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茹競华 点击 :

御景亭❖图片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景亭❖简介

御景亭位于御花园内东侧的假山顶上。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间改堆假山。山的东西山石间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亭子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 斗栱攒尖顶,上覆翠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鎏金 宝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亭内天花 藻井,面南设宝座

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西苑尽在目中。


相关知识科普


御景亭

御花园

一斗二升交蔴叶

斗栱形式的一种。在正心栱上用三个槽升子托着正心枋,中间升子地方出蔴叶头,不出跴。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构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经多重交叉组合而成。每一组合称一攒。按安装部位分科,位于柱头上的称柱头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称角科,分布于柱间部位的称平身科。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因此,多用于较高等级建筑上。斗栱发展至清代,被作为建筑模数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为单位,长度同于最下坐斗的开口大小。

攒尖顶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各戗脊的木构架向中心上方逐渐收缩聚集于屋顶雷公柱上,类似锥形,木脊榑上盖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装宝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其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为园林建筑中亭、阁最普遍的屋顶形式。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边

屋面做法的一种。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种类与屋面不同的瓦件,明显突出屋面的边际线。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宝顶

一为建筑构件,用于封护攒尖顶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蚀,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或宝塔形。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皇家陵寝主人的坟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称宝顶,底下是地宫。宝顶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一层一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同时加用铁钉,所以十分坚固。

天花

亦称顶棚。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构件,一般可分为硬天花、软天花。硬天花以木条纵横相交成若干格,也称为井口开花,每格上覆盖木板,称天花板,天花板圆光中心常绘龙、龙凤、吉祥花卉等图案。软天花又称海漫天花,以木格蓖为骨架,满糊麻布和纸,上绘彩画或用编织物,为等级较低的天花。

藻井

建筑物室内天花如穹隆状的装饰。由方井、八方井、园井层叠垒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龙状,口衔宝珠。藻井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殿宇。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景山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

西苑

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东至紫禁城、景山以外,北、西、南三面皆抵皇城。面积约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营而成。中心地带为南、中、北三海的广阔水域,水面相连通,四周建有大量园林建筑。其中保持较完整的有南海瀛台建筑群(清晚期幽禁光绪帝之处);北岸流水音、流杯亭、丰泽园、静谷等处;以及北海团城、琼岛、太液池东岸和北岸建筑群。现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南海为中央政府办公区。

相关文章

  • 耸秀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耸秀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耸秀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院内堆叠高耸的假山,山顶高耸一亭,名耸秀亭。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0117』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435 耸秀亭 宁寿宫 四角攒尖顶 攒尖顶 琉璃 倒挂楣子 坐凳栏杆
  • 澄瑞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澄瑞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m,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 斗栱,檐枋下安华板。亭东西两侧的石雕栏板亦为桥的栏板,蕉叶纹 望柱头。亭南北两面设踏步,作为进出口。方亭内为金龙图案井口 天花,正...

    1278 澄瑞亭 御花园 位育斋 千秋 面阔 抱厦 琉璃 剪边
  • 午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午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

    1537 午门 承天门 大明门 太和门 奉天门 皇极门 廊庑 五门
  • 钟粹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钟粹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

    585 钟粹宫 内廷 垂花门 面阔 琉璃 歇山式顶 走兽 苏式彩画
  • 三友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三友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三友轩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座北面南,三开间式小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轩明间 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 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东为3扇...

    1542 宁寿宫 琉璃 卷棚顶 明间 槅扇 支摘窗 岁寒三友 装修
  •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 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

    961 绛雪轩 御花园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卷棚 卷棚顶 抱厦
  • 角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角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角楼坐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 进深各三间,每面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m,平面成为中...

    789 城池 护城河 须弥座 面阔 进深 明间 抱厦 宝顶
  • 佛日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佛日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佛日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慧曜楼而建,北依宁寿宫北宫墙,东有石梯与梵华楼相连。楼为2层,上下各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 卷棚 歇山顶。佛日楼一层间隔成数室,供奉藏传佛教五大密教主尊(密集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五方佛和释迦牟尼佛。二层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北、东、西三壁设长...

    1292 佛日楼 建福宫 慧曜楼 宁寿宫 梵华楼 琉璃 剪边 卷棚歇山顶
  • 堆秀山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堆秀山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堆秀山,明曰堆绣山,位于御花园东北部。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筑堆山。山北依宫墙,高约10m。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洞门上额题满汉文“堆秀”。山前两侧设有石蟠龙喷泉,山腰处暗设水缸储水,以管相连,引水至蟠龙口中喷出。此为宫中仅存的水法。山的东西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

    643 堆秀山 御花园 藻井 水法 御景亭
  •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景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景亭位于御花园内东侧的假山顶上。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间改堆假山。山的东西山石间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亭子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 斗栱,攒尖顶,上覆翠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鎏金 宝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亭内天花 藻井,面南设宝座。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

    1513 御景亭 御花园 一斗二升交蔴叶 斗栱 攒尖顶 琉璃 剪边 鎏金
  • 咸若馆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咸若馆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中央,是园中主体建筑,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明代初建时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曰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先后大修、改建,即今所见形制。馆坐北朝南,正殿5间,前出抱厦3间,四周出围廊。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式顶。馆内装饰考究别致:梁檩上的龙凤和玺彩画灿然生辉,顶部的海墁花卉 天花清丽淡雅。室内明间柱子的装...

    1624 咸若馆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抱厦 琉璃 歇山式顶 卷棚 龙凤和玺彩画
  • 承乾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承乾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

    1104 承乾宫 内廷 面阔 琉璃 歇山式顶 走兽 五踩斗栱 斗栱
  • 南、北十三排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北十三排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北十三排指宁寿宫外东侧南、北各13座排房,东依紫禁城城墙,为乾隆年间所建。其中12座南北相向,各面阔3间,进深1间,前出廊,明间开门,灰瓦硬山式顶。每两座为1院,共6院,每院西墙辟院门1座。北端1座有小南房两间。南端南墙中辟垂花门,门外南临敛禧门。...

    1993 十三排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明间 硬山式顶 垂花门
  • 慈宁宫花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慈宁宫花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花园中原有临溪观、咸若亭等建筑,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名为临溪亭、咸若馆。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此后虽“颇有更动”,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花园南北长约130m,东西宽50m,总占地面积6800㎡。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

    357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内廷 临溪亭 咸若馆 面阔 抱厦 琉璃
  • 西华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西华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 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

    1683 西华门 东华门 下马碑 须弥座 琉璃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基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