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地域性与世界性辩证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城城 点击 :

这些年来,全中国的人都玩疯了。人人都在出去旅游。跨省跨国,跟旅行社,自驾游,自由行,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把世界玩了个遍。本人也是个旅行狂,全国几乎走遍,世界也走了不少,最近才自驾四千多公里,把四川云南的大山大水跑了个够。如有人要问包括本人在内的喜欢旅游的你我,你们为什么喜欢旅游?说不准还真要让你想一想:“我为什么喜欢旅游?”其实也真想不出什么深刻道理。就是看希奇呗。旅游可能真的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看希奇:从未见过的风景,从未见过的人们,从未见过的风土民情,从未吃过的食物,从未体验过的经验,而且天天在变花样,永不重复,永远充满好奇与悬念……是不是这样?上一次才走的地方,叫你这次再去,大多数人都会拒绝。因为没有新鲜感,没有希奇可看,易“审美疲劳”。多年前去巴黎,一出戴高乐机场门口,四周那些方方正正的水泥玻璃墙面的建筑,那些高架桥,那些在路上跑着的雪铁龙、大众、菲亚特的汽车,一下子把人活活地拖回到北京!就算机场老外(其实那时的我们已成“老外”)多,北京机场的老外又少么?我万里迢迢到法国,是来看北京么!后来从机场所在的“新城”,到了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所在的“旧城”,失落的感受才为兴奋的心情所取代。何以?有希奇可看了。

旅游的心态与欣赏艺术的心态其实一样。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博物馆也参观了不少。大都会、卢浮宫、蓬皮杜中心、美国国家美术馆、梵蒂岗博物馆,都去看过。看这些博物馆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二十世纪以前的西方艺术,即印象主义之前的艺术面前人山人海,门庭若市,各国各大洲的艺术展厅,亦是人潮汹涌。不论是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印第安艺术等等,看的人都极多。“现代艺术”部份也还有人看,但人数明显减少。到了“当代艺术”部份或“当代艺术”馆,则或者少有人看或者一个厅一个厅完全没人,有时连管理人员都懒得在场,──那些个捞什子根本就没有人去偷,或要偷也偷不走,不是太大就是太散(如装置)!而进卢浮宫、乌菲齐或梵蒂岗博物馆则必须排长队。为什么“当代艺术”会落到这么个下场?除了单调乏味没美感没技巧反而丑陋恶心这些因素外,“当代艺术”缺乏国家特色民族特色缺乏地域特色乃至缺乏个人特色个性特色,总之,缺乏艺术所以为艺术的几乎一切特色(当然“当代艺术”自己也认为是非艺术),况且走遍全世界──包括中国──都一个样,当是它遭到世界各国民众(包括西方、美国在内)普遍冷落的原因。某年十一月,我从纽约直飞回到上海,正碰到上海双年展在展出,那里展出的东西与我刚看过的纽约的“当代艺术”几无差别,不仅分不清国家民族的区别,你也绝对分不清作者个人的特色,也无半点地域性区别!活脱脱一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中国分馆!

对这种没有地域性没有民族性也没有个性特色的“艺术”,“当代艺术”家们不仅不以为是缺点,反以为是时髦,一种“国际化”的时髦。一百多年来,落后的国人普遍崇洋,由崇洋,再崇国际──其实还是崇西方,现在还崇世界性、人类性、全球性、普世性。一位中国“当代艺术”领袖到了西方,人家说他来自中国,他委曲之极!他原本希望人家说他来自“国际”!其实,能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国际”呢?国际者,多国之联合也!联合国可能才算唯一的“国际”!当然,这种对国际性世界性的追逐企图不止是“当代艺术”,整个中国画坛都受此影响。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国际”(即有五六个老外与会)会,会议讨论的就是是否应该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视觉图像世界化”,亦即是否该弱化国家性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而追求世界性、人类性、全球性特征!连这都成了需专门讨论的问题,可见潮流的时髦!此种潮流在我们的各美术院校中极为流行。仅就国内而言,流风所及,地域性在弱化是较普遍的现象。本来,一地有一地之特色,地貌、气候、习俗、民风均各各不同,此亦是国际国内旅游之基础,亦是各地美术创作特色各不相同之所据。但在上述风气中,各地美术均大同小异,就是一些差不多该有异域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创作,不仅题材内容上特色不够鲜明,就是创作技法风格上,也难见有地域之特色,更不要说个人之独特风格了。然而,艺术本来是靠这种独特性而存在的。作为精神与情感的载体,艺术正是各各不同的艺术家对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的独特表达。优秀的艺术无不如此。我们正是藉此个性鲜明的艺术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独特的精神与感情。即使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在个性张扬的时代,封闭的地域概念早已不存在,但每个人对信息的理解、选择与吸收,也还只能建立在个人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个体经验基础上,地域特色也仍然应当是现当代艺术创造的基础。在开放流通强化个人体验的现代社会里,地域影响也仍然是个人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亦如从湘潭去了北京的齐白石,画的仍是他的花鸟蔬果,鱼虫蟹虾。在重庆歌乐山体验到散锋疾扫表现的傅抱石,在长江三峡得到水云飞动体验的陆俨少,峨眉烟云青城幽深陶养过的张大千,不管他们走到天南海北,地域的影响都或隐或显的存在着。这是他们鲜明个性的渊源。

西方美学家黑格尔曾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著名的“这一个”的说法。这是他关于直接的“感性确定性”的表述。恩格斯在致敏娜•考茨基的信中对此表述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这一个’,而且应当是如此。”也就是说,艺术表达的对象只能是世界上具唯一性的特定的“这一个”人或事物。尽管“这一个”又同时具有黑格尔所说的“共相”或恩格斯所说的“典型”性质。这其实就是哲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即个性与共性之关系。世界上只存在具个性的具体可感的──即黑格尔之“感性确定性”──客观的存在,不论是人或是物。尽管这一个个的人或事物都有其共有的性质,我们据此共有之性质可归纳为一个个诸如“人”或“树”或其他事物之概念或共性。但“共相”只能是概念而不能是“感性确定性”之“这一个”。说简单些,世界上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人或物(个性),才可能由此归纳出具人或物性质的“人”或物的概念(共性)。而艺术只能通过对具个性的特定事物的表现去传达共性,不可能直接呈现共性的概念。概念的表达是哲学的任务。再直而言之,我们只能画出某一个确定的男人女人白人黑人……却永远画不出一个抽象的“人”!这就是哲学上表述为世界事物只以个性的方式存在,而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存在的道理。但今天的艺术界,艺术家偏偏把身边生动具体真实可感的事物抛弃了,却硬要去追求抽象概念的表达,偏要舍弃个性去追求共性,这就有一些专与艺术过不去的较劲了。但一如前述,共性在现实世界的“感性确定性”中是不存在的,今天中国艺术家要追求的不论是世界性、国际性,还是人类性、普世性,其实不过就是西方,美国文化的特性,甚至干脆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之民族性或纽约地域性之代称。

国际是由各国共同构成的,世界性是由各民族性构成的,全球当然也是由各地域构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只是一个神话。作为共性存在的普世性,最终也只能落到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的“这一个”中去。地域似乎渺小了一些,但它却是组成世界的单元,亦如构成生物的细胞。没有地域的陶养,艺术创造的渊源将会枯竭!

相关文章

  • 意思与作画[图文]
    意思与作画[图文]

    薛邃人物画(局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邵琦前不久与年已八旬的老画家薛邃就文与画进行了对话。薛邃习诗、书、画六十余年,平常极少抛头露面,其个展月初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行,而前不久在北大举行个展的邵琦对传统文人画理论有深入研究,其作品也有理论追寻的痕迹,多以元季大家为楷式。邵琦:画要有意思,所以有表意、达意、写意……说法不一,宗旨却是一贯的,就是要有意思。画如此,诗...

    121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龙眠居士李公麟与他的《五马图》[图文]
    龙眠居士李公麟与他的《五马图》[图文]

    李公麟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的名士。出身名门,自幼学识渊博,好古善鉴。熙宁三年,李公麟考中进士,后官至朝奉郎。他为官三十年,不事权贵,却专以游访名园荫林为乐。元符三年,李公麟告老还乡,长居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李公麟一生勤奋,作画无数,其白描绘画堪称当世第一。在他的笔下,人物、史实、释道、仕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皆能入画。运笔如行云流水,...

    171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美术理论界研讨雷晓宁画马[图文]
    美术理论界研讨雷晓宁画马[图文]

    编者按“当今世间少神骏,唯有晓宁纸上马”,这是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教授在雷晓宁画马艺术研讨会现场的题字。近日在宁的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周积寅、马鸿增、黄鸿仪、丁涛、聂危谷、樊波、王雪峰等美术理论界对雷晓宁画马艺术进行了深入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对雷晓宁的画马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赞赏和殷切期望。现摘录他们文章中的部分章节(由于版面有限)以飨读者与之共享。韩徐画马...

    200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帖学五人谈[图文]
    帖学五人谈[图文]

    一、你怎样看待帖学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张荣庆:我以为,自东晋以降及于今日,以“二王”为代表的帖系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主脉。主脉,就是中国传统书法的正脉,或谓主流、正统、大统(参见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中国书史总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中有:“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犹...

    17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图文]
    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图文]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而钱不是■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程辛把实力太弱、太不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美术馆,尤其像我们馆楼上展着齐白石老爷子的作品,你好意思吗?——吴洪亮逢齐白石诞辰150周年之际,“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于1月10日至3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该展览甫一亮相,便在艺术界...

    138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迷失在威尼斯,迷失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迷失在威尼斯,迷失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封面用图:观众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中,欣赏英国艺术家杰里米·戴勒(JeremyDeller)的作品。威尼斯双年展开展之际,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蜂拥而至,以至于“普通话几乎成为(威尼斯)主要语言了”。曾是威尼斯中国馆赞助者的戴志康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回顾了2005年前往威尼斯的情景:“我在威尼斯看各种各样的当代艺...

    13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贾平凹:艺术的困境也是人类的困境[图文]
    贾平凹:艺术的困境也是人类的困境[图文]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秦腔》、《带灯》,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55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一代梅王”王云山的铁骨冰心[图文]
    “一代梅王”王云山的铁骨冰心[图文]

    画家王云山梅花奇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精神美,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美的象征。古之画梅者众,成就卓著者不乏其人,出现了像于锡、徐崇嗣、陈常、释仲仁、王冕、关山月等众多的画梅大师。“一代梅王”王云山幼时习画,后师从于著名画家何景五先生。他解读了许多画梅高手笔下的梅花,并以自己坎坷的人生阅历、非凡的胸襟魄力,以及跃动的生命力和梅花的风骨神韵融...

    4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清州的油画:书画外的游戏之举[图文]
    王清州的油画:书画外的游戏之举[图文]

    王清州油画作品《小黑》“敢破敢立”王清州熟悉王清州的人都知道,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大家呈现一些出乎意料的作品。每一次新作的露面,都让师友们惊叹他在艺术上的勇毅求索。一方面,这说明艺术家有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清州一直处在艺术思想和形式上的“破-立-再破-再立”这样的演进历程。艺术家可不可以打破固有的程式?艺术创作可不可以更关注...

    194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翚: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王翚: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上海博物馆藏王翚《小中现大图册》(二十一开)之第十四开长期以来,一直把从董其昌到“四王”的仿古行为视作保守,实在是浅见肤识。董其昌影响了清初的“四僧”,直接哺育了“四王”,前者无疑是创新者,而后者,四位王姓画家也各具面目,怎么也扣不上保守的帽子。只是“四王”之后的“娄东”、&...

    131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智远:放弃了为艺术而艺术[图文]
    王智远:放弃了为艺术而艺术[图文]

    图片资料自从杜尚在纽约展览了他的“喷泉”(也称作“小便池”)作品,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艺术就被彻底地改变了。爱尔兰作家OscarWilde用他的名言“为艺术而艺术”,提倡给前卫倾向的艺术家以优先权,艺术作品的含义比艺术作品本身的形象更重要。你可能会认为,自杜尚以后,人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创作艺术品,这是事实,艺术家们获...

    184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李宇宁作品王淋作品。余华写过他唯一一篇武侠小说,名为《鲜血梅花》。这名字很有意思,如同莫言的《檀香刑》,将美与惨痛奇异地并置,产生一种残酷美。这也是中国最高级小说的一个秘方吧。“鲜血梅花”这四个字,让我突然想到,在很多人那里,可以对鲜血打坐,渐渐地竟看出它原来是梅花;如同,将解剖的血腥味闻多了,再闻到的就是檀香味了。前几天,新华社副总编夏林披露,2003年10月16...

    30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那天中午吃饭,万宝龙首席执行官贝陆慈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公众讲明你的观点,让更多人重视这件事情,关爱你们的文化’。”许多80后从教科书上才能想起的人——冯骥才这么说。不过此次他不是以作家的身份,而是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他是曾经的作家,如今的“民间文...

    72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刘妍宏近日品读刘妍宏新作,得到两个印象,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印象是“放”。看上去眉清目秀的刘妍宏较少作工笔,有志于在大写意上发展,作品少有轻柔品味,用笔利落,简洁,气隽语快,屏绝俗常绵软,淘汰冗杂线条,疏离笔记躁乱,振起画面气态,便有雍雅和厚、超逸爽朗之气脉。即使是那些工兼写之作,亦具豪放品格。其创造自出机轴,呈现豪放之韵趣。做到这一点,有她的艺术追求,更有北方人的气...

    2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草圣张旭:不疯魔不成活[图文]
    草圣张旭:不疯魔不成活[图文]

    局部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见本版题图)唐(618-907年)五色笺本纵29.1厘米、横195.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打开《草书古诗四帖》佯狂张旭,一代“草圣”亦疯魔本报记者林梢青唐玄宗年间,邺县。吴州人张旭,经常来此观看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张旭凝神关注,进退之间,一招一式,都令他着迷。一天,一剑舞罢...

    26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