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铜鎏金二臂积光佛母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铜鎏金二臂积光佛母像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99893-43/12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铜鎏金二臂积光佛母像❖图片
铜鎏金二臂积光佛母像❖简介
铜鎏金二臂积光佛母像,清,高16.4厘米。
积光佛母的面容呈菩萨寂静相,头戴五叶冠,束发披肩。袒露上身,肩披帛带,下身着裙。左手施说法印,并执莲花茎,莲花置于左肩,右手施与愿印。半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下的坐骑为一猪形。猪双目前视,双耳下垂,张口吐舌,三蹄着地,一蹄抬起尚未放下,似刚将佛母驮到目的地。坐骑下承接椭圆形覆莲瓣底座,底座正面上沿铸“大清乾隆年敬造”款,下沿刻“积光佛母”,表明尊像身份。
佛经记载,积光佛母具有大神通自在之法,为藏传佛教密宗四部中事部九大主尊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披帛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与愿印
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半跏趺坐
分为两种:左腿下垂,盘右腿于左股上,称吉祥半跏趺坐,也称左舒相跏趺坐;腿姿相反,称降魔半跏趺坐,又称右舒相跏趺坐。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