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英儿 点击 :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 | 美术科普

风动细语2011年

“问道雕虫·写生与物本李劲堃花鸟作品展”近日在广州珠江美术馆开展。展厅静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昆虫,透着优雅、空灵之气,被定格在这个凝固的现场。

作为广东有影响力的水墨画家,李劲堃一改以往山水画中的氤氲大气,以精细的笔墨,在方寸点滴之间打开一个极其微妙的世界昆虫、花鸟,展示出“笔墨精妙”的韵味。李劲堃,身为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同时还是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导师。画家、教师与社会职务三重身份的交织之下,李劲堃为何以极大耐性沉浸在这些具象、细微的花鸟画创作中?画展传递了画家怎样隐匿的心理诉求?

问道雕虫,雕虫小技乎?李劲堃的回答是,雕虫虽小,其有大道在焉。南方日报记者深入画家“雕虫”背后,窥探一个艺术家个体实践的心路历程。一幅幅看似与世隔绝的花鸟画背后,传递的却是一个有思想的画家的思考。

问道与方法

与前辈岭南大师的隔空对话

除了画家,李劲堃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另一个身份是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他与其研究团队,一同策划了“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等有影响力的学术展览。

李劲堃以研究者的姿态,切入对岭南画派前辈大师的研究中。为了筹备《百年雄才》的展览,李劲堃前前后后花费近3年时间。很多人非常好奇,一个正处在绘画事业高峰时期的画家,为何甘于销声匿迹,投入到一个展览的幕后工作?

李劲堃的态度却很明确,他试图把“百年雄才”系列展办成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性展示通过对史料的挖掘、梳理,还原出这位前辈大师尽量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展览亮相时,大量未经公开的文献、细节,展示了黎雄才在花鸟画、书法等方面鲜为人知的造诣,引起极大反响。

在观众眼中,《百年雄才》展示了黎雄才巨匠雕虫,大气磅礴的“黎家山水”背后竟然有过这样精益求精的昆虫写生。然而对于展览的学术主持李劲堃来说,他又开始了另外一番尝试沿着大家的足迹去寻觅“问道雕虫”,与前辈岭南大师隔空对话。

“我在做关于黎老的研究时,发现这位山水画大家,曾经在花鸟、书法等方面下过很多苦功。我开始领悟,一个大的画家,必须经过无数这种环节的训练,才能达到他对笔墨的得心应手。”李劲堃说,“研究黎雄才,发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身上缺乏的东西太多。取法乎上,别人的路也可以同样走走。走别人的路可以见识别人的风景,让自己也认路了。”

“我们回顾20世纪所有的艺术大家时,不难发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经过大半个世纪去回眸这些大家,会发现正因为他经历过无数叩问内心治学过程,才成就为一个个鲜活的、个性分明的艺术大家。”尽管已经成为知名画家,但李劲堃退守成为一个学生,重新回到一种艺术上的治学姿态,而不仅仅是漫无头绪地画画。

“这是一个走近前辈大家、远观大家与跟大家擦肩而过的过程,可以接触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光看不练不行,光练不看也不行,身体力行去实践黎雄才的成才之路,等于是重新发现了黎雄才。”李劲堃说。

治学与路径

艺术创作应重回治学姿态

对于黎雄才历时近3年的研究,李劲堃将其比喻为阅读了一本大书,或者攻读了一个延续几年的课程。“这个研究无形之中像一门课,让我在一定时间段里开始寻求自己如何走、如何继续走、如何把这条路走好。”李劲堃说,感觉这几年自己从一个画家,回归到一个治学者的状态。在这种安静的状态下,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我的艺术治学之路。

李劲堃认为,画家不能仅仅埋头画画,更要有一种治学的姿态。“这几年,我通过研究不断抽空自己,表面上好像没有轰轰烈烈地去做什么,但实际上,我更相信这是给我填补各种养分,并寻求支撑点的很好的一段时间。”

除了对黎雄才的研究,李劲堃还搜罗了大量资料,研究与黎雄才同时代的大家,如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等。

“比如黄宾虹,他自己本身研究美术史、书法,还是一个编辑,有过很多在报馆工作的经历,正是这种经历让他得到与一些纯粹画画的人不一样的修为,构成了他绘画多变与丰厚的特质,与众不同。”李劲堃说,还有齐白石,以极大热情把自己对乡土生活的理解融入花鸟画,成为一个有别于同辈艺术家的大师。

“这几年可能很多人会惊讶,我为什么会做这些似乎跟绘画无关的东西?但对我而言,这恰好是一个机会。通过研究其他人,去回溯他与历史上名家的渊源,探究他们在绘画时间中经历的启示。”李劲堃说,这几年的研究工作,成了他一门绝好的自修课。

“我不认为,完全投入画画而忽视学习、忽视研究其他人是有益的。”李劲堃说,对前辈大师各种各样的吸收、转化,才能使艺术家在一个艺术生态中,不被淘汰。

临摹与态度

画家应该是有毅力的文化人

两年前,李劲堃筹备过一个展览“勾花范叶·居廉小品展”。对于这位岭南画派鼻祖的花鸟写生作品,李劲堃采用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展览模式让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在馆内“零距离”临摹居廉作品。

李劲堃把著名画家方楚雄和他的学生请进展馆,让师生们从展柜拿出展品,直接在现场临摹教学。“中国绘画是水、墨、色交融撞击下产生的艺术,这种交融在纸、绢上产生的痕迹,很难在印刷品中展示出来。只有近距离接触原作,才能领会前辈大师当年运用笔墨的精彩之处。”

把展柜里价值数万元、数十万元的居廉原作拿出来,让学生们临摹。“现在美院里的国画教学一般都是临摹印刷品,犹如隔山打牛,无法真正让学生直观地领略传统名作中的精髓。”在研究教学中,李劲堃非常重视临摹,他告诫学生临摹古代作品要讲究针对性,一方面专注于前辈大师身上,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临摹达到古人的心性,尤其是临摹出印刷品所不能呈现出来的东西。

1987年,李劲堃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他师从著名画家陈金章、梁世雄,并有幸多次问学于黎雄才。总结自身的学习经历,李劲堃认为,学习中国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像今天的研究生教学,其实三年的时间很短,苛刻地说,只能算是一个开始或者入门,真正要出成绩可能要十年八年以后,才有自家面貌。而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家面貌实在太难了,你无论画什么出来,好像都是别人已经画过的。”

“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自己去奋斗的个体,但是,无数个体又构成一个时代的追求。”李劲堃认为,绘画的进步从来就离不开有毅力的文化人去担当,也要本着严肃的职业性去参加这种绘画的推进过程。而整个社会日益浮躁,人们甚至无法静下来思考。作为一个画家,他希望借“问道雕虫”的展览获得一种回溯的力量,回到内心,去关注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独立生存的意义。

对比画坛后辈不少标新立异的探索,如实验水墨等,他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李劲堃的每一点探索都显得细微、内敛、克制。“我比较重视绘画职业的探索态度,我提倡绘画必须在一种严谨的状态下进行。”

相关文章

  • 艺术:请再多来点性[图文]
    艺术:请再多来点性[图文]

    毕加索描绘的阿维尼翁妓院作者:JonathanJones编译:怀心在当今的艺术里,性占有的份量太少了。回首现代主义和20世纪的艺术,解放肉体一直是一个重点,在文学这一领域,我们有DH劳伦斯,从禁欲土壤里诞生出的放纵之爱,有JamesJoyce,这位维多利亚时代最后幸存者,不羁的描述着对LeopoldBloom的内衣有关的幻想。这两个人交相辉映,带头冲破了被固守多年的“肉体禁锢&r...

    4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顾一指:给刘小东提一言[图文]
    顾一指:给刘小东提一言[图文]

    刘小东即使当代艺术在一些地方的民间艺术机构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是,如果它进入不了中国公立美术馆(含博物馆,下同)的收藏序列,一些艺术家自我感觉多少有点散仙的意思,仿佛一支游击队哪怕战绩再好也没能成为正规军,总有几分自卑在内。这很可能是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在本届两会上提案《支持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的精神初衷,当然,这只是猜测。当代艺术在中国,是缺乏传统传承根源的。可以这么说,当代艺术是横切进...

    55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文]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文]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藏尾形光琳《八桥图》(六曲屏风一对)日本美术批评家千叶成夫曾以“日本美术尚未生成”为题著书,反思“日本美术是什么”。在他看来,日本美术经历了中国隋唐文化和来自欧美的两次“海啸”,日本美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日本的艺术。我们如果借鉴这种眼光和观点来写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又会是怎么样的?今天,中国的艺术...

    148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皮力评“725大火”:整个中国信用破产[图文]
    皮力评“725大火”:整个中国信用破产[图文]

    皮力微信全文如下:“以艺术和玩笑的名义,我们以次充好,我们纵火,我们做假拍卖,我们在媒体上掩盖真相,我们鄙视五毛,但是我们雇佣网络水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今天的艺术家所作所为和我们要反对的那个政治的虚伪已经完全一模一样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洋洋得意。”来自皮力微信的这段话正被艺术圈疯转,大概正是因为戳中了痛处。以艺术和玩笑的名义,我们以次充好,我们纵火,我们做假拍卖,...

    156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德群:聆听宇宙的天籁[图文]
    朱德群:聆听宇宙的天籁[图文]

    本报记者严葭淇北京报道“看画和绘画,觉得在聆听宇宙的天籁。”在被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问及创作感觉时,朱德群如此作答。“我画中的意境是与我对自然的感悟密不可分,尤其是被自然激发出来的一种情感,在画面上的表现用语言很难形容。”朱德群后来解释,“这里的关键是要对自然真正有所感之后的真情流露,这样画出来的画就很融洽,就形成了画面意境和境界...

    2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 推动从文化大国向强国转变[图文]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 推动从文化大国向强国转变[图文]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红船观澜)——论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郑志文(一)1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但这一瞬中蕴含的精彩却足以铭刻下中国文化新的坐标。10年里,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网,出版了世界最多的书报杂志,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位居世界前列;10年里,我们完成了空前复杂的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5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无极把抽象艺术带回中国[图文]
    赵无极把抽象艺术带回中国[图文]

    赵无极与其作品著名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于4月9日因病辞世,享年92岁。出生于江苏南通书香世家的赵无极师从林风眠,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此后蜚声国际,被誉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法国巴黎五月赵无极先后成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并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在即将5月出版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

    96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嘉宾为画家胡刚画展及研讨会揭幕由人民美术网主办,江门市美术馆、江门市画院、中国书画艺术报协办的“《墨池清漪》山水画展暨胡刚国画艺术研讨会”3月4日上午在江门市美术馆举行。来自京、津、沈、穗、深、港等地的20多位美术界专家学者、知名美术评论家和教育家出席了研讨会,他们是人民美术网主编李人毅,《中国书画报》新闻部主任李文慧,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跃生,广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部...

    26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张治国--著名书画家献礼建国65周年[图文]
    张治国--著名书画家献礼建国65周年[图文]

    张治国,生于1955年3月,著名书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兰州书画院高级画师、文化部十方净土书画院兰州书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级优秀辅导教师、甘肃省书协、美协会员、于右任草书研究会理事、徐悲鸿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恒业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兰州市老年大学国画教授、兰州大学特聘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后师从中央美院名师和齐派名师指教,经过到美院进...

    76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文]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文]

    克劳德·莫奈麦田64.60×81.00cm画布油画1881年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造型艺术考察之旅,使我充分体验到现代绘画、雕塑为主的造型艺术日趋多样化。在国内时常听到艺术多元化的说法,其实“多元”的实质并不具备,但“多样”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并不想在二者之间作概念上的讨论,因为“多元”是哲学概念,而&...

    196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画家李小可:颠覆传统国画 “以满求空”不留白[图文]
    画家李小可:颠覆传统国画 “以满求空”不留白[图文]

    《夏》李小可: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2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1962年应征入伍,1968-1977年复员分配至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其间坚持美术宣传创作。李小可自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代表作有《藏迹》系列、《水墨家园》系列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羊城晚报记者何晶“水墨家园——...

    184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戴丹:梵高的启示[图文]
    戴丹:梵高的启示[图文]

    梵高自画像1887年巴黎纸面油画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一.“19世纪”和“法国”在艺术史上是两个具有革命性的关键词,艺术一词的含义在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某种转变,这个特定的时空领域孕育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的诞生。19世纪的艺术史不再是英雄式主流艺术家的历史,而是少数边缘艺术家与沙龙展览相抗衡以获取自身地位的历史,这批艺术家批判和颠覆传...

    160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图文]
    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图文]

    诗意的孤独林风眠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轫于“85新潮美术运动”,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20多年来,大量水墨艺术家从水墨本体语言的拓展和艺术创作主题的创新两个方面展开了各种试验和探索,与此同时,一批艺术批评家也通过理论写作、策划展览和学术研讨等形式提出了“新水墨”“试验水墨”和“都市水墨&rdquo...

    137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黄宾虹《山水图》今年11月3日是书法家白蕉先生诞辰106年的纪念日。在介绍他的文章中,常常引用沙孟海先生在他题兰长卷上的题跋:“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之数人。”却往往忽略了我更为在意的“惺惺相惜”、充满情感的下半段文字:“闻其生前近寓沪壘,竟无一面之缘,引为憾事。”...

    190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现代纤维艺术的维度[图文]
    现代纤维艺术的维度[图文]

    施慧《本草纲目》2009年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编织艺术的延伸,是一种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建筑界关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现代纤维艺术在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上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特点。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多样的展示形式是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替代的,具有特殊的意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古老的擀毡工艺、地毯、挂毯的编织艺术、缂丝技艺的基因中,我们都能体察出现代纤维艺术的组成因子。纤维材料构成的平...

    5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