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创作与批评随想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涛涛 点击 :

大雕刻家罗丹说过:“珍爱你激情的冲动吧,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这句话明显是针对艺术创作而言的。抛开技巧不论,艺术的创造力除了要具备智慧外,更需要激情,甚至可以说,没有激情就没有创造力、表现力、生命力。

激情之于生命犹如久旱逢甘露,雨后见彩虹。没有激情的生活是空白的,没有激情的恋爱是麻木的,没有激情的创作是乏味的。生活需要激情来打破单一,恋爱需要激情来点燃火花,创作需要激情来彰显情绪。

激情不是标新立异、无所顾忌,更不是装疯卖傻,而是思想上的传承、形式上的打破、观念上的革命进入浪漫主义情绪而后碰撞出的火花。

如果艺术家自始至终都控制着艺术创作的过程,那么,艺术创作就不叫艺术创作而叫艺术制作了,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是没有创造性可言的,因为作为创造性标识的“精神的”东西消失了。艺术不是科学,艺术创作的激情来自于无意识,艺术创作俨然一种无意识的活动,任何想把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纳入科学(技术)教育目标的企图都是可笑的,也必然是失败的。

艺术的创造性不是以技巧来叙述情节,而是作品形体、色彩、空间作为绘画语言的自行呈现。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被逼迫的或为了迎合某种目的的——从原始的壁画开始,艺术创作就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可是在今天,如果还有人抱着这一被视为优秀的传统不放,恐怕就会被视为不合时宜了。想想凡·高,还有更多和他们一样坚持着一分梦想和信念的艺术家们,其下场是怎样的凄惨。除了报他们以赞叹、掌声和同情,以及咒骂这个弃千里马于不顾的社会不具慧眼之外,今天的艺术家是不会有多少勇气去践行这样的艺术信念的。我们最擅长的莫过于高喊口号而漠视行动了。在艰苦不一定得艺术真谛与应付常可能成时代宠儿之间,后者往往更受艺术家们青睐。

说到底,艺术要为理想造型,为历史写“实”,而不是为现实谋利,为自己造名。为此,艺术家必须在心理上清理“趋炎奔竞”、“啖名谋利”的思想。这个定位很重要。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本质上取决于他对艺术的看法和人生的态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艺术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可言传的自发的个人感觉,它接近于无意识。举个例子,艺术家要表现一个形体时,如果他不是以个人的直觉、想象去创作,而是试图通过科学分析(比如解剖学)的步骤来完成图像(画面)的话,那么,作品中的创造性成份将被驱赶得一干二净。这时候,科学理性不仅没有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反而阻碍了它的发展。

任何时候,当我们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去创作一幅作品时,得到的往往是各部分技巧之间的“组成”——线条、透视、色彩构成等,它们之间似乎只是被某种需要组合在一起。可以肯定,物体进入我们视线传输到大脑时,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它的颜色,而不是形体。比如说一辆红色的小车,我们是先感觉到“红”色,接着才感觉到作为形体的“车”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红色的车”,而不是“车的红色”。前者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后者是某一局部的凸显。这个实例说明,进入我们感觉的首先是作为色彩概念的物象的整体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多部分,即便这些部分比较突出。

对于色彩感受,尽管它未必属于无意识活动,但以科学的色彩知识来分析也不明智。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不同的艺术家(读者)看到不同的色彩关系,以及各种色彩在画中所受到其他颜色影响而产生的微妙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味,而不是用色彩知识去做科学分析。色彩知识关注的更多是材料和局部分割的颜色处理,在创作或欣赏时如果被这种较为严谨的知识牵着走,将严重阻碍色彩感觉的丰富性的呈现。人们之所以面对作品(包括艺术家对着自己已完成的或未完成的作品)有所感动,并不是通过对作品进行科学分析而后才获得,有时候恰好是静静地体味,甚至是一刹那的感受让自己感动的。

艺术批评常常出现类似的误解。人们总是希望艺术批评能针对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实验性的问题进行解释,或者针对某一艺术现象进行当下性的判断,乍看起来这样的批评的确很符合“时代”要求,事实上,这种解说员式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侮辱了批评的功能和作为批评家的使命。

批评不是赤裸裸的自然主义,不是“单向度”的行进,而是一种交往,一种沟通,甚至是一种启示;是作为参与艺术创作,甚至起到指导之作用的过程。如此,批评必然融入批评者的理想主义的情绪和活力,批评家必须懂得让读者相信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中的虚构世界是“真实”的。人们总是喜欢指责批评家偏离现实,忽略作品而“空谈”理想和神话。这种浅薄的见识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批评应该是一种“关怀的神话”(弗莱语),而不是现实主义的说教。

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人文主义者,而后才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解释和批评的,这样的特殊身份让批评家和作品乃至艺术家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持有人文主义者应该具有的见识、立场,乃至构建艺术生态之话语场的使命。如果说艺术家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那么,批评家就是走在艺术家前面的人。

批评家之于艺术作品的使命,向后看要发见其与传统精神之间的历史关联,向前看要挖掘并阐述其在当下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文启示。

相关文章

  • 听,窦靖童在唱歌[图文]
    听,窦靖童在唱歌[图文]

    “爸爸是窦唯,妈妈是王菲,整个华语乐坛都在等着她长大从他们诞生之日起,世界就知晓了他们。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传播和记录。窦靖童,就是这样一个“被公众看着长大的孩子”。如果说窦靖童的歌声让人想到了很多美好,那是因为,她的音乐才华让大家想起了记住这个名字的理由。窦靖童的声音,熟悉华语流行乐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童》里“咿咿呀呀&rdquo...

    7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从马奈画中走出的裸女[图文]
    从马奈画中走出的裸女[图文]

    马奈的画作《奥林匹亚》《化名奥林匹亚:一段女人寻找女人的旅程》[美]尤妮斯·利普顿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版,16元维多琳·默兰,作为印象派画家马奈及其同时代画家的模特,也许是19世纪最著名的面孔和身体。在马奈的画作《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中,默兰或裸身躺在床上,或裸身坐在两个男人之间,目光坚毅、淡定还夹杂着些许傲慢,俨然不是被看者,而是一个以反维纳斯...

    79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封面用图:柯律格于2013年12月在杭州。葛熔金图“我的名片上写着:‘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但我内心里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史家呢?我毕竟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我觉得我的有些书更偏向艺术史,另一部分倾向于汉学,我好像在二者之间游移。我所受的训练就是重视文献研究,而不是图像研究。所以,我觉得我思想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斗争。”—&mdash...

    6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高居翰:让绘画通过画史进入历史[图文]
    高居翰:让绘画通过画史进入历史[图文]

    高居翰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高居翰(JamesGahill)于美国时间2月14日在加州家中去世,享年87岁。他在《隔江山色》、《江岸送别》、《气势撼人》等系列著述中所构建的对于元明清绘画的独特叙事分析模式,被评价为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高峰。最后的著述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顶级博物馆之一。该馆前中国艺术部主任、现任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亚洲...

    90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刘钢:小时代绘画[图文]
    刘钢:小时代绘画[图文]

    《熊熊的野心》《熊熊的野心》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作品,不仅画工精细,情调也很小资。据说,其复制版画极为畅销,买者众多,似乎很多人都从这幅油画中找到了感觉。这件作品的画幅很大,看上去好似一扇硕大的落地窗。透过玻璃窗,可以俯瞰繁华都市的夜景。上百座高楼,鳞次栉比;千万盏灯火,与月争辉。这种华丽的景象,表现出城市生活的浪漫色彩。高大、宽敞的落地窗前,一只小狗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窗外。弱小、孤...

    189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台湾现当代艺术中的抗争政治[图文]
    台湾现当代艺术中的抗争政治[图文]

    黄灿荣《二二八事件》,木刻版画文/李公明有多种角度和层面研究台湾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比较独特的方向是从社会转型正义的角度研究艺术在其中的表现、作用和审美价值。这种研究角度的独特性在于从威权政治走向民主政治过程中的艺术与政治关系具有前所未有的特征,转型正义中的政治成为批判性艺术成长的重要土壤与推进器,艺术从一个侧面成为政治史上的图像抗争注释与视觉经验。一所谓“...

    23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我从不冒充设计师[图文]
    我从不冒充设计师[图文]

    作为巴黎最负盛名的时装买手,玛莉娅·路易莎曾发掘出许多位天才设计师,她的同名精品店MariaLuisa一度是时装爱好者前往巴黎朝圣的第一站。如今,时尚品牌在世界各地竞相开店,绝大多数的设计师时装在网上就能买到,玛莉娅也顺势把她的店搬进百货公司,开到网上,甚至带到了中国。不论时代潮流和零售业态怎么改变,玛莉娅总是目光如炬,“我对自己忠诚,对真正的才华忠诚,我并没有因为要在...

    173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方力钧:为什么我就幸运了呢[图文]
    方力钧:为什么我就幸运了呢[图文]

    方力钧在意大利GAM都灵现当代美术馆《云端的悬崖》个展现场摄影:裴刚今年3月,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任命方力钧为“和平大使”。同时,“方力钧文献展”在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举行;5月,在香港上演“方力钧——众数的生命”个展;6月,意大利GAM都灵现当代美术馆《云端的悬崖》个展开幕。方力钧说因为自己的...

    50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何多苓:独自一人的歌者[图文]
    何多苓:独自一人的歌者[图文]

    何多苓作品《兔子下山》何多苓作品在采访之中看得出来何多苓喜欢别人称他是潮流的旁观者,喜欢别人用抒情、萧瑟、神秘来作为他的关键词。“我都不太会画笑着的人”何多苓说。而这次的巡回展又要为他增加一个新的关键词——独立精神。关键词——萧瑟何多苓偏好画女孩子,她们大多数独处于画面之中,显得忧伤而孤独。“也有人问过我说...

    18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奇石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第三个“全国赏石日”(8月30日)如火如荼开展,各地又迎来一场赏石文化热潮,相关展览近来也未有停歇。从这一繁荣的景象来看,大家都在谈石、赏石,不亦乐乎。然而,穿梭于奇石之间,有多少玩家能真正读懂它,这还真不好说。奇石二字,充满着各种神奇:它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

    7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1973年,黄胄去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时创作的作品《海岛民兵》在北京宋庄,据说有的画家已经不只是对着摄影作品画画了,直接把电子的照片用幻灯打在白墙上;在某美术学院的写生课上,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多幅作业雷同,原来在写生的景区有专人买卖速写作品,五块一张,学界对此嗤之以鼻,然其核心均绕不开何为中国式的写生观的问题。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西方美术家有自己拍照记录美景的做法,说可以启发灵感,助...

    18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李宇宁作品王淋作品。余华写过他唯一一篇武侠小说,名为《鲜血梅花》。这名字很有意思,如同莫言的《檀香刑》,将美与惨痛奇异地并置,产生一种残酷美。这也是中国最高级小说的一个秘方吧。“鲜血梅花”这四个字,让我突然想到,在很多人那里,可以对鲜血打坐,渐渐地竟看出它原来是梅花;如同,将解剖的血腥味闻多了,再闻到的就是檀香味了。前几天,新华社副总编夏林披露,2003年10月16...

    30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规避叙事,用身体破坏并寻找[图文]
    规避叙事,用身体破坏并寻找[图文]

    ■现代舞《重置》将在京首演■早报专访其创作者、藏族编舞家桑吉加桑吉加1974年出生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朋友私下叫他小名桑巴。12岁时,被挑选至中央民族大学学民族舞,19岁加入广东现代舞团。1998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纽约学习编舞。2002年,跟随德国法兰克福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现代舞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威廉·福赛斯学习舞蹈。他曾编排过《无以名状》、《前定的暗色》两部标志性作品...

    5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范治斌画作牧牛图笔墨肆情不肆意筹得“情”“形”半两真——试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他是范治斌,一个勤奋得近乎痴迷的画者,一个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文人,一个收放自如、肆情不肆意的艺术家。初识范治斌的人会对他的眼神颇为在意,这是一双机敏的眼睛,为艺术而生。他的直视似乎有种原始力量能够直达心底,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特征...

    11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据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家乡山东高密的旧居成为旅游景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久无人迹的旧居火了,院中生长的萝卜、树苗,甚至是墙角生长的小草却遭了秧,被前来“沾喜气”的游客拔光了,甚至有游客边扯树叶边许愿:“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莫言得诺奖,旧居很受伤,是谁动了莫言家的萝卜?又是谁,把一...

    17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