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靠润格判断作品好坏害了画家也害了藏家[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露露 点击 :

靠润格判断作品好坏害了画家也害了藏家 | 艺术理论

《欲雪》潘天寿

□文/图李百灵

书画作品只要进入市场就变成了商品。商品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的,它同艺术承载的思想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商品的定价有它自身的规律,关键不在于书画能不能按尺寸定价,而是在于谁去定价、如何定价,定价的机制是否经得起推敲。如果经不起推敲,那就只会蜕变为商业伎俩。

如今你随便浏览一下艺术类网站和艺术家博客便可发现,新年宣布润格上涨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不在少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机构“张榜”公布:“2013年××的国画作品市场润格发布:山水每平尺6万元,花卉每平尺5万元,书法每平尺2万元。点题另议。”有画家上传“权威机构”给自己颁发的润格证书,以示价格公允;有人自我调侃:“鉴于新交规出台,个人压力增大,所以2013年每平方米和每平尺的油画和国画价格统一翻倍。”还有人标价之后不忘提醒:“因本人眼神不好,精力有限,请提前半年预订。”……中国书画按平尺卖,早已成为惯例,如今这般热闹的艺术市场上,按尺论价似乎也最为方便省事。然而“真假不知道、好坏分不清、润格不靠谱”却是许多人面对市场时的困惑。艺术市场乱象纷呈,古来有之的“润格”概念究竟在起着怎样的作用,是艺术界需要深思的大问题。

靠润格判断作品好坏害了画家也害了藏家 | 艺术理论

《红岩》钱松品山

行业观察

以尺论价不晚于1759年

在古时作为有偿服务的书画诗文创作,一度被认为是一件俗气的事情,更为文人士夫所不齿。追溯“润格”一词的源头,《隋书·郑译传》载:“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权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由此,“润笔”成为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的代称。美术理论家彭德对《美术文化周刊》表示,中国书画以尺论价,不晚于1759年。这一年,郑板桥明码实价地公布了他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书画润格制度出现于上海,书画家或自定润格,或请人代定润格。1920年,吴昌硕为齐白石定的润格为:“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折扇每件6元。”此后齐白石曾立规矩:“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初十日。”当时的张大千、吴湖帆、冯超然、陶冷月等一大批职业书画家,也都为自己制定了按尺论价的润格费。并使得书画交易活动有章可循而被社会普遍接受。

齐白石另有润格告示称:“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美术评论家于洋认为,润格俨然成为一种象征,已然与艺术创作过程的心态和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的安置密切相关、浑然一体,甚至直接揭示出书画家的人格精神。这种关联在市场经济空前繁盛的今日尤为明显,无论对于已经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大家,还是踌躇满志、勤奋苦练的新人,润格的高低越发不容含糊,其意义事关尊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画家品次级别的标识。

业内声音

谁在炒作润格?

时至今日,“润格”概念已经悄悄衍变和异化。当今的书画家虽然以平尺论价,但并不严格遵循,而是对不同的购买群体有不同的价格。一位专画竹子的老画家告诉笔者,他的画现在3万元一平尺,如果有人想买来送礼,不打折;朋友买五折;朋友介绍藏家买八折。某画廊主道出了当今艺术市场的一个事实:当书画家没有市场时,画廊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艺术品的定价权和销售渠道,而一旦书画家羽翼丰满,就自己掌握了作品的定价权和销售渠道。

青年画家张觉(化名)的写意人物画现在每平尺标价为1万元,他承认,他给某些藏家的价格的确比给画廊的价格低。“我会做一个判断,如果是想收藏我的画,而不是转身就拿到市场上去卖的人,我肯定会给他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因为他不会去抛售,影响市场。”

决定润格高低的因素比较复杂,画家的年龄、头衔、画科、展览经历、获奖经历,以及研讨会的规格,批评家的推介、在拍卖行拍卖的情况等都可能与此相关,而最重要的则是“名气”。因此,不少画家与画廊、藏家联合起来,通过办展览、开研讨会、在媒体上做宣传、借拍卖行托市等行为来炒作,提高知名度,制造某书画家作品市场的假象。其中,通过拍卖行炒作提高润格,简单可行,价格又明确,是不少画家的选择。只要找好托儿轮流举牌,把价格哄抬上去,是否成交人们不得而知,于是落槌价也就成了画家的最新润格。

行业调查

市场中的润格效应

不久前,知名策展人、某艺术机构负责人贾廷峰撰文《画家之间攀比润格害人害己》,引起热议。他认为,书画作品按平尺卖是市场混乱的主要恶因。“大家都有惰性了,不去学习和研究,只靠润格高低来判断作品好坏,害了画家也害了藏家。艺术作品是精神产品,有特殊性,艺术家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和花了几分钟画的应酬之作的市场价值怎么能等同呢?这样下去,画家成不了大师,藏家也藏不到好画。”

贾廷峰以自己的经历告诉笔者,对于那些平尺价,只可看成“仅供参考”。“如我代理的N画家,他现在的市场行情是3万元一平尺,我到他家里拿画,会首先把一道关,只代理能达到艺术要求的作品。但我并不严格按照3万元一平尺卖,同样尺幅的画,精彩程度不一样,这张我可能两万多就卖了,那一张我可能4万元以上才卖。”

笔者调查发现,为了能多挣钱,很多画家都有画大画的心理,而这种心理正好迎合了藏家的需要。一位不愿具名的画店店主告诉笔者,以他多年的经验来看,四尺整张的大画最好卖,小品和斗方则很难卖出。“人家要收藏,当然是名头越大越好,画越大越好。你想,如果画家的润格涨一千,那一幅八平尺的画就涨了八千,一个小品才涨多少钱?”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不是因为真正喜欢艺术,很少有藏家对小品和扇面有兴趣。

大多数当代书画名家的润格在艺术品收藏界流传着很多版本,如某美术家协会官员的润格在不同渠道就差了几万之多。炒作价格成风,也导致一些功夫相对深厚、素质较高的书画家,因其不善于包装自己而被市场低估,而一些艺术造诣较低,又善于炒作营销的书画家,市场价位却超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搅乱了书画市场的价值标准。

眼下很多媒体煞有介事地制定“画家润格一览表”“艺术家权力榜”等,细分为艺术家自报价、市场价、拍卖价,并给出看涨、持平和看跌的建议,将艺术作品的平尺单价广泛宣传。书画作品的价格和尺幅大小与该作品的真伪、精粗并无直接关系,鱼龙混杂的交易数据汇总到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

专家把脉

急需建立定价机制

书画作品是否不应该按平尺销售?彭德的看法比较理性:“书画作品只要进入市场就变成了商品。商品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的,它同艺术承载的思想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商品的定价有它自身的规律,关键不在于书画能不能按尺寸定价,而是在于谁去定价、如何定价,定价的机制是否经得起推敲。如果经不起推敲,就只会蜕变为商业伎俩。”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马健则认为,在市场语境中,炒作润格有其合理的一面。“炒作无可厚非,并不会让藏界的行家和艺术界同行高看一眼,况且炒作也需要付出代价。书画的价格并不是由某一方定出来的,无论画家、画廊、藏家或者炒家都很难单方面地为艺术品定价。只有书画得到市场认可,经过买家和卖家的讨价还价,顺利成交,我们才能视为真实的售价。标价不是售价,你想标多高都成。”马健说。

马健所说的“代价”是画家对自己人格和艺术的戕害。伎俩低级的炒作和毫无道理可言的攀比,让不断翻新的润格记录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乱局与曲折发展,同时也丈量着当今艺术家的信誉和人格。“现在的画家坐在一起聊,基本不谈艺术,谈的都是某某画家的润格又涨了多少,谁的画在哪里拍出了多少钱,谁在哪里办了个展览,卖了多少画。”贾廷峰说,一些画家如果发现有同行的润格涨了,自己就马上涨。“有画家一年涨价很多次,今天两万,明天三万,后天五万,根本没有艺术道德。”

近年来,作为商品的美术作品由谁定价的讨论莫衷一是,和被权力寻租相比,由市场决定价格还是目前的最优途径。规范市场秩序,提倡人品艺品,提高普通观众、收藏者的辨识能力是当前可行也最亟需采取的办法。而在画廊、收藏家、拍卖行、艺术媒体、批评家的共同作用面前,贾廷峰的建议更适合普通收藏者:“市场上假画、行画太多了,藏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多学习,多判断,就可以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冲着热爱去收藏比冲着投资收藏,风险要小很多。”

相关文章

  • 高龄画家张金鉴访谈录[图文]
    高龄画家张金鉴访谈录[图文]

    图喜报丰收叶问:收到这么多函电,有何感想?张答:读者对我创作和经历的兴趣这是预料之中。但是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好奇者的函电,可见《美术报》的宣传力度。凡是亲笔来信的,由我自己复函。叶问:有人要求登门拜访学画,你的意见如何?张答:我画速写,兴致一来,随时可画。我画国画,退休后习惯于晚间创作。此时夜深人静心怀开畅,酝酿构思幡然有悟,充满激情流露腕底,放笔大胆得意忘形,往往能取得意外的艺术效果。...

    18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画家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图文]
    画家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图文]

    齐白石娄师白师徒旧影北京吴志菲社会上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评价画家成就的话: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由此足见娄师白在当今画坛享有的地位。娄师白《春光明媚》镜片,136×68厘米,中翰清花2010年12月拍卖成交价71.9万元一次美丽的邂逅与一方“师白”印章娄师白原名娄绍怀,祖籍湖南浏阳县,1918年生于北京。1912年,娄绍...

    20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朱青生:盲目追涨西方艺术品误人害己[图文]
    朱青生:盲目追涨西方艺术品误人害己[图文]

    爱德华·蒙克《呐喊》北京大学教授、当代艺术家朱青生提醒中国藏家——在万达以2816万美元拍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后不久,国际拍卖场上当代艺术又连创新高。11月12日的纽约佳士得夜场,弗兰西斯·培根的三联作——《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以1.424亿美元的价格成交,超过了2012年由爱德华·蒙克的《尖叫》创下...

    37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

    10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语言的路径[图文]
    语言的路径[图文]

    黄宾虹焦墨山水编者按:收藏界对于创新型艺术家的认知,普遍来说是相对滞后的,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往往首先是受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艺术品收藏家们注重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如溥儒、金城、陈师曾等一些有着世家背景出身的画家,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画坛的号召力,在当时都是翘楚一时的;其二则是海派艺术看重画面富丽的审美观念。但这两个因素,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都已经不是决定作品价格...

    63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知女”评选是高级黑吗?[图文]
    “知女”评选是高级黑吗?[图文]

    如果说知女评选还有一点微弱的正面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提醒我们,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虚构成分——这是一个最普通的常识,但很多人却不能领悟到它。近日,一家娱乐周刊选出当代五大“知女”:新闻知女柴静、民主知女伊能静、微博知女姚晨、文艺知女汤唯、财经知女曾子墨,并邀请11位公共知识界男士点评。对于“知女”,杂志是这样定义的:&ldquo...

    93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方力钧:作品里隐藏了某些时代的秘密
    方力钧:作品里隐藏了某些时代的秘密

    图片资料28年前,21岁的方力钧首次参加的大型艺术展览是《第六届全国美展》,当栗宪庭看到他的作品,曾发出这样的评价“其实你已经懂艺术了!”这莫大鼓舞所赋予的自信带着强烈的方向感,驱策着一个以艺术安身立命的年轻人一路走来,向人们敞开了无所不包的生命体验。将进知天命2012年5月31日至7月2日,49岁的方力钧将在香港时代广场举办个人艺术展《众数的生命》,涉及近年创作的油...

    101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刘海粟(左三)和张弦(左一)及傅雷(右一)拜访巴黎美术学院自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至今一百年,尽管在50年代初以独立名义的存在宣告结束,但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上一世纪初,科举的废除和以人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写实主义成为对城市文化和人的现代形象新的表达方式。现代美术学院不仅引入了西方的艺术语言及其训练方式,尤为重要的是,规模化的学院训练产生的艺术人口...

    169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在[图文]
    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在[图文]

    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在凝视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存,也是几经波折后在向着更多元的思考方向延续。同时也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美术史当中的景象,这也是艺术一直脱离不了的一种创作方式。从一种社会公共性的集体行为到一种个人的情感表达,中间势必经历了社会与时代意识形态的洗礼,反馈给当下社会人群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状态的思考,这对于艺术的表达也必然会经历转变。站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样一个分水岭式的...

    7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吴长江:书画艺术之境[图文]
    吴长江:书画艺术之境[图文]

    吴长江创作现场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其画作获得更为广泛意义的审美境界。有评论认为,吴长江宽厚丰实的学养...

    43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李宇宁作品王淋作品。余华写过他唯一一篇武侠小说,名为《鲜血梅花》。这名字很有意思,如同莫言的《檀香刑》,将美与惨痛奇异地并置,产生一种残酷美。这也是中国最高级小说的一个秘方吧。“鲜血梅花”这四个字,让我突然想到,在很多人那里,可以对鲜血打坐,渐渐地竟看出它原来是梅花;如同,将解剖的血腥味闻多了,再闻到的就是檀香味了。前几天,新华社副总编夏林披露,2003年10月16...

    30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百年山水画的演变[图文]
    百年山水画的演变[图文]

    中国绘画从古以来逐渐形成山水、花鸟、人物三种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方的风景、静物、人体,一向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审美追求。但是到了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艺术思潮不断袭来,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100年前,在山水画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四王”派山水(指明末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代表的画派。四王派山水崇尚临摹,讲究古法古意,在山水画领域备受推崇,临、摹、仿、拟古人,技法功...

    4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四人谈:于“当代”中的“山水、花鸟与人物”姜建忠作品《书童》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身建立该怎样行进,这是个大命题。关于中国画、中国文化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当代性,中国如何从传统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摆脱西方的话语模式等问题,策展人李晓峰与三位艺术家进行了对话。孙良作品《闲趣》编者按:黄阿忠、孙良、姜建忠三位都是油画家,然而前不久三人却联袂展出了各自...

    5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格高韵古 传承有致
    格高韵古 传承有致

    大凡小说艺术有24美。那么,作为线条艺术的汉字书法,亦应有24美,通过线条造型,将人类的每一步艰难险阻和人类在强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懦弱及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定步伐,一一蕴逸。要知道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每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因此,汉字经久不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么,马先生的书法之美也就蕴逸在这24美之中了。甲午初春,我有幸在恩卉画廊看到了《马华林书法教学示范作品》集,翻...

    119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父亲叶浅予的速写与人生[图文]
    父亲叶浅予的速写与人生[图文]

    1949年,叶浅予、戴爱莲和叶明明于北平住所叶浅予认为艺术创新是极其重要的。在叶浅予女儿叶明明的回忆里,他经常讲:“我认为光靠速写不行,那会被速写拘束住,约束了想像力。速写的同时,一定要讲感受。”方法问题也是如此。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方法不行,但创作不能光靠方法。叶浅予于1990年代授画谢春彦叶明明父亲叶浅予经常讲:“我认为光靠速写不行,那会被速写拘束住,...

    61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