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网络批评者不应参加批评家年会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小明 点击 :

天乙

今年批评家年会的东道主之一彭德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家年会——鸡肋?》,阐述了本届批评家年会的部分背景和主办年会面临的很多实际难题,对本届年会做了基本估价,态度十分真诚。虽然我说过“哀悼”之类的“过头话",但是我并不希望年会真的“死”去,恰恰相反,我希望年会能够更加完善,每届年会都能够诞生一些有实际价值的学术报告和令人眼亮的学术成果。当然,由于预期每每落空,有的旁观者表达一下个人情绪很正常,要是旁观者都懒得说句话,那才意味着年会寿终正寝。因而,我不仅不希望年会“死”去,而且还真心希望年会越办越好。

彭德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组办方曾经想扩大参会范围,包括部分网络批评者和美院研究生。作为当下艺术的旁观者和经常围观艺术圈子动静的网络随意发言者,我感到很欣慰,至少,网络批评实实在在引起了专业艺术批评群体的注意,知道有这种力量存在。联系到此前听到的消息,圈子内有一部分包括彭德、吴鸿诸先生在内的批评家比较重视网络批评力量,不止一次提到过吸收部分网络批评者参与到批评家年会当中去,觉得彭德、吴鸿诸先生不属于排斥网络批评哪一类批评家,至少比皮××、鲁×诸先生毅然决然排斥网络批评力量更宽容和包容,也更接近当今学术品格。至于扩大参会范围的想法没有得逞的原因,彭德先生基于保护网络批评者的热情和积极性,解释为经费问题,我认为,某些“元老”级批评家的阻止和反对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

我个人完全赞同“元老”级批评家的意见,一直觉得网络批评者不应参与准官办的的中国批评家年会。

众所周知,网络批评者和学科批评家的知识结构、社会现实体验、艺术思维方式等等都存在不可小视的区别。据我所知,网络批评者除了初略了解一些艺术历史、艺术理论之外,还比较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而这些学科往往成为他们参与艺术批评最重要的支撑,网络批评者比学科批评家具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现实社会,对很多并不引起艺术圈子兴趣的社会现象和事件有更深刻的认知,至少在深度和广度上大于学科批评家,因此,网络批评者思考问题的参照和材料支撑体系比学科批评家多一些,实一些,同时网络批评者往往会站在更超脱更现实的立场观察艺术事实。而学科批评家的优势在于艺术历史和艺术理论的研究更深更系统,对艺术的教科书规律和教科书知识了解更深更细,对艺术经典著作非常熟悉,去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美。我甚至注意到,极个别学科批评家、美术教师甚至所谓艺术家劝告艺术家不要与网络批评者发生联系,那样会损害其学术地位。我觉得,他们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就好比泥水匠你无论如何也得跟泥水匠在一起研究问题,如果你去跟皮鞋匠、油漆匠勾肩搭背搅合在一起,算哪门子事儿?因此,我个人非常注意尽可能与学科批评家、艺术家、美术教师等等从业人员保持距离,免去他们的顾虑。

如果把这两个有着不同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方法和不同支撑的批评力量拉扯到一起,非但不能产生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反而会影响年会的秩序和预期目的。比如,因为人数增多,势必影响年会的条件,降低年会的学术影响力,甚至最终危害年会。如果始终保持学科批评家及其弟子所组成的批评家年会阵形,相似的背景和学术高度更有利于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像彭德先生所评价的首届和这一届年会,都诞生了优秀的学术成果,呈现了尖锐的思想交锋。可以肯定,如果把网络批评者纳入年会,这样的成果是根本没法保证的,弄不好,网络批评者不按规矩出牌,不按学科规范行事,甚至不顾艺术历史和艺术理论的上下文关系,不能提交合乎国际标准的学术论文,胡乱发表一通,使年会难以进行。况且,搅合在一起还有可能使网络批评者拘谨、拘束,出现临时性表达障碍,使学科批评家心生厌恶,影响其学术表达。

从组织形式上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两个载体,除了正规的批评家年会,还有程美信先生等人操办的海安523思想论坛,从已经结束的两届523论坛来看,总体上比较成功。由于523思想论坛的参与者属于非学科的网络批评者或者圈子内尚不具备参加批评家年会资格的批评家,所以,论坛的主要内容更多集中在当下艺术的焦点问题,非常难能可贵之处是论坛每一次都就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见解、有可行性的意见。批评家年会在纯粹的理论层面碰撞和升华,直接影响着中国艺术的走向,523论坛在现实范畴开展批评,二者形成互补状态,对当下艺术应该是有好处的。如果将二者融汇到一起,这样的效果未必能过发挥出来。

同时,这种相互补充的形式经过一定时间,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从不同的效果反过来可以检讨艺术批评的得失。可以肯定,学科批评家有很多值得网络批评者学习借鉴的地方,网络批评者或许也有值得学科批评家参考的地方,相互之间的吸收会使年会和论坛都良性发展。

相关文章

  • 中国艺术家海外回来怎么说[图文]
    中国艺术家海外回来怎么说[图文]

    艺术作品永远是艺术家虚拟的他认可的那个世界,是完全自我的创新的境界。但如何更好地表现东方写实、写意与西方抽象艺术的关系,如何在当代新一代东方艺术与当代西方艺术中再次找到新的契合点,并在其民族性中更能体现出当代艺术的国际性,主动积极并大度地寻求当代世界艺术共同的自觉意识,在和而不同之中,让世界当代的艺术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当是从海外归来的中国艺术家应深入探讨的问题与方向。近些年来,我越发感受到新水墨...

    197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用影像接胡适“回家”[图文]
    用影像接胡适“回家”[图文]

    1939年担任驻美大使的胡适。1965年出生的高小龙,在1987年西安某书店举办的一次港台书展中,第一次看到了胡适的样貌:“一个长得很帅的老头。”之后,高小龙阅读了大量有关胡适的书籍资料,他认为,胡适在近代中国文明史上的贡献远不止提倡白话文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非常欣赏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信念。”今年11月28...

    116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戴志康:斯人好古,返本求新[图文]
    戴志康:斯人好古,返本求新[图文]

    戴志康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人,收藏精品书画数十件。本版图片高剑平一身飘逸中装的戴志康曾创办了证大当代艺术馆,然而颇有意味的是,他的收藏与市场上热闹的中国当代艺术却并无关系。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正如日中天。戴志康出资赞助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首次展览“处女花园”,并于同年创建了证大当代艺术馆。在威尼斯期间,对于展出的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却没有一样...

    16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遗韵 淡泊名利醉心艺业[图文]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遗韵 淡泊名利醉心艺业[图文]

    林筱之林筱之作林筱之,原名昌午,生于1928年10月,原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林山乡。时居南京中央路119号1单元301室。现居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桥北林散之故居,其父乃书画大师林散之先生。筱之三岁识字,五岁从父学画,得其教导和熏陶,经过七十余年的学习,画临黄子久、渐江、石涛诸家,书学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李北海,于乙瑛、曹全诸碑,均有涉猎,后书风颇似其父,气势平稳,书风秀逸,笔间苦藤,内含灵...

    6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确定为真迹——疑点多多[图文]
    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确定为真迹——疑点多多[图文]

    中央美院举办的“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是一件研究中国早期油画的个例。特别是把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的自画像进行展出,第一次让人们目睹了大师的真迹。另外还有一幅自称(中央美院)是李叔同油画的真迹《半裸女像》,也同时展出,这幅画是否为真迹?在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就自下定论,是否欠妥?最起码是不严...

    172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文]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文]

    维多琳·默兰(马奈《奥林匹亚》瞬间凝固了,裸体的维多琳·默兰(马奈《奥林匹亚》)和劲似裸体的青椒(爱德华·韦斯顿《30号青椒》都成为艺术史上的永恒。那一刻,不管艺术家手持的是画笔还是相机,他们都捕捉到了关键的一幕。1988年,轻便的柯达相机首次开始使用。从这一年开始,人们不必再像达盖尔1839年第一次站在寺院街尽头拍照时一样,为了等照片曝光耗上20分...

    73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花鸟(国画)黎光成成文洛杉矶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美协进社……2014年的早春,这些美国的学术与文化重镇,迎来了一位从巴蜀大地走出来的书画艺术家——黎光成。黎光成,生于四川省仁寿县籍田镇,别号浣花堂主,署红碑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于行草,善治花鸟绘画,曾主编《走进金沙·首届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大型书画册,著有《黎光...

    134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冯小刚:当年拍电影为过好日子,现在想继续画画[图文]
    冯小刚:当年拍电影为过好日子,现在想继续画画[图文]

    3日,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上传了4幅画作,引起网友热议。无论是知晓冯导有这一特长的粉丝,还是不明就里的网友都来凑热闹,打趣说:“导演,您画的是谁啊?”从8月底与画家曾梵志合作创作出一幅《一念》后,自称20年没摸画笔的冯小刚又重新画了起来。于是,在他的微博上,除了发布新片《一九四二》的消息外,时不时就会出现他的练笔画作,或是山水,或是雪景,或是人物。一幅画作网友讨论,既像徐...

    120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问:您现在对未来三年的工作有什么计划?翁菱:我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往返于北京和纽约之间,因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中国中心计划于明年落成,它将是集合全球顶尖创意、设计、艺术力量,融合国际经贸、顶尖文化艺术、高端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高端商业品牌。最近两年我将致力于完成这项工作。在国内会继续推介好的艺术和设计,并参与一些自然遗产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问:您觉得探讨“全球本土化&rdq...

    9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香港漫画的另一张面孔[图文]
    香港漫画的另一张面孔[图文]

    香港漫画的另一张面孔本报记者程丽仙与香港漫画的创作繁荣相比,漫画研究则显凋零。近10年来,除《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之外,罕有其他,欧阳应霁[微博]说这对香港漫画发展史而言是个很大的欠缺。虽然麦兜的知名程度不弱于《风云》等武侠漫画,但麦家碧仍被港漫界视为独立漫画人,这缘于港漫界对“独立漫画”的认知: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体现具有...

    108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蒋采苹盛开的百合花中国画被划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或称之为三大类,至今已成共识。三大科中,花鸟画独自成科最晚。花鸟画在魏晋南北朝初露端倪,到南唐时有了自己独有的身份,而真正的繁荣,从现有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当属宋代。1000多年来,虽然战乱频起,自然灾害无数,不知有多少花鸟画的精品力作灰飞烟灭,但祖辈们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花鸟画传统佳作。花鸟画的题材花鸟画的题材并非仅有百花和各种鸟...

    22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卢禹舜:由新安画派引发的现实思考[图文]
    卢禹舜:由新安画派引发的现实思考[图文]

    卢禹舜书画作品□卢禹舜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经历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消费主义”大潮的洗礼和解构,一切对意义、思想、美、传统、价值等的追求和终极追问都受到了质疑和消解,代之以无深度、平面化、碎片化、拼贴、娱乐化等追求当下快感的做法的风行...

    7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自在飞花——魏葵水墨人物、花卉、草虫雅集之《瓶花卷》作品赏析[图文]
    自在飞花——魏葵水墨人物、花卉、草虫雅集之《瓶花卷》作品赏析[图文]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这首诗写的是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山涧深谷寂寂无人,芙蓉花自开自落,一派天然状态,没有孤独惆怅的意味,只有一片寂静的空灵。花的开落,总易摇荡人的思绪。"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寂静飞花的意象,在禅性的诗情中,独不见应赋的感伤。所谓"一尘一色总是一佛",花开是佛,花落也是佛!只要心头清净,就无须感怀摇落花影。友人说:你这画朦胧中有惊喜!一语道破我内心一片...

    107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中的中国制造[图文]
    艺术中的中国制造[图文]

    曾琼曾琼作家,新星星艺术节创办者很多年以前,我自己设计过服装。起因是因为那时在巴黎,每次都为参加晚会和活动穿什么衣服发愁。在巴黎这种时尚之都,女人们没有时髦只有最时髦,中国女人30年前都不知道什么叫时尚。参加活动多了,发现也有办法扬长避短,在聚会上赢得各种赞扬,那就是穿有中国民族的服装。巴黎那时买中国服装要去中国城里,主要是丝和锦缎的旗袍,穿上会显得很中国化。但标准旗袍对我来说又太过时了...

    137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梁章凯印象:优雅的先生[图文]
    梁章凯印象:优雅的先生[图文]

    《林则徐旧藏饲鹤图题跋录》和《艺友斋存名家印汇》人物名片:梁章凯现为:西泠印社社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日本鉴古印社顾问《篆刻》杂志日本总编辑编著有:《战国古陶文五十品》《艺友斋存名家印汇》一函四册《印史留遗》一函十六册《怀玉印室藏印选》《美哉斯石-海内外中国印石精品集》《林则徐旧藏饲鹤图题跋录》等十余种《战国古陶文五十品》等印谱从来都尊称他为梁先生而不叫梁老师,原因无...

    178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