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段煜婷:摆脱与时代无关的艺术方式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多多 点击 :

在当下全民摄影的时代中,已经没有一个没有被摄影光顾过的角落,市场的火热、藏家的关注以及摄影与当代艺术越来越密切的交融都给摄影界带来了热闹而又混乱的景象。即将举办的第九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是“告别经验”,年展总监段煜婷认为,摄影界近年的乱象需要进行宏观的梳理,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创作者去思考现在面临的状况,而不是被这么多毫无确定性的乱象所裹挟。

北京商报:本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是“告别经验”,和往届相比,本次摄影节似乎更多是将摄影放在当下整体艺术环境中来讨论其发展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摄影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变化,两个看似独立的圈子现在是否有更多的交融?

段煜婷:摄影是跨领域的东西,一方面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观点思想的一个媒介。传统摄影界可能更多把它当成记录工具,这个记录型的领域,实际上也赋予了摄影许多个人主观的情感、经验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不能否认这个层面的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创作。

作为现代主义时期的产物,摄影不像当代艺术那样能够很快地过渡到后现代主义并出现很多丰富的创作样貌。后现代主义是所有的文化艺术创作都要面临的时代,摄影界实际上是在与当代艺术的互动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摄影界已经意识到应该更多地去面对复杂的世界,进行批判性和思考性强的创作,而不只是单纯记录个人体验、人文关怀这类东西。只是摄影作为记录的功能太强大,掌握这个技术的人也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批判性创作或者说有更高思想触礁的人是比较少的,所以它不会形成一种很普遍的创作状态。

北京商报:与以往几次现象性的展览主题相比,近两届的展览似乎都在探讨靠近摄影在当下核心的存在价值,这是否会成为连州今后的一个方向,而不再回到单个现象性的主题上?

段煜婷:这种学术探讨有时需要具象的,有时需要具体针对某一个流派或某些现象,而这两年国内摄影的状况比较适合进行宏观的梳理。

当代摄影的状况在中国特别混乱,艺术市场的升温,收藏家越来越多,很多人想着怎么卖照片。传统摄影界也意识到老路子是走不通的,传统的风光沙龙,甚至纪实报道摄影都在反思。以连州为主的一些摄影节这几年在不断和当代艺术界发生关系,引入了大量具有新鲜样貌的创作。新锐摄影师的出现实际上对中国传统摄影界造成了很大影响,中国摄影家协会还有色影无忌网在前两年也都提出了新锐摄影师的评选,包括今年刚刚结束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也许正在进行的这种宏观梳理只是妄图的,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观点也并不都是确凿无疑的,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我觉得去梳理这个现象是个最起码的责任。不管做到什么程度,先把它谈出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创作者去思考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而不是被这么多毫无确定性的乱象所裹挟。

北京商报:与寻找摄影在当下时代的独特视觉价值相比,本次摄影节还会呈现许多在当年被主流趣味忽略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本次摄影节有着怎样的意义?

段煜婷:连州摄影节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我们在展览设置的时候考虑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主题框架下挖掘最有活力的、最新鲜的视觉经验,另一方面还是离不开本体摄影界,有很多我们还没有整理出来的东西。挖掘整理这种老照片和一些不一定是在艺术领域创作的照片,会更有意思,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再创作的资源,也是我们通过图像进行历史文化反思的重要资料。

北京商报:主题“告别经验”更多让人想到的是告别摄影艺术史的经验,对于艺术史和摄影之间的关系,此次展览似乎更强调的是一种消极的影响。

段煜婷:实际上我要说的并不是全盘否定艺术史、摄影史,要否定的、提出警示的是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要让自己受历史上的影响。艺术史实际上就是大师的历史,不要受大师的语言、思考方式和观念所影响,希望大家摆脱那些已经跟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陈腐的艺术表达方式。大师也有大师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也许是好的,但到了现在它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北京商报:让摄影摆脱它的功用性,从时代性的审美潮流中抽离出来,时不时会有利于它更加成为一种艺术,摄影是否应该有一片相对绝缘的领域?

段煜婷: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摄影史里面积极的东西,这门艺术语言的规律有一些基础的东西是不能丢的,完全在本体摄影里进行探索也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只是说世界观要有一定的变化,就是用摄影这个媒介怎么样去表达观点、看待世界。

北京商报:说得通俗一点是不是“怎么拍”要比“拍什么”更重要?

段煜婷:并不是说被拍过的东西就不能再被拍,如果它还有被遮蔽的、没有看到的层面还是可以再去表现的,但要看用什么样的方式。如果还是传统的方式就永远看不到新的东西。所以新的观察方式很重要,思考怎么样拍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

北京商报:摄影师在试图超越惯有的规则时,个人化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对于同样被摄影史影响的大众来说,摄影师的个人化也许会使作品在引起共鸣上有一定难度,过多强调摄影师个人的语境势必会对观众进入作品造成障碍,只能来碰运气,这种情况在您看来是否是可协调的?

段煜婷:作品和观众之间永远是有距离的,作品只对能打动的观众有效,不能打动的观众他可能永远都无法走入这个作品,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实际上依赖于个人的背景。策展工作就是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尽可能地去解释作品,让观众能够更多地了解艺术家的内心和创作理念。

现在当代艺术界有很多批评家也提出反对阐释,过多的阐释会偏离作品,让观众在阅读作品时不那么纯粹了。如果观众能够成熟到不用阐释的时候我们再提反对阐释可能更好,那就会对观众的阅读背景、对摄影艺术的了解有特别高的要求,但我觉得目前的阶段一定的阐释还是很必要的。

北京商报记者周晓

相关文章

  • 雅克•朗西埃:当代艺术就是一般艺术[图文]
    雅克•朗西埃:当代艺术就是一般艺术[图文]

    雅克•朗西埃雅克•朗西埃你常说自己不是哲学家,那如何定位自己?我不是哲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电影理论家,也不是当代艺术理论家,我只是在使用人人平等共享的人类智力,是在用脑工作。我认为,哲学、历史和电影研究都不是一种社会分工,人人都可以去做,它没有固定的方法,“做”的本身,才是方法。我很强调必须不断打破哲学里面所讲的专业分工、专家之间的领域划分,...

    36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藏巧守拙、大智若愚[图文]
    藏巧守拙、大智若愚[图文]

    贾平凹代表文坛的一种“响动”,好像多年来都是这样的,贾平凹自己不弄出点“响动”,文坛很寂寞;文坛上的那帮人,如若不把贾平凹整出点“响动”,就会憋得难受。然而,面对偌大的文坛,贾平凹的任何一次“响动”,都让评论界在赞美、批评之余,最后又完全陷入一种思维上的迷茫与混沌,无奈之下,有人只好冠之曰&ldquo...

    197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周益文忠公集二百卷》(宋刻本宋周必大撰清翁同龢、潘祖荫跋)题跋书法纤毫毕现,版刻书影不失其真,总数达17册的《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既有书版书影的呈现,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书法文献鉴赏宝库。前不久,这套编纂多年的丛书在上海图书馆首发。以如此形式大规模地编纂出版一馆古籍题跋在大陆图书馆尚属首次。庐江刘氏远碧楼、吴江柳氏磨剑室、常熟翁氏等的藏书及各家精品几乎尽现其中。《會昌一品制集二十卷》(宋刻...

    9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走出困境[图文]
    走出困境[图文]

    童中焘平湖秋月22×25cm2004年中国水墨的材料一千多年来,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笔墨纸砚,变化不大。而单单是架上的、纸本的绘画无法满足对现今文化语境的表达,那这新要求就刺激了新方法的出现,首先,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性的符号和材料,宣纸和墨成为当代水墨画的基本要素被创造性地转移使用,艺术家仍然使用宣纸和墨,但是从平面转移到立体,从绘画转移到装置,这些“水墨画”从...

    2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贵君:中国写实绘画的特殊性[图文]
    李贵君:中国写实绘画的特殊性[图文]

    写实绘画不是靠图式或符号诠释理念,写实绘画要做的,是让画面真正具有光彩和生命。这是要在一个有着无数高人做过的事情上仍然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一席之地。这要求艺术家既要有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又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质。要达到这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象那个挖井的故事,有些人到处刨坑,写实画家是要把一个坑刨得特别深,才能出现我们期待的清泉。Hi艺术=Hi李贵君=李庞大的群体催生高水平写实画家Hi:你最感兴...

    199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半狄:我不属于任何圈子 不想有归属感[图文]
    赵半狄:我不属于任何圈子 不想有归属感[图文]

    赵半狄与赵半狄[微博]此前掀起的任何一场话题风暴产生的“负效应”相同,由他执导的电影《让熊猫飞》虽然6月1日才公映,但来自网络的口诛笔伐已不绝于耳。当网络红人的脱衣露点淹没“熊猫时装秀”使之成为闹剧、在主流媒体刊登广告抵制《功夫熊猫》被斥炒作,赵半狄还在特立独行。他不解的是:“当今社会,大家对强势集团的宣传、广告、公关行为早已笑纳,对...

    19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创作中大师的天真[图文]
    艺术创作中大师的天真[图文]

    大师的天真◎李娟天真,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大师者,皆怀着一颗天真之心的人,也用一双孩童般纯净的眼睛看人生,观世界的人。初夏,读林风眠。林先生爱画小鸟,翠绿的树枝上站满了小鸟,鸟儿圆圆胖胖的身子挤在一起,三三两两,成群的小鸟和椭圆的树叶相依相伴,交相辉映,如同孩子作画,画得满满的,没有留白,给人视觉上极大的满足感和喜悦。那些小鸟分明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挤在一起嬉戏说笑着。看他的画,仿佛听见春...

    24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伟:从博物馆里走出的书法家[图文]
    徐伟:从博物馆里走出的书法家[图文]

    《芳满闲轩》《题长安壁》徐伟出生于京城宣南,其先辈为梨园名家,喜以书翰自娱,并与书界名流交往甚厚;受家庭影响,徐伟自幼迷恋戏曲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宣南地区自清代以来即人才荟萃,少长贤集,大批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均居住于此。会馆、庙宇、戏楼、书肆、园林中书法作品触目皆是,所以徐伟从小就耳濡目染,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无才学戏、无志念书,偏偏酷爱写字”。他认为,&...

    13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艺术不能为开心服务[图文]
    艺术不能为开心服务[图文]

    严培明《蒙娜丽莎的葬礼》布面油画严培明工作室供图2012年底,艺术家严培明的新作《龙》和《长城》分别在龙美术馆的开幕展与昊美术馆的展览中亮相。长期生活在法国,很少在国内现身的严培明,在位于上海莫干山的工作室,接受了《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一向以黑白为创作主色调的严培明表示,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东西不需要他去表达,画画是让自己反思,而不是让大家开心。>>谈新作希望《长...

    139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理解传统然后理解自己[图文]
    理解传统然后理解自己[图文]

    张友宪满中庭360×1160cm2013年靳卫红:我一直觉得你的作品有当代性,作为学生,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很多西方现代意识从你那儿来的。张友宪:我的老师董欣宾,他很早就觉得我骨子里有“洋”的东西。我对西方的艺术肯定是喜欢的,毕业后受时代影响,也画过很多追求变形的作品。直到1987年在上海看到海上画派的展览,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我觉得还是应该重...

    152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知女”评选是高级黑吗?[图文]
    “知女”评选是高级黑吗?[图文]

    如果说知女评选还有一点微弱的正面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提醒我们,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虚构成分——这是一个最普通的常识,但很多人却不能领悟到它。近日,一家娱乐周刊选出当代五大“知女”:新闻知女柴静、民主知女伊能静、微博知女姚晨、文艺知女汤唯、财经知女曾子墨,并邀请11位公共知识界男士点评。对于“知女”,杂志是这样定义的:&ldquo...

    93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周愚山:关于我的书法之路[图文]
    周愚山:关于我的书法之路[图文]

    百岁老书法家周愚山一我从小开始学识字学写字。五六岁的孩子,谈不上书法,那只能算是涂鸦。我六岁入学,就学于黄河路益寿里弄口毓贤小学,回到家里,父亲(字钟麟,讳毓仁)除了管理求古斋书局的生意,关起门来就辅导我写字。尽管我学习用功,但父亲总是不满足,恨铁不成钢。父亲是苏州绿荫堂书业学徒出身,有志气,爱学习,学习勤奋,自学成才,练就一手魏体书法,善写斗方榜书。当我开始学字时父亲就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培...

    167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评:莫言旧居萝卜被拔是中国式迷信心理在作怪[图文]
    评:莫言旧居萝卜被拔是中国式迷信心理在作怪[图文]

    我一直在想: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曾经天真地以为,一大批文学青年以及一大批出色的作品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现在,暂时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迹象。没想到的是,中国式的迷信却在莫言的光环下逐渐蔓延。跟莫言有关的东西火了,跟莫言无关但强拉硬扯的东西也火了。莫言跟酒扯上了关系,跟饺子扯上了关系,跟山药扯上了关系……高密跟着莫言火了,同样不再平静的还有莫...

    19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30年代女画家关紫兰:国难时期作品毫无苦难情愁[图文]
    30年代女画家关紫兰:国难时期作品毫无苦难情愁[图文]

    2007年1月的某一天,上海寒风凛冽,气温降到了冰点以下。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里,一根自来水管悄然冻裂,冰冷的水从裂隙处淌出,地下室一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纸箱也有点被浸湿。这纸箱里装的,全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列于该照相馆橱窗内的精致老照片。洇湿的老照片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晾晒,烘干。有一张照片上是位年轻女子,长得很美。清秀的瓜子脸,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削肩微垂,气质典雅高贵,一副大家闺秀的摸样。...

    108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封面用图:柯律格于2013年12月在杭州。葛熔金图“我的名片上写着:‘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但我内心里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史家呢?我毕竟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我觉得我的有些书更偏向艺术史,另一部分倾向于汉学,我好像在二者之间游移。我所受的训练就是重视文献研究,而不是图像研究。所以,我觉得我思想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斗争。”—&mdash...

    6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