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吴为山:城市文化要懂得人[图文]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哇哈哈 点击 :

吴为山:城市文化要懂得人 | 美术资料

吴为山在进行创作

近日,曾一度引起人们关注的混搭风雕像“大背头”又传出要改为“九龙宝瓶”,再次引发公众的热议。

另类雕塑争议不断,也给我们的城市发展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我们该怎样打造城市的公共空间?

“城市文化要懂得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的话,一语中的。

吴为山的办公室里,摆满了雕塑。

“这只是一小部分作品,我的工作室里作品更多。”

他摊开双手,右手大拇指比左手大拇指长约1厘米。他说,这是“干这行的赏赐”。

就在采访开始前,吴为山收到一份传真,是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发来的,说他的雕塑作品“达·芬奇与齐白石的对话”被罗马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这是这家始建于1455年的博物馆第一次收藏亚洲雕塑家的作品。

对话,就从这个雕塑作品开始——

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很多年轻人居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大科学家

做这些雕像不是冲着名和利,而是听从着文化理想的召唤。

一个没有脊梁的国家、一个丢失了灵魂的国家,是不会实现真正腾飞的。

记者:为什么将齐白石和达·芬奇放在一起?

吴为山:“超越时空的对话”是我给这组雕塑起的名字。我的构思是齐白石与达·芬奇分别立于船的两头,同在人类历史漫漫的长河中泛舟。一叶扁舟,载着中西艺术大师的精魂,跨越东西文化的鸿沟,遨游于时空之中,让他们达到艺术境界上的相遇、相知。

记者:在塑造这两位大师的形象之前,您已完成了数百尊中外文化名人的雕像,得到了包括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科学家杨振宁、著名雕塑家熊秉明等人士的高度评价。给名人雕像对您意味着什么?

吴为山:我做这些雕像不是冲着名和利,而是听从着文化理想的召唤。我喜欢我塑造的那些人。通过做这些雕像,我的精神世界一直在与大师们对话、交流。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搞创作的时候,我觉得它们真的有了生命,大师们用智慧、哲思和品格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指引。

记者:创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大师们“精神对话”的过程。

吴为山:既是跟历史文化名人对话,也是跟历史、跟时代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静静地走进大师们的时空,走进他们的心灵。

记者:当初是怎么想到进行名人雕像创作的?

吴为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上很多年轻人都崇拜大款、崇拜明星,而那些真正的文化大家、科学家,还有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人们提得越来越少。我在报纸上读到过一篇文章,说有一次杨振宁先生跟一位歌星乘坐同一班飞机,很多发烧友到机场去接那位歌星。有人提到杨振宁先生也在飞机上,那些发烧友就问,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唱什么歌的!他们居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大科学家!

记者:这样的社会现实刺痛了您?

吴为山:那种感受很不好。当时就觉得社会在转型期太需要树立丰碑了,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精神。这种精神,它一定不是西方的精神,而是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怎么呈现这种精神呢?就要靠那些真正的民族脊梁。一个没有脊梁的国家、一个丢失了灵魂的国家,是不会实现真正腾飞的,更不可能在世界上获得由衷的敬意。所以,我就想用我的手塑造一批对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文化人、科学家、思想家的形象,给人们一些提醒、一些教益。

公共空间不是实验场,不能孤独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城市雕塑不是点缀,而是一种凝定的精神坐标。

不要只望着西方的背影,也要迎着西方走。

记者: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城市雕塑不但缺少您说的“提醒”和“教益”的功能,甚至有的作品还丑得不堪入目。有人说中国雕塑陷入了“审丑”怪圈,您怎么看?

吴为山:现在的审美价值比较多元,人们的审美有不同标准。艺术家创造的美,往往是由他(她)个人的艺术审美决定的,不一定符合大众审美。所以有些雕塑作品,艺术家认为是美的,但老百姓认为很丑;城市管理者认为是美的,可能艺术家认为很丑。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雕塑是美的?

吴为山:首先要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在形式上要一目了然。城市雕塑是放在公共空间里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应该让人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是什么。但只有一目了然也不行,还要回味无穷。城市雕塑不是点缀,而是一种凝定的精神坐标,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记者: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的作品太直白,让人觉得看一眼就够了;还有一些作品太抽象,让人看了一头雾水,回味半天也不知所云。

吴为山:抽象在中国并没有深刻的传统,如果只是把抽象的、几何化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表面形式照搬过来,根本体现不了中国雕塑的时代精神。中国雕塑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结合,它在雕塑艺术上的体现应融合写实与抽象的写意精神,它与中国哲学、绘画、书法一脉相承。

记者:更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吴为山:对。还要雅俗共赏。雅并不是要让人看不懂,艺术家不能把城市公共空间当成自己的实验场,不能孤独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俗也不等于是低俗,要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需要,但又不能平庸。

记者:现在确实有一些雕塑很平庸,比如好多学校里都摆着“一本翻开的书”,开发区里多是“托球”、“丝带”、“浪花”这样的雕塑景象,让人很难产生共鸣。

吴为山:城市雕塑一定要活在当下,要关注现实。现在有的城市雕塑在题材上还有个问题,就是把一些封建的文化现象翻新,说成是传统文化。比如,不管城市的历史如何,都在商业街上立个穿长袍马褂拉二胡的人物雕塑,或是塑个算命先生的像。还有不管是什么单位、什么人家,门口都摆两个石狮子,以为这就是传统文化,起码有传统文化的痕迹嘛。但这些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不能生硬照搬。

记者:要把传统文化的痕迹和传统文化的本质区分开来。

吴为山:还要注意另一种区分。虽然城市雕塑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是舶来品,但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表达。现在有不少城市雕塑就存在这个问题,崇洋得不得了。比如本来很好的一个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住宅小区,却把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直接“搬”过来,感觉这样就洋气了,就国际化了。其实这些雕塑和我们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它们离开了自己的文化土壤,也只能成为呆板的塑料花,而成不了有根的生机之花。

记者:艺术品也要接地气。

吴为山:创作应该考虑人们最朴素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强加于人,成为人们精神世界里一个突兀的“天外来客”。要向西方人学习,要向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学习,但不要迷信。

记者:作为一位东方艺术家,您的很多雕塑作品都被雕塑的故乡——西方的一些博物馆收藏,在这样的艺术交流过程中,您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吴为山:早期的艺术探索,我也曾走过弯路,一味模仿西方的艺术,忽视了雕塑艺术的民族性,结果就是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失去了自己的方位,反而被西方人轻视。

西方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不能靠翻版西方文化获得所谓的世界性存在,也不能把西方流行的文化作为我们学习现代文化的唯一资源。不要只望着西方的背影,也要迎着西方走,要有这种文化自信。

多花一年时间在一个作品的创作上,这个作品就可能多活一百年,为什么不用这一年换取那一百年呢。

要尊重创作的规律,不能“大跃进”。

政绩冲动不仅在雕塑上存在,在建筑方面也一样,很容易千城一面。

记者:除了您刚提到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容易让城市雕塑给观赏者留下丑陋的印象?

吴为山:城市雕塑的效果如何,要考虑很多因素。雕塑的题材、造型要和空间相匹配,比如休闲广场、政府大楼和学校门口,雕塑的内容和风格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现在我们身边出现了那么多怪的、丑的作品呢?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思想性不足,或是创意不够,还涉及创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另外还可能与我们选择的工艺、塑材本身有关系。塑材其实就是一种语言,它要和造型融合在一起,你用不锈钢做一个闪闪发亮的孔子,就不太合适。

记者:现在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城市不是为了审美而雕塑,而是把雕塑当成了城市的一种标准配置?

吴为山:确实有为了雕塑而雕塑的情况,个别地方还存在权力审美。有时候可能就是某位负责人一时有了个什么想法,就马上叫人做出来,也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去论证,就像有些农村妇人,刚把儿媳妇娶回来就急着要抱孙子。

记者:浮躁的社会心态给作品打上的也必然是浮躁、功利的烙印。

吴为山:很功利,因为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很多作品,艺术家恐怕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沉淀,来不及创新。做雕塑是个慢活,要尊重创作的规律,不能“大跃进”。

记者:我们的社会似乎得了一种“等待焦虑症”,很多事情都等不及。

吴为山:还是要有耐心,要安静地等待具有精品价值的作品出现。城市雕塑被放在最重要的公共空间里,不仅是给当下人看的,更是给时代、给未来看的。现在多花一年时间在一个作品的创作上,这个作品就可能多活一百年,为什么不用这一年换取那一百年呢?

记者:“城市雕塑热”有时也源自于“政绩冲动”,这种冲动助推了山寨盛行,比如在很多城市,我们会看到似曾相识的雕塑。

吴为山:所以,要强化城市的科学管理,搞项目必须要论证,要有专家委员会评审,要有规划、资金的保障和时间的科学安排,还要充分借助专家集体的智慧。否则,这种政绩冲动不仅在雕塑上存在,在建筑方面也一样,很容易千城一面。艺术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可以吸纳好的东西,但不能放弃它的原创性。

没有境界就没有美,境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一块石头的欢乐与哀愁,与我们何干?

展现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的定格,或是文化的横截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价值观。

记者:您觉得形成“千雕一面”的局面,根源在哪里?

吴为山:盲目跟风就说明缺少思想,还没有抵达应有的境界。城市雕塑不是简单的模型,它的背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在一座城市里的投射,它的存在空间既是看得到的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也是看不到的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空间。雕塑家要同时关注这两个空间。

就像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艺术家要让自己塑造的人物真正成为艺术品,要让它富有生命力,活起来。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一块石头的欢乐与哀愁,与我们何干?”

记者:雕塑也是有生命的。

吴为山:对,雕塑不是冷冰冰的,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的东西。作为雕塑家,更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用民族精神去唤起凝聚年轻一代的力量。必须要有这样的境界,没有境界就没有美。境界对艺术作品来说,对艺术家来说,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记者:说到境界,让我想起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做的几组雕像,很多人评价这个作品不仅让人们触碰到了苦痛,也生发了对和平的向往。

吴为山:遇难同胞绝大多数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很多是妇女儿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同胞们在那种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让他们向全世界的人们诉说。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我刻意回避了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面。比如我会用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来表达绝望,这不仅是现实的描写,更会带来心灵的震动。古代西方人讲做雕像往往是要复活那些死去的灵魂,我的工作也是一样,我要让那些死难的同胞站出来讲话。

记者:好的作品是会触及灵魂的。

吴为山:所以,城市雕塑和公共文化空间所展现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的定格,或是文化的横截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价值观。文以载道,我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向社会、向人类、向未来展示我们的价值观,而艺术作品一旦呈现在公共空间就变成了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价值观。艺术家要有担当。

城市文化要懂得人,要懂得人们的内心和情感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只在于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更在于它的文化。

流动的文化对城市来说也很重要。

记者: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除了雕塑,还有很多方式可以美化我们的公共空间。比如前不久有位大学生在街上的树洞里画了很多画,让原本丑陋的树洞给人们带去了美感。您觉得美化公共空间,关键是什么?

吴为山: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像交响乐章一样,结构上有高低起伏,功能上合理分布,还要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另外,我们今天的建筑、雕塑、街道和我们城市的自然风光、山脉、树木、湖泊之间,也都应该有机地融合。一个公共汽车站、一个扶栏、一只垃圾桶、一个灯箱,都是城市的家具。它们的设计风格和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都要相契合。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只在于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更在于它的文化。城市文化要懂得人,要懂得人们的内心和情感,这样才会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空间,雕塑出好风景。

记者:雕塑是一种静态艺术,动态的公共文化活动是不是也要和城市相适宜?

吴为山:流动的文化对城市来说也很重要。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节,有的搞服装节,有的搞旅游节,等等,这些都是流动的文化。这种文化要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相关联,比如上海是个现代的城市,搞些现代设计放到上海就比较合理,但如果把一个现代设计放到不太发达的、相对封闭的地区去,虽然这个地区也可能有它的现代性,但是和放到上海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

相关文章

  •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文]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文]

    风动细语2011年“问道雕虫·写生与物本李劲堃花鸟作品展”近日在广州珠江美术馆开展。展厅静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昆虫,透着优雅、空灵之气,被定格在这个凝固的现场。作为广东有影响力的水墨画家,李劲堃一改以往山水画中的氤氲大气,以精细的笔墨,在方寸点滴之间打开一个极其微妙的世界昆虫、花鸟,展示出“笔墨精妙”的韵味。李劲堃,身为广东省...

    181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评:“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图文]
    评:“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图文]

    《丹霞枫林》(国画)李可染从业20年来,做过几百位书画家的展览策划。有一个书画市场的怪诞现象始终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书画的交易价格不论品质优劣,单以尺寸大小而定?每一件艺术品,都承载着艺术家某一时间段的思想和情感,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它的原创和不可复制性,即便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在同一时间段里,也不可能画出两张完全同样的作品,更何况还有风格、题材、构图、笔墨,抑...

    178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孟子说:食色,性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很久以后,提到“性”这个词,中国人仍是“谈性色变”。性话题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一个禁区,长久以来,谈性色变的恐慌让国人对性讳莫如深。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家长大多会以“街上捡来的,山上刨来”等方式转移话题。而学校虽然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是授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老师...

    7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一块代表着中亚的地毯摊在地上,众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对于新疆的关切。半年前,艺术家刘小东来到新疆和田,通过他独特的现场绘画方式,以四幅油画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面貌。在策展人侯瀚如和欧宁的操作下,作家、摄影家、历史学家等各路人马纷纷参与其中,对当地生活、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呈现。我们说新疆如何不同,可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和世界上其他人相同的东西: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快乐。—&mdas...

    149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常玉:只是活自己性情的艺术家[图文]
    常玉:只是活自己性情的艺术家[图文]

    常玉曲腿马1930年常玉是个艺术家,可是他只是活自己性情的艺术家,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却缺乏现世生活的能力,文韬武略没有同时具备。又永远只照自己的艺术之眼描绘世界,既不参与任何艺术组织,又没有发起过任何艺术运动,绘画也不属于任何流派,可说之事,实在寥寥。在感觉上,常玉离我们是遥远的。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的此时此刻,不过百年有余,常玉已然伸手不可触及。并非是历史那么遥远,他的活生生的人不过刚与我们擦...

    96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芮德群:找寻心灵的居所[图文]
    芮德群:找寻心灵的居所[图文]

    《观园春色》68cm×68cm芮德群的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其山水画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出“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此外,芮德群在书法上也颇有成就,其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与山水画相得益彰。《大...

    155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翻阅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集,其间,最令我怦然心动、血涌神驰的,乃是一尊《独立苍茫——齐白石》。图片上,齐白石的颈项、身躯被拉长又拉长,拔高又拔高,乍一看,似宇宙洪荒孑遗的巨木化石,又似“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独秀峰。材质为泥,视之却如山骨,崚嶒,峥嵘,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目光叩处,锵然作青铜声。这是齐白石吗?齐白石哪能有这般颀伟?若依头部和躯干的比...

    134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图一鉴定书画,印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书画作品的印章,既包括作者的落款章、闲章,也包括收藏章。作者在自己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是元代开始才逐渐盛行起来;而藏家在藏品上钤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因此,作为鉴定依据,两种印章都不能忽略。通过印章来帮助鉴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张彦远说“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他已经把辨别收藏印章作为很重要的鉴定经验在传授。当...

    74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新疆名家谈李长忠书法[图文]
    新疆名家谈李长忠书法[图文]

    李长忠,1974年出生于山东梁山,习书受外祖父吕继文启蒙,遂先后师从张沧、周静、刘文华、崔胜辉、陈振濂等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讲师、兵团书法家协会理事、天山书社社员、新疆军区军旅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室副主任。曾多次入展全国展,出版《碑帖解读》系列丛书,作品论文多次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教育报》等专业学术刊物。闵荫南(...

    7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让优秀的印论遗产不再流失[图文]
    让优秀的印论遗产不再流失[图文]

    图片资料“当我1980年代开始涉足历代印论这一领域进行考察时,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荒芜的田园,许多重要的印论著作,已有孤本之势。资料的缺乏和混乱为研究带来了障碍。于是笔者以为澄清这混乱、整理和研究古代优秀的印论遗产,是当代印章艺术理论研究者的重大课题。”印论,即关于印章艺术的理论,如同绘画之画论、书法之书论、文之文论、诗之诗论、乐之乐论、琴之琴论…&he...

    96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曾经自认为是左派,讽刺过张大千。多年之后,他对张大千的感觉是佩服:张大千像钢琴,完美、全面,而别人像小提琴、大提琴。(南方周末记者蒋彬/图)原标题:“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黄永玉九十说生说死黄永玉在万荷堂养了十来只狗,近十只猫,各自有名。一只叫“科学”的川东猎犬满院跑,另一只叫“民主”,因为好斗、爱咬同类,关进...

    114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伏虎杨轸开创穆家川时代[图文]
    伏虎杨轸开创穆家川时代[图文]

    桃溪寺(原播州土司司治附近山寺)名家讲古之海龙囤山城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和西南考古的研究。在两个儿子被其弟杨惟吉害死后,杨惟聪又养育了杨选和杨逡两子。杨惟聪病故后,将播州之位传给杨选。这时正值金兵南下,开封陷落,宋廷南迁之际,杨选趁宋廷号召各地募兵抵御金兵之机,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他一方面发展农业、储备粮草、招募军队,以随时响应宋...

    56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图文]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图文]

    王笠泽和李律师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2014年元月12日上午,我看到了《宋庄青年艺术家生存困难自己砍手》这篇新闻报道,心里很难受,立即转发在自己的维信里,并写了下边的一句话:为宋庄的青年艺术家流泪!呼吁通州区、宋庄镇政府设立“艺术救济基金“,不能让创业的艺术家去死啊!我的一位律师朋友很快发来一封回信,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我和他因此...

    94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人民日报:林风眠与沈柔坚的友谊与创造[图文]
    人民日报:林风眠与沈柔坚的友谊与创造[图文]

    沈柔坚旧藏之林风眠《紫藤双雀图》枕流公寓在上海华山路上只有一个小小的门。若不是曾在书中读到,大多数人或许都不会在此驻足,也不会想到,这楼曾是李鸿章家族的产业,“金嗓子”周璇也于1932年在此安家,更不会去想这楼曾经见证过的如歌往事。枕流公寓原址为英资泰兴银行大班的花园住宅,后被李鸿章家族购得,其子李经迈拆除旧居,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西班牙样式的高层公寓,并引用&ldqu...

    128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我们把丰子恺先生的小品画摆在眼前,一种敬畏之心自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不大,但幅幅无论从构图到内涵都充实,绝没有空洞,也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油滑。所表达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被称为小品画或漫画。其实那只是针对画幅和过去认知的一种称谓。我们分析他的作品,画幅确实不大,但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很充实,这一点往往是那些大幅巨制...

    144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