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010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图片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简介
银鎏金 六世班禅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高73.8厘米,宽47厘米。
班禅头戴鎏金尖顶通人冠,眉间白毫处原嵌物缺,弯眼,嘴角内收,面庞丰颐,神态寂静慈祥。身披袒右田相格袈裟,内穿交领坎肩。衣边和田相格鎏金,錾刻 缠枝牡丹和忍冬纹。右手当胸,拇指食指相拈,施说法印;左手置腹前,结禅定印。双腿相盘,呈吉祥跏趺坐。仰覆莲花座通体鎏金,上部饰一圈联珠纹,莲瓣挺拔饱满。
班禅是班禅额尔德尼的简称,班是梵语,意为“精通五明的学者”,禅是藏语“大”的意思,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宝”。六世班禅本名贝丹益西,是一位爱国的宗教领袖。为庆贺乾隆皇帝70大寿,六世班禅从西藏札什伦布寺启程,路青海、内蒙古等地到达承德。乾隆对六世班禅的朝贺极为重视,一路不断派人护送和问候,并赠送许多珍贵礼品,还特在承德仿照札什伦布寺修建须弥福寿庙,以为班禅下榻之地。参加祝寿盛会活动之后,六世班禅离承德经古北口至北京,住在西黄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二,六世班禅因患天花在北京西黄寺圆寂。
为了纪念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西藏活佛,乾隆皇帝命人按照六世班禅生前画像、并仿照宫中宗喀巴银像规格制作蜡像,成像后至符合乾隆心愿为止,才命工匠照样制作银像。工匠们奉旨先后制作了4尊银鎏金六世班禅像,分别供奉在北京西黄寺、紫禁城养心殿(之后供养在雨花阁西配楼班禅影堂)、承德须弥福寿庙、避暑山庄紫浮殿(无量寿殿)。原供养在紫禁城中的六世班禅银像,现存放于紫禁城内宝华殿。原供奉在西黄寺的银像现存雍和宫。故宫雕塑馆现在陈列的这尊银像是1914年从承德运回故宫的,但出自须弥福寿庙还是紫浮殿尚不能确定。来自承德的另一尊六世班禅银像于1973年拨交给洛阳市文化局,现陈列在洛阳市博物馆里。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六世班禅
六世班禅,法名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今西藏日喀则专区南木林人。乾隆五年(1740年)被认定为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翌年迎入扎什伦布寺作床,由安钦·罗桑苏巴为教授其经典并授沙弥戒。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前往拉萨布达拉宫,拜七世达赖喇嘛为师学习佛法。三十年(1765年),清朝廷为颁赐其金册、金印,册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率领僧俗众人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庆贺乾隆帝七十寿辰,历时一年多的跋涉,于翌年七月到达热河,受到隆重的接待。此前仿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班禅起居。参加庆典活动之后,八月班禅前往北京,在京期间,观瞻了皇宫及京内的各大寺院,诵经作佛事。十一月突患天花圆寂于西黄寺。
白毫
即白毫相,梵语为urna-laksana,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忍冬纹
陶瓷器装饰纹饰之一,为最早出现的缠枝纹,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上,隋、唐两代盛行。一般与莲瓣纹组合,成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之一。后人将忍冬纹归于卷草纹范畴。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禅定印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天花
亦称顶棚。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构件,一般可分为硬天花、软天花。硬天花以木条纵横相交成若干格,也称为井口开花,每格上覆盖木板,称天花板,天花板圆光中心常绘龙、龙凤、吉祥花卉等图案。软天花又称海漫天花,以木格蓖为骨架,满糊麻布和纸,上绘彩画或用编织物,为等级较低的天花。
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养心殿
雨花阁
配楼
亦称厢楼,位于正楼前左右两侧,两配楼朝向相对,形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