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娢:谢青和她的花鸟画[图文]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元宝 点击 :

艺娢:谢青和她的花鸟画 | 艺术评论

谢青作品《晨曲》,68x68CM

中国的写意花鸟画是个“大器晚成”的科目,谢青却从少年时即立志从事写意花鸟画的创作。

那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附中求学期间。三年级时谢青便认定自己要学中国画。最初,她倾心于学习山水,结果父亲谢志高觉得她更适合从事花鸟画。父亲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叛逆期,因此并没有明说,就出差去外地了。几天后回到家,给谢青找来几本不同时期的花鸟画的画册。其中还有一些是当时比较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谢青发现原来花鸟画从古到今,有那么大的天地,本以为小情小趣的花草,也一样能传达博大的胸怀。便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从此踏上了研究花鸟画传统的征途,从附中到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谢青所学都是花鸟画,一路学习研究。

艺娢:谢青和她的花鸟画 | 艺术评论

谢青作品《结庐在仙境》,68x68CM

90年代初的中央美术学院是高精尖的艺术教育方式。中国画系有四个专业,每年总共只有8个招生名额。谢青这一届共有3名花鸟专业的学生。张立辰先生是花鸟画室主任,还有郭怡孮先生,赵宁安先生,金鸿钧先生等共六位先生,都是她们的老师,这三个学生被六位老师关怀和指导。现在想来那是多么奢侈的教学。

中国式学习很重视临摹。比如书法,在《画禅室随笔》中有多处都是董其昌记录自己写字临摹某一家帖,一临就是五百遍,方得其味儿。

谢青也做过大量临摹,贯穿了她的整个学习过程。谢青认为,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等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当于走了一条捷径。传统“程式”,是古代的绘画高地,是经过前人不断地总结到清代才整理出的一套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这些程式可以指导学习中国画的人从自然写生中找到落笔之处。基于这样的认识,谢青在临摹时狠下功夫。

那时中央美术学院的临摹课是从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借出原作来临摹。陈列馆精品很多,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龚贤等等大画家作品皆有珍藏。谢青从临摹中不仅加深了对写意画笔墨的理解和掌握,了解了不同画家的艺术风格与用笔用墨的不同特点息息相关,更体会到一幅作品的完成或者说画面的完整性与气息的贯通不可分割。大幅作品的创作需要较长时间,很难做到“一气呵成”,如何才能够达到“贯气”?她的感悟是应始终保持开始画画时的情绪,按照同一种情绪来完成整幅画。美术学院训练的是形象记忆,临摹加深了这种记忆,并更加细微地区分了不同画家笔下的形象。最后凝结出一种手感,用毛笔调和多少颜色,搀入多少水,准确地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效果。这是类似于中国菜中的“盐少许”,“醋少许”之类的感觉。是靠长期的、专业的训练才能获得的一种能力。

创作的训练使谢青认识到这是对平日写生、临摹、构图练习等学习的整体检阅,因此她课余也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了创作中,没有老师要求、没有课程,自己找题材,自己画。因此,本科三、四年级的作品就获选参加了《广岛世界大学生美术交流展》、《北京市美术作品展》、《青年水墨画展》等展览。

多年的专业训练,使得谢青对自己的观察力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也延伸到生活中,谢青在开车时能够精确地判断出两边都停满车的状况下,她的车能否穿行。我几次坐她的车都觉得惊险,可她很有把握,还真是没有剐蹭。瞥一眼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知道自己的车长和车宽是否能够通行。靠边停车也是如此,很小的一个车位,她几乎就是把车直接搬了过去。坐过她的车以后,我有意观察了一下美院老师的车技,发现大家还都是高手,绘画训练给了他们超常的技艺,而这些技艺在生活中也能发挥作用。

谢青是中央美术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生,也可以说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个花鸟画的博士,她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都是张立辰先生。张立辰先生对于潘天寿先生的作品研究相当深入,受张立辰先生的影响,谢青对于潘天寿先生的作品相当熟悉。谢青的博士毕业论文就选择了潘天寿先生的花鸟画作为研究主题,之前众多的潘天寿先生研究者未曾就此专题深入研究。谢青从事花鸟画学习与创作已经20余年,她对于潘天寿先生花鸟画的研究,有着自己长期实践所得体验为依托,对作品的解析到位、精辟,把潘天寿的花鸟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她本人也从研究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花鸟作品创作的知识。

博士毕业之后,谢青更重视从写生中寻找自己独特的笔墨结构。

谢青的国画继承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内在气质。她在创作中注意对画面空间的分割。她的画面虽然较满,但是有一种纯净,观之不会让人觉得堵。细看之下,在画面的叶片之间留有细小的空白,这些空白或大或小,被树叶的边缘围合起来,最密集的叶片之间有时只是一丝极细小的空白,有时甚至是细小的一个留白的点位,这种空白是精心留下的呼吸口。我们观察生活中的树是能有体会的,在自然空间中,即使是再密集的枝叶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因此在谢青画面上的枝叶尽管生发得茂密,呈现给我们的依然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感受,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勃发的感受。

谢青一直喜爱读书,文学书籍看了很多。在读硕士和读博士的阶段,读了大量的书论和画论,这些阅读都给予了她的创作一种修养和蒙养,也使她更深切地体会到情感是创作的基石。“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并锲而不舍地去寻求能够与感受更契合的艺术语言。

相关文章

  • 翁笑雨:谈艺术创新观念构架与角色[图文]
    翁笑雨:谈艺术创新观念构架与角色[图文]

    麦克·海泽(MichaelHeizer)在展览期间摧毁了伯尔尼美术馆门前的通道,1969年。图片版权:BalthasarBurkhard摄影,Bern(ArchivHaraldSzeemann),摘自汉斯-乔吉姆·姆勒(Hans-JoachimMuller),《哈罗德·泽曼:做展览的人》(HaraldSzeemann–ExhibitionMak...

    177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殷双喜 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批示始末[图文]
    殷双喜 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批示始末[图文]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主席台上的毛泽东、朱德像为王式廓所绘。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语毛泽东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语文/殷双喜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1960年代初期“四清运动”的历史背景,梳理了“四清运动”前后有关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示的全过程,涉及此事的相关人物的不同表现,以及文革后有关机构与美术界对于人体...

    24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韩美林对中华文化的爱之切[图文]
    韩美林对中华文化的爱之切[图文]

    韩美林艺术大展2011年12月26日至2012年2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国家博物馆历史上首次艺术家个展,展出了韩美林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门类的新作3200余件,吸引了观众近50万人次。此次展览距离韩美林2001年12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第五次个人艺术展恰好10年,其间韩美林在北京和杭州分别建立了韩美林艺术馆,并将自己创作的几千件作品捐给了国家。韩美林1936年生于山...

    117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城市涂鸦:街头艺术还是墙面垃圾[图文]
    城市涂鸦:街头艺术还是墙面垃圾[图文]

    图片资料“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的顽皮之举,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不过,您别误会,现代意义上所说的“涂鸦”并非上述的“乱涂乱画”,而是舶来品。城市涂鸦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这是纽约最穷的街区,当时这个区域的年轻人喜欢在墙上涂画各自帮派的...

    6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对话人:吕澎(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批评家)●对话批评家●北青报:两年前你在成都当代艺术馆就做过岳敏君的画展,而且只挑选了迷宫系列。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一系列作品?它们是否也能表达一些你对艺术的思考?吕澎:这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岳敏君的大脸系列观众最熟悉,但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岳敏君从2005年开始创作的迷宫系列。迷宫系列虽然在观念上似乎看起来很西方,它是从国际政治、全球政治的角度...

    19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艺博会:一场艺术品的奥运会[图文]
    艺博会:一场艺术品的奥运会[图文]

    昨天,在通州上上国际美术馆,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赶来参观艺博会。党维婷摄本报记者陈涛以“打造国际级艺术品产业交易交流平台”为目标的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昨晚在通州区宋庄开幕。今起至10月2日,来自国内外900余位艺术家的近5000件作品,将为国内外艺术爱好者奉上一场艺术盛宴。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国内艺术家的最新力作,还得以一窥来自五大洲的300余件驻华使馆藏品。在...

    85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图文]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图文]

    古典家具编者按:在“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原则下,传统书房家具形成了中国家具文化独有的风骨,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强大体系,支撑着后世家具的发展。许多造型和工艺达到一定高度的家具,大部分都是书房家具,并由此进一步发展出其它各种家具。本期开始,将逐篇刊登子川的《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专著之“书房家具”篇,...

    181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柯罗莫特枫丹的回忆编者按:中国画历来追求精神层面的艺术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为众所周知的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作为艺术审美的另一载体——欧洲风景画,也同样有着对诗意的理解和追求。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欧风景画,都试图通过对诗意的理想式追求和挖掘表现,展现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达到的人文精神高度。相对于当下频频出现的一味强化...

    91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图文]
    “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图文]

    大岛渚首部影片《爱与希望的街》海报。惊闻讣报,日本电影界和文化界多位人士均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他们对大岛渚这位文化斗士的敬意。曾经执导过《追捕》、《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等名作的佐藤纯弥导演接受笔者昨天晚间电话采访时平静地说:“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虽然我们的艺术风格不同,但从年轻时代起我们就一直保持沟通和交流,可以说他的人生是与我并肩而行的。面对电影,我们...

    15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画家贺成探索古代人物和仕女画[图文]
    画家贺成探索古代人物和仕女画[图文]

    贺成《贵妃醉酒》任愚颖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贺成一直在古代人物和仕女画方面做着刻苦的努力和执着的探索。他以唐诗宋词为内容,创作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人物画作品。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贺成的古代人物和仕女画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线条酣畅,墨飞色舞,美而不媚,艳而不俗,如《唐人马球图》《剪春图》《共剪西窗》《晨曲》《晓妆》《贵妃醉酒》等等。他的老师,远在天津大学的王学仲,看了他的这些画...

    4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摄影传奇威廉·克莱因谈他的巴黎血统[图文]
    摄影传奇威廉·克莱因谈他的巴黎血统[图文]

    威廉·克莱因和儿子皮埃尔,1965年威廉·克莱因(WilliamKlein)的艺术生涯是要写进艺术史的:他的粗粝的城市肖像——纽约(1956)、罗马(1959)、莫斯科和东京(1964)——一直是街头摄影的地标,他的时尚摄影对这一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有那些灼人眼球的电影:《你是谁,珀莉·麻古?》(196...

    15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国风——中国油画语言历史演进的深化与再造[图文]
    国风——中国油画语言历史演进的深化与再造[图文]

    作者尚辉但这百余年的中国油画,既是一个不断深入研习欧洲油画传统的过程,也是一个用油画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情感、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文形象、不断探求油画的东方文化审美品格的创造过程。中国油画语言,毫无疑问,一方面要在造型、色彩及表现形态等方面呈现出属于这种绘画媒材属性的艺术独特性,因而中国油画语言的历史演进必然会以欧洲原发油画的历史积淀与艺术传统为研习模仿的典范;另一方面则因民族审美心理、创作方法及价值...

    136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杨小彦:要从历史的眼神里辨别真相[图文]
    杨小彦:要从历史的眼神里辨别真相[图文]

    1955年3月号《人民画报》封面日前,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在中山大学“政务论坛”进行题为“革命:从现实到想象———20世纪下半叶中国革命的视觉记忆及其变异”的讲座。杨小彦用多年来收集的历史照片,从视觉记忆的角度讲述了“革命”概念的历史变化,陈述了图片的历史价值。杨小彦首先厘...

    12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图片资料胡斌: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媒介研究”的问题呢?你觉得现阶段,艺术家关于媒介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吗?盛葳:提出“媒介研究”是因为我之前一直在做媒体,做了大概有十年的媒体,这是来自于自己日常工作的一个实践性的概念,同时,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收集一些资料,都是关于艺术创作和媒介关系方面的。当代传媒对日常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影响与侵入是难以估量的。...

    7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陈丹青:如何读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如何读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如何读懂毕加索如果真的要懂毕加索,我相信你大约要看一下非洲艺术,看一下塞尚的艺术,看一下新古典主义也就是安格尔的艺术,当然还要看一下希腊的艺术。当你了解这些艺术以后再来看毕加索可能情况会不太一样。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

    17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