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陈文增:品种单一阻碍定瓷发展[图文]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阿豪 点击 :

陈文增:品种单一阻碍定瓷发展 | 美术资料

“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效果。

陈文增:品种单一阻碍定瓷发展 | 美术资料

定窑梅花口刻花瓶(陈文增)。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称扩大生产规模迫在眉睫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作为生于唐、盛于宋,且与汝、钧、官、哥并称为传统“五大名窑”的定窑,其烟火一经从河北曲阳烧起,就曾令南北瓷窑争相仿效,形成了以“白花美”风格行世的定瓷窑系。然而,定瓷的风采却于元末以后便烟消云散,曲阳窑址更沉寂为黄土一抔,纵有断瓷残片时露峥嵘,也无人细问来历。

直到八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与他的几位“定友”,历经三十年的研究和实验,才使这素净高雅的历史名瓷重展风华。他成功地研制出定瓷特有的刻花刀具(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总结出了“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经典刻花理论。有人称他为“名窑恢复时期定窑复兴之父”,也有人赞他为“九万里风斯下,八百年贤者生”。陈文增之于定窑的意义,可见一斑。

让熄灭了八百年的炉火复燃

说陈文增是躺在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定窑瓷片堆上出生的,并不算夸张。“定窑遗址就在我的家乡曲阳龙泉镇,范围非常大,目前挖出来的瓷片堆有13堆,最大的一堆长200米,高20米,宽80米。那遗址范围内,我家的四间石头房子至今仍保留着。”带着浓重的河北口音,陈文增兴致勃勃地为记者描述着。

而少年时期的他对定窑的认识,仅止于每天翻拣一些形状花纹漂亮的瓷片,用于跳房子。那些带着龙纹、凤纹、牡丹纹的瓷片,常常被他装在裤兜里,晚上睡觉前把裤子往椅子上一搭,哗啦甩了出来落了一地,惹得大人老骂他又把好好的裤兜给割破了。

早期,陈文增倒是对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当浓厚而自觉的兴趣。叔叔是十里八乡都知名的秀才,字写得很好,“文革”期间,叔叔在乡里的墙上写过很多毛主席语录,每次陈文增都像落地生根一样定定地看着;叔叔后来又送了他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他就更着迷地练习着。

因为这一手好字,陈文增才真正跟定瓷结下了缘分。1978年,他以写字工身份被招进了河北省工艺美术定瓷厂,尽管当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定窑恢复工作已开始启动,但工厂生产的主要还是日常用瓷,工艺也是由一般的陶瓷厂引进的。陈文增的工作就是在茶壶茶杯上写几个字,譬如“某某机关专用”等。

虽然就是几个字,但陈文增还是让人刮目相看。1979年春,他被调进了定瓷实验组,负责造型工艺设计方面的复原工作。在这个班子里,他和先到岗的蔺占献、和焕等,正式肩负起接续定窑“炉火”的使命,而八百年前的先人们并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工艺记载和技术资料,这炉火犹如“天火”,该如何生起?

“我们的脑海里一片空白,连定瓷跟日用陶瓷有什么区别都弄不清楚。”于是陈文增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曲阳,捡来各种花纹的定瓷瓷片,与厂里生产的瓷器一对照,就发现了定瓷的颜色尽管也是白色,却不是今天普通瓷器的纯白,而是白中泛黄,或是白中发青;在装饰手法上,也跟今天普通瓷器不同,主要有刻花、印花和剔花三种。

于是,他们在日用陶瓷釉料的基础上,踏遍定窑附近的山山水水,寻找不同的釉料成分添加进去,烧出瓷片,和古定窑瓷片一起送到唐山化验,记录下成分数据,一次次失败,一步步向古定窑的配方逼近,基本是到了1996年,才真正实现了釉料的复原。此时离周总理的批示,已近三十年。

“陈氏三把刀具”享誉工美界

在破解定窑的装饰手法上,书法又一次帮了陈文增的大忙。

进入实验组后,陈文增主攻了很长时间的刻花。当时刻花是在单刀机轮压制的盘子上用木刻刀刻花,凡是莲花瓣和波浪纹,常常是刻一刀复一刀,与古瓷相比大相径庭,陈文增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我爱好书法,每天都会写字。一次看到毛笔尖由于叉头出现一轻一重双线条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道理!我随即找来铁丝、锤头,自制了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经过打磨,一试即成功。任是定窑装饰中的龙纹、凤纹、鱼纹、莲纹等,皆能用三把刀有效地刻画出来,全面用于定瓷刻画花的所有题材。”譬如用这些刀具来做定瓷手刻莲花、莲瓣,其中一边是双线纹,任使左右弯转,上下飘逸,双线纹都可以随形就势,忽宽忽窄又并行不移。而以前的“刻一刀、复一刀”则难以达到这种精准度。因此,陈文增总结出了“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经典刻花理论:即定瓷刻花是用刻刀围绕形象,以线条为笔墨去表现,刻刀在所表现形象的外轮廓运动,深边是所表现形象的边沿,浅边与器壁融合。1988年,他的《定瓷刻花》文章一经发表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此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被称为“陈氏三把刀具”。

后来,陈文增又将定瓷与他所热爱的诗词、书法更自觉地“联姻”起来,创立了“瓷、诗、书三联艺术”:一是在瓷品上题刻诗句,“三位一体”;一是以陶瓷作品为主题创作一首诗,并以笔墨书写于宣纸上,是瓷品加卷轴的三联艺术。这一艺术上的多元贯通让他入载“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作品“瓷、诗、书”三联艺术玉柱瓶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20年成果展特别金奖。

对话陈文增:

定瓷之美美在手工味

广州日报:与其他四大传统名窑相比,定窑的特点在哪?您认为拉坯等工艺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烧制温度要怎样把握?

陈文增:传统“五大名窑”中唯定窑是白瓷,器壁有装饰,比如刻花、印花等。如果从拉坯工艺上讲,定窑拉坯器壁做得比较薄,利坯时稍事旋削即可。印花工艺则需先制陶范备用,待按同等规格拉坯后,再拍印,整个过程很紧密考究。关于定窑烧制温度,宋代烧成约1260℃左右,有时可达到1280℃,这已经很高了。当年定窑窑场林立,其中有支专门看火的队伍。即通过炉膛中火的颜色辨别温度,俗称“窑眼”。这是很有道理的,准确度也很高。

广州日报:定瓷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芒口,有“无芒不为定”的说法,这是覆烧法决定的,那么现在的定瓷是否仍保留芒口?

陈文增:芒口仅限于定窑盘、碗、碟等产品,北宋覆烧法的产生,使窑容率大增,成本大大下降,效益日益提高,遂形成南北诸窑皆仿效定窑之大势。但芒口在历史上曾被作为缺陷而受到指责。《老学庵笔记》曾有:“因定窑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今天看来,定窑芒口已经作为一种风格而被认可。当代定瓷,尤其仿品依然按旧制法做,唯创新作品有时按“芒底”。如果定瓷走向大规模盘碗生产,这个旧规矩肯定要改。

广州日报:“泪痕”是宋代定瓷的一大特点,有人说宋代定瓷真品的泪痕形状自然多变、颜色深浅不一,多出现于近底部位;而现在的定瓷仿品多为在施好釉的器物表面进行弹点或涂抹做成泪痕,那您恢复的定瓷泪痕是怎样来达到宋代的样貌的?

陈文增:定瓷“泪痕”的出现,是由釉汁成分含量所决定,同时施釉薄厚、控釉形势及手法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仰、覆烧法及温度的差异而形成不规则形。在仿制过程曾经做过实验,有些“泪痕”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在做仿制品时一般按照古代施釉工艺手法去做,不为“形似”,重在“神似”。虽然仿品“泪痕”的出现与真品“泪痕”不在一个位置,而由于这种“泪痕”特征具有神似效应,这比照搬则更自然,更具有真实性。

广州日报:您认为定瓷之美美在哪?

陈文增:定瓷美在丽质天生,制作时体现的是手工味、刀子活,利坯、刻花、施釉、烧成诸工序中留有的痕迹尽量保留下来。定瓷造型简洁、大方、纯朴,装饰丰富、独特,线条神逸流转。定窑白瓷美在“白中闪黄”或“白中闪青”,隐隐若若,玉质应生。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白色是诸色彩中最美的。今天之定瓷是按照宋人的文化理念及内涵去呈现、去探索、去发展。我个人认为,保持个性就意味着打造优势。

广州日报:宋瓷在拍卖市场上一直表现远不及明清瓷器,您认为主要原因在哪?

陈文增:宋瓷在当今拍卖市场上一直表现远不及明清瓷器,原因有三:一、定瓷存世量较少,进入拍卖市场的几率不高,为收藏家所忽略、所远之;二、古有“定不盈尺”之说,定瓷历史上无大件,这是由于定窑地处北方,原料性干、紧,成大件困难,而小件则难以与大件抗衡;三、定瓷多赝品,没有十分把握藏家不出手。

广州日报:当代定瓷的市场行情如何?您接下来还有什么样的发展计划?

陈文增:定瓷已经走过近四十年的坎坷历程,现已形成以艺术为主、仿制和生活为辅的三大特色产品。从省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其作品的市场价已从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作为收藏家,他看的不仅仅是作品做得好,而主要还得看大师(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有人说收藏不是在收藏作品,是在收藏大师本人,是在收藏文化。这也就形成目前收藏界大师作品价位相差悬殊的根本原因。

定窑在五大名窑中,从业人员目前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兄弟窑场相比还有距离。扩大规模,多出品种,是迫在眉睫之大事。

辨别定窑真伪六步看

陈文增表示,他向来不做鉴定,但从恢复定窑近四十年来,看得比较多,也悟出了一些基本道理。“举两个例子:一是前些年有收藏家要我为其仿制一批定窑刻花盘,说是有样品,包裹被一层层打开,我一看,说是我学生仿的,刻花是我教的,收藏家愕然;还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说新得一件宋刻花梅瓶,是刚从地下挖出来的,有幸得到。我看过后说:‘是假的,是注浆的。’朋友不信,我说拿打毛衣针来,插进瓶口向底部稍转就是一圈。我说:‘非注浆没有这种痕迹。’朋友愕然。”陈文增说,“说到底,真品与赝品之间可从几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工艺,二是特征,三是分量,四是呈色,五是刀工,六是气氛。此六者足矣。”

大家简介

陈文增,1954年生,河北曲阳人。系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游目骋怀·陈文增自作诗词书法巡回展”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举办。著有《定窑研究》、《定窑文化研究》、《游目骋怀·陈文增自作诗词书法作品集》等。

相关文章

  •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图文]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图文]

    第二看台17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况。据介绍,去年4月开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国有单位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本月起正式开展文物采集认定,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导入审核。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村...

    137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行为艺术遭遇现实围剿[图文]
    行为艺术遭遇现实围剿[图文]

    李暐作品《撞入汽车》血腥、暴力、裸体,似乎是长久以来中国大陆行为艺术的关键词。在市场的喧嚣中行为艺术已被驱至边缘,偶尔作为“社会新闻”的形式见诸报章。当初叱咤一时的行为艺术家在当下已纷纷转行,只有当年开枪的肖鲁依然以行为艺术家自居。当极端行为走到尽头,行为艺术何为?朱洁树7月底,“以身观身”行为艺术文献展在澳门举行,举办的地点是中国南方的特别...

    49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马奈与印象画派的难解情缘 色彩革命的先锋[图文]
    马奈与印象画派的难解情缘 色彩革命的先锋[图文]

    实际上,马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画派,尽管他与印象派年轻的画家们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同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他却始终拒绝参加印象派组织的画展。然而,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可以说,他创作风格与艺术理念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爱德华·马奈马奈与印象画派爱德华·马奈(douardManet,1832.01.23-1883.04....

    117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何健君作品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停留在城市。”城市的美好在于它富含了文艺的因子,而雕塑“取体赋形”,在三维空间中凝聚生命的永恒。文、图记者郭晓昊、林琳“我把抽象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与平面的书画不同,立体的雕塑可供全方位欣赏,你可以用手触摸感受它的肌理效果。”...

    13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郭味蕖:家学修养与厚积薄发[图文]
    郭味蕖:家学修养与厚积薄发[图文]

    郭味蕖(1908~1971年)郭味蕖(1908~1971年),山东潍坊人。出身于书香世家。1951年受徐悲鸿之聘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在“文革”中受迫害,1970年,以“战备疏散”为由被迁返潍坊,翌年在家乡潍坊逝世。站...

    81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韩美林:不要再让国宝级老师吃没有开水的方便面(图)
    韩美林:不要再让国宝级老师吃没有开水的方便面(图)

    美术家韩美林(前)在追悼会上发言“黄苗子先生追思会”18日上午举行。著名画家韩美林在会上说,在怀念逝去老师的同时,要爱护仍健在的国宝级老师、前辈们。启功先生在去世前吃方便面,连壶水都没人倒。韩美林疾呼:不要让他们再吃没有开水的方便面。文化老人黄苗子1月8日去世。18日上午,“黄苗子先生追思会”在中国出版集团大厦举行,有关部门领导、黄苗子生前亲友...

    173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把摩天大楼变成雕塑是个误区”[图文]
    “把摩天大楼变成雕塑是个误区”[图文]

    ■专访上海金融交易广场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冈萨雷斯-普利多芝加哥JAHN建筑事务所总裁、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冈萨雷斯-普利多陆家嘴,世纪大道和杨高南路的交会处,一处工地正在打地基。2015年底,这里将成为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焦点地带——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的上海金融交易广场将矗立在此,成为高楼林...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可以救赎灵魂吗?——艺术经理人访谈[图文]
    艺术可以救赎灵魂吗?——艺术经理人访谈[图文]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先生荣登《艺术经理人》2012年9月刊杂志封面人物艺术经理人:从您的身世得知您是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您做了如此多的行业,是什么吸引您走上艺术这条路,又是什么吸引您一走就走了20多年?贾: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过春节父亲总是写同样内容的春联贴在门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多少年不换,我刚记事时,经常看到父亲白天被批斗,夜里用旧报纸在昏暗的灯光下练毛笔字。现在我...

    92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奇石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第三个“全国赏石日”(8月30日)如火如荼开展,各地又迎来一场赏石文化热潮,相关展览近来也未有停歇。从这一繁荣的景象来看,大家都在谈石、赏石,不亦乐乎。然而,穿梭于奇石之间,有多少玩家能真正读懂它,这还真不好说。奇石二字,充满着各种神奇:它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

    7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青生:盲目追涨西方艺术品误人害己[图文]
    朱青生:盲目追涨西方艺术品误人害己[图文]

    爱德华·蒙克《呐喊》北京大学教授、当代艺术家朱青生提醒中国藏家——在万达以2816万美元拍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后不久,国际拍卖场上当代艺术又连创新高。11月12日的纽约佳士得夜场,弗兰西斯·培根的三联作——《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以1.424亿美元的价格成交,超过了2012年由爱德华·蒙克的《尖叫》创下...

    37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贵君:中国写实绘画的特殊性[图文]
    李贵君:中国写实绘画的特殊性[图文]

    写实绘画不是靠图式或符号诠释理念,写实绘画要做的,是让画面真正具有光彩和生命。这是要在一个有着无数高人做过的事情上仍然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一席之地。这要求艺术家既要有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又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质。要达到这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象那个挖井的故事,有些人到处刨坑,写实画家是要把一个坑刨得特别深,才能出现我们期待的清泉。Hi艺术=Hi李贵君=李庞大的群体催生高水平写实画家Hi:你最感兴...

    199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鉴湖三杰(雕塑)曾成钢曾成钢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北京来的。我在杭州中国美院任院长时,他是雕塑系主任,我因此对他是很熟悉的。曾成钢的特点是人很率直,很坦荡,也很真诚,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性格。曾成钢对艺术充满了热情,为推动雕塑事业发展孜孜不倦。他到北京后在中国雕塑学会工作,随后又担任学会负责人,工作非常努力,成效显著。他对于中国雕塑事业在当代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很有贡献。在雕塑创...

    8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瓷画创作:因形施画追求神韵[图文]
    瓷画创作:因形施画追求神韵[图文]

    香风十里(瓷板)钟振华钟振华艺术陶瓷创作是综合绘画、雕刻、金石、书法、化学工艺于一体的造型艺术,不但可以表现创作者的绘画美感,也可着重于材质的运用,展示陶瓷特有的工艺技巧,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艺术陶瓷创作要注意器形与绘画相结合,在选择坯体与瓷胎时,就应心中有画;在创作一件作品时,就应已经知道什么器形适合,这是一个陶艺家应该具备的素质。陶瓷艺术不同于国画和油画,它是三维艺术,把瓷瓶...

    52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政协委员张改琴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
    政协委员张改琴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

    “2002年我出国考察时,看到日本人、韩国人穿着民族服装,一眼就能认出来,而我们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十几年前的往事,依然觉得“很难受”。“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规范性很强的服饰体系,反映着当时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张改琴说,这种传统和做法一直延续到孙中山先...

    40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刘大为:无愧于时代精神[图文]
    刘大为:无愧于时代精神[图文]

    2011欧洲伦敦桥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鼓励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积极探索;我始终认为,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其中始终贯穿着可贵的进取精神。当代写意花鸟画家谢天赐,其作品中的写意精神是十分突出的,他用笔大气、率意,用墨淋漓、酣畅,在书写中体现一种源于生命的元气、笔势的美感和墨色的韵致,在画面中营造了近乎抽象感觉的意象之美。在看似随意的挥洒中,一切都是成竹在胸的,一切都是空间结构的体...

    114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