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当代水墨:追本溯源面向未来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星儿 点击 :

《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与《再造新墨韵——蔡广斌水墨艺术研究》,这两个展览一个是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举办的大型群展,一个是坐落于上海M50艺术区的华府艺术空间举办的小型个展;前者追本溯源回到1980年代,后者展望未来呈现艺术家“影像水墨”新探索,在笔者看来恰恰可以作为梳理当代水墨历史的范本。

从前不久纽约大都会等西方一流博物馆的展览;到苏富比与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巨头的拍卖与私下洽购专场,再到国内美术馆、画廊与拍卖行的群起效尤,近年来掀起的当代水墨热,是一种学术与市场共振的现象。但是,当代水墨热的各方参与者中无疑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笔者借上述两个展览提供的机会,与著名策展人张平杰、鲁虹以及艺术家蔡广斌畅谈当代水墨,也许有助于读者了解其过去、今天与未来。

追本溯源:张平杰回望1980年代

“既然水墨现在能这么火,我们就一定要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但是我遇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水墨是怎么回事?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会到现在变成这样的趋势?包括美国的专家学者也不知道。”《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策展人张平杰如是说。作为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力推的大型群展,这个群展呈现了36位艺术家在1980年代创作的近180幅水墨作品。展览的重点是回到当代艺术的起源——1980年代,回到艺术家探索水墨创新的文本。为此,还呈现了策展人从参展艺术家手里征集的相关文献与调查问卷。

“我对每个参展艺术家都有一个问卷调查,对每个人提出5个问题,因为做历史要有田野式的调查,要艺术家本人来叙说当时的状态,为什么做当代水墨?追求什么?”他表示:“我可以按照作品的图像来分析,但是图像后面还有人的因素。因此这个问卷调查对于我写作有非常重要的帮助。”遗憾的是,他发现很多人没有保存当年从事创作与探索的相关资料。他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对于艺术史来说资料缺失会使其变得很不完整。与此同时,已出版的当代艺术史对当代水墨在1980年代的发生与历史却始终没有完整地描述过。因此,他表示不排除他可能会写一本中国水墨史。

他还特别把1980年代分作两段:1985年前是“流”,1985年后是“潮”。前者虽然有“星星画展”、草草社等重要的美术事件,但1985年后有了《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和《江苏画刊》,形成了当代艺术创新的舆论场,因此把1985年以前叫“流”,1985年以后叫“潮”,当代艺术包括当代水墨从此就成了燎原烈火,烧遍了整个中国大陆。

“做任何策展必须要有一个边界线,否则就是漫无边际。毕竟1980年代东西太多了。”张平杰的观点对当前艺术市场上许多热心参与者恰恰可以当作清凉解毒剂。他们对当代水墨的认识之混乱同样也可以用漫无边际来形容。那么,张平杰又是定义当代水墨的呢?“首先我做的资料是针对当下水墨的现状,是和当下呼应的,因此我把‘新国画’去掉了,第二我把‘文人画’去掉了,因为它们都没有发展到当代水墨的状态。”他指出:“1980年代无数人在做(当代水墨),但大部分都烟过云消了,这说明那些作品没有生命力,持久不下去。只有当代水墨到现在的成就非常可观,像熊熊烈火越来越大。”

“中国的一批富豪们开始收藏艺术品以后,西方就开始关注中国。首先第一波就是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毫无疑问是西方人炒作起来的。现在这一波已经过去了,他们现在开始关注当代水墨。”张平杰还指出了艺术市场掀起“当代艺术热”的原因:“当代水墨有一个比‘四大天王’更重要的优势在于:它和官方是结合的,官方希望推出水墨,这跟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可以代表中国。另外,有许多一流的艺术家都在做当代水墨,作品本身也做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价位现在也比较低,所以这里面能够炒作的空间比较大。”不过他担心市场过于火爆,会重蹈当代艺术暴涨暴跌的覆辙:“我希望当代水墨价格上涨得越慢越好,如果像‘四大天王’一样马上涨到天价,实际上是很短命的,不要3年5年马上就会掉下来。”

情有独钟:鲁虹梳理当代水墨30年

作为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批评家与策展人,鲁虹正是当年在《美术思潮》杂志当编辑的当事人。也许是因为在湖北美院读书时学的是国画,对当代水墨可谓情有独钟:他参与的相关展览可以追溯到1985年举办的“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而他对当代水墨的发展也了如指掌。他认为,著名批评家、策展人黄专与王璜生为1993年第2期《广东美术家》杂志编辑《现代水墨专辑》中提出的“实验水墨”,可谓当代水墨的源头。不同于立足传统水墨画和写实水墨画的艺术框架“主流水墨”,“实验水墨”泛指一切在当时处于边缘地位的新水墨创作。

除了这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外,鲁虹还谈到了“表现水墨”与“抽象水墨”等概念。如“表现水墨”是早在1980年代中期就出现的现象:一些艺术家通过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观念、手法来改造传统水墨画。他们的具体方法是:在尽力保持笔墨及宣纸本性的同时,选用新的艺术符号及画面构成方式。他指出,表现水墨在造型上比较夸张变异,在空间处理上比较自由灵活,在笔墨处理上比较激烈动荡,在题材处理上则较多涉及私密性的内在经验。艺术家家在引用新的文化符号时都很强调线性结构以及线本身的书法性,但从整体上看,表现水墨画家的作品逐渐显示出了由书法性向书写性转化的倾向。

至于“抽象水墨”,更是在85思潮期间就崭露头角,如其代表艺术家谷文达,虽然也强调对线的运用,但在同时他还把墨与笔分离开来,当作一种独立的表现因素与审美因素加以扩大化使用。而后来出现于画坛的抽象水墨画家张羽、刘子建等把这种做法推向了极端。他们充分利用喷、积、破、冲、硬边拼贴、制造肌理等技巧,创造了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意识的新艺术语言。而王川、李华生、阎秉会等则努力把传统笔墨表现在十分抽象的结构中。

不过对鲁虹而言,当代水墨最重要的是“当代性建构”,其关注的焦点并不限于风格、语言、形式上的原创,还应当包括思想和精神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要用作品对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的反思。当代艺术强调借助当下生活感受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介入当代生活。

他指出,早在2000年代国内批评界就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水墨展,其中包括带艺术史性质的回顾展如皮道坚与王璜生策划的“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皮道坚、吕澎与严善淳策划的“实验水墨回顾”展等;带批评性质的探索性展览如李小山策划的“新中国画大展”、刘骁纯策划的“水墨·当代”展、“墨缘”展、鲁虹与孙振华策划的“重新洗牌”展、“开放的水墨”展、高名潞策划的“水墨空间”展、沈揆一、林似竹、鲁虹策划的“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等等。他近年来更是连续策划了“墨非墨”“再水墨”与“水墨新维度”等展览,尤其是后者,采用了一种新的策展模式,由刘骁纯,贾方舟,殷双喜,彭德,杨小严,陈孝信,孙振华,皮道坚,鲁虹,冀少峰等10位批评家,推荐了刘庆和,李津,李华生,李孝萱,邵戈,张羽,沈勤,武艺,南溪,梁铨等十位艺术家。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现代水墨20年》,最近,他又奉中国艺术研究院之命将近10年的水墨资料加进此书,编成《当代水墨30年》。

“自拍他拍”:蔡广斌全力探索影像水墨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上海美术馆举办“数码-墨像:蔡广斌、南溪双个展”开始,鲁虹就特别关注生活工作在上海的艺术家蔡广斌,将他和南溪的创作探索概括为“水墨影像”。他连续参与策划了其2013年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自拍他拍”与前不久在上海华府艺术空间举办的“再造新墨韵”这两个个展。在鲁虹看来,当代水墨就是一种当代艺术,应该强调表现当下生活,感受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为此,他对当代水墨创作中的“图像转向”特别关注。图像携带着与文字相关的内容,对应着特定性质的文本。比如传统水墨常常对应着一种诗意性的文本;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新国画则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一样,常常对应着小说一般的故事性文本;而当代艺术或当代水墨却常常对应着观念性的文本。“图像转向”不仅使当代艺术的图像方式完全超越了既往的图像方式,还携带着新的创作方法论、新的题材、新的形式与新的价值观。

蔡广斌2000年前后来到上海,他的创作开始了崭新的阶段——创作都市题材的作品,推出《窗》系列,形成了鲜明特色的个人风格。而从《窗》到今天的《自拍?他拍》系列,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手机的屏幕也可以算是一种窗口。蔡广斌表示:“手机这的屏幕更加个体化,窗户里面相对还有一个大体的空间,一个公用的空间。手机屏幕这个空间更加自我化,非常的自我。以前的中国人特别压抑,一辈子都不肯说,现在通过手机可以释放一些,泄露一些言辞,内心得到一点松弛,所以手机很有意思。”不过在蔡广斌看来,从《窗》到《自拍?他拍》有着本质的不同:“到影像水墨的时候,我做的完全是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才开始有‘影像水墨’或者说‘水墨影像’这个词。我的画法可能丰富了当代水墨的绘画语言。”

由此不难理解,鲁虹是把蔡广斌的“影像水墨”当作当代水墨中最前沿的的探索来看待。其实,宁可坐冷板凳而不去凑热闹,是蔡广斌的选择,体现了他高远的志向与艺术的追求。著名批评家刘骁纯对他的探索作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无笔痕渲染法既与传统有联系,又有新的创造。而鲁虹更是明确指出,“对现代影像构型方式的借用促使蔡广斌改变了水墨渲染的方式,与此相关,新的水墨渲染方式又促使他的作品很好偏离了科技的图像与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画照片的表现方式,但这却使他能够把对现实的独特感觉、对现代影像的自由借用在画中以很中国的方式充分表达了出来,因此是具有艺术史意义的。”

数据,他的作品从当代水墨逐渐转热的2008年起出现在拍卖场上,但一共只有24件作品上拍,在当前的“当代水墨热”中表现并不突出。对此,蔡广斌不以为然,他表示:“当代艺术的特点,就是好的艺术作品包括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显得很超前,那时候不会得到很大面积受众群的认可。往往这些作品本身会先受到那些占据学术制高点的一批人关注,他们会喜欢。喜欢之后过两年,你的作品也许会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你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代表意义。凡是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想被社会承认还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普通大众其实比圈里面的人知道他们要晚五到六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被大众接受。”

相关文章

  • 徐丙速:将无形画为有形[图文]
    徐丙速:将无形画为有形[图文]

    《荷塘清趣》68cm×68cm从小酷爱书画的徐丙速,自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后,就坚定了自己的绘画道路,其国画创作风格在美院读硕士阶段已经逐渐明晰起来。对于艺术创作中的体会,徐丙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读研阶段我曾有过各种尝试,比如创作手段的尝试,我把当代新水墨的一些表现形式运用进来,比如说颜色的使用,我一直欣赏陈平老师的创作,他在山水中使用了古人很少使用的颜色,比...

    59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崇礼门内部结构(图IC)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引发对高校加强建筑修复技艺课程的思考◆本报通讯员程国政姜锡祥文并摄●新闻背景去年底,韩国头号国宝——崇礼门的复建被称“豆腐渣”,梁木裂缝。何至如此?崇礼门复原工程首席木匠新应洙(音译)解释,梁木出现裂缝,是因为木材的干燥期通常是7到10年,而崇礼门的工期不允许这样慢条斯理...

    40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张培成“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

    5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金风吹来的时候68cm×132cm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脚下,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在丝绸古道上,有一位专画裕固族的画家:王晓银。迄今为止,王晓银是国内唯一长期坚持将裕固族付诸笔端的画家。相信每一个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人,都会在目睹了白雪皑皑的山顶,清水潺潺的山下,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的俏丽姑娘后,就浑然不觉地会被这风景如画、乡情浓郁的景象所陶醉。我想,对于王晓银来说,最初的...

    140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庞茂琨:游离在生命与现实的观望者[图文]
    庞茂琨:游离在生命与现实的观望者[图文]

    庞茂琨油画作品在艺术样式与语言多样化的今天,对于艺术家来说重要得是如何营造与创建自我的艺术语系,并将其有效地揭示出来……采访者:刘媛受访人:庞茂琨刘媛:如果没有“不动声色的凝视”这样的主题性提示,似乎很难发觉您所投射在作品中的犀利的注视一种代表了主观情怀的视觉定向,而不断纠结在您对于古典艺术气质的迷恋与追溯的落脚点上。对于古典油画技法的...

    4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靳尚谊在自己书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一头花白头发,身着深色毛衫,方框眼镜后一张消瘦的面容。日前,年近八旬的靳尚谊在北京东四环的家中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阳光透过窗口洒进书房,从侧面照着沙发上的靳尚谊,像一幅伦勃朗的肖像画。作为中国油画界的巨擘,他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作品,一幅是泥金书法扇面,一幅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倪瓒的山水画复制品,整个书房弥漫着简素空灵的古风。尽管是油画家,国画却是他从不回...

    10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文]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厅上的玻璃顶,行云流水的书法都能被阳光投影在地上,很有中国味最近,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又在网上掀起一阵热潮,网友纷纷被其独特的创意吸引,关注起了这种始于汉代的发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前有康熙亲笔“朕知道了”胶带,后有“坠马髻颈枕”,原本被动等待参观和了解的历史文物得到了新的生命力。自从有了...

    9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洪蒙山+思136x1482001毫无疑问,沈爱其先生笔墨是非常传统的,我觉得这个传统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内在相关。在传统文人画史上,直至黄宾虹齐白石这一代画家,书法是绘画的前提,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沈爱其丰富的用笔变化中得到印证。包括用墨,甚至可以说,用墨的变化比用笔还要丰富、多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未必准确,但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我想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到了黄宾虹这里,中国...

    10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只重文凭难让艺术与时代同行[图文]
    只重文凭难让艺术与时代同行[图文]

    2月4日,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本科招生考试拉开大幕,象山校区内,色彩科目考试现场。一年一度的“艺术招生热潮”引来多方瞩目,庞大的报名人群似乎让杜尚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论在东方得到了响应。有高校美术学院的院领导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就直言不讳:我们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技术工人的。2月10日晚一名从山东到北京参加艺术考试的男生猝死,正在济南参...

    54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朱敏:学画感想[图文]
    朱敏:学画感想[图文]

    山水画《山涧》读山水诗对画很有益处。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一幅好画诗情和画意两者不可分。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作画也如此。绘画的“有我”之境,是指艺术品中突出地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意趣,把对客观的感受高度地融于主观中,使所画主观成分多,对作品的形象塑造,多半是意象或抽象。绘画的...

    98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泰特美术馆里的“维基艺术” 预示艺术新趋势(组图)
    泰特美术馆里的“维基艺术” 预示艺术新趋势(组图)

    什么是“维基艺术”?简单解释下什么是“维基艺术”,被亚历山大·孟璐(AlexandraMunroe)博士称为“网络模式”艺术。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2007年的经济学著作《维基经济学》,书中提到了“维基经济学是一门对等生产的科学和艺术”这一论述。而针对这一全新艺术形式的预言,早在凯文.凯利...

    192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人毅和他的意笔线雕人物画[图文]
    李人毅和他的意笔线雕人物画[图文]

    五岳丰碑144x366cm2010年那一日,与人毅专程去韶山冲、花明楼送画,画作是印成年历的《五岳丰碑》,画的是开国五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车沿湘江行驶,至橘子洲头,忽地一尊毛泽东雕像拔地而起,山峰一样的构思,巨人一样的造像,令人想起了美国塑有总统形象的圣像山。于是我瞥了一眼手中的年历《五岳丰碑》:山峦,云境,五大领袖石雕一样的造型——人毅以画笔...

    125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粉画艺术的特性与时下的认识误区[图文]
    粉画艺术的特性与时下的认识误区[图文]

    郑家沅寂静的海滩53×74cm1996年粉画同油画、水彩不一样,它不能先调合颜色再下笔,而是用固化的色粉笔直接在画面上配置色彩关系,以有限的色阶表现无限的色彩与空间。这给粉画带来很多的限制,然恰恰因为限制,则为粉画造成了油画、水彩等其他画种无可替代的艺术特色。粉画的这种特点与作画方式,是从它的前身——素描脱胎而来的,亦由此带来了硬笔绘画的疏松感和单纯、简洁、婉...

    131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图文]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图文]

    于希宁铁骨立风雪210×425cm1979年于希宁老人远行了。那是2007年的岁末,收读到这段让人心痛的短信,恰是隆冬的第一次寒流到达北京。朔风扶裹着漫天尘霾席卷街头,行道树的枝干都在冷风中呜咽和颤抖。在我恍惚的眼中,却成了一派老干清癯、奇柯横出的景致……“千载峥嵘香雪海,梅骨风标耐颂吟”,那是于希宁老人画了几十年的梅花。于希宁双...

    7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北京艺术区:我们现在还需要吗[图文]
    北京艺术区:我们现在还需要吗[图文]

    徐子林最近几年北京艺术区作为一个社会事件和舆论话题已经多次夺人眼球挑拨人们的神经了。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到798艺术区;从艺术区开创元老纷纷被挤兑出走到各色商贩蜂拥而至;从正阳艺术区的拆迁维权到798将建成世界上最大水上游乐园……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网都专版专题开始讨论艺术区何去何从,众艺术人士则或义愤填膺,怒斥奸商兔死狗烹;或无奈叹息,诉说无知政府流氓当道;或恐慌...

    8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