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堂❖图片
内阁大堂❖简介
内阁大堂为清代大学士直舍,亦称大学士堂,位于太和门东庑外东南。大堂南向3间,东西两厢各3间,皆硬山顶,覆黄琉璃瓦。坐东面西者为汉票签房,中1间为侍读拟写草签处,北1间为中书缮写真签处,南1间为收贮本章档案处;坐西面东者为蒙古堂。汉票签房之南、南向面城垣者为汉本堂,3间;蒙古堂之南,南向面城垣3间为满本堂,满本堂之西为祝版房,缮写大祀祝版之处。大堂前安屏门4扇连垂花门,有墙垣与东西两厢相隔。堂之东西各有耳房4间,皆灰瓦硬山顶,东为满票签房,西为稽查房。堂后为内阁大学士斋宿之所,其东为满票签档子房、典籍厅。
相关知识科普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太和门
硬山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屋顶分前后两坡,两端与山墙平齐,显得质朴坚固。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汉票签房
清代内阁专司管理汉文公文之处。
侍读拟写草签处
清代内阁专司起草公文之处。
蒙古堂
清代掌翻译外藩各部文字的机构,亦称内阁蒙古堂。位于内阁大堂西厢房。堂设侍读学士2人(蒙古),侍读2人(蒙古),掌翻译外藩各部文字;中书16人(蒙古),掌习竹笔字,以供译写。
汉本堂
清代内阁专司缮写汉本奏章之所,亦称汉本房。
满本堂
清代内阁所属办事机构,亦称满本房、满州堂,专司缮写满文奏章。原在内阁大堂院内,现不存。
祝版房
位于传心殿后,为贮放祝版之地。
大祀
据《乾隆会典》载,大祀包括圜丘(天坛)、方泽、祈谷、雩祭、太庙、社稷等等祭祀,多为皇帝亲祭。乾隆时,改常雩为大祀。皇帝亲祭时于大祀前斋戒三日,斋戒前一日沐浴,斋戒日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乐、不入内寝、不饮酒、不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每祭用牛、羊、猪等大批祭物并伴有乐舞,仪节隆重而繁琐。
屏门
由4扇或更多可开启的门组成的屏壁。一般用于室内明间后金柱间,因起屏风作用,故称屏门。
垂花门
坐落于院落的中轴线上,为第二道门,俗称二方,又称内门。前檐檩下不立柱,改用两个悬而倒置的垂柱,柱头多雕饰莲花瓣、串珠等纹饰,因得名。柱间安有雕刻精美的花枋,梁架上施以彩绘。柱大体可分为中柱式和一殿一卷两种形式。中柱式即于面阔方向立柱,上安檐梁,以便承托上顶;一殿一卷式,则是在中柱式垂花门后接出一个卷棚顶,用立柱支撑,形成复合建筑。遂初堂前的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
满票签房
清代内阁专司管理满文公文之处。
稽查房
清代内阁专司检查公文处理情况之处。
满票签档子房
清代内阁专司收存满文档案之处。
典籍厅
清代内阁专司清宫存贮奏册、表文之处。各部院衙门及直省督抚等缮呈御览之册及外藩朝贡进呈之金叶、蒲叶表文均交典籍厅贮库。文武殿试、庶吉士散馆、一切请题奏派等,喇嘛金册敕书并蒙古部落印模一切收发事宜,由典籍厅承办。册封妃嫔,晋封亲王、郡主、公主封号,由典籍厅恭拟。典籍厅有库,库之十分之三存放书籍,十分之七存放案卷,内阁设专员掌之。乾隆以后,只司庶务,不再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