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周苏琴 点击 :

昭仁殿❖图片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匾额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内景

昭仁殿❖简介

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

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嘉庆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相关知识科普


昭仁殿

乾清宫

歇山顶

歇山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又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较单檐尊贵。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抱厦

亦称龟头屋,是从正殿接出的小屋,与正殿用两个屋顶连接。

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年),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出身农民家庭,明崇祯三年(1630年)率众起义,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牺牲,继称闯王。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戴。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击败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旋即进兵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明亡。其后,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们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以及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等原因,起义军失利,退出京城。李自成率部转至河南、陕西一带与清军对抗。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五经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开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之官,以备咨询。当时的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此时的《礼》指《仪礼》,后世改为《礼记》,《春秋》又合以《左传》。皆先秦儒家之经典,但均掺有汉儒推想成分。再经历代儒家注解发挥,都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其讲史的内容,多出自《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训》等史籍。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关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论著汇编,西汉戴圣编纂。其内容分为两大类:①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②关于礼乐制度。《礼记》本非一人所作,因而在内容上显得十分博杂。《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为之作注。

相关文章

  • 位育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位育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位育斋位于御花园内西北,明代建,初名对育轩,嘉靖年间曾更名玉芳轩,清代改称今名。斋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一亭曰澄瑞。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1671 位育斋 御花园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明间 支摘窗
  • 景祺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祺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加以修缮。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

    280 景祺阁 内廷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明间
  • 寿安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寿安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

    1094 寿安宫 内廷 寿康宫 英华殿 咸安宫 咸安宫官学 琉璃 屏门
  • 漱芳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漱芳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皇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漱芳斋为工字形殿,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安风门,余皆为槛窗。室内明间与次间以落地罩分隔,东次室额曰“静憩轩”,为乾隆七年(174...

    841 漱芳斋 乾西五所 重华宫 配殿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 丽景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丽景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殿东西两侧各有耳房3间,卷棚硬山顶。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额曰凤光室、猗兰馆,与储秀宫、丽景轩围合成一个狭长的庭院,庭院南侧东西各有水井一眼,其上原有的井亭已无存...

    1389 丽景轩 储秀宫 面阔 硬山顶 明间 风门 楠木 万字锦
  • 阅是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阅是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阅是楼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在畅音阁大戏楼的北侧,为清宫观戏场所。楼座北面南,前有月台,东西有配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十三年(1808年)拆去月台,改安踏跺,二十三年拆东西配楼,改建厢廊。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慈禧四十寿辰观戏曾修整此楼。阅是楼单檐二层,卷棚 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绘金龙和玺彩画。楼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廊。下...

    537 阅是楼 宁寿宫 畅音阁 月台 配楼 踏跺 厢廊 卷棚歇山顶
  • 摛藻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摛藻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堆秀山东侧,依墙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

    760 摛藻堂 御花园 堆秀山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明间
  • 南三所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三所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三所位于外朝东路文华殿东北,为一组殿宇的总称。明朝这一带有端敬殿、端本宫,为东宫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撷芳殿”,清康熙年间太子允礽之宫人于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撷芳殿原址兴建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宁寿宫以南,故又称“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嘉庆朝以后多以“撷芳殿”代称整组建筑。南三所共用宫门1座,面阔3间,进深1间,绿琉...

    580 南三所 文华殿 允礽 宫人 宁寿宫 阿哥 面阔 进深
  • 大佛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大佛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大佛堂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月台陈设香炉、香筒。殿内装修考究,佛龛、供案、佛塔、佛像、经卷、法物、供器等陈设众多。其中传为元代干漆夹纻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艺术价值极高,为传世塑像中的精品。殿内原悬清康熙皇帝“万寿无疆”御书匾和乾隆皇帝“百八...

    1928 大佛堂 慈宁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式顶 月台 香筒
  • 梵华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梵华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梵华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倚北宫墙而立,坐北朝南,7开间,二层楼,卷棚 歇山顶。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高210cm。东西各3室,分别供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54尊。各室中央均为天井,直通二层。二层绕天井设紫檀木围栏,珐琅塔顶正在天井中央。二层明...

    1925 梵华楼 宁寿宫 卷棚歇山顶 卷棚 歇山顶 明间 掐丝珐琅 珐琅
  • 御花园西井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花园西井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花园西井亭位于天一门外右侧、千秋亭的东侧。亭平面方形,面阔1.94m,亭中有井,周围有泄水沟槽,朱红色四柱,周围绕以白石雕栏板。西井亭的最大特点是平面为方形,顶部转为八方形,在四柱之上各架一与平面四角呈45°的转角桁,两端各与悬在柱外的四根转角桁相接,于是形成八边,将承担顶部的荷载传达到四柱,因为利用悬挑达到力的平衡,所以也有称其为“担梁”的。此种作法体现...

    759 御花园 井亭 天一门 千秋 面阔 白石 转角桁 担梁
  • 熙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熙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熙和门位于外朝中路、太和门外西侧庑房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右顺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因三大殿火灾被焚毁,次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归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再度烧毁,天启年间重建。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为雍和门,乾隆元年(1736年)为避雍正皇帝讳而改为熙和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579 熙和门 太和门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三踩斗栱 斗栱
  • 景阳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阳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 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栱,...

    1288 景阳宫 内廷 钟粹宫 永和宫 面阔 琉璃 庑殿顶 走兽
  • 宁寿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门在皇极门北,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这一区域原为明代一号殿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为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门制依乾清门制度改建,门名仍沿旧称。宁寿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式顶,面阔5间,进深3间。前檐正中3间建为敞厅,两梢间下砌槛墙,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槛窗各4扇,中安方格风窗。两侧山墙...

    1321 宁寿门 皇极门 宁寿宫 乾清门 琉璃 歇山式顶 面阔 进深
  • 颐和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颐和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

    1882 颐和轩 宁寿宫 乐寿堂 景祺阁 穿廊 面阔 进深 歇山式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