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顾丞峰:新水墨新在何处[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汤圆 点击 :

顾丞峰:新水墨新在何处 | 艺术常识图片资料

近年来,“新水墨”的称谓常见于各种展览中。从2005年开始,“上海新水墨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七年,该展览对“新水墨”概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新水墨的内涵,有人曾这样论述过:“选用‘新水墨画’这一名称,是由于水墨画在本质上仍延续着一个脉络相承的中国文化和精神,并与西画中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画种相区分,形成与西画对话之势,进而推进水墨画的变革意愿,完成水墨画在现代转型。冠之以‘新’更清楚地指明其特性,不仅是时间的现代性和当下性,而且是发展形态的一种,既表明纵向的与传统的传承本质,更强调横向的当代性,突出发展中的最具创新意味的多元并存、异彩纷呈的现象。”

连“实验水墨”的主要推动人之一、艺术家张羽都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融合,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是新水墨能否成大气的契机,更是新水墨能否体现水墨精神的关键,也是能否在今日世界再度创造东方文化辉煌的机遇。”看来“新水墨”的诱惑力的确足够强大。而且在种种叙述中,“新水墨”也包含了“实验水墨”。

这样看来,“新水墨”的提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炒作,它已经进入到一种观念层面中,可以这样说,“新水墨”概念的彰显,一是狂飙突进的“现代水墨”、“实验水墨”宣布告一段落,起码“新水墨”是处于疲惫状态下的现代水墨的替代名称;二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与国际艺术文化对接、对话甚至试图引导潮流的一种官方与民间的力量的合力,导致了“水墨”日益开始成为中国自觉选择的重要国家文化形象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这被解释为“水墨时代”的到来。

“新水墨”的提法,不由得使我想起2000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画”大展,那次展览提出了“新中国画”的概念。这两个概念覆盖的作品范围极其相似。当时主持人对此概念的解释是:“在我用‘中国画’这一名称时,概念的陷阱还是无法绕过,什么是中国画?……由于它混沌、笼统以及限定上的难度,越是企图将它解释清楚就越是乱上添乱,最后成为一堆杂乱无章的言词的堆砌。我采用的是投机取巧的办法,把中国画当做约定俗成的系统,我言说它的众多方面,但是放弃对概念的解释。”

2000年的“新中国画”大展后,学术界并没有延续使用和讨论过这个概念。

其实,“新中国画”并非此次展览上首次被提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国家文艺政策的指导下出现了“新国画”的提法和实践,当时许多中国画创作就是“写生”的提倡和“反映真实生活”的政治和美学要求的产物。那场“师造化”的“新国画”的运动远远比50年后所提的“新中国画”有深远得多的影响。

更早的“新中国画”还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北平艺专的“新国画”之论争。徐悲鸿主持下的教学体系实行注重素描和写生的方法来进行中国画教学。当时有三位教授与之抗争,邱石冥曾就此与徐悲鸿进行过争论。

可见冠之为“新”的名头,对于饱经风雨的中国水墨绘画来说,并不是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透过“新”的提法本身,分析其所代表的艺术是否能够形成一个潮流或者一种风格样式,进而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动因。

以“新”来命名一种绘画的样式或风格,并不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方式。这个命名有几种情况:有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定性称谓而姑且称之;有时是因操作方便先起了名字再逐步理论阐释,如“新文人画”属于后者,而2000年“新中国画”则属于前者。

同2000年“新中国画”参展画家结构相比,“新水墨”所包括的画家范围十分接近,而且作品时间跨度大体相当。有一点不同的是,“新水墨”的理论阐释要比“新中国画”的阐释和作品展示充分得多。这样看来,“新水墨”是“新中国画”的变体提出是明显的事实。

“新水墨”甚至与“新文人画”相比都有实质的不同:新文人画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潮美术的潮起潮落,前后不过几年。),中国文人绘画心态与图式的一种延续;而“新水墨”却是对自林风眠、刘国松、吴冠中以来一直到今天各种水墨绘画(从四十年代算起到今天已经七十几年)的笼统描述,这种描述缺乏对对象性质的定性。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也仅仅是都放弃了传统文人绘画的题材、图式以及对笔墨的酷爱。

如果说“新文人画”还勉强与风格沾边的话,那么“新水墨”既不是风格、也不是运动,更不是思潮。那么它是什么呢?

它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的描述。

为什么冠之以“新”而实际上只是对历史现象总结的称呼能够被今天人们乐于采用呢?任何观念的产生都不是随意的,特别是在被多数人所容忍或者接受的情况下。

与“水墨画”相比,“新水墨”的时间划分更清晰,而且基本上割断了“笔墨中心”的纠缠,这样会在评判标准上网开一面。

“新水墨”甚至连“学院写实水墨”也可以包容,连同已经包括进来的“实验水墨”,“新水墨”就成了除“传统水墨”外中国水墨绘画的集大成者。

集大成意味着外延的无节制扩大,从逻辑学角度说,外延的扩大意味着内涵的缩小。

希望“新水墨”的提出不是一种权宜之计,更希望这个概念的提出不是一种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的文化自信的简单的产物,也希望真实的学术不是为了响应“文化产业”号召的匆匆过客。毕竟学术有自身的规范和规定。

现在仍不是水墨画狂欢之时,更不是水墨画在国际艺坛上独树一帜之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相关文章

  • 白山黑水寄人生——冰雪山水画家吴鸿鹏[图文]
    白山黑水寄人生——冰雪山水画家吴鸿鹏[图文]

    冰雪山水画家吴鸿鹏作品-塞北之春生长在南方的人,很难想象和勾勒白山黑水的美丽和内涵。在没有亲自领略过塞北风物的人心目中,关外的风光,无外乎是遍地冰雪、满目萧林的景象,脑海里再也没有较为客观的概念。自欣赏冰雪山水画家吴鸿鹏先生的国画作品后,得出来的初步结论是:东北关外的白山黑水和江南的小桥流水有着不一样美!冰雪山水画家吴鸿鹏先生生于辽宁省海城市,与新中国同岁,也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自幼酷爱绘画的...

    189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撰文/白郁虹“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没错,这是音乐人小柯创作的经典爱情歌曲《因为爱情》,但现在,它不只是一首歌,还是一部剧,一部被重新定义的“小柯形式剧”。6月21日,小柯形式剧《因为爱情》新一轮上演。与此同时,小柯加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正在广西卫视的每周...

    21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罗中立:穿越矛盾获得成功[图文]
    罗中立:穿越矛盾获得成功[图文]

    罗中立作品做学生时,他努力“逃离”油画,却以巨幅油画《父亲》一夜成名,成为新时期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做老师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当官”,却在50岁时被教职工民主推荐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在61岁时被任命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在个性鲜明的艺术界,他的沉着包容能为各方所接受,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都要在地标性建筑前“...

    15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作品《猫头鹰》(1960年代),现藏于中华艺术宫李明娜说起林风眠,自然会联想他的仕女画,很多人喜欢,我也是。来到中华艺术宫,面对林风眠专馆里的作品,我会更多地流连在他的风景和鸟类作品前。一幅“江舟”,画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山水,作为校长的林风眠率师生迁徙途中,方构图,一排高山扑面而来,把水面压得很低,一叶小舟驶过窄窄的江面,雾中可见远山。用色少许,粗笔勾勒,以墨扫...

    99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2012“艺术时尚大联合”盘点[图文]
    2012“艺术时尚大联合”盘点[图文]

    艺术与时尚不分家,这句话我们已经听过和见过不下百遍了!但是每一次艺术与时尚的跨界合作仍然令人惊喜,充满期待。仅2012年,这一年间我们就见识到了很多重量级的艺术家与各大时尚大牌的精彩合作,包括草间弥生,AnselmReyle,杉本博司,JonathanMeese等这些在艺术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染指时尚,使得跨界合作再也不是之前的小打小闹,而是一种全新的,深入的合作方式。对我们而言,在选择这些联名系列时...

    2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玉平:没有比画画更好玩的事[图文]
    王玉平:没有比画画更好玩的事[图文]

    王玉平曾说:“我画画是由我生活的态度决定的”,而影响他生活态度的并非某位艺术家,而是张中行、汪曾祺两位作家。“我画画是为了好玩,如果有一天我找着一个比画画还好玩的事儿,那我就不干这个了。”但现在,他还没找到一件比画画更好玩的事!我问王玉平如果不画画你会干什么?他绕过这个问题,给我讲了个他曾经做的梦:“有一天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进了监狱,我...

    4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文]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文]

    维多琳·默兰(马奈《奥林匹亚》瞬间凝固了,裸体的维多琳·默兰(马奈《奥林匹亚》)和劲似裸体的青椒(爱德华·韦斯顿《30号青椒》都成为艺术史上的永恒。那一刻,不管艺术家手持的是画笔还是相机,他们都捕捉到了关键的一幕。1988年,轻便的柯达相机首次开始使用。从这一年开始,人们不必再像达盖尔1839年第一次站在寺院街尽头拍照时一样,为了等照片曝光耗上20分...

    73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最后的Art HK 最好的时代[图文]
    最后的Art HK 最好的时代[图文]

    最后的ArtHK最好的时代整整四天,香港湾仔的国际会展中心门口挤满了车和人。5月20日,最后一届ArtHK在这里落幕。伴随这个华丽舞台谢幕的,是一张长长的成绩单,数亿港币的现场成交记录。香港DeSartheGallery以300多万美元售出中国艺术家朱德群的作品《No.313》,一位东南亚收藏家成为这张作品的新主人;而TornabuoniArt则成交了AlighieroBoettih个人展...

    129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何勇的自我建设与更新[图文]
    何勇的自我建设与更新[图文]

    何勇作品修其身,养其性。书法艺术的创作应笔墨当先,“心不到则境不达,神不到则难入妙”。有句古话说的好,心正则笔正,笔正则有真在、正言、正语、正见、正精进。由此可以看出,心态才是最重要的。书法家的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看作品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何勇的怎么心手相映,寄情传神的。何勇仕途的一次次的起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雷厉风行的办事的作风,做...

    156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好汪洋刻紫砂[图文]
    好汪洋刻紫砂[图文]

    汪洋《论道图》壶听闻由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汪洋先生刻制的一批紫砂壶,陈列在浙江上虞“承缘堂”多宝阁内时,我欣然前往。那一把把早已被“承缘堂”主赵洪根先生玩赏得可以的紫砂壶,其润泽幽隐,予人一分淡淡的亲切,有如古君子谦和雅蔼;细聆深语,便觉有高僧鸿儒之隽语如诉,既清凉又温润。惊喜之余,我颇感意外。言意外...

    157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感伤之旅》中的经典作品,阳子侧卧在小船上。新婚之旅中的阳子。荒木经惟是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日本摄影家之一,他凭借“私摄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因所拍摄的内容、情色的拍摄方式及他的特立独行,在日本乃至世界一直颇受争议。4月7日~6月9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荒木经惟原作个展“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堕乐园1971-2012”,展出《感伤之旅》、《冬...

    74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一展成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图文]
    一展成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图文]

    威尼斯海归解构威尼斯神话文/陈小扁第417期如果不是去折腾过一番,他们还真不知道威尼斯的造星神话已经破灭了。作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耗资2000多万,是去年登陆威尼斯的中国展览中规模最大、争议最多的项目。它在威尼斯展出的情形是: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军械库展厅堆满了156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左手油画,右手雕塑,众声喧哗,堪...

    131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严师与高徒[图文]
    严师与高徒[图文]

    据有关专家考证,图片中的小男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开创者徐宝庆先生。现在,“海派文化”一词已经耳熟能详,但海派文化不是一个仅仅与上海相关的苍白的名词,它是有具体内容的,我说虹口民俗文化时曾经说过粤味浓郁、犹太风情和樱花芬芳构成上海虹口文化的底色;同样徐家汇的最大特点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它同样构成海派文化的具体内容。徐家汇拥有土山湾,实际上在徐家汇形成以...

    134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一音禅师(宋歌)书法作品   老子云:“大象无形”,这给中国的诗、书、画都有着指引的作用,诗人用意写象,画家用形写象,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交融更能提高画的意境。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而老子的大巧若拙则是说大道应该初发芙蓉,返璞归真;庄子则认为“天地有大美”。一音禅师,以禅入画,自然天成。八大遗风,堪称国手。一音禅师,号演音,字大觉、一音。...

    181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金钥匙[图文]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金钥匙[图文]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YrjSotamaa)■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谈艺术教育与传统美术学院的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YrjSotamaa)不久前接受了《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专访。在谈及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怎样的问题,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又在哪里时,...

    191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