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上乐王佛唐卡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上乐王佛唐卡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893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上乐王佛唐卡❖图片
上乐王佛唐卡
上乐王佛唐卡背后白绫签
上乐王佛唐卡❖简介
上乐王佛唐卡,18世纪,西藏,布本,设色,通高121厘米,宽73厘米,画心纵64厘米,横41厘米。清宫旧藏。
上乐王佛是藏密宁玛、萨迦、噶举及格鲁等派共修之本尊,尤为新派密续所重。此幅所画蓝体四面双身上乐王佛,是本尊诸异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造型。主尊蓝色身,中面亦蓝色,左面绿,右面黄,红色的后面画在左侧。每面三目,现瞋怒相。十二臂,两主手持铃杵抱红色身之明妃 金刚亥母,上两手执象皮,右手分执鼗鼓、钺斧、钺刀、三尖叉,左手分持喀章噶、颅器、绳索、梵天头等。主尊右展立姿,足下踏男女形,背倚火焰身光。金刚亥母持金刚杵与盛血颅器,双腿盘于上乐王佛腰间,呈俱喜大乐之相。主尊上方天界中绘至尊上师宗喀巴,其左绘金刚持、洛桑格桑嘉措和吉祥怙主圣龙树,右绘洛桑贝丹益西、金刚手及喇嘛鲁伊巴。莲座下方并列红身之勘哲罗黑、黄身素坚玛、黑色空行母及绿色拉玛,而以坐乘白象的拉仲巴居中。地界周匝绘画虎豹猛禽及非人等争斗啖食之寒林景象,触目惊心。
唐卡背面有汉满蒙藏四体墨书白绫签,汉文为:“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一日,仲巴胡土克图岁本康卜恭进供奉利益画像阴体上乐王佛……左一”。
相关知识科普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明妃
明妃约有二义:一以教理,所谓能破愚闇烦恼故曰明,能生一切之功德故曰妃,即陀罗尼之别称;二指佛或本尊悲智双运之配偶,是智慧之象征,亦可称佛母,通常在与本尊一同出现时称明妃,以侧重其主尊之法侣的神格身份。藏传佛教中如五方佛大日如来之明妃金刚界佛母、阿閦佛之明妃佛眼佛母、宝生佛之明妃无我佛母、无量寿佛之明妃白衣佛母、不空成就佛之明妃救度佛母等较为常见。
金刚亥母
金刚亥母原本是古代苯教中的一种神灵,后来被莲花生大士降伏,成为密教中的本尊或护法。金刚亥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单身像和双身像,其双身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上乐金刚的明妃形象出现。按照佛经所述,金刚亥母对有情众生特具悲心,如以金刚亥母为本尊进行修行,可得到“净除烦恼、显俱生智”,“调柔气脉、证无死果”,“降伏魔仇,摄十法界”三重功德。
天头
立轴款式的书画,其左右两边的镶料称之为“边”,上、下两头的镶料称之为“天地”或“天头”、“地头”。对联、条屏以及竖式镜心的镶料名称亦同上。
右展立
佛像站立姿势的一种,即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展立姿是呈忿怒相的神常用的一种站立姿势。
金刚杵
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龙树
有学者指出是在主尊旁刻有盘龙的树,也有人认为龙树思惟是思惟像的一种称呼。
胡土克图
清朝封授藏传佛教中大喇嘛、活佛的封号,是藏语“朱必古”的蒙语音译,意为“化身”,其地位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