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图片
城隍庙外景
城隍庙琉璃门
城隍庙❖简介
城隍庙位于紫禁城西北隅,依西城垣而建。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咸丰七年(1857年)修葺。
城隍庙为一组独立的建筑群,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庙门和正殿,构成前后三进小院。山门面阔3间,灰瓦硬山顶,门前东侧院墙辟琉璃门一座,为出入城隍庙之门户。庙门面阔亦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为穿堂,后有甬路与正殿月台相连,东西配殿各3间,灰瓦硬山顶。正殿面阔5间,坐北朝南,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内曾供奉紫禁城城隍之神,并陈设经卷、法器等,东西配殿各3间,灰瓦硬山顶。
城隍庙建成后,每年万寿节和季秋遣内务府总管在此致祭,三月、九月、十二月各供玉堂春富贵花一对,朔、望日则供素菜。道光年间,每年八月万寿节由大光明殿道士在城隍庙内办道场诵经3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后停止。
现建筑完好。
相关知识科普
城隍
中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池”,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城隍,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之神,道教尊祀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城隍祭祀之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清代学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引《礼记》及注云:“记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有蜡。注曰:伊耆,尧也。盖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此正祭城隍之始。”相传最早的城隍庙为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于安徽芜湖所建。《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天保六年(555年)北齐的慕容俨镇守郢城(今河南信阳县南)时,见城中有城隍神祠一所,率士卒祈祷,以解城中之围,果有灵验,此祀城隍神之明确记载。唐、宋以后城隍庙祭遍天下。明清城隍祭祀达到极盛,至民国城隍祭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硬山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屋顶分前后两坡,两端与山墙平齐,显得质朴坚固。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穿堂
工字殿前后殿之间的连接部分,又称柱廊。
月台
建筑物前的台座。
配殿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万寿节
皇帝的诞辰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为皇帝祝寿,是清宫中重要的典礼活动。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万寿节期间禁止屠宰,前后数日不理刑名,文武百官还要按制穿蟒袍补服。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望日
古代天文学中将太阳落山与月亮东升处于同一直线的那天称为望日,它一般发生在农历每月十五日,故古代常把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