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何家英:聂危谷的都市彩墨画展观感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抗抗 点击 :

何家英

去年九月,我在南京参加“百家金陵”作品评审,应周京新院长之邀,与何加林兄同赴江苏省国画院所在地——山林清幽的四明山庄小憩,适逢聂危谷的彩墨画展正在画院展出。步入展厅,印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表现金碧辉煌欧洲教堂和宫殿的彩墨画。如此的恢宏,如此的丰富,如此的灿烂,谁会想到这是画在宣纸上的?

我们太习惯于用继承与创新的思维去看待中国画作品了,似乎画在宣纸上的画就要遵循中国画的笔墨规律。如果是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要求,谁有可能画出这么灿烂的作品呢?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惯性思维总以为生宣纸根本无法承受这么丰富的颜色。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中国画家们总是把颜色过滤掉,试图用水墨表现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却不能使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确实是丰富多彩的。这不免让我们感到失望与无奈。即便有用色彩的也是淡彩偏多;有赋色偏重的,也常常表现得俗不可耐。生宣纸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水墨和淡彩吗?看到聂危谷的画,这个定论被彻底地打破了!他那印象派一般的色彩竟在生宣纸上挥洒得淋漓尽致,印象也就在这淋漓的挥洒中衍化为书写性的意象,亦中亦西,圆融无碍。聂危谷借鉴于印象派而又升华为意象表现的作品令我陶醉!我很想与作者交流创作心得,并想购藏其中两幅画作,遗憾的是当时画院同仁与画家联系不上。于是只得细心品读,与作品单独对话了。

真的令我感动,聂危谷以全新的艺术理念、全新的审美视角、全新的表现手段开创了全新的独特面貌。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中西绘画优长互补提升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在继承古法的同时,现代中国画家尝试了诸多古人未曾想见的画法,但留给当今中国画家再探索的空间仍然不小。聂危谷善以瞬间感受把握整体视觉印象,统领纷繁的建筑结构与雕缋满眼的纹饰,并巧妙利用生宣纸遇墨渗化之氤氲与积色之硬痕,写出既有婉约朦胧韵致,又有坚韧阳刚骨力的墨色趣味,生成了刚柔相济的视觉效应,恰到好处地为东西方建筑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美。他笔下的古建筑,尤其是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之类繁花似锦般的教堂和宫殿,都在其挥洒自如的写照中,获得了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体的表现。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仅需要画家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还必须拥有妙合于对象的表现方法。如果说美国的波洛克滴洒出的是漫无节制的抽象图像,而聂危谷却是在造型的约束下自由地跳跃,则更能体现出作者那超凡的胆略和控制力。

这类建筑题材,如果采用工笔画法,难免拘泥于结构细节而失之于刻板;采用写意画法者,又往往大而化之而流于空疏。聂危谷的建筑画法则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质。他把纷繁复杂的建筑结构以杂而不乱的草书笔法写就,金碧辉煌的建筑色调则由流光溢彩的色线汇成。密集的线条与丰富的色彩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与我们实际亲历中外历史建筑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既赋予欣赏者与建筑形象相印证的亲近感,同时又予人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陌生感。想必正因陌生感的存在,才使得其作品拥有了某种扑朔迷离的魅力而耐人寻味。他抛开所有的观念、所有的束缚、所有的成法,超越一切,又巧妙地容纳着一切,以他综合的人文修养与才华,尽情地舞动着他那灵性的舞步,当我们不再沉迷于某些可衡量的技巧时,却可直接感受着他所表现出的那种意境下精神的升华,体验着作者的内心对人类文明的那份感动!我嫣然看到的是一曲又一曲跳跃在宣纸上的华尔兹。

值其新作展与新画册面世前夕,我欣然写出以上感想,祝愿他的艺术创作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关文章

  • 12年致敬摄影艺术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带来了什么[图文]
    12年致敬摄影艺术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带来了什么[图文]

    201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海报中广网平遥9月23日消息(记者徐江帆李楠)第12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9月19日至25日在平遥古城开展,2012年第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围绕“回归·超越”的主题,分学术展、汇报展、邀请展、机构展、院校展、影像短片展、致敬展七大部分,精彩呈现332个展览,其中国内展览304个,国外展览28个;参展摄影师1700余人,国外摄影师...

    72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莫言故乡民俗:扑灰年画中国一绝 茂腔婉转[图文]
    莫言故乡民俗:扑灰年画中国一绝 茂腔婉转[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提到山东,自然就会想到齐鲁文化,提到潍坊,自然就会想到风筝。现在,提到莫言,自然就会想到山东潍坊的高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老家高密第一时间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

    13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资料图片在艺术史发展逻辑中,当代艺术通常是指正在实践中的新艺术形式,又曾被称为“后现代艺术”,指称那些对现代主义信条进行反叛的艺术方向。但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却是含混与庞杂的。它在艺术形式、创作理念、文化态度或材料上没有严格的标准,它的提出更多针对的是官方艺术。官方艺术主要指那些为政府意识形态服务的艺术,在高度强制的时期,它曾经是中国唯一的...

    13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音乐书法招致“作秀”争议 笔墨如何随时代? [图文]
    音乐书法招致“作秀”争议 笔墨如何随时代? [图文]

    书法向来有“凝固的音乐”、“无声的音乐”之美誉,当有人把这种凝固、无声给活化、有声之后,一种全新跨界艺术——音乐书法便由此诞生,但同时也招致“作秀”、“杂耍”的批评。这个人就是书法家李斌权。在质疑声中,他已经连续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皇宫上演了“中国书法音乐会&...

    13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反思[图文]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反思[图文]

    吕澎新绘画问题的提出想象一下数千年前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站在河畔,看见宁静的流水而发出感叹:生命如逝水,一刻也不停留。孔子要说的,不仅是生命,当然也包括历史、艺术和一切存在之物。从线性的时间特征来看,逝去的就是旧的,未来的则是新的。如果仅仅如此,新与旧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不过,事实远非如此,当新与旧同人类复杂多变的艺术生活纠结在一起时,则成了一道烟云迷乱的风景,时间的尺度在此...

    120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清新脱俗 亮丽雅致—吉瑞森花鸟画印象[图文]
    清新脱俗 亮丽雅致—吉瑞森花鸟画印象[图文]

    一个花香鸟语的世界是我们的理想,但这个世界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由于自然生态被破坏,花鸟画家们不得不跋涉数千里到人迹罕至的绿色丛林去寻寻觅觅,呼唤行将消失的美好家园,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思考。著名画家吉瑞森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画家近照澜沧江从青藏高原奔泻而来,穿越高山峡谷,在即将流出国门之际,地势突然变得宽广,江畔到处是丘陵、平坝,长满芭蕉、棕榈、凤尾竹等亚热带植物,村寨点缀在纵横阡陌之中,这就是美...

    8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人民日报:“傍名”出版伤了谁?[图文]
    人民日报:“傍名”出版伤了谁?[图文]

    漫画徐鹏飞不久前,媒体曝光的湖北某书局为了从国家采购《新华字典》专款中截利,匆忙出版了320万册《学生新华字典》,结果因粗制滥造被查处召回的事件,可以看作是近些年出版市场上“傍书名”的典型一例。书名作为图书的重要载体,既要求与书的内容和风格相贴切,又必须便于读者接受与市场营销,在有限的字数内,尽可能准确、凝炼、吸引人。《红楼梦》书名虽只有三个字,却给人无尽的联想与回...

    3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邓正来:学术与人生[图文]
    邓正来:学术与人生[图文]

    邓正来(资料图)邓正来:我的学术与人生编者注:2013年1月24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高研院创院院长邓正来今早在肿瘤医院逝世,享年56岁。凤凰网大学问栏目刊发邓先生2007年在华东政法大学的演讲,以示追思。邓正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则无学问邓正来教授...

    148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周长江访谈:“互补”——东方传统的回归[图文]
    周长江访谈:“互补”——东方传统的回归[图文]

    周长江在自己的工作室中采访/整理:黄乐黄乐(以下简称H):我们了解到,“互补”理念的提出是源于一个朴素的理想,即在您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之后反观自我的文化背景,对传统审美价值在现代社会转型的期待。您当时的这个“期待”发展到现今是什么样的状态?周长江(以下简称Z):我们早年学习西方的艺术和知识,后来发现西方文化变化中吸收各类文化启发,其中也是受到...

    200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西画中的光影:上帝说要有光[图文]
    西画中的光影:上帝说要有光[图文]

    图片资料《圣经》第一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幅画是伦勃朗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也说过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但最著名的还是爱迪生,我们现在都享受他说的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按一下电灯开关就知道了,我上课就是这样讲和这样做滴。西方人写他们的美术史,不会这样看,因为距离太近了。于是建立在编译基础上的汉语西方美术史读物自然也不会这样看。所以,谈任何其他区域的文化,都要有本...

    146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图文]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图文]

    赵孟頫饮马图卷(局部)元纸本水墨纵25厘米、横59.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在绘画上,赵孟頫是元代的泰斗。人物、马牛、山水、花木、竹石、禽鸟,各种题材,下笔皆成妙品。犹如学习书法一样,他学画亦是在复古的精神下博釆众长,而后自成一格。尤其是他在书法、诗文、音乐、鉴赏和考据诸方面的学养,以及奔走南北的阅历,对他绘画风貌、艺术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孟頫在绘画中融入诗文,寄托了人文精神,既加深了中国绘画...

    152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唐西林:欠缺文人画理难现顾绣精神[图文]
    唐西林:欠缺文人画理难现顾绣精神[图文]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希孟绣《宋元名迹方册》之《米画山水图》顾绣作为国家级非遗,要灭是不太会灭掉的,但是要真正地发展,实际上是怎样更好传承的问题。传承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新的东西加进去,但是顾绣之所以为顾绣,与董其昌还有韩希孟的审美思想、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一定要抓住这个主题。如果要绣个东方明珠什么的,没有必要用到顾绣。此外,绣娘之间的探讨还比较欠缺。松江博物馆藏的戴明教顾绣作品《日本仕女图》(...

    40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作品一关于记忆模糊的影像与真实的现实—里希特和它的相片画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erhardRichter)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巨大声誉。当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绘画濒临死亡时,他为绘画指出了新的出路。相片和相片画是里希特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相片做画并不新鲜,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曾借助相片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尤其是肖像画家。对于很多人而言,相片是记忆的...

    33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顾铮:荷赛奖不存在先入为主的方向[图文]
    顾铮:荷赛奖不存在先入为主的方向[图文]

    顾铮是首位进入荷赛终审评审团的中国评委。早报记者高剑平图■早报专访中国首位荷赛终审评委顾铮早报记者徐佳和2月15日揭晓的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PressPhoto)——“荷赛”奖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是由于今年有四位中国摄影师获奖,另外,也由于首次有中国评委参与终审阶段的评奖工作。自1983年至今,《中国日报》高级编辑郁隽民、总编...

    155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抢救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刻不容缓[图文]
    抢救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刻不容缓[图文]

    《图案集》第一集,第二册,雪花社1927年6月出版。封面为林风眠早期稀见作品。■专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超怎样才能建立起一座座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博物馆、美术馆,留下一批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和相关档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阐释了何为美术资源,以及保护美术资源的重要性,并描绘了一幅实现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抢救,进而将中国近现代艺术遗产向公共文...

    128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