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福福 点击 :

——王翚杂论之一

长期以来,一直把从董其昌到“四王”的仿古行为视作保守,实在是浅见肤识。董其昌影响了清初的“四僧”,直接哺育了“四王”,前者无疑是创新者,而后者,四位王姓画家也各具面目,怎么也扣不上保守的帽子。只是“四王”之后的“娄东”、“虞山”后辈,寡有进取,不师古,只师近,在王翚和王原祁的圈里打转,无力自拔,一代不如一代地成为近亲繁殖出来的呆儿。

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评论

上海博物馆藏王翚《小中现大图册》(二十一开)之第十四开

王翚出身寒门。但于绘画,却是“故家”,有着很深的渊源,曾祖、祖父、伯父、父亲都工画,可称作丹青世家了。

不待说,王翚自幼习画,是出于家传,他有较良好的绘画环境,有耳濡目染的绘画氛围,有时刻能提供绘画教益的长辈,甚至家里还会有点可供临摹、欣赏的古画。这些对于王翚在绘画上的开蒙和最初的笔墨基础,有着很大的帮助。

基于当时的绘画风气,王翚所受的绘画教育,应该是以董其昌的审美旨趣为主导的仿古、师古风气。较下层的绘画人士,对董其昌的理解,只在仿古的浅表层面,而宋元古迹,优秀的明代作品,他们又能看到多少,即便看到了,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伪。这就给习画者造成审美障碍。但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当年不乏行几百里求名迹一见者,也不乏借名迹早暮临写,至归还时还依依不舍地在默默追摹,数年重睹时竟有如见故友之情。

王翚说自己“自童子时即嗜翰墨,得古迹真本,辄摹仿数纸,必得其神乃已”(王翚《清晖赠言》自序),想必王翚也是有过一番寻求古迹真本的热情。他的得天独厚处为绘画世家代代积累下来的品画经验。王翚幼时,虽然未必能见到古代名迹,但一定不会临摹低俗的作品。

王鉴到常熟或者说王翚在常熟见到了王鉴,这是王翚绘画人生的转折点,等于一脚踏上了天梯。王翚出示的一个扇面小景,令当时名重画坛的王鉴反复把玩并赞叹不已,最后竟“携之袖中”。当晚朋友盛宴王鉴,可王鉴的注意力不在几十位宾客,也不在笙歌骈集的热闹场面,他完全被王翚的扇面陶醉了,“握余扇注视不释手,酒半示遍诸客,称许过当,一座皆惊。”(同上)

一个大画家,用如此态度对待尚未露头角的小辈,着实让人吃惊。一幅山水扇页的巨大魅力背后是什么?

没有记载那扇面的具体情况,文字渲染王鉴的欢喜情状,一定是他和那位作画的后生有着某些,或者说是有着全面的审美契合。王鉴长时间地,不断地欣赏王翚的扇页,未必是画面的因素,多半是琢磨王翚的前景,琢磨他是否可造之材。王鉴确实有眼力,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判断,他觉得他的审美理想,可以在王翚身上实现。

那么,二十岁的年轻画家,有什么能让王鉴动心的呢?如果当时王翚的画作,有此后二十年那样的水平,让王鉴动心不足为奇。历来在这个问题上语焉不详。或许真认为二十岁的王翚那小小的山水扇页已臻化境了?

平心而论,二十岁的王翚,已具非凡的仿古功力了。彼时他至少有十年的画龄,而这十年与之朝夕相处的便是古画。其实,在传统画作里打基础,是天经地义的,好比学写文章,除了熟读古文,不存在第二条路径。中国古代文人没有不饱读诗书的。而中国古代画家,也没有不从古画中脱颖的。王翚的学画,可能未曾想到过日后的辉煌。他家三代善画,都平庸无奇,他继承家业,期望在仿古上有所作为。他拜乡先辈张珂为师,便是处于仿古的意愿。

仿古,使人真伪难辨,当时的仿古确切地说是造古高手,有能力乱真。王翚凭着十年的仿古功力,乱真不会成问题。问题是王翚在乱真之外,还有着对绘画、对山水画天才般的认知,他一定在仿古中理解了传统,理解了笔墨以及笔墨造型的精髓。所以,也一定不会刻意求似,刻意乱真。乱真是在作伪,作伪就必须掩盖自己。古往今来,凡是天才,凡是成就卓著的大画家,无一会掩盖自己,相反,自己的成分越多,则越优秀。

二十岁的王翚已经开始以仿古的功力即从仿古中得到的笔墨造诣,来作画了。那幅山水扇页,或许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了。正合了王鉴的意。

王鉴还有王时敏,都是董其昌麾下的大将,与董其昌同扛“古意”的大旗。董其昌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视师古为手段的论断,很是明确,甚至把师造化放在师古人的迭进层面,崇古而不泥古。董其昌大规模地仿古行为,前无古人。可与元代赵孟頫并驾。如果说赵孟頫的“复古”,是要“托古改制”志在创新的话,那么,董其昌的“师古”,则在守成,守住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于“守”中求“进”,所以,董其昌在文字上梳理古代绘画,在笔墨实践中,以仿古为名,梳理古风古法,为普及古代绘画经典,不厌其烦地作示范。

董其昌作画萧疏雅淡,虽然合了倪瓒“逸笔草草”的审美规范,但他何尝不想有高超的写实手法,他赞赏米家山水,却不去学它,原因是容易使笔墨轻率,开护短门径。王时敏、王鉴都是董其昌路线的忠实实践者,王时敏有着董其昌的清逸气,在笔墨的复杂性上胜董其昌一筹,王鉴似乎又胜王时敏一筹。因此,他们共同的审美理想是:既要有浓重的元代文人格调,又不能丢弃宋代的写实情怀。年轻的王翚正合其意。

周亮工《读画录》称:“石谷仿临宋元,无微不肖,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伪,以愚好古者,予所见摹古者,赵雪江与王石谷两人耳。雪江太拘绳墨,无自得之趣;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便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此专就王翚的摹古而论,并将他和另一位摹古大师赵雪江作了比较。赵太拘绳墨,王翚应不拘绳墨;赵无自得之趣,王翚应有自得之趣。在古人窠臼里不拘绳墨,是可以和古人并驾齐驱的;在古人窠臼里有自得之趣者,更是可以和古人并驾齐驱的高手了。

其实,王时敏和王鉴在仿古中也不拘绳墨,也有自得之趣,正是这样,王鉴才认识到王翚的巨大潜能。王鉴在初识王翚的当天就纳他为弟子,不久又将王翚招到太仓,介绍给王时敏。王鉴、王时敏家中精湛而又丰富的收藏,令王翚大开眼界,此后又因王时敏的关系,观摹到大江南北藏家的秘本。这对王翚的仿古,或称以古为新、古中有己的创作和审美,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王时敏在王翚的《仿古山水图册》上题跋说:“石谷于画道,精研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穷其蕴,集以大成。”

应该说,王翚的山水画宗旨:唐人的气韵、宋人的丘壑、元人的笔墨,也是王时敏、王鉴的绘画审美理想。所以,王鉴一见王翚便如获至宝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审美理想是建立在崇古、知古、学古的基础上的运用和化解古意、古法。王时敏认为:“廉州(王鉴)刻意摹古,所作卷轴一树一石必与宋元诸名家血战,力厚功深,久而与之俱化,不但笔墨位置咄咄逼真,而取神去粗,秀逸高华,骎骎殆将过之。”(《题玄照画册》见《王奉常书画题跋》)“血战”即与古人近身贴心的交流,“力厚功深”便是积学——“血战”的结果,师古钻研是手段,“与之俱化”也只是个过程,“过之”才是目的。

王翚秉承这条路线,他的仿古功力更深厚,渐次从“血战”中进入“过之”的目的。王翚的挚友恽寿平说王翚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前十年曾为半园唐氏摹长卷,时犹为古人法度所束,未得游行自在。最后为笪江上借唐氏本再摹,遂为弹丸脱手之势。娄东王奉常闻而异之,属石谷再摹,予皆得见之。盖其时运笔时精神与古人相洽,略借粉本而洗发自己胸中灵气。故信:笔之不滞于思,不戾于法,适合自然,直可与之并传。追踪先远,何止下真迹一等。”(《南田题跋》)

这等自信,已经明明白白地宣告与古人并肩了。

长期以来,一直把从董其昌到“四王”的仿古行为视作保守。实在是浅见肤识。董其昌和“四王”的创作宗旨,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从传统中创新。只是董其昌和“四王”有较多的崇古言论,崇古,并没有错,爱今人未必要薄古人。董其昌影响了清初的“四僧”,直接哺育了“四王”,前者无疑是创新者,而后者,四位王姓画家也各具面目,怎么也扣不上保守的帽子。只是“四王”之后的“娄东”、“虞山”后辈,寡有进取,不师古,只师近,在王翚和王原祁的圈里打转,无力自拔,一代不如一代地成为近亲繁殖出来的呆儿,给他们的祖师爷抹了一脸保守的黑灰。

(作者系书画评家)

相关文章

  • 评“大黄鸭”亮相京城:反映北京包容的心态[图文]
    评“大黄鸭”亮相京城:反映北京包容的心态[图文]

    9月6日,“大黄鸭”正式亮相园博园,开启首次京城之旅。新华社记者李鑫摄两种声音一个认同那只风靡世界、憨态可掬的“大黄鸭”终于游到北京了。9月7日,它亮相园博湖的首个周末,游客明显增多。开园仅1小时,就有1.1万人涌入园博园,全天共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鸭未到,声先到。”此前,北京好几个地方都争相请“大黄鸭&...

    143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赵红尘:艺术过程不重要 呈现效果最重要 [图文]
    赵红尘:艺术过程不重要 呈现效果最重要 [图文]

    次方水墨4号:出死入生赵红尘羊城晚报记者朱绍杰何裕华2月22日,“水墨的新世界”在广州红专厂艺术区香港当代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诗人艺术家赵红尘从2007年至2013年的阶段性代表性水墨作品9幅、一尊雕塑和一件装置,涉及艺术家从“画诗主义”到“次方水墨”的艺术实践。展览作品横跨七个年头,其中包括赵红尘于2013年实验的&...

    48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图一鉴定书画,印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书画作品的印章,既包括作者的落款章、闲章,也包括收藏章。作者在自己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是元代开始才逐渐盛行起来;而藏家在藏品上钤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因此,作为鉴定依据,两种印章都不能忽略。通过印章来帮助鉴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张彦远说“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他已经把辨别收藏印章作为很重要的鉴定经验在传授。当...

    74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书画雅集,取其精神性[图文]
    书画雅集,取其精神性[图文]

    叶浅予作品《印度婆罗多舞》谢春彦(画家):玄奘,昔贤,亦今人也。策划这个展览,近的原因是,我的朋友,新加坡专栏女作家袁见一个多月前打电话给我,说她去印度,还支助朋友去印度。今年是中印建交60年,她认识研究梵文佛经的学者6月中旬会来中国,让我代她接待他们,我觉得不如找几位朋友哥们,画几张干干净净的画,在上海搞一个雅集,北宋有西园雅集,而这一次其实也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小聚。我不研究宗教,也非孔...

    8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书法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图文]
    书法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图文]

    陆维钊书法(一)“书,心画也”,这是扬雄给书法下的定义。“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表,总之如其人而已。”这是刘熙载的书法定义。而当代一般学者认为:书法是一种墨象艺术,用抽象的点线画(线条)书写汉字,抽象印象的墨迹艺术。比较古人今人的书法定义,差距显而易见。今人仅仅把书法看成是一种艺术方式,而古人呢?把书看成是学、才、表的综合体现,看成是&...

    188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里:油画家的国画情结[图文]
    徐里:油画家的国画情结[图文]

    徐里徐里,1961年生于福建,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作品连续入选第七至十一届全国美展。本报记者冯智军徐里28岁以一幅油画《天长地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后,又连续五届以完全不同的油画面貌入选全国美展,在油画与...

    184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金风吹来的时候68cm×132cm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脚下,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在丝绸古道上,有一位专画裕固族的画家:王晓银。迄今为止,王晓银是国内唯一长期坚持将裕固族付诸笔端的画家。相信每一个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人,都会在目睹了白雪皑皑的山顶,清水潺潺的山下,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的俏丽姑娘后,就浑然不觉地会被这风景如画、乡情浓郁的景象所陶醉。我想,对于王晓银来说,最初的...

    140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张艳)2007年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提出构建国家级的“文化产权交易所”,2009年国务院核批上海、深圳两块牌照,2010年初,国家9大部委签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产业地位和法律地位,自此文交所在全国遍地开花,霎时间文交所风头无两,但这一发展态势却未能持久,全国文交所...

    16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画派值得思考[图文]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画派值得思考[图文]

    刘益谦收藏大鳄刘益谦接受收藏周刊专访,畅言:无论是2013年的《功甫帖》还是2014年的“鸡缸杯”,买家刘益谦注定成为收藏界热衷谈论的对象,前者真假迷雾未散,后者2.8亿港元天价引发世界关注。4月30日,刘益谦应广州美院艺研班邀请,来到广州分享收藏心得。他笑称“2.8亿鸡缸杯虽然贵,但升值并没有自己财富积累快。”他更直指“岭南画派区...

    121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世俗化之旅:从扬州到上海[图文]
    世俗化之旅:从扬州到上海[图文]

    陈师曾《读画图》从高雅自适走向通俗普及、精神寄托走向情感抒发的世俗化进程,将文人画推向了日趋开放的境地。执着于精神理念追求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导向社会现实性,人与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成了艺术主体最重要的参照物和信心源。随着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阶层退出历史舞台,艺术家被视为拥有独立身份和特定社会职业的承担者,文人画终于走到了尽头。新时代的崛起,向人们提出了与文人画时代全然不同的艺术课题,但文人画作为有待开...

    18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蔡青:经历央美[图文]
    蔡青:经历央美[图文]

    图片资料海外漂泊太多年了,先在德国12年再又住纽约7年,2007年到了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多媒体艺术学院当了4年的教授(用英语教学),这期间积累了许多当代艺术资讯和教学经验,这样当我在新加坡教学合同到期时,我没有延长教学合同,而是决定换种活法,返回中国工作。我的愿望是在中国推广行为艺术和行为艺术创作,我在国内积极参加行为艺术活动和组织策划行为艺术节,同时每学期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兼职,客...

    188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克平:木性与人性[图文]
    王克平:木性与人性[图文]

    王克平和他的木雕作品。王克平,一提到这个名字,一系列历史词语立即会窜出来:星星画会、游行、口号、标语、传单、西单民主墙、改革开放……,但一看到他展览中的作品,所有的历史思绪又立刻安静了下来。以艺术家本人命名的展览“王克平”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早的雕刻家之一,王克平几乎将全部的创作精力投注于他所选...

    11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栗宪庭:艺术获得自由和独立的状态最重要[图文]
    栗宪庭:艺术获得自由和独立的状态最重要[图文]

    栗宪庭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的“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在2013年8月开幕前夕又遭到有关部门的阻止,无法如期举行。从前年到今年,电影基金每年的影展都会有此遭遇,在这样困难重重的处境下,创始人栗宪庭始终在坚持,对电影基金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2006年栗宪庭成立电影基金,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老栗要这么做?栗宪庭告诉记者,在他内心有一个一致的东西、一直在强调&mdash...

    140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张培成“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

    5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当代艺术品被保安当做垃圾扔掉引争论[图文]
    当代艺术品被保安当做垃圾扔掉引争论[图文]

    被扔掉的当代艺术品。劳动节假日的最后一天,这场“物质内外的当代艺术开放展”在时尚天河商业城如此喧哗的展场开幕。开展日期和展场都可以用“热闹”二字来形容。这样的展示形式与展览策划的本意正好相得益彰,丰富的物质世界在开展时刻呈现出另一种能量,从而更加反衬出对精神世界的反思诉求。在展览中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据策展人世宾透露:27日下午布展,约3点多钟...

    183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