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汉唐精神对水墨画创作的启示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珍珍 点击 :

陈明

从形态上来说,代表着中国绘画核心精神的水墨画在元代就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的地步,此后的几百年可以看作是其发展轨迹的延续,清代“四王”的墨守成规,最终导致新文化运动对它的狂飙批判。晚清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对民间艺术的汲取,为中国画开拓了新路,由此出现了不少传统的大家。但是整体而言,文人画仍处于逐渐没落的境地中。作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延续,水墨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颂或描绘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的内容被加入到国画当中,红旗、楼房、铁路、工厂、灯塔、电线在山水画中出现,虽然从绘画语言和形式规范上来看,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国画作品还属于传统水墨画范畴,但在审美趣味上已经远离传统了。

对于水墨画来说,笔墨是无可替代的语言,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号性凝聚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意味,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个性和精微绝妙之处,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水墨画不是“无国界、无民族、无纵向传承和横向联系的纯材料艺术”,而是“积淀了中国文化与心理意识结构的特质”的艺术。如果从水墨画创作的当代性转变来看,在近30年的中国水墨画创作中有两个方面的探索值得注意。第一是新水墨。肇始于85新潮时期的新水墨在观念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精髓,在形式上则迅速将多种流派演示了一遍,在这些探索中,实验水墨最具代表性。新水墨画家并没有将水墨语言的拓展仅限于抽象形态上,还延展到表现性的水墨、“观念水墨”甚至装置艺术上。表现主义水墨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方式,如滴洒、喷绘、涂刷甚至喷绘被运用在水墨画当中,利用图式造成画面效果的丰富和差异。有些表现性水墨画在题材、观念乃至风格上已经相当“国际化”了,比如“硬边”风格以及拼贴、拓印的作品。水墨形态在装置艺术上的运用,使水墨最终失去了传统的意义。实验水墨的实践一方面使前卫的水墨画家终于摆脱了困扰他们的“水墨”问题,也使他们远离了传统国画的核心精神。

作为对于西方风潮的一种反拨,与实验水墨差不多同时兴起的新文人画重拾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重新以诗、书、画、印作为绘画的核心内容。这种企图复兴传统精神的努力实际上是对于西方文化强势影响的抵抗。不过,从形态上来看,新文人画并没有超出传统绘画的规范,写意的笔墨语言,小品式的创作方式,闲适散淡的审美趣味都是从传统文人画而来,很难体现出“新”的含义。尽管如此,新文人画向传统的自觉回归以及对笔墨语言的肯定,在西方风潮甚嚣尘上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显示出一定的价值。客观地说,新文人画在笔墨语言上也是有所拓展的,只不过这种拓展仍是个人方式的微小探索,并没有走出更大的步伐。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当代画家对于水墨形式的拓展都很容易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高度成熟的笔墨程式难以逾越,而抛弃笔墨程式乃至传统精神的创新则往往失去了中国画的面目。那么,如何在水墨画创作中另辟蹊径,开创新局?我以为,引入汉唐艺术的浑雄博大的精神与语言风格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汉唐精神的产生正处在中国文化的强盛时期,汉唐艺术所独具的健康丰满与壮美浪漫,是中华民族失落已久的大美,也是一反文人画末流孱弱纤细的流弊,构建浑厚雄强艺术世界的良药。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只是将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精神无限扩张了,过于追求笔墨趣味,而忽略了中国画传统中“尽精微、致广大”的语言高度,以及雄强壮美审美趣味的一面。这是造成当代文人画难以走出宋元传统,寻找到新的语言和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代水墨画的当代性转换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如何看待传统;二、如何根据需要利用传统;三、如何处理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传统也是逐渐生成并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妨舍弃不利于当代水墨画发展的那部分传统,寻找更为适合它的优秀传统。就目前的水墨画创作而言,对汉唐精神的回溯符合当代水墨创新的需要。汉唐精神的那种深沉博厚、绚丽多姿正可以补正文人画系统中纤细、孱弱的弊病,也可以矫正新水墨创作中偏离传统,混淆东西文化的弊病。在这一方面,周韶华先生和唐勇力先生的绘画创作最具代表性。周韶华先生所提倡的“隔代遗传”正是要跃过宋元明清,直取汉唐文化的沉雄博大,他在《汉唐雄风》自白中说:“它是中华民族伟大魂魄的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从汉唐文化汲取琼浆。”汉唐艺术所独具的浑厚雄强与壮美浪漫,也正是周韶华在他水墨画创作中所极力要表现的东西。再看唐勇力先生。他在用笔上吸取了唐人工笔人物的特点,将传统线条技法与自创的脱落法、虚染法融合起来;用色上吸收了敦煌壁画、唐三彩以及民间年画的色彩,通过颜色层次的叠加造成丰润厚重的效果;在构图上吸收了唐代壁画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超现实手法。上述两位画家从精神、技法两个方面回溯到汉唐艺术的源头,以汉唐精神构建出新的面貌和新的艺术格局,我以为,这是中国水墨画进行当代性转变的一个正道和大道。

汉唐精神及其艺术体系为水墨画创作的当代性转换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传统并非固定不变的,智慧地加以利用传统,而不死守于传统,才可以真正推动中国当代水墨画创作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相关文章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展...

    30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张谷良的人物画艺术——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评[图文]
    张谷良的人物画艺术——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评[图文]

    山川风物,人杰地灵,自古以来长江流域的江浙一带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魏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使得江浙的文化地位大大提高,山东王氏家族南迁,书圣王羲之的出现使得绍兴的文化地位照耀千古。宋室南迁又造就杭州成为绘画发展的重镇,千年以来江浙画家一直是艺术风气的引导者,以迄近代。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运动又以杭州为中心,林风眠、潘天寿二位大师主持下,国立杭州艺专(后陆续称为:中央美院...

    72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美国博物馆藏中国古画概述[图文]
    美国博物馆藏中国古画概述[图文]

    宋佚名仿周文矩宫中图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图片资料美国是中国本土(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为丰富的地方。但这些收藏在美国的分布并不平衡,除了林林总总的个人收藏,更有依托于一项或多项捐赠基金、逐渐积累藏品的数家博物馆。参加本次大展的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皆属此类。美国是中国本土(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为...

    129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如果说,直至晚唐五代,绘画的伦理功能基本上都是外向型或社会性的,那么,随着宋代文人画价值观的确立,这种功能就日益转为内向型或趣味性。文人画的发展由此走上了一条人格因素不断增长的主体化道路,其批评标准也从偏重作品成就逐渐变成偏重作者品性。当然,与此相携而行的还有“道”与“艺”所构成的巨大张力,它给人们提供着新的诱惑,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北宋&m...

    15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将军本色是书生[图文]
    将军本色是书生[图文]

    研讨会现场2013年11月2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和兰州军区政治部主办的王文杰少将书法作品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成功举办。当天下午,来自业内的评论家和书法家召开了王文杰书法作品研讨会。研讨会内容实录如下:一、王文杰发言王文杰(右二)发言总结自己十多年来练习书法的历程:1、小时候和父亲学魏碑有几年,1980年首都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钢笔字,当时国内还很少有毛笔字大...

    85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庞惊涛:从礼乐之变谈文艺审美的“知音论”和“达心观” [图文]
    庞惊涛:从礼乐之变谈文艺审美的“知音论”和“达心观” [图文]

    《管锥编》关于文艺审美的观点,散珠于各册各条,虽不如《谈艺录》而自成体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发见。册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为主”、“听乐与闻乐”、“文词风格与辨伪”三条,由“知声”、“知音”、“知乐”...

    4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李如《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谈起[图文]
    从李如《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谈起[图文]

    《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李如作品画面尺寸2米*2米,创作于2008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气质和特殊意义的油画,画的题目是《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作者是历史画家李如。画面中出现的两位马克思,一位身着中山装,脚上穿着中国人当年崇尚的三接头式皮鞋,就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结合(“中马”);另一位则身着西装,手中端着一杯红酒,代表着原来的马克思(“...

    138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装帧艺术家朱赢椿:为什么书籍设计要“再少一点”[图文]
    装帧艺术家朱赢椿:为什么书籍设计要“再少一点”[图文]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再少一点,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创意的事情这么有意思,为什么我们要克制自己,要约束呢?做了十几年以后,我发现对于书籍设计来讲,这个问题有点严重。我们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现在正处在国内设计专业、设计展览、设计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卡到这个创意呢?创意是不是越多就越好呢?“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分秒必争,图书设计要顺应时代潮流。&rdq...

    14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美女人体画混搭宋徽宗名画被指低俗[图文]
    美女人体画混搭宋徽宗名画被指低俗[图文]

    .weiboListBox{padding:010px015px;border:1pxsolid#ccc;margin-top:10px;background-color:#fff;}.weiboListBoxp{font-size:12px;line-height:20px;}.weiboListBoxlabel{width:auto;height:auto;margin...

    88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代水墨的坚守与开拓[图文]
    当代水墨的坚守与开拓[图文]

    彭薇秋郊牧马麻纸水墨、绘画装置30宽x22深x53高2008今天看来,自80年代初才在中国艺术界初始的当代化思潮,对今天乃至未来的视觉艺术走向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不可回避的。这不仅表现在油画、雕塑领域的变革,在传统的中国画领域,也同样兴起了对水墨当代化的探索思潮,并且呈现了后继有序的局面。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短暂地进入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之后迅速转入地下,又在90年代商业化的不断冲撞和发...

    60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撰文/有泉摄影/晨曦艾敬的艺术足迹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是中国内地民谣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等。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定居纽约,逐渐淡出乐坛。开始一心从事绘画创作,将绘画从爱好提升为自己的事业。从2007年开始,艾敬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来,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

    51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今天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的特定称谓,也不仅仅意味着相关实践的具体产物,在当今社会它也早已不仅仅限于“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这样的称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视野中最具典型性和历史感的内容,设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与其相伴,并对于自身进行着不间断的改造——一个设计词汇逐渐从“想”到“做&rd...

    5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老庄认识老庄的作品是三年前的事了。一次去好友杨伯序先生处拜访,品茗间谈起了国画写意,他向我推荐了老庄的荷花写意。当他爱不释手的拿出老庄的作品时,我眼前为之一亮,即刻被诗一般的写意荷花而濡染了:只有一片荷叶,虚掩着粉嫩的荷,一只母鸭领着一只小鸭在湖水中尽情的嬉戏,湖波微微荡漾里,圣洁的荷花,在叶间若隐若现......让一颗在城市里喧嚣的心,寻到了静谧的圣境。美且不妖,洁而涤化灵魂。说心里话,我品...

    176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沈尹默的书法用笔论及地位论[图文]
    沈尹默的书法用笔论及地位论[图文]

    沈尹默《东坡居士书遵师诗》沈尹默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工正、行、草书,以行书著名。力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家,晚年融会苏、米。他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他虽然不是书法美学家,但其有关谈书法创作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而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书法理论整体处于沉寂状态的20世纪中叶,沈尹默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并发表了一系列旨在引导人们学好书法的理论文字。这些文字后来又被人们...

    51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陆兴华:当代艺术与事件、作品与装置[图文]
    陆兴华:当代艺术与事件、作品与装置[图文]

    陆兴华什么是事件?巴迪欧在《存在与事件》中这样定义它:从集合论看,事件不属于历史,不属于现场,不属于任何叙述;它只属于自己,只包含在自己之中。事件是一个包含在它自己的集合里的集合。法国1968年的“五月革命”和中国“文革”,就是这样的事件,或集合。只有事件,没有历史;至少没有一种主旋律式的历史,或历史仍是待定的。因为事件还未被决断或决定,正因此而仍...

    48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