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水墨: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边缘艺术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小菁豆 点击 :

“我们把水墨当作材料来看,还是具有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来看?是不是用水墨材料就会把民族价值观放进去?如果这样,国外艺术家用水墨材料去创作,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近日,一场《回到地域·水墨与美术史》的中西方学者论坛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殷双喜如此问道。

水墨,像极了一个身姿绰约却家世不明的女子。人们承认她的存在,鼓励她的成长,却无从给她一个明确的身份。在民族文化逐渐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传统艺术面临的尴尬与挑战亦是人们必经的探索历程。而理解水墨的意义,则是解决水墨困惑的开始。

无聊?

美国学者詹姆斯·埃金斯将中国水墨画评价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边缘艺术”。说其重要是因为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他看到了水墨画具有强大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中国悠久的艺术史。说其边缘,是因为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看,水墨画有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一面。

在詹姆斯看来,虽然西方很多学院的艺术展都会包含水墨画的板块,但展览空间相对孤立容易被忽视。西方人固有的思维难以理解中国水墨画的内涵,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一朵水墨菊花蕴含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不现实的。

尽管中国水墨画呈现出的花鸟鱼虫形神各异,但在詹姆斯了解的西方人眼中,所有中国画的样子都是相似的。他们找不到色彩撞击出的时尚前卫的元素,于是对其形成了一种“无聊”的印象。这就是水墨画迟迟不能打开国际市场原因。

如果说水墨画目前的边缘化是由其本身历史根基与画作特点所造就,那么在全球化趋势之下,水墨画又应怎样融入?边缘化的艺术是否存在向主流艺术靠拢的契机?

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朱青生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好的音乐家,他的知音可能只有一个,当知音不复存在时,音乐家也就不再创作音乐了。如果我们再极端一点,把这唯一的观众看作音乐家自己,我们就可以豁然理解为何孔子当年弹琴之时,身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条河静静流过。艺术可以是一条自我的道路。也许水墨艺术的精华即在于此。”朱青生认为,之所以把水墨艺术放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讨论,是希望去发现艺术之中普遍存在的共通的价值。一件作品呈现的是人与艺术的关系。

对于詹姆斯表达的西方人眼中的水墨画,朱青生认为,如果用接受者数量的多少及范围大小来衡量艺术是否成功,那绝对是市场化的概念。不过,西方人的观点对于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可以看作一种提醒。中国人在保持水墨传统之上,以开放的心态发展水墨或许也是一种好的选择。“我们的艺术应该既可以自己一个人看,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出现的时候,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感到幸福和震惊。”朱青生说道。

“新水墨”

20世纪的中国水墨画发展贯穿了变革与传统博弈的旋律。

清末民国初期至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画经历了第一次巨大的冲击。1917年,康有为尖锐地指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时弊,他的《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提倡吸取西画写实之法,“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曾拜康有为为师的徐悲鸿与其师思想一脉相承,亦提出新国画的概念。

之后,吴昌硕、齐白石等于画作之中引入色彩。不再是单调乏味的黑白配,水墨有了“彩墨”的新解。不过当时,不乏质疑之声,多有人将这种革新看作一种文化的离经叛道,不承认创新的水墨画属于中国画。徐悲鸿的彩墨作品也是后来才慢慢被人接受。

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美术运动中,抽象水墨、实验水墨等相继出此案生,谷文达开启的现代水墨实验就是文人以实践开拓水墨领域的新尝试,这令传统中国画受到更为强势的挑战。中国画不断引入西方教育中的写生素描元素,并强调画作与艺术家的个性表现相结合,新水墨领域逐渐形成。刘国松、陈家泠、仇徳树均为新水墨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

当然,水墨不仅是一种画作的原料与形式,更是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符号。在引进西方艺术的同时,水墨蕴藉的核心价值观无疑受到一定的动摇。只有牺牲传统水墨部分的自身特性,才能满足西式的改良。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殷双喜认为,水墨的特殊性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很久,和外来的画种相比,水墨有着民族艺术传统历史的根基,这已成为一个固化的历史存在。新水墨不能脱离历史积淀。

“油画我们引进才100多年,水墨画却有着很多的经典和大家,将悠久的历史完全置于一旁而去做新的水墨,可能是单薄的,值得怀疑的。”殷双喜说道。他同时也表示,水墨厚重的历史如果作为一种资源去消化、理解,难度同样很大。这是新水墨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

新水墨的发展已经30年,对于新水墨的概念,不过是艺术家、研究者及策展人等约定俗成的一种共识,还没有人为它下过一个权威的定义。

殷双喜说:“概念还是值得讨论,但新水墨会呈现出一种感觉和发展趋向。我认为新水墨是相对于传统水墨而言的。它的新是从传统水墨出发去寻找创新点,各种色彩、材料及构成都可以运用其中。有许多画作只是有水墨的感觉,连水墨原料都不用,我觉得不能叫做水墨画,只可以当作当代艺术来看。”

新水墨的历史固然不长,无论概念还是意义都需要经历更久的历史沉淀的过程去检验,殷双喜认为其未来的发展会否成功不可急于下结论。目前看到的是新水墨越发表现出全球化的特点,他说:“把中国的文化艺术放在全球的空间中去观察,它会走出地域,这是一个趋势。”

相关文章

  • 中国艺术家海外回来怎么说[图文]
    中国艺术家海外回来怎么说[图文]

    艺术作品永远是艺术家虚拟的他认可的那个世界,是完全自我的创新的境界。但如何更好地表现东方写实、写意与西方抽象艺术的关系,如何在当代新一代东方艺术与当代西方艺术中再次找到新的契合点,并在其民族性中更能体现出当代艺术的国际性,主动积极并大度地寻求当代世界艺术共同的自觉意识,在和而不同之中,让世界当代的艺术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当是从海外归来的中国艺术家应深入探讨的问题与方向。近些年来,我越发感受到新水墨...

    197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书画雅集,取其精神性[图文]
    书画雅集,取其精神性[图文]

    叶浅予作品《印度婆罗多舞》谢春彦(画家):玄奘,昔贤,亦今人也。策划这个展览,近的原因是,我的朋友,新加坡专栏女作家袁见一个多月前打电话给我,说她去印度,还支助朋友去印度。今年是中印建交60年,她认识研究梵文佛经的学者6月中旬会来中国,让我代她接待他们,我觉得不如找几位朋友哥们,画几张干干净净的画,在上海搞一个雅集,北宋有西园雅集,而这一次其实也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小聚。我不研究宗教,也非孔...

    8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徐朝延先生徐公,朝廷先生祖籍江苏徐州人,为人低调仁厚,言谈常深入浅出,喜善画马,遂遍游大江南北皆为观马而去。奔马图我与徐公相识尚有几载,常聆听左右,听其辩道,而常深有体悟,徐公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深得祖辈悉心教导,喜好丹青,自幼便可在纸上留得几分“姿色”,而这个喜好并没有因为年龄的成长而磨灭,反而愈加刻苦,徐公青年时期以临摹《介子园画传》为根,深得其理,进而有了深厚的传统...

    16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立群:电视剧是玩妥协的艺术[图文]
    李立群:电视剧是玩妥协的艺术[图文]

    李立群直言自己因为需要赚钱而大量接拍电视剧,他说,其实并没有那么无奈,他对电视剧还是充满感谢的。1978年,李立群参加华视演员培训班,此后凭电视剧《卿须怜我我怜卿》及电影《搭错车》声名鹊起,参演的《光阴的故事》《恐怖分子》等影片也成为当时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之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立群在兰陵剧坊看了一出新戏《摘星》并结识了该剧导演赖声川,他感觉,自己可能会再次回到舞台了。1984年,由赖声川...

    13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四川版画:中国美术史的明珠[图文]
    四川版画:中国美术史的明珠[图文]

    《巫峡》林军近日,“四川版画精品展”和“印象派版画真迹展”在重庆同时举行。有意思的是,尽管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画家创造了不同的作品,但是在黑白线条的世界里,观众却感到某种微妙的联系。无论是来自国内雄浑的《巫峡》,还是源于国外硝烟过后的《街垒》,他们都在传递着画家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一种穿越时空的人文关怀。是的,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

    7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当代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12月14日在北京中国画艺术创作院举行。来自美术界专家学者及中国画艺术创作院画家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围绕当下中国画发展与现状、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中国画笔墨在当下的发展与变异、当下中国画的教学方法与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长杜大恺从艺术社会学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分析了当前艺术发展的规律,尤其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化发展遇...

    8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称是教师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室岗位上辗转,虽生涯波折,颠沛流离,却始终诲人不倦。大约三岁的时候,我已经会背唐诗百首。那时有客人来,常拉我当场测试。幼年的强记与模仿,总是父母脸上的光彩。但和许多少年一样,我对这类读书并无多少兴趣,唐诗百首很快忘却,读书的习惯也未养成。直至我11岁那年,正值“文革”大批斗时期。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正被红卫兵查抄。...

    8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刘牧:快乐山水——画家张树立其人其画[图文]
    刘牧:快乐山水——画家张树立其人其画[图文]

    画家张树立树立是快乐的,我喜欢树立,因为和他在一起也能给我带来快乐。现如今快乐的人并不多,所以树立就变得非常可贵。其实生活大约并不那么令人快乐,常是使人觉得苦涩,于是苦着脸过活的人比比皆是,快乐就稀有。树立的生活和大家并没有多少不同,也坎坷,但他一直能快乐着,让人好生羡慕。画家张树立作品中国文化传统,古来哲人、贤人、圣人都追求快乐。释家说:“心无挂碍”“风...

    135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问题针对性与艺术语言理性:关于常徐功[图文]
    问题针对性与艺术语言理性:关于常徐功[图文]

    常徐功《你有艺术,我有牛皮癣》-3(2012上海双年展)【按】该文是将拙文《把问题刺在权力妖脸上——评常徐功的刺绣》删下的文字扩写而成,当时考虑讨论的问题太多,文章显得太散漫,所以删掉此篇相关问题讨论的文字。现将此文发与同仁讨论,尤其要与常徐功先生共勉!最近,常徐功创作了刺绣新作《你有艺术,我有牛皮癣》,是一件绣有长满牛皮癣的腿脚和胳膊的衣服作品。与《上访被打》、《到...

    8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被现场观众打了围通讯员郝懿供图(记者蒋太旭通讯员郝懿)两年没创作超写实作品,外界传言因“视力不济”,冷军将难以再创造奇迹。昨日,这位中国当代超写实油画领军人物携4幅油画写生新作现身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非意图——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邀请展》。面对记者的追问,年届五旬的冷军坦陈:视力确实对自己的创作有影响,但他不会放弃超写实创作,“只要有...

    126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锦鸡图》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锦鸡图》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锦鸡图》真伪鉴别李海峰身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湖社画会副秘书长、白石轩首席艺术顾问、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及制片人;师从齐白石得意门生、国画巨匠娄师白,同时修业于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高研班吴悦石导师工作室。出版有《齐派工笔草虫图集》、《齐派传人李海峰百扇画集》、《齐白石作品真伪鉴别》、《齐白石密码》。我们在《玉兰蜜蜂》的对比案例中讲过,两幅作品构图很相似的...

    8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渭晚年高傲孤僻 《水仙图》缺乏豁达感[图文]
    徐渭晚年高傲孤僻 《水仙图》缺乏豁达感[图文]

    徐渭《水仙图》“悲壮淋漓,文如其人,且令天下后世负才不遇者读之,一齐下泪。”清代林云铭如是评价袁宏道的《徐文长传》,我在看此文时也欲哭欲愤,我虽不才但也经历过许多生存的艰辛,故掩卷而悲尤甚。生死有命天注定,这“天”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的特定生存时段中的诸多因素,还有与自己秉性、追求的矛盾反差。人常说“生不逢时”可能就有点...

    16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刘妍宏近日品读刘妍宏新作,得到两个印象,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印象是“放”。看上去眉清目秀的刘妍宏较少作工笔,有志于在大写意上发展,作品少有轻柔品味,用笔利落,简洁,气隽语快,屏绝俗常绵软,淘汰冗杂线条,疏离笔记躁乱,振起画面气态,便有雍雅和厚、超逸爽朗之气脉。即使是那些工兼写之作,亦具豪放品格。其创造自出机轴,呈现豪放之韵趣。做到这一点,有她的艺术追求,更有北方人的气...

    2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红果之歌(中国画)李德哲同李德哲先生结缘于书画,未谋其面,先见其画。数年前,观李德哲先生书画作品,印象颇深。近日得暇细品之,其画笔简墨丰,骨力洞达、气畅意雅、厚重质朴、满阳刚之气,读之使人振奋。细回味,感之良多,不揣冒昧,执笔抒怀,一吐为快。古人云,书画乃文人之轶事,观历代之画家皆与传统文脉相承。李德哲先生,号周口店醉翁,心元草堂主人,籍豫之周口,生于军人世家,天赋颖慧,勤学善悟,乃哲学博士...

    98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荒木经惟1971年作品《感伤之旅》,新婚的阳子躺在小船上。正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荒木经惟摄影展,展示的作品始于1971年的《感伤之旅》,以荒木最新的作品《堕乐园》作为结尾。荒木所代表的“私摄影”在80后亚洲摄影师群体中模仿者不计其数,摄影评论家林路认为荒木经惟呈现给观者的画面十分平和,模仿他是有一定难度的,年轻人需要以冷静的态度,避免简单的崇拜和模仿。徐佳和出...

    123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