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班禅喇嘛源流——香格里拉王唐卡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班禅喇嘛源流——香格里拉王唐卡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6663-4/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班禅喇嘛源流——香格里拉王唐卡❖图片
班禅喇嘛源流——香格里拉王唐卡❖简介
班禅喇嘛源流——香格里拉王唐卡,18世纪,西藏,布本,设色,通长122厘米,宽74厘米,画心纵70厘米,横42厘米。清宫旧藏。
香格里拉又称为香巴拉,国名,意为“持安乐”,是佛教传说中的神话世界,后被认定为时轮教法的发源地。香巴拉国的首任法王为月贤,据说是日光和尊胜天女之子,曾在南印度的大佛塔前跟从佛听《时轮本续》一万二千颂,并撰写注疏六万颂。他曾在宫殿南面用五种珠宝建成立体坛城。从月贤王开始,香格拉共传34代法王,被称为“香拔拉三十四代具种王”。
画面中的月贤王面留黑须,坐在宫殿前,头戴王冠,身着藏王袍服,左手持佛经,右手结说法印,下有众臣、百姓听法。画面底边有藏文题记,大意为:“天具自在法王,于吉祥时轮金刚坛城接受时轮灌顶,以金刚之力习之,诸法胤中数第一。”
相关知识科普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坛城
梵文音译为“曼陀罗”或“曼达”、“满达”。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荼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极其复杂。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雨花阁内3座掐丝珐琅坛城是国内最大的立体坛城,圆形底盘直径3.65m,正中为蓝色正方形供台,高0.7m,每边长1.69m。供台侧面分四色,北红,南白,西黄,东蓝,每面上嵌1个杵头。供台上是正方体宫殿,开四门,每门前装饰华丽的五彩牌坊,殿内供主尊神与侍从神,周围装点幡幢、白辕、飞天等。坛城亦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