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与创新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言烟 点击 :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

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眼中之竹”

对生活的体验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前提,任何认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并非是艺术。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眼中之竹”就是“自然之竹”,是艺术家对物象的印象。自然生活的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技法,所以石涛提出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艺术家把纷繁的自然物象进行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一些对自己的艺术有价值的部分去表现。利用这些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作者的补充加工、融会贯通、丰富完善,使艺术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实用性。这是一个去伪存真,概括提炼的过程,最终成为我的艺术形象——“胸中之竹”、为我所用之竹。“胸中之竹”是作品构思的过程。

现实的素材经过艺术的概括、加工、提炼,使得艺术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呼之欲出。有时虽然不能马上完成创作的构思,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因为某一特殊的瞬间,这个鲜活的形象会一下爆发出来,因而出现了艺术的灵感。爆发构思的过程中,既要有典型生活的形象,又要考虑到绘画的形式,因为艺术形式往往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构思是艰苦的,古人云“惨淡经营”。

“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应理解为绘画的表现、创作的过程。是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形象,这是一个向技法的转移过程,它体现出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创作中选择正确地形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中国画讲求“笔墨”,“笔墨”就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笔法的疏密、聚散,都是表现“竹”的方法。作品的表现过程总共包括了:构图、透视、笔墨、形象、色彩等等的处理方法。

“胸无成竹”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可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由“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是创作的最高境界。生活中的竹千变万化,“搜尽奇峰打草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积累的过程,“触目横斜千万枝,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是求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这才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此时扬弃了传统、师从及自己过去的成法、别人的影响,一变为无为之境,是高度完美的个性的形成阶段。

“胸无成竹”是指形成具有风格特征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它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是“画中有我”。艺术家的个性是在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慢慢形成的,它体现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各方面。一个艺术家整体修养最终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于是作品也就具有了个性。

我们学习传统、继承前人的技法与民族审美习惯,是承接民族文化的血脉。而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能够真正地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生命力。但艺术必须要打破常规,革新创造,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达到“胸无全竹”。体现出艺术家打破常规、自由创作、锐意出新、自我表现的思想与个性,而艺术作品的个性和自我,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

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感受是“行万里路”,它体现出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的感悟、天资。“读万卷书”是指丰富自己的修养,加强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功力笔墨技巧及诗、书、画、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个性的艺术作品。

创新

古人云“借古以开今”。学习古代遗产是为了开拓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代著名的大画家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开一代风气,都离不开创新。石涛云:“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我们通过学习继承古代的传统,从而发现前人及其发展的规律,创造出新的风格和面目,这是更好地继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以师古为上,只知道临摹,不会创造,以至于“泥古不化”,从而阻碍了艺术健康地发展,清代的“四王”就是这样的典型。石涛之“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真理。

创新的途径:

师古人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画传统发展的脉络,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要使传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美的要求,符合自我的需要,以达到古为我用的目的。

师古人心

学习古人,并非成为古人第二,而是要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创作的经验,最终学会独立认识自然表现自然。

师造化

唐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都一致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范中立也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反映时代精神,反映自然万物的根本,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艺术的生命源泉。一味临摹将走向教条,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艺术作品。

功夫在诗外

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必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画家。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华、健康的世界观,要善于从各门姊妹艺术汲取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家。

法无定法

绘画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理念,必将影响到艺术的发展。敢于大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大画家的重要修养,要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书法、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中学习借鉴,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敢于打破过去的一切成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要有大无畏的革新精神。

关于传统、创作、创新的问题探讨,对于任何一个画家、理论家都应该是一个永久的命题。只有继承才能借古开今,也只有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而这一切又都是画家通过创作完成蜕变成蝶的。

相关文章

  • 著名画家吴佑国--在艺术之路上奔跑![图文]
    著名画家吴佑国--在艺术之路上奔跑![图文]

    吴佑国,男,汉族,1947年生,陕西华阴人。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外聘教师,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研修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受聘于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任教。曾从事包装、装潢设计工作,并进行绘画研习,创作了大量的国画、版画、金石作品,后致力于工笔花鸟画创作。吴佑国国画作品吴佑国自幼喜欢习字作画,然而家境十分贫寒。他的青少年时期艰苦努力的心理,为了生活,他过早地工作,当泥瓦工、油漆工、...

    183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记著名画家董明洋先生水墨岩画的当代价值[图文]
    记著名画家董明洋先生水墨岩画的当代价值[图文]

    继承和创新的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对接,是艺术家探求的永恒目标。董明洋先生的水墨岩画如奇葩绽放,独秀于画坛,在这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展读董明洋(大洋)的一幅幅水墨岩画,我不由惊叹,沉睡千年万载的远古岩画苏醒了,人类幼年神秘的文明基因复活了!岩画于我,似乎并不陌生。我知道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画中那头闻名于世的野牛,我见过新疆阿勒泰岩画清晰生动的照片,我也曾站在贺兰岩画的太阳神图案前顶礼膜拜。但观赏了大...

    139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作家梁晓声谈如何当政协委员[图文]
    作家梁晓声谈如何当政协委员[图文]

    ■十年提案都与自己所在领域无关■反腐和民生才是关键问题梁晓声因为心脏与颈椎问题没有参加今年全国两会,但还是在春节期间撰写了三份提案。早报记者许荻晔图◎梁晓声两会语录以前在两会上我拍过桌子,以后会要求自己不再拍桌子。(2012)城市退休工人的退休金还须涨;医疗福利还要再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和纳税额线也还有上调空间。(2011)梁晓声的提案手稿。代表委员的责任之一就是从国家那儿一而再、再而...

    7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没有人会怀疑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它们是一座城市必须提供的重要文化服务之一。但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依然不把公共雕塑当回事。其实那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削减预算,公共艺术的前路显得愈发渺茫。殷卡·绍尼巴尔(YinkaShonibare)作品,《瓶中的纳尔逊战舰》相信任何一位伦敦的访客都不会错过特拉法加广场。广场位于城市的正中心,一边是...

    97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身在书生壮士间[图文]
    身在书生壮士间[图文]

    钱玉清戴古诗江村晚眺草书不知曾几何时,书法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也许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对写字兴趣浓厚,不管是硬笔字、毛笔字、美术字、标语字都能有出色的表现。老师的褒奖、亲友的表扬使我把写字作为学业之外的另一种使命,同时也慢慢领悟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以至于走上社会后也从没放弃,痴心不改。书法也渐渐成为我生命意义的另一张名片,为挑战人生体验的多元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找到了支点。任何伟大的...

    180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海涛:从电影到当代艺术[图文]
    张海涛:从电影到当代艺术[图文]

    论坛现场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的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主题论坛“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栗宪庭电影基金的出版计划”8月26日在现象艺术中心举行。现场嘉宾孙松荣(巴黎十大电影学博士,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教授)、杨北辰(ARTFORUM中文网主编)、张海涛(策展人、批评家、艺术档案网主编)、毛晨雨(导演)、胡敌(巴黎第三大学电影与视听研究院)、曹恺(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南京总监)、张献民(...

    160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今天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的特定称谓,也不仅仅意味着相关实践的具体产物,在当今社会它也早已不仅仅限于“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这样的称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视野中最具典型性和历史感的内容,设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与其相伴,并对于自身进行着不间断的改造——一个设计词汇逐渐从“想”到“做&rd...

    5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四人谈:于“当代”中的“山水、花鸟与人物”姜建忠作品《书童》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身建立该怎样行进,这是个大命题。关于中国画、中国文化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当代性,中国如何从传统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摆脱西方的话语模式等问题,策展人李晓峰与三位艺术家进行了对话。孙良作品《闲趣》编者按:黄阿忠、孙良、姜建忠三位都是油画家,然而前不久三人却联袂展出了各自...

    5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梵高语录[图文]
    梵高语录[图文]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好极了,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础是爱而不是恨,是冷静而不是热情,我时常陷入极大的痛苦,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是安静的,是纯粹的和谐与音乐。在最寒碜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图画。...

    124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海盗之国[图文]
    海盗之国[图文]

    古代维京人远航的画■特邀撰稿江苏镇江市作协主席、画家王川瑞典是一个和平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了中立。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平和礼貌的国家,竟然曾经是海盗横行的国度。就是这样一些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人民,竟然是海盗的后代。有船的画石对此,无论是挪威人还是丹麦人,抑或是瑞典人,他们都毫不忌讳,他们坦言自己祖先的劣迹,甚至敢于把自己民族并不光荣的历史写进博物馆。这样的...

    18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艾敬:从歌手到画家的华丽转身[图文]
    艾敬:从歌手到画家的华丽转身[图文]

    艾敬绘画作品文:《申》报记者职烨/照片提供:艾敬工作室现在去网上搜索“艾敬”的名字,还是与唱歌相关,她的《我的1997》当时红遍大江南北,人人都记得这个背着吉他、外形酷酷的女孩。但实际上,艾敬早就高调转型。1999年,她正式拜师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学习画画,同一年,她就在纽约举办了第一次个展《aiwanttolove》,并找到了西方的藏家。2007年开始,她的艺术家身份逐...

    159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何健君作品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停留在城市。”城市的美好在于它富含了文艺的因子,而雕塑“取体赋形”,在三维空间中凝聚生命的永恒。文、图记者郭晓昊、林琳“我把抽象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与平面的书画不同,立体的雕塑可供全方位欣赏,你可以用手触摸感受它的肌理效果。”...

    13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卫东:绘画的意义无关当代[图文]
    赵卫东:绘画的意义无关当代[图文]

    《生命的果实》系列之一123cm×76cm纸本水溶铅2012年版画经验受益匪浅商报:1992年从中央美院壁画系毕业后,您在1998年又回到美院读版画系的研究生,当时再次选择回到美院学习出于怎样的考虑?赵卫东:本科毕业后,我认为自己画的不错,但画了几年后发现涉及到独立创作时,画面和绘画语言还存在很多问题,非常渴望能有所突破。那时,自己周围已经有一些比较观念的艺术形式出现,但还没到今...

    36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图文]
    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图文]

    鲍勃·迪伦为SkipSharpe画的肖像画。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在为一代人定义了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后,72岁的鲍勃·迪伦(BobDylan)还为自己添上了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符号。记者廖阳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本月将在伦敦办画展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在为一代人定义了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后,72岁的鲍勃·迪伦(BobDylan)还为自己...

    14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二[图文]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二[图文]

    我和申先生见启功先生站起来,也赶忙站起身。这时来人已经走到了床边。申先生和我见到有人来看望启先生,屋子里又容不得许多人,况且我们已经表达了我们的心意,于是便向启先生告辞。启先生也没太挽留。申先生接着又向来的那些人中的黄白镜子脸的人恭敬的打了招呼,之后我们便走出病房。出得门来,我问申先生:“您打招呼的那个人真是风度翩翩,一看就是个风流名士大才子。”申先生把大拇指一挑道:&ld...

    80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