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大佛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王宝光 点击 :

大佛堂❖图片

大佛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大佛堂❖简介

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

大佛堂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歇山式顶。殿前月台陈设香炉、香筒。殿内装修考究,佛龛、供案、佛塔、佛像、经卷、法物、供器等陈设众多。其中传为元代干漆夹纻三世佛十八罗汉像艺术价值极高,为传世塑像中的精品。殿内原悬清康熙皇帝“万寿无疆”御书匾和乾隆皇帝“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薝蔔闻清净妙音”、“人天功德三摩地,龙象威神两足尊”御书联两副。

大佛堂东庑也是佛堂,内原悬康熙皇帝“四星客华”御书额。

清代,于此处设首领太监、副首领太监、太监共39名(内充喇嘛者过半),负责大佛堂日常洒扫、上香、念经等事宜。

今大佛堂建筑完好,内部佛像、龛案等陈设暂借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内安供。


相关知识科普


大佛堂

慈宁宫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式顶

歇山式顶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一种,外观似硬山顶与庑殿顶的结合。上部如硬山顶,两山面垂直,与前后坡构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俗称九脊殿。

月台

建筑物前的台座。

香筒

诸礼堂的《竹林脞语》中说明:“截竹为筒,圆径一寸或七八分,长七八寸者,用檀木作底簠,以铜作胆,刻山水人物,地镂空,置名香于内焚之,名曰香筒。”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三世佛

石窟和寺院中常见的供佛格式。三世佛有两种组合: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般居中的是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左右两旁分别是过去世的迦叶佛(寺院中特指燃灯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二是横三世佛,即表现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的佛,中间是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二菩萨为左右胁侍),左右两侧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日光、月光二菩萨为左右胁侍)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二菩萨为左右胁侍)。

十八罗汉

原为十六罗汉,也称十六应真,他们是为了护持正法而被请来的一群修行者。释迦牟尼曾嘱咐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人世,以济度众生。十六罗汉在中国得到信仰者的崇拜,而十八罗汉的出现则是唐末张玄、贯休两位和尚在画十六罗汉图时,故意将《法住记》经书的作者张庆友、唐高僧玄奘也画在图中。宋代苏东坡还曾为十八罗汉图写过批注。从此人们即将错就错,传开了十八罗汉的故事,但后增加的两位罗汉有所不同,有些图增加的是迦叶和徒钵叹,有些作品增加的则是达摩和布袋和尚,还有的是降龙、伏虎两位罗汉。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万寿无疆

典出《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为在朝堂上捧举起大酒杯,祝国君万年长寿无尽。

相关文章

  • 承乾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承乾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

    1104 承乾宫 内廷 面阔 琉璃 歇山式顶 走兽 五踩斗栱 斗栱
  •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延及左、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称会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殿又灾”,殃及会极门,至天启年间才重建。清顺治初年重修并改称今名。协和门为屋宇式大门,建筑面积约350m2。东向,...

    2000 协和门 太和门 廊庑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台明
  • 箭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箭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箭亭位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槅扇门,南5...

    1791 箭亭 景运门 奉先殿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槅扇
  • 麟趾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麟趾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麟趾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六宫区域,为东二长街南门,北与千婴门相对。始建于明代,初称寿春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今名。清沿明旧。“麟趾”一词出自《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诗的原意是颂扬周文王的子孙知书达理,不违周礼,以善德行世,后来“麟趾”便成为称赞王室和贵族子弟贤能的...

    1469 内廷 二长街 琉璃 歇山顶
  • 苍震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苍震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苍震门为内廷东六宫东大墙的琉璃随墙门,东向。明初建,初曰宫东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曰苍震门。其为一开间琉璃门,宫门两扇,西与昭华门相对,东出为东筒子长街,与蹈和门斜对,是内廷东六宫出入的重要门户。此门不常开,惟遇扫雪或修建工程则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世祖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皇后)不豫,帝在苍震门内设帷幄以居。雍正元年(1723年)奉安...

    1059 苍震门 内廷 琉璃 东筒子 梓宫 宁寿宫 屏门 影壁
  • 梵宗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梵宗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梵宗楼位于中正殿佛堂区,雨花阁西北,为一座倚墙而建的3开间卷棚 歇山顶二层小楼。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中正殿一区佛堂中修建最晚者。此楼体量很小,偏于一隅,但其供奉的主神地位崇高。一楼供文殊 菩萨青铜坐像,高1.1m,座宽0.7m。二层供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刚青铜像,高1.72m,座宽1.35m。此二像为清宫中最大的文殊造像与大威德造像。二楼陈设狼皮...

    203 梵宗楼 中正殿 雨花阁 卷棚歇山顶 卷棚 歇山顶 文殊菩萨 文殊
  • 景仁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仁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景仁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

    423 景仁宫 内廷 影壁 面阔 琉璃 歇山式顶 走兽 五踩斗栱
  •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 景祺阁戏台,室内小戏台。平面呈“凹形”,背景绘廊柱及婴戏图案,透视感极强。除上下场门外,台前正面也开两门,以作通道之用。 慈禧居乐寿堂时,晚宴后常命太监在此演戏,有时甚至不必化妆。...

    311 宁寿宫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景祺阁 透视 乐寿堂
  • 三友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三友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三友轩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座北面南,三开间式小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轩明间 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 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东为3扇...

    1542 宁寿宫 琉璃 卷棚顶 明间 槅扇 支摘窗 岁寒三友 装修
  • 乾清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乾清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乾清宫,内廷 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

    368 乾清宫 内廷 后三宫 琉璃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面阔 进深
  • 南、北十三排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北十三排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北十三排指宁寿宫外东侧南、北各13座排房,东依紫禁城城墙,为乾隆年间所建。其中12座南北相向,各面阔3间,进深1间,前出廊,明间开门,灰瓦硬山式顶。每两座为1院,共6院,每院西墙辟院门1座。北端1座有小南房两间。南端南墙中辟垂花门,门外南临敛禧门。...

    1993 十三排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明间 硬山式顶 垂花门
  • 宝相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宝相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宝相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明代原为咸若馆东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为楼式建筑,是园中主体建筑咸若馆的东配楼,清代为皇太后、太妃们的礼佛之所。宝相楼坐东面西,上下两层,面阔7间,绿琉璃瓦黄剪边 卷棚 歇山式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下层南北墙各辟1小门,门内为楼梯间,循梯而上即可至2层。上下层均隔为既连通又独立成室的7间佛堂,除明间外,其余6间均于下...

    538 宝相楼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咸若馆 配殿 配楼 面阔 琉璃
  • 南三所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三所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三所位于外朝东路文华殿东北,为一组殿宇的总称。明朝这一带有端敬殿、端本宫,为东宫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撷芳殿”,清康熙年间太子允礽之宫人于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撷芳殿原址兴建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宁寿宫以南,故又称“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嘉庆朝以后多以“撷芳殿”代称整组建筑。南三所共用宫门1座,面阔3间,进深1间,绿琉...

    580 南三所 文华殿 允礽 宫人 宁寿宫 阿哥 面阔 进深
  • 景福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福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福宫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康熙皇帝孝惠皇太后(顺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宫后的静怡轩加以重建,以待乾隆皇帝归政后宴憩之用。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景福宫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5间,四周环以围廊。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东梢间开门...

    656 景福宫 内廷 宁寿宫 建福宫 静怡轩 面阔 进深 明间
  • 体元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体元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清咸丰九年(1859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3间,中1间辟为通道,连通长春宫。殿后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卷棚顶,面北,与长春宫相对,为清晚期宫中唱戏之小戏台,亦称长春宫戏台...

    1876 体元殿 启祥宫 穿堂 琉璃 硬山顶 面阔 明间 长春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