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关于美术评价体系的两点看法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熠熠 点击 :

第一,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建立评价体系,特别是进行学术评价时,总难免涉及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这里,我主要谈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在进行学术评价时最常出现的是两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一个是考辨其创新性,另一个就是考量其影响因子。

对于美术创作来说,创新性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是否有所突破?或者说在别人(或前人)的图式上有所变异,具有一种“新”的品质。这个“新”的品质当中就包含有对“高”品质的评断。对“新”的评价相对比较容易看到,有一个可以衡量(或参照)的东西,它关涉到艺术的个性问题,也可以说这一标准在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在张扬个人主义的艺术观。对“高”的评价却比较难把握,会涉及到很多的问题,会关注到文化的积淀与修养,比较容易滑入历史主义的文化视野中去。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创新性”的评价标准容易片面,容易“趋时”、“尚新”,同时也促使当代批评软化与矮化,难以坚持其学术评价的标准。可是,我们能否通过国家的权力方式进行干预?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引导?我想,不管是市场的介入,还是政治的介入,在介入过程中,艺术或学术自身又到哪里去了?它还有位置么?这不是说我还纠结于本质主义的思绪里,而是在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要考虑它的负面作用。比如说现在市场很乱,政治的主流话语介入的时候,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有一种调整,但代价是什么?

然后,便是影响因子问题。“影响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测评点有两项,即“自引率”和“他引率”。其“自引率”高,评价就低,那是负面的指标,而“他引率”高,就是你的文章被别人大量引用,学术影响大,评价就高。在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中,“自引率”是相当高的。一方面表现为风格定位与重复性的制作,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宣传,为自己设定评价指标。这种“自引”现象不仅进入市场,也渗透在体制中,甚至在权力体制运作下影响当代美术话语的生产。“自引”问题是复杂的,而“他引”是十分有限的,不少还是依靠“自引”来带动,这与现在中国艺术市场的状况也有关系。应该说,“模仿秀”是“他引”现象,但对于创作主体而言,还有一个“引他”的问题。在学术上,引用他人的成果不仅要出注,而且在引用字数上也有所限制。但在艺术创作中,学习、模仿是正常的,也无法加以量化评判。特别在中国画系统,笔法、手法及风格的承袭都是正常,而在当代的艺术评价体系中遭到质疑也是必然的。

第二,评价体系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普适性不是普世性,与特殊性相关,或者说,其不过将某一局部的特殊的地方性知识推广开来。所以,“特殊”是前提,先具有特殊性,而后又具有颠覆性,才能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知识。我们现在提“中国标准”,实际就是在民族国家意识下争取话语权的问题,或者说,是针对目前全球化中的美国标准,但利弊如何?是否可行性?比如全球化,其历程较长,是17世纪以来欧洲文化的全球性扩张。而全球化中奉行美国标准的时间会短些,在二十世纪,两者都和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整体扩张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强调中国标准有没有一种“中国化”的意图?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只是我们抗拒外来文化的“入侵”手段与策略而已,是在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中一种文化的自觉行为,还是地区性的文化策略。但“走出去”呢?如何走出去?我们的文化是否具有扩张性?或具备一种颠覆力?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具体而言,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我们所强调的“当代标准”建立在什么理论形态上?在油画创作领域,我们要明确中国油画的当代历史地位,其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回过头看清自己,知道我是谁,即强调自我,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面去实现其艺术主张。不少问题先放在个体方面去消化。

个体的流动性很强,文化联系也很广泛。所谓的“走出去”,应先给艺术家打开大门,让艺术家大量地走向世界。欧洲文化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走出去”的过程,艺术家随探险队走出去了,艺术家观察世界和表达对象的近代方式(即写实表现体系)也随着他们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应该看到传播背后的那个价值观,正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使他们的文化传播发生效力,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也推动了欧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那是一个系统,能够互动的文化系统。那么,中国现当代美术“走出去”依靠什么?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文化能够成为我们走出去的推动力?其价值观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谈政府行为,谈传播渠道,但我们先要知道我们文化传播的内动力,我们要考虑我们文化的系统性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有没有核心的价值观?有没有可能具备核心的价值观?我们有没有让自己成为文化帝国的可能?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是颠覆其他文化?也许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目前研究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咏白鹭喻继高简介1932年生,中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喻庄村人。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接受系统的美术史论和美术技法的教育,师从中国画大师傅抱石、陈之佛先生,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57年参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并开始专业从事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顾问、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

    193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傅中望:当代艺术的审美推广[图文]
    傅中望:当代艺术的审美推广[图文]

    傅中望《TA生活家》杂志编辑/徐彦图/受访者提供作为一个双料艺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科班雕塑专业的傅中望仍旧在坚持自己的雕塑创作。然而在身兼湖北美术馆馆长的同时,傅中望也面临将艺术领域的“专业度”更深入浅出地融合到公共艺术推广的工作中去。2014年,傅中望任职湖北美术馆馆长已步入第七年。然而作为一位雕塑家,傅中望在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他的艺术...

    24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徐冰:我的艺术方法[图文]
    徐冰:我的艺术方法[图文]

    2006地书拼贴本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徐冰文/徐冰图片/徐冰工作室编辑/王青云《地书》MOMA展览现场1998年编者按:1955年二月,徐冰降生在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由于出生当日下雪,这在当地属罕见,故此家人为他取名为“冰”。出生后,徐冰随父母移居北京。由于父母...

    30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庞任隆中国篆刻艺术自明清以来,经历了思考、探索、开拓,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我经过30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体悟到其特殊的语言内涵不仅表现在篆意、墨趣、刀味和石韵的原真性上,而且表现在款识、纽饰、情感和意境的拓展性上,并在创作、设计、制作、鉴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界定。一、篆意要正确篆意,即篆刻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和意味。这里首先是文必正,如果文不正,其篆意再美,亦会失去意义...

    4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李文培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水墨与京剧热成为传统精神还魂的两大艺术形势。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唱腔优美、抑扬顿挫、角色众多,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作为国粹之一,吸引了不少画家为之梦牵魂绕,从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的《京腔十三绝》开始,在中国历经一百多年时间,“京剧”和“水墨”两大国粹,随着时间的沉淀而碰撞出中国...

    53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代水墨30年:80年代中西博弈集群出击[图文]
    当代水墨30年:80年代中西博弈集群出击[图文]

    荆浩《匡庐图》30余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低调”的水墨从未缺席。中国水墨艺术家的现代实验步履维艰,甚至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处于边缘地位,但西方形式与东方传统的冲突、博弈赋予了这一特殊材质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1985年举行的“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2001年皮道坚与王璜生[微博]策划的“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

    67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吴长江:书画艺术之境[图文]
    吴长江:书画艺术之境[图文]

    吴长江创作现场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其画作获得更为广泛意义的审美境界。有评论认为,吴长江宽厚丰实的学养...

    43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本报记者蒋肖斌朱德群在国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比于他的老师林风眠、他的同门师弟吴冠中,朱德群只能说是名声在外——他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多年来第一位华人院士。他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媒体,是因为3月26日傍晚,“胡润艺术榜”发布了2013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其中油画家朱德群排名第二。然而,当...

    54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澍:建筑师首先要有思想要有立场[图文]
    王澍:建筑师首先要有思想要有立场[图文]

    王澍建筑作品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见到“普利茨克建筑奖”的新科状元王澍教授,朴素、淡然,是笔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他自称是个智商不高的人,而且,在旁人看来,有点古怪。他说他读书那个年代,没人去图书馆时,他就一个人泡图书馆;当大家都在课堂里拼命读书时,他就背着包,带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沈从文写过的地方,“我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找,每个地方都走过。&rdq...

    27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作品《三峡新移民》,贾樟柯用镜头拍摄下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其纪录片《东》的主要内容。而很多人知道刘小东恰恰是因为《东》和《三峡好人》这两部影片。刘小东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近日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出艺术家自1984年至今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纪录片与电影。展览期间,刘小东与贾樟柯以“艺术的立场”为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贾樟柯看来,刘小东绘画中&...

    2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画家张大千:艺术成就属于聪慧而多情之人[图文]
    画家张大千:艺术成就属于聪慧而多情之人[图文]

    张大千画作摘要:1983年4月2日,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先生在宝岛台湾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五岁。回望其传奇一生,为世人带来的是无数艺术精品,而他带走的,则是对巴山蜀水的无限眷恋。每个关心其艺术创作的人心中都有对先生的不同评判和解读。先生身后备受争议有三:一是造假,其仿制名家作品,却又常常自揭真相。二是敦煌临画,说其苦行僧般临摹壁画将古老文化发扬光大者有,责其...

    139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公报:文学的真正繁荣需更宽松的体制[图文]
    大公报:文学的真正繁荣需更宽松的体制[图文]

    莫言(资料图)中国的当代文学成就,不可能靠一次的诺贝尔奖就能获得体现,也不可能奢望获奖能令整个文坛状态发生质的飞越。归根结底,文学只是一种载体,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与生存状态,要真正繁荣中国文化与文学,需要开放的思想与宽松的体制,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莫言最终以大热姿态,问鼎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根结中国人半世纪的诺贝尔奖情节,似乎找到一个宣泄的机会。不可否认,以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界...

    173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先生沈鹏,江苏江阴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其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幼习诗书画,尤书为上。几经磨砺,渐成气候,以草书傲立于书山画海,成为一代名家。少年时代,喜读《大公报》,认为它天下为公,公正公道。时值《大公报》建报110周年,我们特地邀请了这位当年的老读者,请他谈谈他的书法艺术之路,他对当下书坛的评判,他对《大公报》的期望等,以飨读者。书卷气未识沈鹏先生之前,闻其以狂草独步天下,暗度:此...

    98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在一个追求功利的时代、一个崇尚金钱的时代,刘道武先生的“风水家园山水画”,也许会被人所诟病、会被主流艺术所排斥和抵触。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假设、一种主观臆断。通过几日来对刘道武“风水家园山水画”的研读,我的内心日趋明朗:刘道武的风水画,没有脱离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本质,或者可以这样说,刘道武没有在名与利的束缚中,失去道义、责任和情怀,他独创的&...

    90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秋光(中国画)柯桐枝柯桐枝花鸟画的当代意义,首先便表现在他对于传统花鸟画当代生命主题的自觉转变上。在他的作品里,已完全看不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伤春感时、哀怨落寞、孤芳自赏,而是对于多姿多彩的花草世界的高歌赞美。他的《艳秋》《灿灿金杯》《欣欣向荣》《赏花欲趁春三月》和《万木霜天红烂漫》等,无不把花朵绽放的娇艳妍丽作为描绘的视点。在这些作品里,他择取南国热带亚热带的奇花异木、编织繁密茂盛的构图、厚敷...

    89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