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在“现实”中理解“传统”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苑苑 点击 :

关于“传统”的讨论,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至今一直没有中断。今天看来,这个问题之所以总是不断被提起,是由于以前的知识体系无法顺利适应现代化而遭遇困难。总体来看,人类历史笼统的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科学阶段。其中,科学阶段对人们已有的知识系统的挑战是最具有革命性的,所以越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系统,越容易遭遇这样的问题,比如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包括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如何更新知识体系,使之与时代不发生冲突。

现在,许多文化体系都基本上完成现代化转换,以相对合理的方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中国的情况有自身的特殊性。经过建国以后的思想改造和十年文革,我们热衷于讨论的“传统”其实已经面目模糊。尽管很多人都对传统充满感情,但由于已经不再生活在传统社会中,加上自觉不自觉所受的意识形态教育,我们对“传统”缺乏整体理解,甚至很多时候是片面的、充满主观想象的。然而,出于自尊心,中国人对于自己过去的知识体系带有一种偏感性的迷恋,即使经历过现代教育、西方教育,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生活中的现代科技,但许多人仍然认为所谓的“中华文明”拥有比现代文明更强大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以当代社会检验“传统”,而是用“传统”审视、判断、指导当代生活,以至于“传统的当代转换”变成了老生常谈,但总是难以顺利实现。

原因是复杂的,大致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传统”本身的特质、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

我们身处科学时代,就目前来看,科学分析能够比较有效地谈清楚问题。所以,“文化”应该可以理解为一种“关于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的科学”。通俗地理解,“传统”是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思考习惯、行为习惯、观念共识,是一种过去的知识体系。人们总会选择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传统”有其他文化体系无法取代的、稳定的部分。但我们也不要将这种合理性过度放大。其实“传统”在每个时代都发生过具体的变化。而且,其实我们所说的“传统”之中有很大部分是偏于理性、具体、实际的,比如说治理国家、审理案件、经商、行军打仗等等,都需要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进行具体操作。但“经典”很多时候对这些具体而真实的经验不够重视,用一种偏于感性、主观、笼统的方式记载它们,所以靠经典传承下来的“传统”,重感官、重体验抒情,不重分析;思维上偏于主观,不擅长实证;偏于笼统,不擅长具体分析,喜欢“一言以蔽之”,“一概而论”,“一以贯之”等等,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这种知识体系人类进入科学阶段以后,其不适应性体现出来。对于具有“理性”传统的西方而言,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是顺理成章的,他们会不断根据现实环境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中国主要是依靠“道德”作为标准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道德”的合法性不是来自此时此地的现实,而是具有权威的古人所制定的规训,如果“现实”与“道德”发生冲突,不是因为“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因为“现实”出了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与科学时代的精神背道而驰。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悠久和深厚,但却总是无法顺利完成现代转换的一个客观原因。简言之,我们所说的“传统”之中有许多观念是不适合当下时代的,所以难以转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我们可能需要清理对“传统”的崇拜心理,代之以客观、冷静、理性的思维,在当下的现实中理解“传统”,而不是通过“经典”的文字来理解“传统”。一段时间以来,文化界经常在文化比较的层面上谈论“传统和当代”,“传统和西方”,由于没有当下具体的语境作为参照标准,所以处在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此外,可能我们在情感上难以割舍“传统”。由于数千年的不断被暗示、灌输,我们的思想中存在着复杂的情结:我们迷恋“士大夫”的“境界”和“高度”的同时,隐含着对封建权力、文化特权的眷恋;我们渴望“中国文化”崛起的同时,隐含着文化民族主义的情绪;由于长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可能会因排斥“西方”而在心理上排斥现代化、民主化、全球化。

基于这些复杂的情结,在不断开放的当代社会,许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依然挥之不去,并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这造成了今天很多奇怪的思维:生活在现代社会,思维却停留在封闭落后的知识体系里,总是试图依靠以往的知识体系,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并且,内心存在着一种不可验证、不需验证的焦虑:如果不依靠“传统”,中国就无法发展。由于历史局限,他们既反对知识体系的老旧,又不甘心听“西方”的(其实“西方”不是重点,重点是科技化、现代化、民主化),最后的结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这种模棱两可、不确定、难以实施的解决方案,还是回到了旧的观念体系内(中庸、不偏不倚、折中)。而这个解决方案,今天依然被许多人当成可以实现的方案。

中国当下艺术界对“传统”的理解,主要是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许多人没有没有通过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当时的“传统”,也没有立足于当下现实去理解那些观念。“经典”中的很多文字,被直接穿越到当下,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附会,用笼统的、想象的高度批判具体当下社会,得出诸如“人心不古”的喟叹;或者干脆脱离现实,将修身养性、独善其身作为应对问题的方法。

在国家推行的文化战略中,这样的“传统”未经现实检验,就得到力推。当下中国正处在关键转折点,同时国家展开了新的文化运动,试图以文化推动中国变革进程。但如果理性分析,我们不妨可以思考,以政策推动的“文化”是否符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趋势——生活科技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在特殊转型期,由于我们对“传统”的片面理解,可能让所谓的“传统”成了一种倒退的力量。“私密爱好”不等于“普世价值”,中国社会的公共性问题,无法单纯通过个体修养得以解决,而是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具体介入而不断改善,现实的问题只有通过现实的方式才能解决。

相关文章

  • 靳尚谊:我是如何画彭丽媛的[图文]
    靳尚谊:我是如何画彭丽媛的[图文]

    《青年女歌手》创作背景:《塔吉克新娘》的完成标志着我运用古典形式,突出体积感的方法已初步达到西方造型体系的审美要求。但是,塔吉克新娘是塔吉克族,有欧洲人种的特点,面部线条的凸凹与西方人很像,表现西方古典美是自然的。而中国人面部线条比较平,在运用西方造型的明暗方法时不容易表现出造型的力度,那么在中国当代人物肖像中如何凸现体积感和层次感,这是我研究的新课题。为了尝试表现中国人物的特点,我准备画三张...

    109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花鸟怡情 燕京欲笑[图文]
    花鸟怡情 燕京欲笑[图文]

    本文作者何金良与萧玉芝先生(右)合影萧玉芝先生是娄师白大师众多弟子中极具悟性,又勤奋,功力深厚,个性鲜明的一位女画家。之所以称其为先生,是因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高尚的人格情操,其巾帼不让须眉的的画风气韵,正可谓是“德艺双馨”,可为人师,故称之为“先生”。萧玉芝,字欲笑,号青山玉人,1945年生于北京。现任国际美术家总会主席等及诸多头衔于一身的中国花...

    166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拉近书画艺术与民众的距离[图文]
    拉近书画艺术与民众的距离[图文]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黑龙江省原副省长付晓光、鹤岗市市长张雨浦、著名画家孟祥顺为孟祥顺美术馆揭牌。2012年12月24日,黑龙江省鹤岗市七大城市公园之一的天水湖公园又添胜景——以著名书画家、画虎国手孟祥顺的名字命名的孟祥顺美术馆在天水湖公园一处幽静的欧风小楼正式开馆。五牛图61厘米×329厘米201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中国艺术研究院...

    10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奔马图我曾经为徐公朝廷先生写过一篇名为《一生为“马”》的文章,记得那时的主要侧重点是徐公的学画背景及简单的艺术描述,对于徐公来说确实不足以阐释清楚整条艺术脉络,或者讲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遇到“读懂”他艺术的人也可算的上是他的知音吧。上面讲的话似乎我在卖什么“关子,其实不然,如果读懂一个艺术家,你必须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生活,徐公...

    133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东风西渐”忆留苏学美术:室内作业训练严格[图文]
    “东风西渐”忆留苏学美术:室内作业训练严格[图文]

    湖边少女(油画)张华清上世纪50年代初,共和国诞生之初面临西方诸国的封锁,只有苏联接受我国派遣的学生。至1965年,国家共派出留学生1.5万人左右,其中大多是理工科人才,美术类一共30余人(包括美术史论、绘画、雕塑、舞台和电影美术),攻读油画专业者有11人。我记得,1956年出国前中央首长在报告中指示,留学生的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好外国的油画艺术,把好的经验带回来,提高我国艺术教育水平。...

    116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说,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摄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

    159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代影像艺术:挖掘人性才是好作品[图文]
    当代影像艺术:挖掘人性才是好作品[图文]

    《收藏·趋势》:您在今年2月份的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中说,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怪”,为什么有这种认识?朱其:作为一种摄影方式,我对于观念摄影的摆拍并不反感。我指的是那种顶着当代艺术的名声而模仿,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创造力的行为。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一个怪动作摄影”,或者“化装成一个什么人摄影&rdqu...

    94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营造精神的“世外桃源”[图文]

    在一个追求功利的时代、一个崇尚金钱的时代,刘道武先生的“风水家园山水画”,也许会被人所诟病、会被主流艺术所排斥和抵触。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假设、一种主观臆断。通过几日来对刘道武“风水家园山水画”的研读,我的内心日趋明朗:刘道武的风水画,没有脱离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本质,或者可以这样说,刘道武没有在名与利的束缚中,失去道义、责任和情怀,他独创的&...

    90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闭幕(资料图片)作者王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上个月的“上海书展”异常火爆,笔者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

    162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书画中的多子多福图鉴赏[图文]
    中国书画中的多子多福图鉴赏[图文]

    刘海粟《石榴图》(中国画)文/图钟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家族传承的民族。在古代,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是每个中国家庭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了许多象征多子多孙的吉祥物。这些吉祥物既有神兽和鱼、青蛙、蟾蜍、老鼠等动物,也包括石榴、莲蓬、枣、栗、荔枝、萱草等植物,“榴开百子”、“早立子”、“早生贵子”、...

    138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莫言:我没有能力投身公共辩论[图文]
    莫言:我没有能力投身公共辩论[图文]

    《明镜》周刊拍的莫言照片■《蛙》在德国出版■接受德国媒体专访回应西方质疑“我是一个作家,不是演员。当我创作那些场景时,我没有想到要去打破什么禁忌。”莫言这样回应西方媒体对他不表达政治立场的批评。莫言说自己和君特·格拉斯这样一位和政府对着干的作家不同,也比不上他,“我敬佩他和其他有表述能力的作家投身公共辩论,但我没有这种能力。坦率地说,我害怕...

    123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齐白石《锦鸡图》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锦鸡图》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锦鸡图》真伪鉴别李海峰身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湖社画会副秘书长、白石轩首席艺术顾问、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及制片人;师从齐白石得意门生、国画巨匠娄师白,同时修业于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高研班吴悦石导师工作室。出版有《齐派工笔草虫图集》、《齐派传人李海峰百扇画集》、《齐白石作品真伪鉴别》、《齐白石密码》。我们在《玉兰蜜蜂》的对比案例中讲过,两幅作品构图很相似的...

    8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画家眼中的云冈石窟[图文]
    画家眼中的云冈石窟[图文]

    云冈佛像许多人慕名游云冈,只为一睹昙曜五窟大佛的博大与雄浑、五华洞艺术的灿烂与辉煌,但作为艺术工作者,仅凭一时感官喝彩是不够的,如能近距离临摹、描绘,不断体悟这些精美绝伦的佛教石雕艺术,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艺术的精进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我们介绍几位云冈石窟研究院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毛志喜、李藻华和梁力强,说说他们的云冈情缘及其对佛教艺术的追求。云冈石窟是世界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窟规模宏大、...

    151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原始的呼唤》作为当代中国海洋题材绘画的代表人物,姜云宗少年时代就痴迷绘画,最近20多年来,他以格调刚健、笔墨淋漓、意境高远的创作风格受到画坛瞩目。10月16日,“海魂墨境——2013姜云宗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140余幅国画作品亮相。姜云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想借助笔下的大海,表达一种生命回归...

    4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张大千:伪作画得比真迹还好[图文]
    张大千:伪作画得比真迹还好[图文]

    张大千是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他是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也是天下第一造假高手;他是中国画家中作品最多的,在“亿元”时代不断创造市场奇迹。张大千曾论画:“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大千世界&mdas...

    2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