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林木:水墨不能代表中国画 评论家必须具有独立性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样样 点击 :

林木,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评委。出版有《论文人画》、《明清文人画新潮》、《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笔墨论》、《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傅抱石评传》等著作。

最近一次见到林木时,他刚刚从西藏的林芝回来,那里壮美的桃树,给他留下强烈的印象,由此写了一篇关于当前花鸟画缺少崇高美的文章。这就是林木,随时随地都能引发写作和思考,一位快意快笔的美术理论家。

今年林木的日程安排得特别紧凑,应《中国画学刊》主编、好友邓福星之邀,负责杂志的专题栏目,从而做起了生平的第一次编辑工作。此外,他曾在2000年出版了《20世纪中国画研究》上卷,今年要完善推出80万字的《20世纪中国画研究》,以补充完成仅有上卷之遗憾。而且下一部关于张大千研究的专著也纳入了写作计划。因为在林木看来,张大千是目前国内被严重误解的天才画家,是20世纪贡献给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奇才,“严重误解的原因,是少有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以,我准备花两三年时间,在张大千研究方面正一下视听。”

一般人出书,总是喜欢找名人写序,但已经出版了10多部书的林木,却基本都是自己写序。这种源于对自己学问的自信,同时让他又有了一个想法,写了篇专门谈序的文章。林木为人有个性,在美术研究中充满激情,甚至盼望着早些退休,以便摈除干扰,专心写文章。

写文章很愉快很享受

美术文化周刊:你曾经想当画家,又是怎么踏入美术史研究行列的?

林木:我研究美术史纯属偶然。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甚至为了画画,浪漫地跑到大巴山去当知青,一当就是8年。不过,也确实画了不少巴山的风景和农民。我那时画油画也画国画,后来在工厂里又做了10年的职业画家,在当地已有些名气。1978年高考,由于大家都不愿当老师,国家也就一心要让当过老师的人改不了行,结果我这个代过几天课的业余教师也因当时的规定不能去考美院,后来被迫考了师范的中文专业。但实在太爱画画,学过中文后,我又选择了一门跨中文、历史与美术的专业来弄,这就是中国美术史。一个人的命运实在也是太偶然。

美术文化周刊:你为什么对美术研究有这么大的兴趣?

林木:我没有在权力的中心,也不想去权力的中心,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也因此能够面对画坛冷眼旁观。看得有想法有感觉了,就写点文章,所以也能够比较超脱,决不会违心地去讨好谁。加之文章著作都是自己愿意去写的,所以每次写东西时都很愉快、很享受,好奇的探究心理弄得我天天都想研究问题,天天都想写文章,像一些人打麻将牌似的上瘾。加之我写作速度极快,多年来,我的著作文章从来是直接书写而无草稿。

我平时喜欢想这些问题,加上我的知识结构与别人不一样,角度和结论也不一样,我在这里边有乐趣,这可能是我跟一般做学问的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不是为了职称。我对研究这些东西有兴趣,所以每年要发好几十篇文章。我算是这个行当里著作量比较大的,现在估计写了八百来万字,有十六七本书,八九百篇文章。

水墨不能代表中国画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国画界比较强调笔墨,那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究竟应该怎么定位?

林木:前几年讨论笔墨等不等于零,今天又把笔墨赋予无上的地位,在国画界说到笔墨,大家都肃然起敬,但是笔墨究竟怎么回事?今天一般的国画家不清楚,甚至有些史论家也不清楚。我在研究明清美术的时候,就发现明代中期以前没有人专门提笔墨,从明代晚期到清初大家对笔墨的提倡才开始。最初是松江派的董其昌和陈继儒,然后又通过他们影响“四王”,于是笔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清初逐渐确立了。

我们今天强化笔墨,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这些都是由于没有研究透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就知道,明代中期以前,我们强调的是意境,笔墨是为造型服务,帮助意境塑造的。比如从元四家到明代吴派的沈周、文征明,都是强调意境,没有强调过笔墨。如果我们知道这段历史,我们就会认为笔墨不神圣,笔墨只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阶段的现象。当然笔墨是个好传统,但是除了这个好传统以外,我们还有别的好传统。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说到中国画就是水墨,那水墨是不是可以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呢?

林木:我们今天年轻的艺术家,一提到水墨就是中国,中国就是水墨。殊不知,在水墨出现之前,中国画是丹青的天下。水墨作为一个思潮,它的出现是在中晚唐时期,真正形成风气是在南宋。我们今天把水墨当成中国画代表的观点,就比较片面,不知道此前是丹青的世界,之后在宗教画、民间艺术和几乎所有的宫廷艺术领域同样还是丹青的世界。

为什么这个色彩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是因为水墨是文人强调的,而中国画的历史是文人在书写,于是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假象,水墨就是中国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假象。实际上,如果从绝对数量上来讲,水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的数量可能0.1%都不到。

所以我说,研究古代史就会发现,水墨不一定那么神圣,水墨也不一定能够代表中国画,它代表的是中国画传统里边的文人画分支。其实把水墨纳入中国绘画的系统里,它也是一种色彩,是中国画象征色彩体系里边的道禅倾向的色彩。如果我们有一个全盘的观照,就会知道,水墨与色彩并不对立,他们是同一个系统里边的两个分支而已。

评论家必须具有独立性

美术文化周刊:你在美术史论的研究中,经常会提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你觉得在美术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是什么,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心得?

林木:我的思维方式,与很多同行不一样,原因可能就在于我涉猎的范围要杂一些。我比较注重从中国美术的大系统里来看待问题,而且美术是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避免片面,就要尽可能地丰富知识结构,而且不仅要有知识结构的广、博、杂,还要有专业的精深。

我对美术史的研究是从古代史开始,最初研究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历史,然后又研究中国古代画论,后来又研究明清,这些都有相关著作或编著。一般研究明清的,都说明清绘画最衰落,而我第一个提出明清绘画不仅不衰落,而且繁荣;不仅繁荣,而且非常繁荣。为此,我还写过明清文人画方面的专著《明清文人画新潮》。

搞现当代艺术的一些人,往往不太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孤立地看待现当代美术,于是就把传统割裂了,出现很多肤浅的当代艺术。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视我们的文化传统为敝履,这个在全世界的民族里边都是罕见的。我对所谓的现代性、当代性不感兴趣,我们的艺术走到今天,就自然具有今天的一些特征,但是我们往往一论现代,西方的参照性就来了,一论当代,美国的参照性就来了。

实际上,整个世界由于物质本身的运动都是在不确定的、随机的、偶然的、不可重复的条件下进行的,西方人自己的文化传统里边生发出来的路径,他们自己都无法重复,我们为什么要重复他们?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有我们的时空,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走我们自己的路。

美术文化周刊:当今的美术批评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林木:客观地讲,我的本行就是研究美术史的,不是一个专门的美术评论家。但是中国所有的美术史家又毫无例外地都是美术评论家,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这本来应该是好事,但我们往往做了美术理论家之后,就不去研究美术史了,因为美术评论里边的利益很大。

很多评论家在画家面前颐指气使,实际上,如果自己懂画、画过画,就会知道画画也不容易,在画家面前,还要有一份虚心与尊重,且不可居高临下。评论和画画互相之间是平等的。当然有些画家看不起理论家,这样也不对。

评论家必须具有一种独立性。我们的美术批评太为市场服务了,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地位,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倾向。另外,今天的很多批评家不具备美术批评家的专业素质。我们美术评论界门槛很低,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评。画挂在那里,每个人都有权利说,但是你要号称美术评论家,就要具备美术评论家的资格。但是我们的很多评论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美术传统,连画是怎么画出来的都不知道。一些不懂美术搞美术理论的人,只是因为英语好或背功好,考上了硕士或博士,连纸、墨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从纯理论到理论,而且知识面比较窄,最初可能还战战兢兢地评一下,后来发现大家还买账,胆子就越来越大,开始信口开河。这种人在理论界、评论界很多。

相关文章

  • 抽象艺术终于让人看得懂了吗[图文]
    抽象艺术终于让人看得懂了吗[图文]

    谭平无题朋友圈近来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测试:测测你的艺术智商,能否区分出是抽象艺术还是幼儿涂鸦?十幅作品,连蒙带猜竟然也有很多人答对了一半以上。从之前人们对抽象艺术的敬而远之,再到好奇、接纳、认可、喜欢,近两年,抽象艺术在中国迎来了又一次回潮。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八十年代初之后的两次小高潮不同,这次抽象艺术显然跨出了“圈子内讨论”的樊篱,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了关注。&...

    13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四人谈:于“当代”中的“山水、花鸟与人物”姜建忠作品《书童》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身建立该怎样行进,这是个大命题。关于中国画、中国文化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当代性,中国如何从传统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摆脱西方的话语模式等问题,策展人李晓峰与三位艺术家进行了对话。孙良作品《闲趣》编者按:黄阿忠、孙良、姜建忠三位都是油画家,然而前不久三人却联袂展出了各自...

    5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宋永进:浙派人物画为后人留下什么?[图文]
    宋永进:浙派人物画为后人留下什么?[图文]

    去年9月顾生岳刚刚离去,今年5月23日宋忠元又走了。我在就读浙江美术学院期间,宋忠元先生是母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更是我们敬仰的学术前辈。今天,从书架上找出当年的毕业留言本,上面就有宋忠元先生题写的寄语和签名,工整而圆浑的笔迹一如其为人,又翻开当年的学位证书,宋忠元的红色签章赫然出现在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上。一幕幕往事恍如昨日,宋先生朴实谦和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宋忠元与李震坚、周昌谷、方...

    95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耳濡目染受父熏陶李小可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大名鼎鼎,水墨大师李可染。1岁多,李小可头回提笔,画了个圈;12岁,已经会画画的李小可画了一张水墨《千帆图》,在英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儿童画展上得了奖;18岁,李小可参军入伍,开始画军史、师史题材的油画,画连队生活的黑板报、幻灯片;35岁,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那时候他更多还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父亲,在李小可的眼中是“...

    48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宗其香《嘉陵江上》1947年纸本设色。继去年底“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之“西画部分”结束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次展出“国画部分”,试图完成一次完整的叙事,以一所美术院校为单位,对中国近代美术史进行重探。“西画部分”展出了两件李叔同的作品,十分罕见,据说是目前仅有的发现。给文化界带来惊喜之余...

    7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原始的呼唤》作为当代中国海洋题材绘画的代表人物,姜云宗少年时代就痴迷绘画,最近20多年来,他以格调刚健、笔墨淋漓、意境高远的创作风格受到画坛瞩目。10月16日,“海魂墨境——2013姜云宗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140余幅国画作品亮相。姜云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想借助笔下的大海,表达一种生命回归...

    4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善用国学之眼辨识书画收藏[图文]
    善用国学之眼辨识书画收藏[图文]

    吴昌硕作品《花卉册页》系列8中国书画是中国国学思想的视觉反映,中国国学是中国书画的灵魂。书画如何变,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国学思想。而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收藏家要收藏什么?书画家要创作什么?从中国国学思想中都能得到答案。书画收藏成败取决“国学无论对画家,还是收藏家而言,国学对书画收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藏家,如果没有国学思想的指导,不会辨识出有价值的藏品;作为画家,如果没有认...

    9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张英才作品画家张英才是北京人,他对北京的大杂院更是情有独钟。那年他正上初中,当时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他家大院的住户就更多了,邻居看他爱画画,就把从楼房新搬下来的一位老画家介绍给他,英才管老人叫爷爷,拜师后留的第一份作业是让他临摹介子园画谱中的山水部分。老先生见他画得好,就把印有四王的山水画册借给他临摹。这一学就是三年,老师对他说,画山水,第一步是临摹,就是以后能对景写生创作了,也还要不断临摹古...

    5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洪蒙山+思136x1482001毫无疑问,沈爱其先生笔墨是非常传统的,我觉得这个传统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内在相关。在传统文人画史上,直至黄宾虹齐白石这一代画家,书法是绘画的前提,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沈爱其丰富的用笔变化中得到印证。包括用墨,甚至可以说,用墨的变化比用笔还要丰富、多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未必准确,但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我想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到了黄宾虹这里,中国...

    10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四川巴中写生系列之十三:巴山青城2006年33.3×47.3cm写生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的写生方式和老先生们有很大不同,老先生们之间写生的状态也不一样,比如黄胄和李可染的写生不一样,李可染和叶浅予的写生不一样,叶浅予和徐悲鸿的写生也不一样。我认为20世纪中国画的写生大体来说受西方影响为主。我国古代的“写生”是特指花鸟画,宋代时,赵昌擅长画花鸟虫鱼,被称...

    148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保利书画主管就《功甫帖》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图文]
    保利书画主管就《功甫帖》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图文]

    图为功甫帖&翁跋翁方纲题跋成《功甫帖》真伪判定的重要旁证保利书画主管李雪松就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邱家和)自媒体上周末披露上海博物馆专家对苏富比纽约在9月高价拍出的苏东坡《功甫帖》的真伪提出质疑后,圈内人士自然也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上海博物馆专家认定翁方纲的题跋有伪,也成为《功甫帖》真伪之争的重要旁证,而刘益谦在其《我的声明》中也特别提到,上海博物馆专家“连翁方纲...

    98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专访姜洪:经济学者中岀色的书者[图文]
    专访姜洪:经济学者中岀色的书者[图文]

    经济学家、书法家姜洪2014年五月初,一次非公开的书法个展,让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姜洪,在朋友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是让知书写书心书的众多书法家们由衷称赞,从此,也让姜洪有了除经济学家姜洪之外的另外一个身份——“书家姜洪”。艺术是打破物障后对内心的一种解说,书法是走进内心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姜洪老师的书法作品在数十年的坚持下形成了一种对生活,对心灵的...

    83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书画百杰谈艺录——王隽如艺术[图文]
    书画百杰谈艺录——王隽如艺术[图文]

    在中国古代,艺术并不若今天之社会地位,从艺者们有被尊为“艺术家”之荣幸。在过去,从艺之人不论对书画,演戏,乐音等之掌握的技艺再高超,也只不过是伶人画工而已,并没有占据更重要的社会地位。故古人之“十年寒窗”苦读,实为“学而优则仕”,入仕被认为是安身立命的正道根本。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宁夏固原一个书香世家的王隽如老先生,本也想秉承...

    4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乌克兰画家笔下的浓浓运河情[图文]
    乌克兰画家笔下的浓浓运河情[图文]

    小河安德烈·雅郎斯基潘明月杜峥艳无锡绿波美术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国家一级风景区——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文化艺术机构。无锡绿波美术馆收藏“人民画家”雅勃隆斯卡娅等前苏联艺术大师作品700多幅,其中包括前苏联美协秘书长、现乌克兰中央美院院长、世界线条画大师安德烈·戚培...

    96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图文]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图文]

    潘鹤潘鹤,别名潘思伟,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于广州,籍贯广东南海。曾师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进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和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潘鹤致力于雕塑艺术64年,从事美术教育45年。创作了大量经典雕塑作品,如《深圳开荒牛》、《艰苦岁月》等。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

    101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