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苏怡 点击 :

协和门❖图片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匾额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霸王拳

协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协和门斗栱

协和门❖简介

协和门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延及左、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称会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殿又灾”,殃及会极门,至天启年间才重建。清顺治初年重修并改称今名。

协和门为屋宇式大门,建筑面积约350m2。东向,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台明至正脊高11.43 m。七檩中柱式大木结构,彻上明造,檐下单昂三踩斗栱龙锦枋心 金线大点金 旋子彩画明间及左右次间各安朱红色宫门2扇,嵌鎏金铜钉。在清代仅作重新修缮,因此建筑基本保留明代构造,斗栱和彩画皆存明代特点。

协和门坐落在2.62m的高台基座上,前后出礓磋 慢道,各长17.75m。太和门广场一侧的慢道与内金水河迫近,形势逼仄,故将慢道南侧边缘向外倾斜,使其平面呈梯形,下口宽达29.9m。如此既便于通行,又与内金水河走势相符,宽阔的慢道还有力地强化了门宇的威严气势。礓磋两侧围以汉白玉石栏杆,映衬着建筑本身的黄瓦朱墙,整体色彩明快,与太和门广场风格协调一致。

协和门是联系紫禁城外朝中路与东路文华殿等区域的枢纽,乃前朝出入东华门的必经之路。明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始于文华殿开设经筵,讲毕经书,在此门赐酒饭。明景泰初年,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还一度在此设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执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协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明代在此设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初,北侧庑房设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公署,南侧设为内阁诰敕房


相关知识科普


协和门

太和门

廊庑

泛指在屋檐下面、正殿两侧或独立有屋顶覆盖的通道。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顶

歇山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又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较单檐尊贵。

台明

古建筑的基座称台基,指建筑物的柱子或墙体以下部分,台基包括两部分,地下部分叫“埋深”,地上露明部分叫“台明”。台明通常以砖石砌成,高度一般为柱高的1/5到1/7。

三踩斗栱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一跳。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构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经多重交叉组合而成。每一组合称一攒。按安装部位分科,位于柱头上的称柱头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称角科,分布于柱间部位的称平身科。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因此,多用于较高等级建筑上。斗栱发展至清代,被作为建筑模数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为单位,长度同于最下坐斗的开口大小。

龙锦枋心

在大小额板上,以龙纹和锦纹相间为主题的枋心彩画。

枋心

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长度约占整个梁枋的三分之一。

金线大点金

清代旋子彩画做法之一。轮廓线条用沥粉金线,花心与菱地点金,花瓣不作退晕。枋心内可用行龙、锦纹,箍头盒子内可用坐龙。

旋子彩画

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旋花为主题进行构图的彩画,按其用金量的不同,又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数种。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礓磋

台阶不用一步一级的踏跺,而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上下坡道,叫礓磋。除台阶外,上下城墙的马道,亦采用礓磋,这种形式便于车马上下。礓磋是慢道的一种。

慢道

也称“马道”,用砖或石砌成的斜面为锯齿形的升降道,多用于通向城墙顶部的坡道或大门外,以利车马通行。

内金水河

取“金生丽水”之义,又相对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称内金水河。

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东华门

经筵

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

连檐

古建筑大木构件名称,是固定檐椽头和飞椽头的连接横木。连接檐椽的称为“小连檐”,一般为扁方形断面;连接飞椽的称为“大连檐”,多为直三角形断面。

风火檐

也称“封护檐”、“封火檐”。凡悬山与硬山建筑,檐墙由地面直抵檐下,两侧靠近檐口处置挑檐石,使其上皮与下皮平齐,一般只用于后檐。主要特征是梁头和斗拱等木构件不暴露于外面,以达到防火的目的。

实录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实录馆

官修史书机构。

玉牒

宫廷文献名,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

玉牒馆

编修皇族谱系的机构。

起居注馆

掌侍皇帝政务之起居、记言、记行的机构。清康熙九年(1670年)设,三十六年(1697年)停馆,雍正元年(1723年)复设。负责记录朝会、御殿、御门听政、殿试、御经筵、外藩来朝、大阅、节日、出师命将、凯旋迎劳及岁勾重囚等重大事件。皇帝谒陵、校猎、驻跸园苑、巡狩方岳时,记注官皆护从。每月成满、汉文各1册,书明年月日及记注官姓名,次年按月排纂成册,命名为《起居注》。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检查皇帝所交办事情处理情况的机构。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公署

旧称稽察各衙门奉行事件处,清雍正八年(1730年)特旨设立,是负责监察督办皇帝交办之事件办理情况的机构。初设于隆宗门外,乾隆元年(1736年)移至协和门北侧庑房内,宣统三年(1911年)撤销。

内阁诰敕房

负责办理皇帝封官、赐爵等命令的机构,隶属于汉本房。皇帝行围或驻跸圆明园须携带宝玺,即在此房内点交。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相关文章

  • 坤宁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坤宁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明初设坤宁门于御花园钦安殿北,即现顺贞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曾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门面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后檐设两抹头方格槛窗,中配方格风窗,前檐为墙...

    1722 坤宁门 坤宁宫 御花园 钦安殿 顺贞门 面阔 歇山式顶 琉璃
  • 弘德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弘德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弘德殿为乾清宫之西小殿,始建于明代,初名雍肃殿,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改今名。殿南向,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槛窗。前接抱厦3间。殿中悬挂匾曰“奉三无私”,南向设御座。后室3间,有匾曰“太古心殿”,后东室匾曰“怀永图”,皆为乾隆皇帝御笔。明代殿前有斜廊,清代改为砖墙,自成一院。东侧有小门一道,以通内外,西侧为凤彩门,是正宫通向...

    1290 弘德殿 乾清宫 歇山顶 琉璃 面阔 明间 抱厦 昭仁殿
  • 西华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西华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 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

    1683 西华门 东华门 下马碑 须弥座 琉璃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基座
  • 螽斯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螽斯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螽斯门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西六宫区域的西二长街南端,与北端百子门相对,始建于明代。螽斯门的典故源自《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是一种昆虫,繁殖力强,善鸣。诗中描述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孙众多、虫鸣阵阵的景象。皇宫内廷西六宫的街门命名为螽斯,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

    1521 螽斯 内廷 二长街 琉璃 歇山顶
  • 四神祠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四神祠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四神祠是供奉四神的地方。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神祠由一座八角形亭子前出抱厦组成,周围出廊,八方攒尖顶黄琉璃瓦,上覆黄琉璃宝顶。抱厦卷棚 歇山顶,黄琉璃瓦。梁枋绘龙锦旋子彩画,天花板绘锦纹支条 缠枝莲天花。不施斗栱,槛窗用豆腐卦 槅心,青砖槛墙。廊下设木坐凳栏杆,上用华板,色彩绚丽,造型纤秀,别具风格。亭内靠南墙砌砖台,是架供案奉安神牌的地方,面北...

    1340 四神 抱厦 攒尖顶 琉璃 宝顶 卷棚歇山顶 卷棚 歇山顶
  • 景仁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仁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景仁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

    423 景仁宫 内廷 影壁 面阔 琉璃 歇山式顶 走兽 五踩斗栱
  • 景祺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祺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加以修缮。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

    280 景祺阁 内廷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明间
  • 位育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位育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位育斋位于御花园内西北,明代建,初名对育轩,嘉靖年间曾更名玉芳轩,清代改称今名。斋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一亭曰澄瑞。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1671 位育斋 御花园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明间 支摘窗
  • 坤宁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坤宁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坤宁宫是内廷 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

    689 坤宁宫 内廷 后三宫 盛京 乾清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景亭位于御花园内东侧的假山顶上。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间改堆假山。山的东西山石间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亭子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 斗栱,攒尖顶,上覆翠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鎏金 宝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亭内天花 藻井,面南设宝座。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

    1513 御景亭 御花园 一斗二升交蔴叶 斗栱 攒尖顶 琉璃 剪边 鎏金
  • 乾清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乾清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

    1402 乾清门 内廷 面阔 进深 须弥座 御路石 鎏金 三踩斗栱
  • 吉云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吉云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吉云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内咸若馆西侧,坐西面东,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为二层楼阁,三十六年(1771年)悬满汉文“吉云楼”匾。楼上下室内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底座及多层台阶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顶部是一道长墙式的千佛龛。供台上层层摆放五彩 描金 擦擦佛母像。四壁、屋梁各处满做千佛龛,内供相...

    1884 吉云楼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咸若馆 面阔 宝相楼 配殿 千佛
  • 天一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天一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天一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中路御花园内,为钦安殿院落之南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按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其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被火,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

    1356 天一门 内廷 御花园 钦安殿 阴阳五行 鎏金 琉璃 歇山顶
  • 九龙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九龙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 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

    537 九龙壁 宁寿宫 皇极门 琉璃 影壁 斗栱 须弥座 浮雕
  • 雨花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雨花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阁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雨花阁为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一、二层之间靠北部设有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格局。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四周出...

    680 雨花阁 内廷 三世章嘉 章嘉 胡土克图 托林寺坛城殿 坛城 藏传佛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