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水天中:论格调[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李子 点击 :

水天中:论格调 | 美术科普

美人蕉64×45厘米1993年王肇民

水天中

今天重提“格调”,是由于那种格调不高,或者谈不上“格调”的作品正在泛滥成灾。绘画艺术的“格调”,是画家通过作品所呈现的一种气象,是绘画作品的精神元素与形式元素所建构的综合性趋向。极而言之,格调就是艺术作品所透露的卓尔不群的精神状态。

在艺术进入“后现代”的今天,讲“格调”似乎有一点不合时宜。但人类的文化总是由继承而求发展的,古人之拈出“格调”一说,自然有他们的针对性。今天重提“格调”,是由于那种格调不高,或者谈不上“格调”的作品正在泛滥成灾。因此,我们不妨以“古为今用”的思路来探讨在现代艺术批评和现代绘画创作中“格调”的意义与价值。

在古代汉语中,“格”的含义是规范、标准和风格;“调”则指诗和音乐的韵律。“格”与“调”又喻指人的风度才情。《辞海》释“格调”谓:风度、仪态,如秦韬玉《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也指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如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人言格调胜玄度,我爱篇章敌浪仙。”

秦韬玉诗中的“高格调”显然是与流行的时尚审美趣味不同,甚至对立的风度和仪态。韦庄诗中的“人言格调胜玄度”,玄度指东晋名士许询,《世说新语》有“清风朗月,辄思玄度”之说。可知韦庄所说的格调,不是一般的风格,而是体现着某种人生态度的气质,那是与庸俗绝缘的气质。“格调”在今天是指人或者艺术作品的综合性风格特色。这种风格特色往往透露着某种文化背景,某种价值取向。

徐悲鸿认为“文艺上之大忌为庸、为俗……庸俗之反面为贵、为雅”。他的见解包含着对不同格调的评价。“高”的对立面是“低”。高,意味着精神境界、审美境界的高超,虽然包括绘画技艺的高超,但技艺的高超不能涵盖“高”的全部内涵;“低”和“俗”意味着精神境界、审美境界的低下,它并不等同于技艺的低下,甚至主要不是由技艺的低下所决定。

“高”往往与“雅”连在一起,“雅”含有高尚的、符合文化规范的意思。“高贵”“高尚”和“高雅”实际上是经过历史淘洗之后的人类德行和文化的累积,在某些情况下,它又是难以为一般人所理解的精英趣味;而“低”则往往与“俗”连在一起,“庸俗”“低俗”是“高尚”“高雅”的对立面,含有明显的贬意,那是一种泛滥于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低俗或者庸俗并不只是缺少智慧和教养,而是急功近利的“愚而诈”。米芾评赵昌花鸟,谓“赵昌、王友之流,如无才而善佞士,初甚可恶,终须怜而收录,装堂嫁女亦不弃”。“无才而善佞”显然是米芾心目中格调低俗的典型表现。

在传统文论中,格调常指体格与声调,即作品的情感、思想和作品的格律、形式。唐宋人论诗,常常提到“格”与“调”,但他们并没有把它作为论诗的决定性环节。宋代黄休复论画,将唐人标举的“三品”:神、妙、能,发展为“四格”:逸、神、妙、能。到明代诗论、文论中,“格调”开始成为品评诗文高下的决定要素。王世贞论诗,倡言格与调,认为它们互相决定:“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胡应麟继王世贞之后弘扬格调说:“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明人论格调,重在“格式”。清代诗论对此有所发展,刘熙载谓“诗格,一为品格之格……一为格式之格”,“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雅低俗”。这样,古代诗论的“格调”,便成为反映着人格气质的审美境界。这是一种反映了中国正统文化理想的艺术境界,它所标榜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它所贬抑的则是背离传统“诗教”的,缺乏蕴藉、含蓄的强悍和直露。正因为如此,“格调说”曾受到同时代和后来的文人的批评。

我们要说的“格调”,与明清文人倡导的“格调”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明清文人在诗论、文论中所谈的格调,实际上是一种以古典文学典范为样本和尺度的审美规范。因此,“格调”总是属于美的肯定方面,甚至是最高典范的方面。我们说一件作品、一个人或某处环境“有格调”,起码是对之进行了审美的肯定评价;当我们说“古文格调”“盛唐格调”等时,我们心目中可能企望的是《庄》、《骚》、贾谊、司马迁,或者王、孟、高、岑、李、杜的境界——即某一品种的创作达到最高水平所呈现的典范样态。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作品的高雅与低俗是相对的和变动的,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迁,它们有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

绘画艺术的“格调”,是画家通过作品所呈现的一种气象,是绘画作品的精神元素与形式元素所建构的综合性趋向。使人赞美的格调,是一种无法传授的“比较高的品质——形和色的诗意”(德拉克洛瓦语)。它反映着画家的胸襟和趣味,取决于从事艺术的人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和精神境界,它概括传达着画家在艺术史上的形象。格调显然与艺术家的性格、气质有关,但它不全是先天性的禀赋,它是受环境影响形成的,是学而得之的,是可以塑造,可以改变的。因此,文化环境和艺术气氛对于艺术家格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中国绘画评论中涉及的“格调”,是对传统文论“格调说”的借用和发展。潘天寿是最重视“格调”的现代中国画家,但他并没有按照传统文论的口径来谈格调,因为全盘接过“格调说”并不能解决中国画的现实问题,而且难以为他的艺术观念所“役使”。因此他认为“格调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很难讲清楚”,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潘天寿是从精神境界来谈格调,这是对传统文论中以作品格律和形式规范为格调出发点的思想有所发展。他直截了当地认为格调就是某种精神境界:“格调说到底就是精神境界。各种文艺作品都有格调高低之分,人也有格调高低的不同。”

另一位喜欢讲格调的现代画家是水彩画家王肇民,他说:“作画,第一以格调胜,第二以功力胜,二者兼胜,乃可不朽。”并认为:“实践中,更多的容易制作而忘掉格调的张扬,绘画的技术是容易的,而绘画的格调是很容易被忘掉的,格调的深度本身就具有难度……画画本身的工艺性很容易抹杀了格调的张扬。当然,格调本身的高低确实有难度,而这难度的克服就是高度的诞生。”他从对立和比较中张扬他所追求的艺术格调:“以浊见清,以清为主;以轻见重,以重为主;以巧见拙,以拙为主;以华见朴,以朴为主。”此与潘天寿在格调的追求上是有共同点的。

值得注意的是关注格调的画家,往往有两方面的共同点,首先是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其次是比较鲜明的个性。这种共同点绝非偶然。

在人类文化史上,那些比较开放、比较自由的时代,有利于艺术格调多样性、对比性地生成。“新的时代精神会强化一种新的视觉形式。”(沃尔夫林语)但这种“强化”有可能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手段。1949年以后,创造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成为所有中国画家必须遵循的艺术思想,这一主导思想选择了通俗的写实形式。经过政治整合的美术系统则以非艺术的手段强化这种形式,并排除其他形式。

在同一时代的画家中间,各人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不同,也会有迥然不同的艺术格调。这种不同在一般情况下源于画家的艺术气质、人文修养审美趣味;在特殊情况下,则源于画家的自尊、自信和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

在一个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会看到格调上的差异。例如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等人,他们前后作品的明显不同,不是艺术水准的提高或降低,而是艺术格调的变异。这类变异或者是画家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的变迁,或者是画家抑制自己的艺术个性,以适应新环境的结果。说到底,是画家精神状态的变化,导致绘画格调的变化。

与古代文人诗论、文论一样,人们常常习惯于从画家的人格、人品方面追寻“格调”的根源。实际上清醒地回顾古往今来的书画家,就会发现他们的人格、人品与其作品的艺术格调只能说是在某些情况之下有一定关系,而不存在什么必然性,它只是人们希望存在的一种关系。

艺术的格调离不开艺术家的个性,但它又具有历史共同性。艺术史上某一阶段的绘画,往往有一种“家族的相似”。绘画作品的格调,很难摆脱他所处时代“大气候”的规范、限制和诱导。宋、元、明、清各代各家,在整体风格上都与他们的时代风习相一致;清末民初诸家也可作如是观;“文化大革命”后期描写领袖、工农兵、革命史迹的油画也具有一种格调上的近似,虽然有时候作者的艺术背景不尽相同。

高格调首先是一种独创性。独创性包括人格上拒绝屈从和艺术形式上的拒绝依附。不得已而求其次,则尽力避免人云亦云。无论对历史和现实的是非曲直,对艺术的时尚、古典,都应该从独立的思考和选择作出评价。极而言之,格调就是艺术作品所透露的卓尔不群的精神状态。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原文六千余字,发表有删节。)

相关文章

  • 毕加索研究新成果:政治神话的式微[图文]
    毕加索研究新成果:政治神话的式微[图文]

    马德里雷纳索非亚博物馆陈列的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Guernica)加西亚证据的揭露性部分,表明我们对毕加索的艺术和生活的概括局限性有多大。前者暴露出一种对党派政治严重游移不定的态度。后者非常复杂,程度远非隶属关系这一微不足道的事实所能提供。如果在人流熙攘的大街上玩词汇联想游戏,估计很多人会把“毕加索”与“格尔尼卡”配对。作为1937年巴黎世...

    163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从“滇风”走向“巅峰”的画家——吉瑞森[图文]
    从“滇风”走向“巅峰”的画家——吉瑞森[图文]

    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著名的热带雨林,更是画家吉瑞森寻梦的天堂。吉瑞森,一个典型山东汉子的风骨,一副侠骨柔肠的心境,一位活跃在当今中国花鸟画坛的著名画家。其作品中展现的自然风物,融进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也汇集了画家对西双版纳的无限热爱。用其独到的感悟、抒情的画笔,尺幅间传递着对自然界浓浓的深情和极尽完美的诠释,也用自己的画作,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吉瑞森...

    25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徐伟:从博物馆里走出的书法家[图文]
    徐伟:从博物馆里走出的书法家[图文]

    《芳满闲轩》《题长安壁》徐伟出生于京城宣南,其先辈为梨园名家,喜以书翰自娱,并与书界名流交往甚厚;受家庭影响,徐伟自幼迷恋戏曲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宣南地区自清代以来即人才荟萃,少长贤集,大批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均居住于此。会馆、庙宇、戏楼、书肆、园林中书法作品触目皆是,所以徐伟从小就耳濡目染,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无才学戏、无志念书,偏偏酷爱写字”。他认为,&...

    13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作品今天的艺术批评,在茁壮成中又饱含争议,严肃的美术史论家们总不把参会发言的批评行为当学术研究看待,就是批评家内部,也对那些“大词”化、“哲学”化、“翻译”化和“老外”化的批评词语提出批评。更甚如坚持国学批评的彭德先生,对当下中文写作者,在行文中动不动像我一般使用“XX化&rdqu...

    100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蔡国强谈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新展[图文]
    蔡国强谈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新展[图文]

    蔡国强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GoMA)的装置《桉树》前,2013。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GOMA)目前正在展出蔡国强的首次澳大利亚个展,三件主要作品中的两件更是灵感直接来源于艺术家在昆士兰的旅行。展览的题目取自4世纪诗人陶渊明广为人知的诗篇《归去来兮辞》。自从1996年和1999年两次参加亚洲太平洋当代艺术三年展(AsiaPacificTriennial)之后,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就和昆士...

    18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法巨擘戴建峰:低调奢侈内敛极致的东方之贵[图文]
    书法巨擘戴建峰:低调奢侈内敛极致的东方之贵[图文]

    戴建峰先生书苑—注礼斋前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任何美之言论,皆无法相比于天地。天地之美,真实无虚,不必言喻。透过对于自然之美的心领神会,始得达其真美。美源于真,顺应万物;爱关乎情,惠泽草木。艺术创作贵在敢于否定自己、勇于超越自己,贴近生活,展示生气,融入生命,终致恬淡自然、情境交融、意象共生。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残酷的,也是幸福的,为了艺术的一种至美和庄重,为了人间的一份至爱和永恒&he...

    12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藏巧守拙、大智若愚[图文]
    藏巧守拙、大智若愚[图文]

    贾平凹代表文坛的一种“响动”,好像多年来都是这样的,贾平凹自己不弄出点“响动”,文坛很寂寞;文坛上的那帮人,如若不把贾平凹整出点“响动”,就会憋得难受。然而,面对偌大的文坛,贾平凹的任何一次“响动”,都让评论界在赞美、批评之余,最后又完全陷入一种思维上的迷茫与混沌,无奈之下,有人只好冠之曰&ldquo...

    197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北野武:如果我成为首相会被暗杀[图文]
    北野武:如果我成为首相会被暗杀[图文]

    北野武北野武,1947年生于东京。曾因摩托车车祸导致右脸麻痹。1973年开始活跃于电视及广播界,并以辛辣和黑色幽默受到欢迎,成为日本80年代相声热潮的灵魂人物。1981年开始参与电影以及电视剧的演出,1989年自导自演了处女作《凶暴的男人》而一鸣惊人,代表作品有《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座头市》《坏孩子的天空》等。与新片《极恶非道2》中以一挑百的冷静复仇过程类似,置身威尼斯的北野武要以车轮般的...

    65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经典名画解读阅读的12种姿态[图文]
    经典名画解读阅读的12种姿态[图文]

    世界、书本、身体,构成了阅读的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有趣:世界存在于书本,书本被身体掌握,身体又处在世界的某一处。就像人们自由选择自己的读本一样,人们更有权利选择自己阅读的姿态。这说起来是很私性,平常甚至不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但在反映阅读情形的艺术作品那里,它确实又有些微言大意:阅读定格了那些时空的主人和他们的年代,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阅读是为了活着”。绘画证明...

    22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汉马上拉弓射箭人物陶瓷玩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就出土有陶鸡、陶狗,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考证,这些小陶鸡、陶狗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是儿童们生前喜爱的小动物。在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时期的各种动物和器物模型。到了汉代,早期青瓷中出现了瓷质的动物玩具,随后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陶瓷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以后,泥质、木质、布质、竹质等各种民俗玩具逐渐...

    8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慎为:笔墨写心色彩写意[图文]
    刘慎为:笔墨写心色彩写意[图文]

    《星城月色》欣赏刘慎为的作品,会发现鲜艳的色彩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很多人会有疑问:“传统的中国画似乎更加素净些,这么艳丽的画还是传统的中国画吗?”对于这个问题,刘慎为严谨地表示:“我们所说的传统的中国画不仅仅是写意画和文人画,在唐宋以前,中国绘画的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文人画、写意画在现在看来离我们近些,我们接触得更多些,但是在中国美术的历史中,大部分还是彩色的...

    105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分量极重的人物。他发起和组织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美术社团——决澜社;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20世纪的中国开始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表现了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开拓工艺美术教育,这都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中国现代...

    190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图片资料编者按:2012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于本月24日至31日在伦敦奥林匹亚西厅展出,此次展览甄选了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作品,旨在向英国公众和各国奥运会观众展示具有本土情怀的中国油画。近日,参展艺术家顾黎明老师接受记者专访,向我们讲述了他个人的油画师承故事,他对东、西方绘画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5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现代纤维艺术的维度[图文]
    现代纤维艺术的维度[图文]

    施慧《本草纲目》2009年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编织艺术的延伸,是一种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建筑界关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现代纤维艺术在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上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特点。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多样的展示形式是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替代的,具有特殊的意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古老的擀毡工艺、地毯、挂毯的编织艺术、缂丝技艺的基因中,我们都能体察出现代纤维艺术的组成因子。纤维材料构成的平...

    5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陈丹青:我就是江湖画家不过是在意淫[图文]
    陈丹青:我就是江湖画家不过是在意淫[图文]

    可怜梵高从未见过他的画册,要是见到黑白版,他会生气吗?好看极了,梵高的魅力丝毫不曾丧失,且被赋予新的。我画左侧自画像时,从他眼神发现他很爱自己,画右端的光脑袋自画像时,那眼神变得自弃而自信。中国人永远画个老头站在瀑布前,西洋人喜欢画杀头。中国历史砍了多少脑袋,每一个画出来,直到有了照片,我们才看见义和团员凝着血污的首级,还是西洋人拍摄的……西洋人还喜欢画美少年,卡拉...

    110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