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200647-1/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图片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题签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简介
绣像上乐金刚 唐卡,清,纵93厘米,横68.5厘米。
上乐金刚,又称胜乐金刚,为藏传佛教中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等教派共修之本尊。上乐金刚的形象有多种,此幅为常见的四面十二臂两足像。 上乐金刚四面颜色各异,居中面呈蓝色,左、右、后三面分别呈白色、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降服、息灾、敬爱、增益四种事业和功德。每面有三目,表示能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头戴骷髅冠,表示无常和勇武。项挂以50个人头骨串成的念珠。12双手臂象征12个真理,各手分持不同的法器,其中左右主臂两手分持金刚铃、金刚杵并拥抱明妃 金刚亥母;左副臂自上而下分别握白色象皮一角、持喀章嘎、捧嘎巴拉碗、持绢索、施期克印;右副臂自上而下分别握白色象皮一角、持嘎巴拉鼓、持长柄金刚斧、执三叉戟、持钺刀。身体为深蓝色,背披白象皮,腰围虎皮裙,象征无畏和勇猛。右展立,脚踏一男一女,表示降服了愤怒和色欲。 金刚亥母红色身,一面三目二臂,头戴骷髅冠,呈忿怒相,左手搂抱主尊,右手高举金刚杵,双腿环绕于主尊腰间,呈俱喜大乐之相。 上乐金刚右上方为一位印度大成就者,左上方为黄教祖师,画面下方为六臂大黑天。 该幅唐卡以绢为地,采用平金、钉线、平绣、套针等针法绣成,颜色鲜艳,为故宫所藏唐卡中的精品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上乐金刚
又称胜乐金刚,为藏密重要本尊之一,其形象多为双身忿怒相,主尊四面,每面三目,十二臂,主臂拥抱其明妃金刚亥母,左右手中分握金刚铃、杵,其余手臂亦各持法器,二足,左弓步立姿,足下踏裸身魔怪,是其常见之显相。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宁玛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
萨迦派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之一。“萨迦”意为“白土”,因在后藏本波日山的白色山崖下初建萨迦寺而名其教派,萨迦寺住持即为该派教主。萨迦初祖贡噶宁波将显密教法系统化,确立了萨迦派的教理体系。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对大元帝国统一西藏贡献卓著,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并于至元四年(1276年)在西藏建立了萨迦派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自此萨迦派掌管西藏政教权力近百年。该派注重修习本尊、护法的各种仪轨及坛城供修,以“道果教授”为其教法特色,有所谓不出寺墙的萨迦“十三金法”。
格鲁派
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之一。“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修行次第而得名,亦俗称“黄帽派”、“黄教”。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为开派祖师。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万人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是为格鲁派形成之标志。后西藏之达赖、班禅及内、外蒙古之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转世系统皆属格鲁派。该派教理上继承阿底峡所传之龙树的中观思想,主张缘起性空。修习上止观并重,尤其强调戒律为佛教之本。此一派至明清时渐为西藏佛教之正统,并为朝廷所重,一直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念珠
念珠又称数珠,为佛教中记数之随身法物,数量有所不同,所表征之意义也有别,如108颗念珠象征断除108种烦恼。据记载,我国佛教使用念珠始于隋唐时期。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金刚杵
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明妃
明妃约有二义:一以教理,所谓能破愚闇烦恼故曰明,能生一切之功德故曰妃,即陀罗尼之别称;二指佛或本尊悲智双运之配偶,是智慧之象征,亦可称佛母,通常在与本尊一同出现时称明妃,以侧重其主尊之法侣的神格身份。藏传佛教中如五方佛大日如来之明妃金刚界佛母、阿閦佛之明妃佛眼佛母、宝生佛之明妃无我佛母、无量寿佛之明妃白衣佛母、不空成就佛之明妃救度佛母等较为常见。
金刚亥母
金刚亥母原本是古代苯教中的一种神灵,后来被莲花生大士降伏,成为密教中的本尊或护法。金刚亥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单身像和双身像,其双身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上乐金刚的明妃形象出现。按照佛经所述,金刚亥母对有情众生特具悲心,如以金刚亥母为本尊进行修行,可得到“净除烦恼、显俱生智”,“调柔气脉、证无死果”,“降伏魔仇,摄十法界”三重功德。
喀章嘎
喀章嘎又称金刚杖,为密教法器之一。相传它是从密教法器中的独股杵演变而成,但一般的喀章嘎个体比独股杵大数倍。在密教中,喀章嘎象征修行佛法犹如金刚杖之坚固,具有不拔之信念,且能驱魔胜邪。
嘎巴拉碗
嘎巴拉碗又称内供颅器,是藏传佛教的主要祭法器之一。嘎巴拉为梵语,意“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在藏传佛教修密法或作密灌顶时,常用它盛祭品供于佛前。嘎巴拉碗一般选用生前许愿者之头盖骨制作而成。人死天葬后,须经大喇嘛严格审查、确定、认可后乃制成。
期克印
佛教密宗手印的一种,中指和无名指弯曲,余三指伸直,拇指压在弯曲的二指上。
嘎巴拉鼓
嘎巴拉鼓又称鼗鼓,藏语称作扎玛茹,是西藏密教手鼓的一种,有木制、骨制等种。嘎巴拉鼓既是乐器,也是密宗修法时常用的法器之一。在密宗修法时,可与金刚铃、金刚杵等法器合用。修法师手握金属腰箍左右摆动,以侧边软锤击打鼓面,发出响声,据说此声可驱除恶魔,因此,嘎巴拉鼓常用于密教驱鬼仪式。
右展立
佛像站立姿势的一种,即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展立姿是呈忿怒相的神常用的一种站立姿势。
大黑天
音译称摩诃迦罗、莫诃哥罗、嘛哈噶拉等,为大自在天的化身,是藏传佛教中著名的护法神之一,民间亦将其视为战神、施福之神,在西藏极受尊崇。
平金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钉线
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
套针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