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朱青生:博伊斯使艺术回归应有的本质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大华 点击 :

日前,“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正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此展策展人朱青生为我们解读了他理解的博伊斯。博伊斯实际上是把艺术带向了一个这样的程度:超越了艺术的形式,而与艺术的观念很有关系;这个艺术的观念又不是仅仅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借助艺术来推进社会的改造和文明的进化。他已经意识到艺术不能够仅成为观念的解放,而应该成为一个社会实践。这样就把当代艺术变成了能与当代科学共同支撑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

重新感觉到了历史、当下和未来

二战后,德国艺术最重要的代表是博伊斯。因为他全面地对历史反省,对当下批判和对未来向往。

博伊斯的反省、批判和向往不完全是通过他的作品传达的,更多地是他以他的行为、他的思维和他的存在来让德国和世界重新感觉到了历史、当下和未来。即使是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作为是一个典型的战后现象,而且是典型的德国战后现象,这个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新绘画”运动代替。

博伊斯自1947年(在艺术学院专业学习艺术)至1986年逝世为止,共进行了70次行为艺术,做了50个装置,举办过130次个人展览,并进行了难以计数的与艺术相关的活动。

博伊斯作品中间的每个细节都不是没有含义的。因此当他说他的作品是“反审美”,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作品没有视觉性,而是说从来不根据视觉审美的需要而制造作品的形式,而是用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意义。

有时这种意义要求明确地表达,他就加以演说,配上文字;有时这种意义只能模糊地表达,他就画图,摆置物品;有时这种意义要通过过往观众才能够呈示,他就制作空间、场所,调节光线,配置音响;有时这种意义必须要强烈传达,他就用视觉形体,制造长久的、直诉观众感官的冲击力量。意义先于视觉。所以他的“反审美”作品从审美的角度也能看,但远不是博伊斯本人的意向,而是博伊斯作品的效果。

博伊斯作品的意义是明确的、不明确的,以及明确的和非明确的混合体。

我认为博伊斯的伟大在于他艺术活动的三种特性。

第一是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扰乱了这个时代使人人格片面化地过度职业化和专业性。他做的是所谓“通感艺术”,也就是他的作品是对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意识综合作用的结果。他探索那些从未被当成艺术的领域,而且多面切进。博伊斯不仅用作品诉于人,而且让人参与其间。观众的欣喜和震怒使他备受瞩目,从而伟大。

第二是他艺术活动的瞬间性,不断揭露和批判社会表象的合理性。他的作品真正价值是瞬间,在他制造和操作的过程,在与他同期生活的观众到来的那一时刻,就像烛炬在仪式上的光芒,作品结束留下的已是价值的记录和痕迹。在博物馆里他的作品已失去了与做作品的当下环境的冲突,就像燃尽的烛炬之灰烬。

类似他用非常规的方法占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务处,以换取所有报考学生的“录取资格”,结果导致自己被开除。此事成为上世纪70年代世界文化界最令人关注的事件,由于四方声援,使之得以复职,乘着学生为他特制的独木舟横渡莱茵河凯旋。

事实上,他的行为是在完整理论指导下的有计划的行动,他是有意识地与当时合理的社会存在发生瞬间的强烈冲突以作为艺术作品,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揭示出合理社会对人的潜能的压抑和迫害。这种瞬间性使他本人和他所秉承的思想立即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而令人瞩目。

第三是他艺术活动的模糊性,破坏了当代司空见惯的习惯和常规。当他手持刀刃被割破流血的时候,却专心地去包扎刀刃而不是手指,此时此际,他在常识的规定性之上确实达到了超越的精神境界。也许这意味着当人受到伤害时是弥合创伤重要,还是消除受伤害的可能性更为重要。

他的这种余意不尽的模糊方式给后代人无穷的启发,这也许是为什么他死后,其作品的意义与日俱增,或者说逐步被人理解,从而使他伟大。

他意识到艺术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实践

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接触博伊斯的。当时,我们正在推进现代艺术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西方其实有两个现代艺术运动。一个是过去了的现代艺术运动,另一个则是当时正在进行的。前者便是达达主义,而后者的代表人物就是博伊斯。

博伊斯实际上是把艺术带向了一个这样的程度:超越了艺术的形式,而与艺术的观念很有关系;这个艺术的观念又不是仅仅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借助艺术来推进社会的改造和文明的进化。这就是当时我所理解的博伊斯的作用。

这个作用使得他和之前杜尚这样的艺术家出现了根本区别。杜尚有点像一个禅宗的和尚,当然在杜尚那里不能叫做禅宗。佛教利用了一种“艺术”的方法构成禅宗,而艺术的方法在现代思想和精神进程中的作用的呈现方式是以杜尚为代表的“达达”艺术流派。

博伊斯和“达达”的区别在于:他已经意识到艺术不能够仅成为观念的解放,而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实践。这样就把当代艺术变成了能与当代科学共同支撑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

完成这点的是博伊斯这一代艺术家,而不是达达流派及杜尚。当然,这一代艺术家中还包括安迪·沃霍尔。

从某种程度来讲,安迪·沃霍尔和博伊斯起到的作用是同样的。沃霍尔和博伊斯这一代,使得艺术真正恢复了艺术“应该的”状态,回到了艺术的本质。

此前,希腊艺术观念在一定历史阶段起着重大作用,它也是西方的写实艺术观念的基础。但随着摄影和公共媒体出现,这一过多承担了纪录现实和解说故事功用的“写实主义”艺术突然被剥夺了主导地位和社会功能。

此后,从塞尚、凡·高这一代开始了对艺术真正回到艺术,而非新闻和摄影承担的那部分功能的试探。毕加索作为第二代,“达达”作为第三代。而到了博伊斯和沃霍尔,就使得艺术真正恢复了艺术“应该的”状态。

带着这种观点,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一切古代文明中,也同样在中国的历史上会把术、数、方、技这样的东西看作“艺术”,而留下来的青铜器、庙宇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品(按:是做艺术活动时使用的器具和场所)。这样我们终于对人类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来所有的艺术、到希腊历史之前遗留下来的真正的艺术本质有了更进一步认识。这也是博伊斯和沃霍尔这一代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本来以为艺术就是艺术品,但后来发现,把艺术品当艺术这是一种历史上后来发生的观念。

中国当代艺术要努力超越博伊斯

此次我们在央美举办“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就是希望重新提示“当代艺术”的观念。博伊斯的艺术必须是关注在场和当下,这是当代艺术的本质。

对于当代艺术,博伊斯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当时发生的,具有当下的针对性,而且有当场性,就是说这个事情只有在那个场合中发生才有意思,他不可以搬到另外的地方去再做,绝不可能重复去做。

当然他也有反复做的作品,不过在展出时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意义转换。比如他把欧洲的一个作品拿到美国去展,那么他就会把跟美国的关系转换到里面去。我们由此知道,一个艺术家现在的责任不是做一件“美丽的东西”给人去看和收藏,那是给富有者提供的精神玩具。艺术家应该不间断地对我们人的问题表现出深刻的关切,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它进行揭示和批判,这就是博伊斯的启发,到现在为止不过时,在中国尤其值得关注和提倡。

当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超越博伊斯。

我自己当年选择到德国去留学其实有一个原因,就是想对博伊斯进行深究和超越。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如果不超越博伊斯这一代人,实际上整个当代艺术都笼罩在一种过度政治化的阴影中,艺术就变成大家玩权术了。或者就像沃霍尔一样,玩把戏。

我对博伊斯很是佩服,但我意识到他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他太有魅力的时候就会影响我们的神经和判断,这种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阴影”,它会笼罩我们,使得我们丧失自我觉悟的能力和动机。

多出一些中国的博伊斯固然挺好,但是我们如果只出了中国的博伊斯,而没能够在博伊斯之后创造出些什么,那么中国不可能有所谓对于当代艺术的贡献。

相关文章

  • 别对“春晚”太认真(组)
    别对“春晚”太认真(组)

    《西游-降魔篇》剧照《西游》票房这么高,原因无非有三:大年初几的没别的片子,只能看它了;一家老小都放假,去趟电影院至少三口人;3D票价贵死人,票房不高没天理啊。票房有时候能证明的东西很少,当年《大话西游》的票房就很低,据小道消息,星爷当时为此还跟刘镇伟分道扬镳了一段时间。那些期待着又一部《大话西游》,为该片大声疾呼、痛心疾首的观众,实在是应了这句:认真你就输了。都什么年代了,影片评价两极化本...

    37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张克鹏——解读作家张克鹏的书法艺术[图文]
    中国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张克鹏——解读作家张克鹏的书法艺术[图文]

    曹孟德观沧海我很喜欢张克鹏先生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骨力挺拔,朴拙厚重,耐得咀嚼,且越咀越有味道。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先生也曾多次参加国家重量级的书法大赛,但屡屡不能得中。我觉得,如果把先生的失利,简单地总结在作品的水平上,未免有失公允。可难道说,大赛评委中就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个伯乐吗?显然又不是,因为每次大赛,都会有众多新秀脱颖而出。可既然有慧眼,有伯乐,那么到了先生这里,这些...

    191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笔墨 生活 理想:对话魏云飞[图文]
    笔墨 生活 理想:对话魏云飞[图文]

    文/姜彦文学习姜彦文(以下简称姜):小魏你好,平时我们交流的虽然比较多,但正式的交流这还是第一次。按照惯例,还是先谈一下你学画的一些经历。问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就是通常有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小孩子的文化课不好,才去学画画,你是因为这个才学画的吗?你小时候的功课怎么样?魏云飞(以下简称魏):呵呵,我应该不是这样。因为当时我的学习还不错,中学是当地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文化课很好。走上这条道路,确实...

    122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在一个追求功利的时代、一个崇尚金钱的时代,刘道武先生的“风水家园山水画”,也许会被人所诟病、会被主流艺术所排斥和抵触。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假设、一种主观臆断。通过几日来对刘道武“风水家园山水画”的研读,我的内心日趋明朗:刘道武的风水画,没有脱离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本质,或者可以这样说,刘道武没有在名与利的束缚中,失去道义、责任和情怀,他独创的&...

    90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作品对张德林老师的采访,在国家大剧院后一座安静的四合院里展开。我面前的这位中年书法家,神清气朗,谈起书法艺术时眼中便瞬间流露出喜悦的目光。半天的交谈后,我清楚地感知到,这是一位真正把书法融入了生命和生活的艺术家。与许多书香门第、家有师承的书画家不同,张德林出身于安徽来安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没有人与书法艺术有过任何渊源。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子弟,凭借着对于书法的赤诚与热爱,一步步开拓...

    125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图文]
    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图文]

    封面用图: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画沈周半身像》,系沈周八十岁时由苏州当地职业画家所绘。明代“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代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将其推为“神品”。沈周又是吴门画家艺术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者,他在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同时,加以光大和开拓,建立起明代文人画的美学理念,新的审美类型,反映出他那时代文人的精神...

    7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写生随行随感[图文]
    写生随行随感[图文]

    上师大美院冯祥云的写生作品上师大美院程璐的太行山写生作品张振兴:早在1990年代就跟随萧海春老师写生,通过写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能够发现古人的画法与表达,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自然的山林之气,与书本互参,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就有更多的深度,画出的山林之气就会更显得到位。画山水画,没有山林之气可以说是失败或不到位的。还有,住在山村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含义所在,太行山的苍茫、野趣,包括杂...

    53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赵忠祥访谈录:自爆从小喜好书画[图文]
    赵忠祥访谈录:自爆从小喜好书画[图文]

    赵忠祥——赵忠祥访谈录艺者随心能者无涯《艺术品鉴》本刊记者:蒙海虹景兴燕当一个人在某领域成就颇丰乃至成为人们的先验印象时,一般来说,这个人的其他成绩往往就会被掩盖。对于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主持人赵忠祥来说,沉稳厚重又不失亲切细腻、儒雅大气而又自然洒脱的主持风格太过于深入人心时,有人可能会“一叶障目”而忽视了他还是位丹青妙手,国画、书法、文章...

    56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图文]
    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图文]

    6月4日的《北京商报》发表了题为《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的评论文章,详细介绍和点评了女画家阚玉敏的书画艺术。文章的作者为著名艺术评论家、书法家玄阿。阚玉敏,辽宁葫芦岛人。字闲云,号老佛山人等。玉敏眉清目秀,雅致多姿,颖悟尝有过人之处。居京华,纹枰论道,礼佛悟禅,渐入书画佳境。近年来,专研翰墨,推古出新,佳作频出,观者为之惊,识者为之叹,堪称名动京华之女书画家。辽宁葫芦岛乃阚玉敏生地,此地...

    195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别样的山水——丁雪峰画展印象记[图文]
    别样的山水——丁雪峰画展印象记[图文]

    历来画坛鱼目混珠鱼龙混杂,跳梁小丑不鲜。于今文艺空前繁荣而乱象更烈。所以更要鉴赏者放出眼光,烈火精金,辨别真伪。中秋前夕,“江山如画”——丁雪峰山水画展在江阴市展览馆开幕,慕名前去。丁雪峰先生,祖籍山西原平,1958年3月生于内蒙固阳县。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虽工科出身,而诗书画濡染则从蒙童始,而立后客居津门,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并兼任《...

    82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累《舞步》赏析[图文]
    徐累《舞步》赏析[图文]

    2014西泠春拍徐累舞步纸本彩墨86×65cm文、图/西泠拍卖冷峻、沉静、超逸,是徐累呈现给他人的样子,一如他的画里散发出的气息,似乎是对国画超拔脱俗的道法精神恰到好处的变奏。“马”是徐累作品中被不断重复的母题,与他的观念主色“蓝色”,加之戏剧化的舞台式布景,共同构筑了徐累的个人符号和精神图腾。«舞步»中的...

    6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图文]
    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图文]

    徐冰的“木林森计划:台湾”,图为在屏东县三地门乡的教课活动。2008年回到母校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重新又回到中国。在徐冰眼中,中国是现今最具实验性、是有可能找到新的文化方式的地方。为此他开始更深入地探讨传统中国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凤凰项目的出炉便是一大印证。当然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当今中国当代艺术与经济、资本也发生了更多的关系。为此,此时的艺术家面临的挑战或诱惑更多...

    32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114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回归原点·笔墨、审美与气度[图文]
    回归原点·笔墨、审美与气度[图文]

    李安源(以下称李):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杂陈的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选择与可能性。以这个摹写展为契机,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中国画的传统问题。因为这百年以来的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难以回避一些中西交错的东西。就当下工笔画的发展倾向而言,很多青年画家崭露头角,无论是在题材、画面内容还是技法上,都深受西方审美观念影响,与传统工笔画的制作方式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题...

    186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读田黎明的当代水墨作品[图文]
    读田黎明的当代水墨作品[图文]

    童年(国画)69×48厘米2010年田黎明孔子第一次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其实说的是审美感受的深刻体验,远远超过人对物质享受的愉悦感。作为当代著名中国画家,田黎明的个展“阳光·空气·水”,带给人的正是不可言说的精神享受。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那天,恰逢阴雨天气。南方特有的湿润,与田黎明水墨新作相得益彰。招贴画用的是田黎明2...

    49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