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阅是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杨文概 点击 :

阅是楼❖图片

阅是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阅是楼❖简介

阅是楼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在畅音阁大戏楼的北侧,为清宫观戏场所。楼座北面南,前有月台,东西有配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十三年(1808年)拆去月台,改安踏跺,二十三年拆东西配楼,改建厢廊。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慈禧四十寿辰观戏曾修整此楼。

阅是楼单檐二层,卷棚 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绘金龙和玺彩画。楼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廊。下层明间开玻璃门3扇,次、稍间为槛墙、支摘窗,上支窗为双步步锦格心,下为玻璃窗。上层明间安槅扇6扇,次、稍间装修与下层相同。

阅是楼下层东西次间靠南窗均设有宝座。楼东西辟门与两侧转角庑房相通,再与东西厢廊相连,经南部转角庑房可直达畅音阁南扮戏楼。

阅是楼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观戏处,厢廊是王公大臣陪观处。

现在这里是“清宫戏曲陈列”的场所。


相关知识科普


阅是楼

宁寿宫

畅音阁

月台

建筑物前的台座。

配楼

亦称厢楼,位于正楼前左右两侧,两配楼朝向相对,形制相同。

踏跺

即台阶,一般用砖或石条砌造。

厢廊

位于正房前左右两侧,两侧厢廊朝向相对,形制相同。

卷棚歇山顶

歇山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故又称此类建筑为九脊殿。歇山卷棚顶则无正脊,屋脊部位形成弧形曲面,为歇山式屋顶之一种。

卷棚

卷棚式顶的简称。两山顶成圆形,屋顶无正脊,前后两坡瓦陇贯通,又称“过陇脊”。

歇山顶

歇山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又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较单檐尊贵。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边

屋面做法的一种。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种类与屋面不同的瓦件,明显突出屋面的边际线。

金龙和玺

和玺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枋心内一般画二龙戏珠,藻头内画升、降龙。平板枋以青色为底,上绘行龙;挑檐枋青色底,画流云或“工王云”;由额垫板朱红色底,上绘行龙。龙周围衬云纹、火焰图案。

和玺彩画

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找头、箍头三部分组成,以连接的人字形曲线为间隔,绘以龙凤图案,主要线路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色衬地,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支摘窗

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步步锦

古建筑门窗常用的棂条组合形式。其做法是用棂条拼成一个个长方形,上下左右对称排列。棂条交接处做成尖榫,用胶粘牢。

槅扇

又称格门,由立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木构框架。抹头又将槅扇分成槅心、绦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个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棂条拼成各种图案。棂条分内外两层,中间糊纸、夹纱或安玻璃。室内槅扇多采用夹纱做法,所以又称碧纱橱。绦环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室内槅扇的雕刻较为细腻。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转轴,可以自由开合。有的槅扇不用绦环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样使用棂条,称落地明造。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宝座床

设置有宝座的炕床,不为卧息而用以靠坐。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相关文章

  • 文华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华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

    1168 文华殿 协和门 武英殿 五行说 琉璃 经筵 圣济殿 李自成
  • 延晖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延晖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阁座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迴廊环绕,玲珑轻盈。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

    1813 延晖阁 御花园 琉璃 歇山顶 明间 灯笼框 堆秀山 景山
  • 太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

    1053 太极殿 内廷 启祥宫 长春宫 穿堂 抱厦 配殿 面阔
  • 建福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建福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建福宫为一南北狭长的院落,东西宽约21m,南北长逾110m。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和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4进庭院。建福门是建福宫正门,位于南端宫墙正中,门内即第一进院落,抚辰殿居中而立。抚辰殿后...

    803 建福宫 内廷 乾西五所 建福门 抚辰殿 惠风亭 静怡轩 面阔
  • 梵华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梵华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梵华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倚北宫墙而立,坐北朝南,7开间,二层楼,卷棚 歇山顶。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高210cm。东西各3室,分别供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54尊。各室中央均为天井,直通二层。二层绕天井设紫檀木围栏,珐琅塔顶正在天井中央。二层明...

    1925 梵华楼 宁寿宫 卷棚歇山顶 卷棚 歇山顶 明间 掐丝珐琅 珐琅
  •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 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

    961 绛雪轩 御花园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卷棚 卷棚顶 抱厦
  •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坐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

    1102 皇极殿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浑金
  • 中和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中和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

    1228 中和殿 太和殿 保和殿 华盖 华盖殿 天花 面阔 进深
  • 乐寿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乐寿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

    2030 乐寿堂 宁寿宫 养性殿 颐和轩 淳化轩 敬胜斋帖 敬胜斋 暖阁
  • 苍震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苍震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苍震门为内廷东六宫东大墙的琉璃随墙门,东向。明初建,初曰宫东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曰苍震门。其为一开间琉璃门,宫门两扇,西与昭华门相对,东出为东筒子长街,与蹈和门斜对,是内廷东六宫出入的重要门户。此门不常开,惟遇扫雪或修建工程则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世祖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皇后)不豫,帝在苍震门内设帷幄以居。雍正元年(1723年)奉安...

    1059 苍震门 内廷 琉璃 东筒子 梓宫 宁寿宫 屏门 影壁
  • 翊坤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翊坤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

    957 翊坤宫 内廷 万安 穿堂 体和殿 储秀宫 面阔 琉璃
  • 珍妃井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珍妃井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珍妃井位于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普通水井。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贵妃,其家人获准将...

    1911 珍妃 宁寿宫 井口石 井口 景祺阁 颐和轩 清西陵 崇陵妃园寝
  • 储秀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储秀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

    1943 储秀宫 内廷 翊坤宫 穿堂 体和殿 配殿 琉璃 万寿无疆
  • 浴德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浴德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浴德堂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院内西北平台上,其名源自《礼记》中“浴德澡身”之语,是清代词臣校书的值房,专司刊刻、装潢书籍等事宜。浴德堂坐北面南,面阔3间,黄琉璃瓦卷棚 歇山顶,后檐接抱厦2间。堂后偏西有北房,面阔2间,黄琉璃瓦卷棚硬山顶。浴德堂东次间后檐辟门,接砖砌拱券通道以通后室,通道曲折如曲尺。后室平面呈方形,上覆穹顶,建筑带有鲜明的阿拉伯式风格。室内四壁至...

    419 浴德堂 武英殿 礼记 值房 面阔 琉璃 卷棚歇山顶 卷棚
  • 长春宫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长春宫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长春宫戏台,位于西路体元殿后,面阔三间,北向长春宫。寒冬演戏,搭盖玻璃棚,称为暖台。慈禧听政时寝居长春宫,组建长春宫近侍为本宫班,经常在此排练演出。...

    429 长春宫 长春宫戏台 体元殿 面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