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应天齐:循序渐进的当代艺术探索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歌歌 点击 :

应天齐是中国当代艺术家。

在这个“当代艺术”快成为主流艺术的今天,这样的介绍简单得不容易被记住。但是对于应天齐来说,这个称谓就像是自我定位,是现在的他最为看重的。曾经的“版画冠军”头衔似乎将应天齐的艺术创作局限在了版画世界,让他有些百口莫辩……

⊙记者曹原

一个人的当代艺术史

应天齐讲述了一个年少轻狂的小故事:“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时候,由于喜欢当代艺术,我经常在班上夸夸其谈,但素描却是一板一眼很认真地按学院方法画。有一次我进教室之前,在门外听到班上的同学在议论我,说应天齐就会夸夸其谈什么前卫观念,素描却画得如此保守。要知道,当时前卫艺术在国内刚刚萌芽,美院的一些学生已不认真画素描了。我那时年轻气盛,一推门进去就对他们说,“我的前卫不是装出来的,马上做个展览,媒体的头条一定会报道!”在同学的追问下,应天齐脱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抱着宣纸,骑着自行车把北京街头所有的痕迹都拓印下来,比如城墙的砖痕、平板车上的木纹,柏油路上的车辙我全拓下来,然后再剪再拼成作品,媒体能不报?”同学们都惊住了,顿时沉寂下来。但是晚上回到宿舍的应天齐却沉默了,“那会儿我每天晚上睡在床上都在想这件事,但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时还是不懂所谓当代艺术是什么,要是现在就能想明白,拿摄像机把过程录下来,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很过瘾的展览。”

如果要追溯应天齐当代艺术的启程,这或许便是源头。他前卫的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萌芽之时便已先行。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的先驱劳森伯格将西方的当代艺术带到北京,其对现成物的运用和西方当代艺术超前的理念,给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带来巨大震撼,也给予应天齐的创作思想强烈“撞击”,让他顿悟“当代艺术”是什么。“劳森伯格对我的影响是在艺术观念上,我认为他的展览在1985年的时候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步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对当代艺术的迷恋和理解,是从芜湖到北京求学的应天齐的最大收获。“我们当时问劳森伯格,你作为西方人怎么做中国的作品,他说他有一个屋子里装满了中国的东西,天天泡在里面感受和思考,但是他说他不想变成中国人。”这让应天齐恍然大悟。殊不知,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年代,狂热者们多数想变成“西方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大多数艺术家前进的路径也是先将自己变成“西方人”,最后再变回“中国人”。

一开始便坚信自己的文化能与当代艺术碰撞出火花的应天齐,从始至终有着十分清晰的艺术线索,但这种坚持和耐心似乎让他在当代艺术之路上比别人慢半拍,这也是后来外界对应天齐仅仅是“版画艺术家”的误会所在。

让他成名又将他局限的,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影响很大并被载入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版画史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然而在漂亮版画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混合材料作品。实际上,让应天齐成为“版画艺术拓荒者”的《西递村系列》没有动过一刀,全用的实物拼贴:木纹、沙、头发等。在应天齐看来,版画就是拿刀将一个平滑的表面弄得凹凸不平,而劳森伯格对现成物的利用让应天齐将目光从平面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带有纹理的材料会让画面来得更加自然。

后来,在《西递村系列》版画作为舞台背景出现在黄梅戏《徽州女人》中时,应天齐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大型装置。

从版画到装置

这种有因可循的艺术线索因为埋得太深而容易让人忽略。抛开“版画艺术家”的框架来纵观应天齐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就会惊叹这是一条多么扎实却又清晰无比的发展之路,就像一些评论家所言,应天齐的艺术探索具有温和的前卫性,是位在中国现实中匍匐前进的艺术家。“我认为当代艺术可以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但也可以是循序渐进的、内敛的,甚至和社会发展同步的。或许我们可以做得很‘西方’,但是我觉得当代性不单纯体现在样式、语言上,更多的是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问题本质。”

从成长史来说,这种沉得住气的探索或许跟应天齐的家学渊源有关。“我父亲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喜欢读古文、画国画,特别喜欢吴昌硕,书法也写得非常好。记得小时候,父亲晚上喝点小酒就画画,没有宣纸就蘸点清水在白纸上画。他有很好的文学底子,真是满腹经纶。我经常拿很偏很难的生字去问父亲,他总能马上一笔一划的写出来并告诉我完整的意义。”1949年出生的应天齐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递进,再加上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影响,使他的当代艺术探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和沉淀,让应天齐终于觉得到了该交出完整答卷的时候了。2006年,应天齐大刀阔斧地开始创作混合材料系列作品《世纪遗痕》,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世纪遗痕》多为由大色块组成的大画,通过对社会变迁中遗留下来的“墙”进行挪用再创造,用肌理的转化和抽象化的延伸来表现自己的文化诉求,将自己对文化遗失的遗憾全都化作了厚重甚至凝重的画面。怎么让中国的本土资源、本土文化与当代艺术发生关系是应天齐思考的重点。在《世纪遗痕》中,应天齐终于将他长期对中国建筑文化及废墟文化的思考变成了一张漂亮的答卷。他认为:“我选择用中国文化和本土资源与当代艺术发生关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今年8月,应天齐带着他的《世纪遗痕》系列作品(包括大型装置、影像、行为、综合材料等)来到了以当代和前卫艺术著称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次邀请华人艺术家参加个展。在分割为七个空间的展厅里,应天齐用叙事的方式完整地诠释了自己的艺术观念:“第一个房间是一个像现代建筑一样的方块集成的高大铁笼,里面堆满了芜湖古城拆迁的废弃物,还播放记录着拆迁前老百姓的生活影像。第二个房间放着一块巨大的仿古砖,该砖是将拆迁现场许多废弃的古砖磨成粉之后做成的,同时播放整个制作过程的录像。第三个房间是红色的空间,叫《王者》。然后是一个全黑色的空间,是一个会议室。再到一个名为《无极》的白色空间,里面什么都没有。再就是一个投放在打碎的玻璃上的DV影像,讲述着芜湖古城拆迁前后的演变,碎玻璃将影像反射在天花板和整个房间,是支离破碎的感觉。最后一个房间就是自述,用DV自述我与芜湖古城的渊源。”这一组较为完整的作品,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进行反省,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让悲怆、祭奠与缅怀的气场更显强大。

应天齐在威尼斯所交出的当代艺术作品答卷让不了解他的人以为是“版画艺术家”的转型爆发。但就应天齐而言,无论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走到了哪里,回头看时,永远都能清晰地一眼望见最开始的地方,“从版画到现在的综合材料或装置皆如出一辙,版画就是运用凹凸完成的画面,只要是材料就会有凹凸,包括现在的《世纪遗痕》系列,我一直在研究颜色和凹凸之间的关系,从版画到装置空间的延伸也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使然。”

在应天齐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的结合:南北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传统与当代的结合、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应天齐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表现出他既有北方的博大粗犷又有江南细腻的文人情怀,冷抽象的形式与具象的内容也只是他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在这个南方人的作品中先看到的一定是大刀阔斧的东西,但细小之处却又让人不得不赞叹他心思的细腻。“既要看四王八大,也要看霍去病”的应天齐将他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对时代的感受用最适合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他的张力一直充实着那条清晰的艺术线索,好似批评家皮道坚曾说的:“应天齐的艺术是一部中国三十年的美术史。”

相关文章

  •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曾经自认为是左派,讽刺过张大千。多年之后,他对张大千的感觉是佩服:张大千像钢琴,完美、全面,而别人像小提琴、大提琴。(南方周末记者蒋彬/图)原标题:“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黄永玉九十说生说死黄永玉在万荷堂养了十来只狗,近十只猫,各自有名。一只叫“科学”的川东猎犬满院跑,另一只叫“民主”,因为好斗、爱咬同类,关进...

    114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真迹疑伪枇杷是白石经常画的一个题材,有诗句“五月枇杷满树金”,这金黄的色泽非常吉祥。对比真迹,这幅疑伪作品称得上所有疑伪作品之中的一朵“奇葩”:真正的枇杷,它是长在树上的,地球有吸引力,果实要低垂下来。而疑伪作品这枇杷是“冲天枇杷”。这件疑伪作品的作者,不熟悉枇杷,可能根本就没见过枇杷树,以为枇杷就是像庄稼似的,从地里长...

    103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南怀瑾一生传奇 能否称“国学大师”向有争议[图文]
    南怀瑾一生传奇 能否称“国学大师”向有争议[图文]

    南怀瑾9月29日于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寿95岁。图片来源:台湾《旺报》中新网10月1日电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日前去世,享年95岁。他的一生宛如传奇,曾习武学文,在台湾备受推崇后又在大陆掀起传统文化热潮。对于他的学术造诣,则有着非常不同的评价,有人奉他为“国学大师”,亦有人认为他的著作有常识性错误。从九月下旬起,南怀瑾病危的消息就开始在网络传播,对于病情的猜测也各式各样。流言...

    19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何红舟:因为热爱所以不悔才会坚持[图文]
    何红舟:因为热爱所以不悔才会坚持[图文]

    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新具象工作室导师,他的多幅作品获得了全国性展览大奖,他生性温和,却常因被现实所羁绊而懊恼……他是我们今天走访的艺术家——何红舟老师。多年前何老师就把自己的画室定在杭州的老余杭,虽与自己城西的家有些远,但也不辞辛苦来回奔波。刚搬去的时候画室周围还很冷清,现在日益繁盛,渐渐热闹起来,画室前的路似也宽敞许多。童年的回忆...

    7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间外交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间外交

    图为:(右一)基金会企业工作部张爱华部长、(左一)著名画家梁永学先生中国报道11月7日讯(李传军)近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企业工作部部长张爱华在京连续走访、看望了一批为中国民间外交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国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梁永学号玥鸣,北京人,1955年生,祖籍山东烟台市。受家庭影响自幼喜好书画,早年随中央美院王国卿教授学习传统中国书画,同时受益于当代名家娄师白、陈大章、阿老...

    36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师恩如山——我与恩师刘恪山先生的书画情缘[图文]
    师恩如山——我与恩师刘恪山先生的书画情缘[图文]

    (刘恪山,原任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编审。美术家、书法家、美术评论家,中国少先队队徽的设计者。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1月3l日,下午一点多,《山西日报》社老记者骆士正先生来电话说:刘恪山先生去世了。我说:你胡说什么?他强调说:是真的!这下,我愣住了,忐忑不安地拨打刘恪山家的电话。电话和以前一样通响,就是没人接了,我才真的感到事情的不妙,顿时眼睛模糊...

    67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耿宝昌:定窑瓷是中国陶瓷名牌[图文]
    耿宝昌:定窑瓷是中国陶瓷名牌[图文]

    耿宝昌先生讲话近日,北京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中和之美-——定窑陶瓷艺术展”,向观众展示古代定窑瓷器191件,较为全面的展示了定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皿,为学术界、收藏界、文化界提供了一个参观学习的平台。本网记者就这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对瓷界专家耿宝昌先生进行了专访。青黄釉碗耿宝昌先生首先介绍了这次展览的由来,故宫有一个规划,就是将五大名窑&ldqu...

    157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图文]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图文]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自己不会因莫言得奖而发财汉学家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昨日在上海出席新书发布会。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诺奖评委中唯一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定下了10月中国行,为他翻译的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中文版做宣传。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马悦然的此...

    101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父亲叶浅予的速写与人生[图文]
    父亲叶浅予的速写与人生[图文]

    1949年,叶浅予、戴爱莲和叶明明于北平住所叶浅予认为艺术创新是极其重要的。在叶浅予女儿叶明明的回忆里,他经常讲:“我认为光靠速写不行,那会被速写拘束住,约束了想像力。速写的同时,一定要讲感受。”方法问题也是如此。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方法不行,但创作不能光靠方法。叶浅予于1990年代授画谢春彦叶明明父亲叶浅予经常讲:“我认为光靠速写不行,那会被速写拘束住,...

    61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画家张晓刚的创作危机[图文]
    画家张晓刚的创作危机[图文]

    艺术家张晓刚家住北京的张晓刚(微博)现年54岁,他那面无表情的人物肖像画拍卖价已经超过了1000万美元。最近两次心脏病发作之后,医生要求他休息──这是他30年画家生涯中的第一次。很少有画家能比张晓刚更好地代表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他创作了给人深刻印象的身着中山装、头戴旧军帽的全家福画像而一举成名。然而,他意欲紧跟中国美术界发展的愿望也让他付出了代价。张晓刚现在还是生活在北京郊外一个传统村庄里一...

    4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姜宝林既要笔墨又要现代 曾与香榧树结深厚感情[图文]
    姜宝林既要笔墨又要现代 曾与香榧树结深厚感情[图文]

    “姜宝林艺术展”将于2011年12月31日亮相上海美术馆,本次展览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上海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厅、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浙江画院联合主办。展览展出姜宝林“走进千年香榧林”系列新作和近五十年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共112幅。姜宝林先生1942年生于山...

    23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刘默:吴昌硕不断重复自己[图文]
    刘默:吴昌硕不断重复自己[图文]

    吴昌硕吴昌硕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在20世纪,他都是不可超越的。他的篆刻开宗立派,书法开宗立派,绘画也开宗立派———在中国艺术史上,像他这样开宗立派的人物,还是不多的。评论家刘墨对于吴昌硕的“不可超越”深表赞同,不过,他亦点出这位大师的硬伤———题材方面没有多少开拓,画面俗气未尽,艺...

    133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简约“韵”长[图文]
    简约“韵”长[图文]

    霍春阳简约,是霍春阳写意画的特点。比起纷繁错落,比起浑厚邈远。简约,就是一泓清水,一眼能看透、一瞥就明白。我以为霍春阳要的,就是这个“透”和“明”的效果。万事能看透,万事能明白,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这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超脱。霍春阳几笔涂抹:一枝、一桠、一朵,看似随意。其实这是数十年的领悟和修为,犹如参禅者,在慢慢枯寂之中洗涤身心。有一天,倏忽间...

    173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图文]
    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图文]

    封面用图: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画沈周半身像》,系沈周八十岁时由苏州当地职业画家所绘。明代“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代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将其推为“神品”。沈周又是吴门画家艺术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者,他在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同时,加以光大和开拓,建立起明代文人画的美学理念,新的审美类型,反映出他那时代文人的精神...

    7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吴为山:好的雕塑蕴含人类的灵魂[图文]
    吴为山:好的雕塑蕴含人类的灵魂[图文]

    雕塑《蝴蝶仙子》阿利安·吉伯特(法)作为首届江苏文化艺术节重头项目之一,近日开幕的“金石之声”江苏·国际雕塑邀请展获得极大关注,此次雕塑展的策展人之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先生。“金石之声”开幕之际,吴为山的“文心铸魂·...

    8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