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陆兴华:当代艺术与事件、作品与装置[图文]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乖乖 点击 :

陆兴华:当代艺术与事件、作品与装置 | 美术趣闻

陆兴华

什么是事件?巴迪欧在《存在与事件》中这样定义它:从集合论看,事件不属于历史,不属于现场,不属于任何叙述;它只属于自己,只包含在自己之中。事件是一个包含在它自己的集合里的集合。法国1968年的“五月革命”和中国“文革”,就是这样的事件,或集合。

只有事件,没有历史;至少没有一种主旋律式的历史,或历史仍是待定的。因为事件还未被决断或决定,正因此而仍与当前藕断丝连。历史学家总将比如说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等级、雅各宾俱乐部、英国间谍、剧场、断头台和《马赛曲》等等当作同等的痕迹和事实来列出,他们写的历史只是对姿势、事物和言语的无尽的列举。我们习惯于说的那种“历史”不允许“多”;而事件是多之又多。

在现场(Site),事件是席卷式发展的,像我们排练中的戏,演出的,与脚本和导演意向常不合,我们只得面临和遭受它。过去发生的事件,仍在当前被排练着。在追溯中,我们对这样的事件的结构式热情里,才有真相的出现。它浮现于我们当代人的同情(compassion)里。康德说,法国大革命时,别的国家的人民心里同时也发生了一场场革命,心同此情地发生。“历史真相”就重现于这种同情中,重现于我们当代人卷入后的排练中,而不掩埋在已远去的过去的事实里。一个社会事件之后,网民事后卷入,集体汇成那种关怀之热情,那本身就能烘托和维持我们想要得到的真相。我们要的不是临床式和刑侦式的真相,而是集体关怀中形成的真相。

巴迪欧在《历史的重生》(2012年)写道:广场上冒出的人们,与这个世界的未来和意义原没有干系,他们是这个世界的莫须有(inexistent),是这个世界的缺与不在。只有这些还不存在的人民开始存在了,改变世界也才真正开始。这个世界里,之前不存在的东西开始存在了,就是事件。事件开始于一个点,从中冒出全新的多重性。

真正的改变里,一个新场地就会诞生。在新场地上,刚冒出的人民会宣布:我们才是真正的埃及人,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到这个新场里,我们才会发现,之前,“埃及人民”其实是不存在的。他们的这种宣称马上获得全球人民的欢呼和响应。广场上,当新的人民发现在任何历史性的暴动中都隐含着绝对正义时,他们会像艺术家做完一个满意的作品,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伟大定律和恋人之间发现了深刻的共同语言一样那么地兴高采烈。

事件是历史的重启,它会有三个征兆:加强,收缩和本地化。这表现在政治中,是革命成为事件;表现在爱中,是性解放成为事件;在艺术中,是表演成为事件;在科学中,事件是:认识论突破,如量子力学这样的事件的出现。

一个作者进入科学、政治、爱和艺术轨道,走向真理的过程中,中途会生产出无数个作品。只有在事件中,才能展示出作品的真相。展示是将作品拉回到事件的轨迹中。而事件不服从历史叙述;事件是黑洞;事件是活火山。美术馆的展示,应该超越它的传统功能,也就是收留、收容、委托和代理。

只有当前正在被展示的,才能称作当代艺术。所以,今天的艺术的最基本单位,不是作为对象的艺术作品,而是用来展示物品的空间装置。展示装置之中,才发生艺术。今天的艺术不是特殊的作品的总和,而是各种特殊的地方构成的地形和其中作为事件的艺术发生。艺术家越来越像策展人,因为他或她挑选自己的艺术,也挑选别的物品和别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再选地点来展示。艺术装置就是由艺术家来策展的展览。当代艺术发生于展示装置之中。

艺术家作为策展人来把控的装置,是对一种失效的历史时空的占领。它演示的是艺术家对某一时空的主权式占领。装置可被看作艺术家个人的主权式自由的产物,是要在所谓的世界-历史里另搞出一种世界-历史,在国家空间内自由地另搞出一个主权空间。装置放大了是一个个人美术馆,装置里可展出作品。单个图像也可算是装置,是一个被减到一个图像的装置。每一个装置都呵护着一个事件的火山口。

装置也是新的人类共同物的根据地。当代艺术向我们提供新的人类共同性。共同性不是抽象的说法,是指人从私密存在中绽开后的“在一起”状态,类似于地震警报后,全体居住民站在空地上,一起回望自己所住的那幢楼时的自我回望和自我认同中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感性;它是一次次追加和追认的。当代艺术装置将这样的人类新集体,当作自己的观众,当作诸众的苗头。当代艺术展示仅仅汇聚人民,展示他们的“此刻-此地”,玩弄失落和重拾、去地域化和重新地域化、失韵和复得神韵之间的辩证,是不够的。人民还需要看到自己正威武地形成,形成一个矩阵,成为一个诸众。艺术家不能提供弹药,至少应该先向人民提供自我检阅的镜子。装置就是这样的人民的自我检阅装置。

装置像帐篷那样,为我们守望着事件现场。在历史、艺术史散架的今天,装置成了剧场、美术馆、广场。在装置中,艺术家(或作为策展人)的任务是:引入事件。

相关文章

  • 劳申伯格:从杜尚“马仔”到“波普大叔”[图文]
    劳申伯格:从杜尚“马仔”到“波普大叔”[图文]

    劳申伯格与“二战”后伤痕累累的欧洲截然不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纽约,时代精神体验着峰回路转的变迁。1955年,艾伦·金斯堡出版了长诗《嚎叫》,被批评家称为“美国梦天启般的哀歌”。两年后,杰克·凯鲁亚克推出《在路上》。二人都曾于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但他们很少有共同点,唯一的相似或许就是“对于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生...

    34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老庄认识老庄的作品是三年前的事了。一次去好友杨伯序先生处拜访,品茗间谈起了国画写意,他向我推荐了老庄的荷花写意。当他爱不释手的拿出老庄的作品时,我眼前为之一亮,即刻被诗一般的写意荷花而濡染了:只有一片荷叶,虚掩着粉嫩的荷,一只母鸭领着一只小鸭在湖水中尽情的嬉戏,湖波微微荡漾里,圣洁的荷花,在叶间若隐若现......让一颗在城市里喧嚣的心,寻到了静谧的圣境。美且不妖,洁而涤化灵魂。说心里话,我品...

    176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两岸共推“这世代”书系 毕飞宇等9位作家在列[图文]
    两岸共推“这世代”书系 毕飞宇等9位作家在列[图文]

    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新书发布会。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新书发布会9月2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会上表示,同时在大陆和台湾推出毕飞宇等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将极大促进这些优秀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在两岸民众中传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重庆出版集团联合召开的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新书发布会当天举行。入选&l...

    33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她生于美丽的台湾花莲,他则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她沉静内敛不喜说话,他却热爱滔滔不绝;她的文字冷静克制,他的文风幽默刻薄。不过,她和他,都喜欢张爱玲。温婉的张家瑜本名林美枝,文如其人,散文写得淡雅清丽,但大陆读者对她并不熟悉。人们感兴趣的或许是她的另一个身份,马家辉的太太。马家辉在大陆有着众多粉丝,但梁文道的评价是,张家瑜写得比马家辉好,尽管夫妻俩都分别表明态度:“风格不同,难以判断。...

    189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画家张大千:艺术成就属于聪慧而多情之人[图文]
    画家张大千:艺术成就属于聪慧而多情之人[图文]

    张大千画作摘要:1983年4月2日,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先生在宝岛台湾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五岁。回望其传奇一生,为世人带来的是无数艺术精品,而他带走的,则是对巴山蜀水的无限眷恋。每个关心其艺术创作的人心中都有对先生的不同评判和解读。先生身后备受争议有三:一是造假,其仿制名家作品,却又常常自揭真相。二是敦煌临画,说其苦行僧般临摹壁画将古老文化发扬光大者有,责其...

    139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江舟专访:解读“生命”与“墨语”[图文]
    张江舟专访:解读“生命”与“墨语”[图文]

    《殇·戊子记忆之五》180×192cm2009年4月17日是“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北京巡展的最后一天,上午10时,张江周老师来到中国美术馆,在展厅现场为观众深入介绍了他的作品。关于展览主题“殇”张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展览的主题,他说,“生命&m...

    8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图文]
    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图文]

    1964年罗斯科在画室1969年冬天,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要出租在纽约的公寓,他顺路去东69街马克。罗斯科的画室。两个人在巨大的房间里听了会莫扎特。咖啡桌子上有本翻开的书,关于莎士比亚的。马拉默德想看看罗斯科夏天的新作。罗斯科把十来张画摊在地上:“你要哪张都成,除了有一张不能给你。”两人认识已有九年。1961年,肯尼迪就职典礼,一些艺术家应邀去华盛顿玩。坐了两辆大巴,车...

    41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美术理论界研讨雷晓宁画马[图文]
    美术理论界研讨雷晓宁画马[图文]

    编者按“当今世间少神骏,唯有晓宁纸上马”,这是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教授在雷晓宁画马艺术研讨会现场的题字。近日在宁的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周积寅、马鸿增、黄鸿仪、丁涛、聂危谷、樊波、王雪峰等美术理论界对雷晓宁画马艺术进行了深入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对雷晓宁的画马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赞赏和殷切期望。现摘录他们文章中的部分章节(由于版面有限)以飨读者与之共享。韩徐画马...

    199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王晓峰无尽江山画图中局部201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华夏墨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上,王晓峰一幅高2.33米、长21.92米的巨大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引起了众多名家的赞许,轰动了整个展事,这幅历经数月的倾心之作,与其同展的20幅精美山水画,成为整个展览的重头戏,毫无夸张地说,这算得上王晓峰山水画的一个颠峰所在,杠鼎之作。全部展品悉数为宝龙集团收藏。意...

    24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履生:我的书画之源[图文]
    陈履生:我的书画之源[图文]

    陈履生作品:《大江深处》,68×45,2012年。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就其专业而言,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每一个人也有各不相同的学习过程。可能现代文明的发展会缩小彼此的差距,但在没有享受到现代文明孕育的人那里,他的成长道路也许就有许多独到的地方。我在学习美术理论之前先学画,学画之前先学书。虽然,所谓的“书画同源”古已有之,但那时候我什么也不...

    8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岛子: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岛子: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图片资料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完...

    126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郎世宁:紫禁城里的洋画家[图文]
    郎世宁:紫禁城里的洋画家[图文]

    郎世宁作者:顾乐渠犹记得2000年的一天,香港佳士得[微博]拍卖公司进行着一场艺术品常规拍卖。有一件显然不被拍卖公司看好的古旧的绘画作品以无底价的形式起拍——所谓无底价,往往就是100元起拍,最高不超过1000元。轮到这件绘画作品,拍卖师不紧不慢地报出了拍品号,接着是惯有的阶梯叫价:“1000,1500,1800,2000……...

    146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上世纪30年代的张伯驹◎杨沛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微博]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我二十出头时,有幸拜张伯驹先生为师。上世纪70年代,张伯驹先生从吉林回北京后,有一次在昆曲...

    19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张增丽:春思感怀[图文]
    张增丽:春思感怀[图文]

    画家张增丽一直以来就很喜欢以自然为题材作画,这里的自然题材,指的不是写实的日常风物景观,而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印象,是在对天地万物进行联想后,运用笔墨与色彩去理解和诠释的巨大与绝小,宏观与微观,这样的画面往往能让观者感觉到画面中的自然,虽不熟悉,但仿佛亘古有之。“天清地宁,万物化育”是我们东方圣人从遥远的时空里发出的合于自然的大善境界之祥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09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王安忆(左)与苏伟贞(右)昨天在复旦大学对话张爱玲书信。台湾女作家苏伟贞不久前在99读书人出版了《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她以小说家和评论家身份依据张爱玲书信对张爱玲个人和作品做研究。作为张爱玲的通信对象之一,苏伟贞昨天下午来到复旦大学做“长镜头下的张爱玲”专题讲座,讲述通过书信来往而认识的那个真实的张爱玲,与苏伟贞讲座对话的是上海作家王安忆。十年收到回信十余封在王安忆...

    127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