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试论虹叟之说[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兜兜 点击 :

编者按:

收藏界对于创新型艺术家的认知,普遍来说是相对滞后的,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往往首先是受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艺术品收藏家们注重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如溥儒、金城、陈师曾等一些有着世家背景出身的画家,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画坛的号召力,在当时都是翘楚一时的;其二则是海派艺术看重画面富丽的审美观念。但这两个因素,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都已经不是决定作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2014年,适逢黄宾虹诞辰150周年,因此,与黄宾虹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展览可谓是大年。即便是大年,却依然能明显感受到“黄宾虹热”从上个10年的“疯狂”,向这个10年趋于“理性”的转换。

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历经沉淀再沉淀,进而从被发现走向井喷,是无数中国书画家和收藏家近20年间共同见证的盛事。当黄宾虹说出“我的画需要50年后为世人所识”的时候,彼时人或谓之“猖獗”;而时隔50年,人们却能坦然受之,不得不感叹真理的少数性,唏嘘其取法之高,目光所及之远。

为世人所识,就其所论亦众。这些年里,黄宾虹的艺术成就被无数人反复论述,可谓正负参半,而其创作对今天的中国画家所产生的影响,放眼望去,同样也是令人喜忧参半。

黄宾虹一生所事甚巨。近代以来,少有画家能有如此深广的阅历,即便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也令人汗颜。因而,认识黄宾虹,需要抱着止于至善的态度。金无足赤,黄宾虹亦非完人,然而他如何在艺术至善之路上前行,如此问题就需要后人和学者们以一种更为综合的眼光加以审视。

试论虹叟之说 | 美术文摘

黄宾虹青山红树图

本期,我们以浙江举办“宾虹气象——黄宾虹作品展”为契机,邀请了几位学者,就他们的视角对黄宾虹加以解读与认识。

陈叔通在《黄宾虹先生年谱序》中曾说:“黄宾虹中年激于时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所为,并加入南社,交识一时俊彦。”康有为“公车上书”时,宾虹先生即致函康、梁(启超),且与谭嗣同交。旋谭为那拉氏慈禧所杀,宾虹先生悲挽,有“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之句。早年的黄宾虹在家时,不仅读书习艺,且与武举人等讲武论兵;开场收徒,教练拳术,配合革命潮流。不料被人告密,黄宾虹只身一人出走上海,继续宣传革命。1915年他致书柳亚子,有谓:“世氛日嚣,人生靡乐,故交之士,遭戮罹祸乱者,不可缕计,伤何如之!然成务而债踣,立异而触冒,此非尽庸人,而沉几未深,豪杰与有责焉耳。邦之兀臬,来日大难,先生其何以拯救之?”充分表达了黄宾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强烈忧患意识而意欲有所作为。

由此,我们在研究黄宾虹时,单单放在中国近代美术史的背景来考量是不够的,应该把他放在更广阔的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下来考察才为妥当。黄宾虹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有直接参与,他在当时就是一位反清立新的志士和爱国主义者。正是黄宾虹先生早年的革命行动和一贯的爱国、救国思想,对他的艺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关系的。

为人们广为传诵的画语录,如“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和“浑厚华滋民族性”等山水画的美学原则,都不能说与此无关。他把爱国思想、民族意识同艺术紧紧联系一起。“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元时期的顶峰,亦是最纯正的审美意境。至此,黄宾虹把“浑厚华滋”放大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来表述。是因为以“民族精神”来表达艺术的则理,当时不为人所理解,才有黄宾虹所说的“我的画需要50年后为世人所识”一言!

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黄宾虹的年代,那就是历史。当时是反清立新,军阀施暴,民主民权,国事混乱之时。其实对能够始终坚守传统文化的人来讲,是有着极大的思想冲击的。在那时期人们经历了清朝沉重的封建统治后,于抗战和新中国初期,有一种新思想的需求,极力摆脱旧社会的“包袱”为主流,而此时坚守传统文化传承的“老骨董”则是少了许多,加之清代以来近200年间山水之颓废,所以看黄宾虹的山水,自然没有红花墨叶一般讨人喜欢,反而是沉重、阴郁,与时代风气有关。所以当时在学界内都不予重视和崇尚,何况学界之外,不为人所识也属正常。然也不乏有傅雷之人。1943年6月,黄宾虹赠给傅雷册页,傅雷如获至宝。这件山水册页,使傅雷多日足不出户,反复欣赏,平息自己独有的激动。1943年7月,傅雷在手札中对黄宾虹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其实也是傅雷本人对自己艺术审美能力的概括——“倘无鉴古之功力、审美之卓见、高旷之心胸,决不能从摹古中洗练出独到之笔墨;倘无独到之笔墨,决不能言写生创作……摹古鉴古乃修养之一阶段,藉以培养有我之表现法也;游览写生乃修养之又一阶段,由是而进于参悟自然之无我也”。可见,这种辩证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傅雷艺术眼光的精深和独到,更是阐述了黄宾虹倔守和坚信对所传承民族性、师古人,方是未来发展的大道。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50年后的人们会更具智慧。黄宾虹说:“我的画需要50年后为世人所识”,用现在的语言来诠释就是:有些我这个时代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搁在一边,留给我们的后人来解决。可见豁达、坦然,更见从容!

黄宾虹于1934年71岁时发表的《画法要旨》中,把“文人画”、“名家画”、“大家画”三者的区分,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仅立论有据,而且具有当时代的历史意义。这既是一种学术价值,同时也是对他自己的绘画学术的定位。他心里清楚在当时的年代他所做的研究,至少是别人没有的或不深入的,是有价值的。今后一定会被世人所认识,无非是时间问题。他明白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做好自己的学问就可以了,无需力校其正,更无需荒废时间。仅仅一句“我的画需要50年后为世人所识”是最好的交代,也是他的精神之所在!

相关文章

  • 王春辰:什么是好的艺术[图文]
    王春辰:什么是好的艺术[图文]

    王春辰要想在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可谓是难上加难。不是说我们不能给出答案,而是当我们给出一个回答的时候,另一个答复又迅速出现,肆虐地反对着前一个。首先,“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已经被颠覆,迄今无法获得共同理解的“艺术”定义,那么在回答“什么是好的艺术”的时候就必然是歧义横生、百辩难清。但是,另一方面,被称作&ldqu...

    94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四人谈:于“当代”中的“山水、花鸟与人物”姜建忠作品《书童》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身建立该怎样行进,这是个大命题。关于中国画、中国文化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当代性,中国如何从传统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摆脱西方的话语模式等问题,策展人李晓峰与三位艺术家进行了对话。孙良作品《闲趣》编者按:黄阿忠、孙良、姜建忠三位都是油画家,然而前不久三人却联袂展出了各自...

    5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当代艺术:一荣俱荣只是一厢情愿[图文]
    当代艺术:一荣俱荣只是一厢情愿[图文]

    常玉作品《聚瑞盈馨》徐佳和4月初,香港的拍卖场上此起彼伏的槌声热闹非凡,除老牌的香港苏富比之外,香港佳士得首场“ASIA+专场拍卖”于4月5日落幕,保利香港、嘉德香港也于春拍相继推出当代艺术专场。但是,经历了2004年到2007年的狂飙式增长,以及接下来数年的调整,资本似乎厌倦了冷漠面孔的一家三口、咧嘴大笑的光头、戴着红领巾的惨白面孔等当代艺术中标志性的作品&mdas...

    33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画家林墉:曾经的年轻艺术家偶像[图文]
    画家林墉:曾经的年轻艺术家偶像[图文]

    林墉画家林墉当年是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偶像,连他曾经写生的斗门渔村都成了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他画的女人特别妩媚多姿。我是在南方艺术家沙龙的活动中认识他的。1985年秋天,广州来了一位德国的女录像艺术家,她个子不高,瘦瘦的,灰白的头发,年约40岁,带她来的是香港摄影家宋汉光。据了解,她希望和广州的民间艺术家交流,只要有放录影的设备就可以。正好我家有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于是我们就把活动的地点定在我...

    134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吉尔伯特和乔治:他们的存在就是艺术[图文]
    吉尔伯特和乔治:他们的存在就是艺术[图文]

    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andGeorge)这个英国当代艺术史上合作最长的艺术家组合,这对行为和艺术都极具戏剧色彩的生活伙伴,在1993年中国个展后,就从中国观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近20年,2012年的香港白立方开幕个展,使得他们和他们的艺术又再次回归中国。伦敦东区,这个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区,是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聚集地。吉尔伯特和乔治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此扎根,由于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永远...

    167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红尘:艺术过程不重要 呈现效果最重要 [图文]
    赵红尘:艺术过程不重要 呈现效果最重要 [图文]

    次方水墨4号:出死入生赵红尘羊城晚报记者朱绍杰何裕华2月22日,“水墨的新世界”在广州红专厂艺术区香港当代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诗人艺术家赵红尘从2007年至2013年的阶段性代表性水墨作品9幅、一尊雕塑和一件装置,涉及艺术家从“画诗主义”到“次方水墨”的艺术实践。展览作品横跨七个年头,其中包括赵红尘于2013年实验的&...

    48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如果说,直至晚唐五代,绘画的伦理功能基本上都是外向型或社会性的,那么,随着宋代文人画价值观的确立,这种功能就日益转为内向型或趣味性。文人画的发展由此走上了一条人格因素不断增长的主体化道路,其批评标准也从偏重作品成就逐渐变成偏重作者品性。当然,与此相携而行的还有“道”与“艺”所构成的巨大张力,它给人们提供着新的诱惑,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北宋&m...

    15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徐朝延先生徐公,朝廷先生祖籍江苏徐州人,为人低调仁厚,言谈常深入浅出,喜善画马,遂遍游大江南北皆为观马而去。奔马图我与徐公相识尚有几载,常聆听左右,听其辩道,而常深有体悟,徐公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深得祖辈悉心教导,喜好丹青,自幼便可在纸上留得几分“姿色”,而这个喜好并没有因为年龄的成长而磨灭,反而愈加刻苦,徐公青年时期以临摹《介子园画传》为根,深得其理,进而有了深厚的传统...

    16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莫言故乡民俗:扑灰年画中国一绝 茂腔婉转[图文]
    莫言故乡民俗:扑灰年画中国一绝 茂腔婉转[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提到山东,自然就会想到齐鲁文化,提到潍坊,自然就会想到风筝。现在,提到莫言,自然就会想到山东潍坊的高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老家高密第一时间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

    13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家刘彦君:抱残守缺亦重生[图文]
    艺术家刘彦君:抱残守缺亦重生[图文]

    刘彦君作品刘彦君对于一个物件来讲,它在岁月的长河里的自然或人为地损毁,并逐渐消亡;对于一个人来讲,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的发展,精神和信仰有时也在消逝。6月22日在北京市紫云轩,由彼岸艺术机构推广的艺术家刘彦君“重生”个展,将向观者展现经过艺术家精心修补再创作的破损器物,是如何得到艺术上重生的。抱残守缺,语出汉代刘歆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抱残守缺,...

    6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苏立文:抛开理论直面20世纪中国艺术[图文]
    苏立文:抛开理论直面20世纪中国艺术[图文]

    封面用图:2010年11月24日,苏立文于杭州97岁高龄的苏立文先生是20世纪第一个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中国艺术的西方人。他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也因偶然的机会接触中国艺术,两个偶然造就了这位杰出的中国艺术史家。他曾说:“我没有理论……艺术中的理论如同一连串的有色镜,我们戴着有色镜去看现实,不会看到我们原来要看到的问题。他们模糊了许多东西,以致无法看清整幅...

    4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文]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文]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藏尾形光琳《八桥图》(六曲屏风一对)日本美术批评家千叶成夫曾以“日本美术尚未生成”为题著书,反思“日本美术是什么”。在他看来,日本美术经历了中国隋唐文化和来自欧美的两次“海啸”,日本美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日本的艺术。我们如果借鉴这种眼光和观点来写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又会是怎么样的?今天,中国的艺术...

    148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做职业画家的利弊[图文]
    做职业画家的利弊[图文]

    做职业画家的利弊做一名职业画家是有特定条件的,这要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你的机会和运气。地利:是指你所在的地方是否有作为自由职业画家的客观条件。人和:那就看你的人脉和能力了。有了上述的条件,才会有成为一个职业画家的可能。也就是说你得有生存的条件,靠卖画能维持你生活和绘画所需的费用,这样你才有生存的可能和空间。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怎么去画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据我所知,只有一个画...

    130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花鸟怡情 燕京欲笑[图文]
    花鸟怡情 燕京欲笑[图文]

    本文作者何金良与萧玉芝先生(右)合影萧玉芝先生是娄师白大师众多弟子中极具悟性,又勤奋,功力深厚,个性鲜明的一位女画家。之所以称其为先生,是因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高尚的人格情操,其巾帼不让须眉的的画风气韵,正可谓是“德艺双馨”,可为人师,故称之为“先生”。萧玉芝,字欲笑,号青山玉人,1945年生于北京。现任国际美术家总会主席等及诸多头衔于一身的中国花...

    166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溥心畬是画家吗[图文]
    溥心畬是画家吗[图文]

    张大千与溥心畬(右)的合影薛仁明1930年代中期,张大千与溥心畬分峙中国南北画坛,时人称“南张北溥”。1949年之后,二人相继渡海,又多年,先后病逝于台北。溥心畬逝世至今,五十年矣,台北市历史博物馆特别举办了纪念书画展。我看了其中一段介绍文字,颇生感慨。溥心畬逝世五十年,台北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逸笔儒风”纪念书画展。左为《洛神图》,右为《仕女...

    173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