来,西方现代及后现代主义风靡大陆,它们的主流面貌是抗拒写实传统,背道而驰至相反的另一端。在这种大背景前,对于既不满足于临摹传统风格,又...

    181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家唐建:绘画最需要的不是技巧[图文]
    画家唐建:绘画最需要的不是技巧[图文]

    画家唐建作为蒋维崧的弟子,唐建对于传统国画有着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只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知识作为其作品的灵魂。如果一件作品仅具其形,不具其魂,是难以成为精品的。记者李解张金菊上大学后才开始系统训练1965年,唐建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我还有个哥哥,从小就学习画国画。”唐建表示,或许是受哥哥影响,他从那时开始,就对...

    17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范迪安:向世界展现年轻形态的艺术[图文]
    范迪安:向世界展现年轻形态的艺术[图文]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主办,中国美术馆、韩国艺术委员会美术馆、艺美基金会共同承办的“@What——中国艺术新一代”中国美术展2月5日在韩国首尔Arko艺术中心开幕。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在记者见面会上详细介绍了本次展会的主题和展示作品等内容。记者见面会后,范馆长接受了人民网视频专访。人民网记者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118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春展缀言[图文]
    春展缀言[图文]

    中国传统审美擅长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中国山水画亦如是。回首宋元绘画,细赏南北宗墨迹丹痕。无一隅不在显示出中国人观照自然,解读自然的独特方式。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对研索翰墨者起到了良好的蒙养。“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风物与人同。”寂同山水林木,静对日月晨昏,携伴渔樵耕读,思接万物千载。宋人已成熟的将客观事物不依主观的描绘...

    179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壁挂艺术溯源[图文]
    壁挂艺术溯源[图文]

    欧洲传统的编织艺术Tapisserie(法语),翻成中文被译为壁挂,意指以挂毯的形式来展示的织物艺术品。壁挂通常是指有图案纹样和人物形象的绘画性挂毯。据推测,其称谓Tapisserie(法语)和Tapestry(英文)的词源是来自波斯语。另有称壁挂为高布林(专有名词Gobelin)、阿拉茨(产地名Arazzi)、墙毯和画毯(德语Wandteppich和Bildteppich)。其中高布林几乎是绘...

    10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从“武松杀嫂雕塑”看艺术家应遵守的道德底线[图文]
    刘玉来:从“武松杀嫂雕塑”看艺术家应遵守的道德底线[图文]

    诲淫诲盗历来是判定真假艺术家的分水岭,所谓诲淫诲盗就是利用某种行为达到教唆社会的目的,而利用艺术形式起到这种作用的从艺者,应该不算是艺术家,起码不能算正经艺术家。大凡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不谨慎对待自己的艺术行为的,因为一旦对社会起到诲淫诲盗的作用,无疑污点也就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永恒了。近日从沈阳喧嚣而起的“武松杀嫂雕塑”确实当引起艺术家的警觉。我们不必纠缠在作品是否忠实原著上,...

    36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