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代的李金发
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
20世纪上半叶,西风东渐,西方雕塑体系传入中国,中国现代雕塑得以兴起,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最早也最剧烈的地区,广东在许多领域都开风气之先。在今天回望百年美术史,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雕塑家也在这片热土上产生,在近现代雕塑实践与教育方面,广东人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李金发作品“黄少强胸像”
近代出国留学雕塑者广东最多
今年早些时候,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在“中国百年雕塑梳理”学术论坛上,以《开放兼容,地域性格下的百年广东雕塑》为题,介绍了20世纪广东雕塑与广州美院雕塑的发展。他认为,在中国近现代西风东渐的特定历史时期,广东雕塑领风气之先。
黎明认为,广东历来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一种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一种是来自中原文化的辐射,还有一种是海洋文化的汇通。
“在中国民间的工艺中,有利用石材、玉、象牙、木等各种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建筑中也结合了很多雕刻与塑形的成分,但它们不是现代意义上我们说的雕塑。在清朝时期,广东的石湾雕塑虽然属于民间工艺的范畴,但它积极的向文人化靠拢,而不是停留在民俗风情,不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样式。近现代,广东是全国意识形态最早觉醒之地,民主革命在此策源,很多学者到海外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学习文化艺术,岭南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雕塑家。”
黎明举例说,1925年中国赴欧美学习的25位雕塑留学生中,有7位是广东籍的,他们中间包括了李铁夫、陈锡均、李金发、郑可等人。“此外,石湾陶瓷的一位雕塑家潘玉书,也曾在一战时期留学法国,研究和借鉴西方雕塑,后来他以擅长做故事人物,还兼擅欧美式的裸体而闻名。”
翻查《中国近现代美术家留学雕塑情况简表(1900~1949)》,可以进一步看出这种比例并非偶然——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有68位美术家有出国学习雕塑的经历,这个数字比起留学绘画的要明显少很多,这大概与雕塑家古代在中国被看作“匠人”,地位不高,而且当时在中国社会就业的机会不多有关。
这68位留学生分别来自中国18个省份,其中广东最多,占14人,江苏11人,浙江9人,台湾9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东、江浙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思想开放以及对现代雕塑这种西洋文化的认可程度。
他们选择的留学国家主要集中在日本、欧洲、北美,其中尤其以法国和日本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巴黎美术学院和东京美术学校,主要学习写实主义艺术风格,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留学美术的一些特点。
留学生回国建立最早的现代雕塑教育体系
雕塑留学生的人数虽然不算多,但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由于这些雕塑留学生的回国,使得中国现代雕塑教育有了重要的变革。他们或创办雕塑系科,开展雕塑专业教学,或成为雕塑教员,直接投入雕塑教育事业,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雕塑民间工艺作坊式的“师徒相传”,让那种经验式、不系统的教育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初步建立起了以西方学院雕塑教育为蓝本的中国现代雕塑教育体系。
20世纪30年代前后,到欧美日本学习雕塑的留学生纷纷归国,分别走到在中国普及雕塑教育的讲台上,广东现代雕塑事业从此起步。
黎明介绍说,1922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6年之间,留学回国的陈锡均就应邀担任雕塑系的主任,后来又成为省立师范大学雕塑系的主任。
1936年李金发出任市立美校第五任校长,郑可也在回国之后担任华南师大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室内设计雕塑系的教授,进入雕塑普及的教育。
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国立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科的梁竹亭也于这段时间回国,后任广东省立艺专教授。
这一时期,广东的雕塑创作是以人物肖像为主,之后的1934年,南京政府曾经发起过孙中山先生铜像的公开征集,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雕塑家几乎全部参加,最后五名入围,其中三名是广东籍,他们分别是陈锡君、李金发、梅与天,可见这一时期广东在全国雕塑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1年至1932年,李金发辞去杭州国立艺专教职,到广州为伍廷芳塑像,该作品现立于广州越秀公园内,其照片曾登载于《美育》第四期。
这尊雕塑可视为李金发写实风格成熟、技艺已臻高峰的代表。人物表情及精神面貌一如既往地到位而生动,衣纹的处理有着很明显的欧洲传统雕塑的影响,对形体的塑造十分到位,整座雕塑一气呵成,顺畅而生动。
可惜原作在大炼钢铁时期被投入熔炉,现在立着的是后人的仿制品,形体较以前的略微偏小,但完全按照李金发原来的作品制作,基本能反映其艺术内涵。
发现大师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的写实主义雕塑
提到李金发,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他的诗不仅开创了中国新诗中的象征派,而且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一个源头,但人们往往不知道,他还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先驱。
1919年1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时年19岁的李金发和他的同乡林风眠等十几位有志勤工俭学的青年一起,登上一艘英国商船从上海出发去法国,同船者中包括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飞等。
林风眠选择的专业是绘画,而李金发选择了雕塑艺术。李金发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一是醉心于法国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认为这是中国还没有的艺术,很有发展前途;二是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认为文艺是高尚的事业,值得一生努力。
他们先是一起进入位于法国中部的第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半年后经校长的介绍,到国立巴黎美术学院的雕刻教授布谢和历史画大家高尔蒙教授名下去深造。
李金发来到巴黎之时,正是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画派风靡法国艺坛的时候。但是巴黎美院的教授们仍坚守传统艺术的阵地,以古典的、写实的技术法来教学生。
由于李金发的勤奋,他在雕塑方面进步相当快。1922年春天,他为同在一起留学的林风眠和刘既漂做了花岗石雕像,送到巴黎春季展览会参展,这是中国人的雕塑作品第一次在法国高档的艺术展览会上展出,引起了相当的轰动。
1925年,李金发带着他的法国妻子回到中国,先后在上海美专和杭州国立西湖艺院等任教。他的教育理念与创作理念相同,主张写实,提倡科学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准确地表现结构,掌握表现体积和雕塑的艺术语言,实行严格的基础训练。同时,他还提出了要重视研究和表现人。
在这一时期,他用大量的诗歌、论著将近代西方美学思想和雕塑介绍到中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和《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两书,获得蔡元培的题字和高度称赞。
同时,李金发在上海创办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美育》杂志,广泛介绍西方美术思潮、介绍中外古今艺术精品和宣传现代美育思想,还与人合办了一家名为“罗马工程处”的雕刻公司。
在创作实践方面,李金发回国后共创作了大小雕塑作品(主要是人物雕塑)几十件,其中最著名的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军将领邓仲元,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著名外交家伍廷芳等。
李金发特别注重在写实中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作为第一代学习和引进西洋雕塑的艺术家,李金发对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